戰國時期龍鳳類造型紋飾以側視像和俯視像具多,紋飾題材展現於平面的片狀玉飾上時,卻以拼貼技法將獸類動物的頭部正面與側面身軀相拼接,創造性地展示出完整的動物全貌,別具一格的「面面俱到」的設計手法和完整的表現方式,在戰國晚期到西漢時期的玉璧上一直沿用。
「面面俱到」的獸形紋飾設計最初出現在長方形的器飾上,在平面上雕琢一個正面的獸首及兩個側面身軀,將正視與左右側視所觀察到的動物形象,依照實體的相關位置拼接——組合呈現出動物的全貌。戰國中山國國王墓出土的方形飾片拓本可供參考(圖1)。
圖1-1:
圖1-2
「面面俱到」的獸形紋飾設計其後引用到彎弧狀片飾器——玉璜上,居中雕琢一正面的獸首,左右兩側分別雕琢獸側面,這一構圖分別以正視與側視觀察到動物的形象特徵,按照正常序列排布,巧妙地配合玉料形狀構成的特殊設計,來表現動物整體全貌,獸進一步演化為「龍」(也有部分「鳳」紋),成為戰國晚期以後一直到西漢的璧形器上,常見的主體紋飾形態之一。這樣的紋飾同樣見於戰國中山國國王墓出土玉璜上(圖2)。
其後,「面面俱到」的獸形紋飾設計引用到玉璧上,成為戰漢玉璧標配的「一首雙身」龍紋(圖3)。
圖3-1
圖3-2
「一首雙身」龍鳳紋為戰國後期到西漢時期玉璧的主體紋飾之一。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中,「一首雙身」龍紋玉璧佔有很大比例(圖4)。
圖4-1
圖4-2
比較常見的「一首雙身」龍鳳紋為單層三組、四組:
如中山靖王劉勝墓的單層雕(雙層紋飾,其中外層雕)「一首雙身」龍紋璧、鳳紋璧(圖5):
又如漢南越王墓的單層雕三組「一首雙身」獸紋璧(圖6):直徑258毫米,好徑68毫米,厚7毫米。碧玉,墨綠色,大面積白化,紋飾兩面相同,紋飾分為兩區,內區谷紋,外區雙體龍紋;分區稜與內環稜是凸起弧面,上面陰線刻雲氣紋。這在南越王墓出土的71塊玉璧裡,是唯一的一例。
比較特殊的「一首雙身」龍紋則氣勢恢宏,如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王,龍紋多達雙層雕三組+七組(圖7):直徑334毫米,好徑90毫米,厚7-11毫米不等。青玉,湖綠色,有褐黃色沁斑,紋飾分為三區,內區雙體龍紋,中區為蒲格谷紋,外區7組雙體龍紋,表面有寬窄不一的絲帶纏繞痕跡,此璧因開料時偏差,薄厚嚴重不一,外徑與好徑都有螺旋細絲紋路,應該是用大口徑,管鑽下料所留下的痕跡。此璧直徑是目前出土玉璧最大的,又是碾琢雙體龍紋最多的。堪稱戰漢「璧王」。
圖7-1
圖7-2
平面的「一首雙身」獸形紋最初來源於立體的創作元素,在戰漢時期青銅獸形構飾件上,可以追溯到紋飾的淵源(圖8)。為了讓觀賞者從圖案的正面就能觀察到獸紋的全貌,創作上創造性地將獸形動物立體化的身體從獸首後中剖後拉至尾部,形成視覺對稱的左右兩側圖形,「一首雙身」就此形成了。
圖8
戰漢玉作採用青銅藝術的構思,進一步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移植運用到平面的玉雕上,形成了玉雕藝術「一首雙身」的圖案體系。這個圖案體系隨著技藝的不斷更進,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由具象到抽象的發展過程。
「一首雙身」圖案從最初的具象獸形、到獸身俱在四足皆備、到獸身簡化四足退化、到獸身足簡化如幾何圖形(圖9):
圖9-1:獸身俱在 四足皆備
圖9-2:獸身簡化 四足退化
圖9-3A:
戰漢古玉璧「一首雙身」獸形紋飾的演化過程,與玉劍飾的獸形紋飾演進有異曲同工之妙(參見《古玉學步(185):戰漢玉劍具淺浮雕獸形紋飾的演進》)。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古玉知識;
你想知道鑑別古玉真假的方法;
或者你想了解一下目前古玉價格行情;
可以加我微信:yu547328(點擊下方掃碼)
加入微信交流群
都是古玉愛好者,大家一起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