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戰國時期的陶香薰

2021-02-15 掌上潛山

近日,安徽博物院推出《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覽,以中國傳統香文化為主題,展出了眾多古代香具、香料,帶給觀眾豐富的知識和全新的感受。展覽的第一部分為「香具發展小史」,從時間上勾勒香具的發展過程,主要以安徽各地出土的香具為展品,第一個展櫃展出的是四件戰國時期的陶香燻(亦稱「燻爐」),而這四件陶香燻均出土於潛山縣(今潛山市),是目前所知安徽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香具。

中國有悠久而豐富多彩的香文化,漢代的博山爐、明清時期的宣德爐、《紅樓夢》裡提到的「爐瓶三事」,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是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縮影和香具的代表。古人祭祀會用香、禮佛要用香,文人書房陳設有精巧的香燻或香爐,女性出門亦會佩戴香囊,可以說香和香具滲透在中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國古人對香的使用,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香的出現與遠古崇拜有關,先民們認為煙氣上升氤氳之態可以達上蒼、通神靈,常以焚香祭拜天地、禮敬神祗。《尚書·堯典》中有「煙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的記載,所描述的正是以焚香的煙氣祭祀祖先、山川和諸神之事。與祭祀用香並行的是生活用香,早在商周時期,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燻爐即已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用香的方式更為多樣,各類芳香植物被用於薰香避穢、祛蟲、燻浴、醫療養生,人們還會插香草、佩香囊,並製造出精美的燻爐。比如,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四件戰國陶燻爐,皆呈高足豆形,附蓋,蓋面鏤孔,以香草置於爐中,焚香時煙氣從蓋面鏤孔中飄散出。香燻刻劃紋飾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早期香具中的珍品。

漢代,有一種名叫「博山爐」的香具十分流行,博山爐多為銅質,亦有陶瓷質,爐蓋雕刻精美,呈峰巒疊嶂的山形,其間又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漢代還出現了竹燻籠用以燻衣,以及香囊、香枕等多種香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薰香風氣不斷擴展,香藥種類增多,以多種香藥配製而成的合香普遍使用。六朝時期也是南方青瓷最繁盛的時代,瓷質燻爐應用廣泛。同時,這一時期佛教興盛,祭祀與禮佛中薰香廣泛使用。

隋唐以降,香料與香具的使用都更趨於完備。海陸交通的發達,域外香料輸入國內,香藥更加豐富、充足。香具方面趨於輕型化,更適合日常使用。文人也有更多涉及香的詩句,如李白:「焚香入蘭臺,起草多芳言。」杜甫:「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白居易:「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燻籠坐到明。」宋元時期,香文化達到鼎盛,香已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宮廷宴飲、婚禮慶典、酒肆茶館、書房閨閣等各類場所都會用香,政府對香藥進行專賣,國際香料貿易也更為頻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招牌的店鋪。明清時期,香文化保持和平穩發展,有香器具方面,除了銅質、瓷質的燻爐外,竹、木、牙雕的香筒也相當精巧。

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四件陶香燻均為1992年潛山彭嶺墓群出土,據《安徽潛山彭嶺戰國西漢墓》(《考古學報》2006年第2期)發掘簡報介紹:該墓群位於潛山縣城北2.5公裡的潘鋪鄉彭嶺村,合潛公路西則,屬於低山丘陵崗地。彭嶺墓群墓葬分布密集,由於農業基本建設,地下墓葬不斷被發現,1992年前已有過搶救性發掘。199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發掘清理了彭嶺42座墓葬,共出土文物500餘件,其中陶器400餘件,陶香燻共7件,另有3件缺蓋。

在展出的四件香燻中,最精美的是第一件「黑衣灰陶香燻」(圖1),通高11.5釐米,爐口徑10釐米,圈足徑6.8釐米。整體器形相當規整,器表質感細膩。爐身與蓋為子母口扣合,蓋面有三角形鏤孔和刻劃蝴蝶節狀圖案,中間亦有鏤孔。而且這件香燻是黑衣灰陶製品,所謂「黑衣」是指黑色陶衣。古人在制陶拉坯成形、處於半乾狀態時用手和水將器物表面修飾平整,而為了追求美觀,部分陶器表面會施加一層泥漿加以裝飾,這就是陶衣。陶衣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就已經出現,龍山文化時期特別崇尚黑衣陶,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相比較而言,黑衣灰陶製作比一般灰陶當然更講究,屬於陶器中的高檔產品。

另外三件陶香燻,質地為一般灰陶,無黑色陶衣,胎質也比較粗疏,多為殘破修復。但器身裝飾還是頗有特色(圖2),爐腹部及蓋身一圈飾菱形或「米」字格式幾何紋圖案,蓋面有鏤孔,飾細密網格紋或多角星形圖案,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今天的潛山地區先秦、秦漢時期是古皖地。西周時這裡是皖國的封地,春秋時期皖國被楚國所滅,但「皖」作為地名一直保留,西漢時設置「皖縣」,建「皖城」,隸屬於廬江郡。廬江郡共轄14縣,東漢末年廬江郡治曾一度遷至皖城,也可見皖縣在當時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

從地理位置上看,彭嶺戰國西漢墓群距離皖城較近,出土文物較為豐富,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皖地的基本社會風貌。戰國時期,皖地為楚國城邑,受楚文化影響,彭嶺墓群的葬俗與出土器物都具有濃厚的楚文化特徵,比如出土的一批戰國和西漢銅鏡,線條優美流暢,紋飾豐富多彩,具有楚式銅鏡的特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彭嶺墓群出土的一方西漢早期的石硯,並附有研墨的研石一塊。安徽地區東漢石硯較常見,但西漢石硯很少發現,因此該石硯是一件極為難得的早期文房用具實物遺存。

有香燻、有硯臺,古皖人的文化生活不單調。

投稿郵箱:1558738912@qq.com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合作、侵權、插播廣告、提供新聞線索、潛山同城

電話:13855689730(微信同步)

相關焦點

  • 安徽潛山,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6000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安徽省安慶市的潛山市,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川劇變臉、西安古樂一樣,潛山依舊保留著這個古老的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化、現代化,像這樣用傳統手工藝去製作的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的手藝,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保護傳統的手工技藝
  • 戰國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稅
    引言戰國時期,農業和工商業發展很快,適應國家兼併、統一的要求,這時期的工商稅收也隨著發展起來。工商稅戰國時期的工商稅,除關稅、市租之外,主要是「鹽鐵之利和「山澤之賦」。關市稅進入戰國後,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勞動生產率發生了很大變化。
  • 戰國陶文的學習及創作
    內容提要:戰國陶文是大篆文字的重要組成,是戰國時期古璽印抑印於陶器上的痕跡,包括陶器燒制前刻劃在陶器上的文字。戰國時期在燕昭王勵精圖治而廣納天下賢士,經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達到殷富的程度,成為戰國七雄中重要一員。民國十一年,羅振玉序《夢庵藏陶》云:「光緒初元,近畿之易州亦出古陶,有三代文字者,與齊器頗相似,然其文,齊器多記某某裡,易州所出則多記匈攻某,齊器不記年月,易州所出則有八年、十年、十四年者,此其大別也。」燕國陶文,以潘祖蔭舊藏燕「二十二年正月陶罐」最早見著於民國《藝術叢編》。
  • 為什麼叫戰國紅?是戰國時期的瑪瑙嗎?
    戰國紅瑪瑙指近年開採於遼寧北票和河北宣化等地,至2015年6月10日為止在寶石學上被定義為紅縞瑪瑙的一種。其與戰國時期出土文物的一些瑪瑙飾物同料,而此料先秦時期被稱為赤玉,目前此種瑪瑙被稱為戰國紅。 戰國紅,黃為尊,紅為貴,色多而不雜謂之君臣分明,此曰「君臣之綱」。
  • 陶陶之樂——陶之史話與物外之趣
    戰國·青釉弦紋把杯(上海博物館藏),放在今天,也是很fashon的製作然而,陶器的平民性,也並未因其擔任禮器而消失。陶器起初就是日常飲食用具,後世又出現陶磚陶瓦,為人類遮風擋雨。漢代畫像磚拓片「觀伎」(臺灣國家圖書館藏),畫像磚反映了最多的秦漢生活情景秦漢時期,陶器的一大典型是秦磚漢瓦。
  • 香薰簡直太神奇了
    這種家中的香薰也並不是現代產物,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居家香薰的習慣。說到人們對香氣的熱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展露端倪,那個時候,香一般是祭祀禮儀或者是製作香場沐浴。魏晉時期,香文化深深地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用香的風氣。到了明清時期,富貴人家還會通過擺放水果的方式,讓家中充斥著果香。最有名的就是慈禧,因為對果香情有獨鍾,在寢宮中常年擺放各種水果,據說,光是蘋果一年消耗就超過158000個。
  • 日本戰國時期,清州同盟為何能夠改變戰國格局?
    日本戰國中前期,特別是這個時代,前三雄(今川義元,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就要謝幕,後三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則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公元1560年5月,在日本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桶狹間合戰」以後,有著「東海道霸主」之稱的足利氏名門今川義元身死。緊接著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終於掙脫了牢籠,而德川家康會有何作為。不僅今川織田翹首以盼,整個天下都將拭目以待。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大家人物
    荀子,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晏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君臨戰國 作者:龍竹戰國七雄鼎足而立,各國皆有吞併海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納八方之野心,一時間,華夏大地,風雲變幻,狼煙四起,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亂世,險惡環生,而英雄,也隨之輩出,本書的主角便崛起戰國時代!辰凌出,風雲動,揮舞百萬雄兵,指點江山、笑論崢嶸!
  • 春秋五霸之一宋國,為何在戰國卻最早滅亡?
    泓水之戰戰國時期,宋康王「行王政」,實行改革,宋國強盛起來,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此時軍事實力僅次於戰國七雄!春秋戰國是諸侯割據爭霸戰爭硝煙頻仍的時期!春秋講究禮義,而戰國基本上全憑軍事實力。所以小的諸侯國變成了,其他強國的覬覦之地!為什麼宋國最早被諸侯吞併呢?來看一下宋國都有哪些地方!
  • 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考古人員通過 2018-2020 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2020 年,考古人員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十號建築。
  • 【尋味潛山】第1集:樂天然獅子頭
    潛山網最新推出「尋味潛山」系列短片,今天跟隨小編走進樂天然大酒店的後廚,看看酒店大廚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吧!「尋味潛山」系列是潛山網傾力打造的一檔潛山本土美食欄目,旨在發掘本地特色美食,滿足廣大美食愛好者的味蕾。如果手機前的你,有精湛的廚藝,或者你希望推薦自家飯店、餐館、酒店的美味菜餚,可以聯繫我們。一經合作,僅收取拍攝成本費用。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交趾陶與廣府文化(一)
    而上網查到的資料是這樣介紹它的:交趾陶是最具臺灣特色的地方傳統藝術工藝。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古名「交趾」),故名曰「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多彩釉,是融合了軟陶與廣窯的一種陶藝,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其特點在於晶亮豔麗的寶石彩釉,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之國寶。
  • 論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人?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都在討論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料相對缺乏,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而且數據差別還是比較大,所以小編今天也來聊一聊這個問題,當然,這隻代表我一個人的看法。當然戰國時代是很長的,所以我們要確定一個時間,然後來估測它的人口,這裡我選擇長平之戰前後。為什麼選擇這個時期呢?這是有原因的。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大概是動用了60萬的軍隊。然後還有一隻軍隊駐紮在武關附近防備著楚國,這支軍隊的數量應該在5萬到10萬之間,要不然根本就無法完成任務。再加上秦國其他地方的軍隊,所以秦國的一線軍隊總兵力應該在80萬左右。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禮樂」的全面崩壞,此時的戰爭已經完全脫離了「禮制」的束縛,因此這一時期的戰爭不僅極為頻繁,而且戰爭形勢更加多樣化,陰謀詭計層出不窮,使得將領的指揮藝術得到了更大的施展舞臺。1、吳起:陰晉之戰。
  • 西安首次發現戰國秦漢時期「後宮」
    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度考古收穫,首次發現戰國秦漢時期「後宮」區域。  據文獻記載,櫟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徒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從1980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這處秦漢都城遺址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
  • 戰國時期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明顯不及同時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啓超評價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現代的「非主流歷史學家」甚至認為他是戰國時期唯一能阻擋秦滅六國之人。那麼趙武靈王是一位怎樣的戰國君主?年少成名趙肅侯死後,趙國新君繼位,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年僅十五歲的他,就能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1.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3.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