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博物院推出《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覽,以中國傳統香文化為主題,展出了眾多古代香具、香料,帶給觀眾豐富的知識和全新的感受。展覽的第一部分為「香具發展小史」,從時間上勾勒香具的發展過程,主要以安徽各地出土的香具為展品,第一個展櫃展出的是四件戰國時期的陶香燻(亦稱「燻爐」),而這四件陶香燻均出土於潛山縣(今潛山市),是目前所知安徽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香具。
中國有悠久而豐富多彩的香文化,漢代的博山爐、明清時期的宣德爐、《紅樓夢》裡提到的「爐瓶三事」,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是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縮影和香具的代表。古人祭祀會用香、禮佛要用香,文人書房陳設有精巧的香燻或香爐,女性出門亦會佩戴香囊,可以說香和香具滲透在中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國古人對香的使用,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香的出現與遠古崇拜有關,先民們認為煙氣上升氤氳之態可以達上蒼、通神靈,常以焚香祭拜天地、禮敬神祗。《尚書·堯典》中有「煙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的記載,所描述的正是以焚香的煙氣祭祀祖先、山川和諸神之事。與祭祀用香並行的是生活用香,早在商周時期,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燻爐即已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用香的方式更為多樣,各類芳香植物被用於薰香避穢、祛蟲、燻浴、醫療養生,人們還會插香草、佩香囊,並製造出精美的燻爐。比如,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四件戰國陶燻爐,皆呈高足豆形,附蓋,蓋面鏤孔,以香草置於爐中,焚香時煙氣從蓋面鏤孔中飄散出。香燻刻劃紋飾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早期香具中的珍品。
漢代,有一種名叫「博山爐」的香具十分流行,博山爐多為銅質,亦有陶瓷質,爐蓋雕刻精美,呈峰巒疊嶂的山形,其間又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漢代還出現了竹燻籠用以燻衣,以及香囊、香枕等多種香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薰香風氣不斷擴展,香藥種類增多,以多種香藥配製而成的合香普遍使用。六朝時期也是南方青瓷最繁盛的時代,瓷質燻爐應用廣泛。同時,這一時期佛教興盛,祭祀與禮佛中薰香廣泛使用。
隋唐以降,香料與香具的使用都更趨於完備。海陸交通的發達,域外香料輸入國內,香藥更加豐富、充足。香具方面趨於輕型化,更適合日常使用。文人也有更多涉及香的詩句,如李白:「焚香入蘭臺,起草多芳言。」杜甫:「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白居易:「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燻籠坐到明。」宋元時期,香文化達到鼎盛,香已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宮廷宴飲、婚禮慶典、酒肆茶館、書房閨閣等各類場所都會用香,政府對香藥進行專賣,國際香料貿易也更為頻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招牌的店鋪。明清時期,香文化保持和平穩發展,有香器具方面,除了銅質、瓷質的燻爐外,竹、木、牙雕的香筒也相當精巧。
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四件陶香燻均為1992年潛山彭嶺墓群出土,據《安徽潛山彭嶺戰國西漢墓》(《考古學報》2006年第2期)發掘簡報介紹:該墓群位於潛山縣城北2.5公裡的潘鋪鄉彭嶺村,合潛公路西則,屬於低山丘陵崗地。彭嶺墓群墓葬分布密集,由於農業基本建設,地下墓葬不斷被發現,1992年前已有過搶救性發掘。199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發掘清理了彭嶺42座墓葬,共出土文物500餘件,其中陶器400餘件,陶香燻共7件,另有3件缺蓋。
在展出的四件香燻中,最精美的是第一件「黑衣灰陶香燻」(圖1),通高11.5釐米,爐口徑10釐米,圈足徑6.8釐米。整體器形相當規整,器表質感細膩。爐身與蓋為子母口扣合,蓋面有三角形鏤孔和刻劃蝴蝶節狀圖案,中間亦有鏤孔。而且這件香燻是黑衣灰陶製品,所謂「黑衣」是指黑色陶衣。古人在制陶拉坯成形、處於半乾狀態時用手和水將器物表面修飾平整,而為了追求美觀,部分陶器表面會施加一層泥漿加以裝飾,這就是陶衣。陶衣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就已經出現,龍山文化時期特別崇尚黑衣陶,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相比較而言,黑衣灰陶製作比一般灰陶當然更講究,屬於陶器中的高檔產品。
另外三件陶香燻,質地為一般灰陶,無黑色陶衣,胎質也比較粗疏,多為殘破修復。但器身裝飾還是頗有特色(圖2),爐腹部及蓋身一圈飾菱形或「米」字格式幾何紋圖案,蓋面有鏤孔,飾細密網格紋或多角星形圖案,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今天的潛山地區先秦、秦漢時期是古皖地。西周時這裡是皖國的封地,春秋時期皖國被楚國所滅,但「皖」作為地名一直保留,西漢時設置「皖縣」,建「皖城」,隸屬於廬江郡。廬江郡共轄14縣,東漢末年廬江郡治曾一度遷至皖城,也可見皖縣在當時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
從地理位置上看,彭嶺戰國西漢墓群距離皖城較近,出土文物較為豐富,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皖地的基本社會風貌。戰國時期,皖地為楚國城邑,受楚文化影響,彭嶺墓群的葬俗與出土器物都具有濃厚的楚文化特徵,比如出土的一批戰國和西漢銅鏡,線條優美流暢,紋飾豐富多彩,具有楚式銅鏡的特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彭嶺墓群出土的一方西漢早期的石硯,並附有研墨的研石一塊。安徽地區東漢石硯較常見,但西漢石硯很少發現,因此該石硯是一件極為難得的早期文房用具實物遺存。
有香燻、有硯臺,古皖人的文化生活不單調。
投稿郵箱:1558738912@qq.com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合作、侵權、插播廣告、提供新聞線索、潛山同城
電話:13855689730(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