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安124機長3
又來裝機了。
這段時間顯卡價格依舊穩定,觀望中想要裝機的玩家很多也下調了自己的預算,這次裝機就帶來銳龍7 5800X搭配華擎Radeon RX 6600XT的組合,前者8核心16線程,是絕大多數消費級用戶首選的最高規格;後者則是基於RDNA2架構的桌面獨顯。
這樣一套組合在測試中可以妥妥在1080P下輕鬆開啟高刷,在解析度提升到2k的時候依舊有不錯的表現,如果不是追求極致遊戲畫質或者4k解析度,是完全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
這次性能測試放在了前面,如果對裝機過程和美圖比較感興趣,可以直接拉到最後。
關於Radeon RX 6600 XT
這塊顯卡在發布當天就引發了不少熱議。
基於RDNA2架構打造,具備32組CU2048顆流處理器,核心基礎頻率2359MHz、加速頻率2589MHz,匹配8GB GDDR6顯存(128bit位寬,16Gbps),擁有32MB Infinity Cache,公版單8Pin外接供電,PCIe 4.0 x8通道。
從官方的定位來看,6600XT是主打1080P遊戲場景的,不過2k分辨下表現也還不錯。
這次的6600XT零售市場基本以非公版為主,對我來說,比較可惜並沒有那塊官方單風扇版本的ITX短卡。
這次拿到的是華擎的PGD幻影系列6600XT,華擎6600XT具備3個版本,包括了ITX單風扇短卡,雙風扇和三風扇,能滿足ITX玩家到A4乃至ATX機箱的裝機需求。
PGD系列屬於極致堆料和堆散熱的旗艦型號,黑紅經典電競配色,在外觀上顏值確實非常耐打。
三風扇,細節設計到位,中間的風扇為半透明自帶RGB燈效,左右兩次風扇則為黑色,扇葉數量11片,葉片上有獨特條紋結構,用以加強散熱效率和降低噪音。
背面為一整塊金屬背板,同時做了前後貫穿式鏤空設計,允許氣流從背部流出,一定程度上增強散熱效率。
從側面來看,厚度被控制在了雙槽範圍內,其中PCB板長度接近雙風扇散熱設計的PCB,設計上比較緊湊,而供電上也只是提供了單8pin供電。
散熱器鰭片數量不少,其中供電電路和顯存晶片具備導熱貼,其產生的熱量部分也會被傳導至一體式金屬背板,左側LOGO自帶RGB燈效。
接口方面提供了3個DP1.4接口和1個HDMI2.1接口。
RX6600XT性能表現
測試平臺配置:
CPU:銳龍7 5800X
機箱:喬思伯i100 Pro
主板:微星B550i Gaming EDGE WIFI刀鋒
內存:FURY 32GB (16GBx2) DDR4 3600
SSD: 希捷酷玩530 1T
電源:美商海盜船SF750
散熱:利民Frozen MAGIC 360水冷白色+利民TL-B12W機箱風扇X3
主板顯卡固件和驅動已經更新到最新版,CPU同時開啟了PBO模式。
因為這次要測試2k分辨下遊戲場景,我準備了一臺明基子品牌MOBIUZ 的27寸2k 165Hz高刷遊戲顯示器,EX2710Q,95%P3色域,支持HDR400,支持AMD的FreeSync Premium,剛好用以測試這套3A遊戲主機性能。
首先是GPU基準性能測試。
各場景下測試數據,得分數據大家可以自己參考對比下,其中1080P解析度下的Fire Stike跑分達到了26127,也是驗證了主打1080P遊戲場景。
3D Mark的壓力測試中,輕鬆通過Time spy壓力測試,測試成績99.7%,可以說非常優秀了。
PC-MARK10長測,針對於遊戲環節跑分最高,為21641分,其次是數位內容創作,12539分,這兩個項目主要是依託顯卡。
1080P解析度下遊戲性能表現
所有遊戲畫質設置均在最高畫質上降了一檔,這是為了照顧一些追求幀率,不太在意最高畫質的玩家。
1080P下的表現,在最高畫質下降一檔,對於6600XT來說確實沒什麼壓力,對於一些3A大作也能流暢的運行,幀率還不算太低,基本都超過60幀了,一些老遊戲或者針對A卡優化的遊戲甚至可以超過100幀。
2k解析度遊戲表現
對於顯卡來說,4K解析度下壓力會大很多,但是2K解析度壓力相對1080P並沒有增加太多,從相同畫質下的幀率就能看出來。
2K解析度下幀率依舊能保持60幀以上,如果是對A卡優化到位的遊戲,比如極限競速地平線4,在自定義的超高畫質下,也依舊能跑出平均93幀的成績。
再適當降低畫質,6600XT甚至可以餵飽2k 165hz高刷主流遊戲顯示器。
A卡在光追上表現要差一些,但是支持FSR技術,目前支持FSR的遊戲數量已經上來了,後續第二波不乏孤島驚魂6這樣的重磅級大作,所以如果你的遊戲支持FSR技術,配合3A平臺加成,是否要認真考慮下你真的需要6800XT這個級別的顯卡?
其他性能&散熱測試
5800X,單核成績664.3,多核成績6638,多線程倍率為9.99;作為對比,5900X的單核成績為676.9,差距很小,多核成績為9931,多線程倍率為14.67。
針對於5800X,R15成績單核261cb,多核2526cb;R20成績單核623cb,多核6013cb;R23成績單核1589pts,多核15233pts。V-RAY測試中針對處理器的跑分成績為11357。
針對於希捷酷玩530,我做了詳細的測試,分別在1GiB、4GiB、16GiB以及64GiB場景下利用CrystalDiskMark測試了讀寫速度。
從讀寫速度可以發現希捷酷玩530讀寫速度非常穩定,基本都維持在7380MB每秒左右讀取,5850MB每秒左右寫入,其他數據也非常穩定。
TxBENCH讀寫測試成績也接近。
利用HD TUNE Pro測試讀寫掉速,將文件大小設置為200GB,整個過程表現穩定沒有掉速,現實中使用也很難連續拷貝超過200G大小的文件吧?
希捷酷玩530緩存上並沒有縮水,目前530的讀寫速度,能打敗它的只有固態raid了,性能上一騎紅塵。
最後是拷機測試,測試整套裝機的溫控和散熱表現。
甜甜圈測試中,6600XT15分鐘測試後顯卡核心溫度穩定在87度,平均80度,顯卡功耗衝上了145W,對於一款A4機箱來說,這個成績我也很滿意了。
AIDA64拷機測試,運行時長16分鐘,主板溫度穩定在42度,CPU溫度穩定在83度,希捷酷玩530溫度穩定在42度。
此刻顯卡溫度最高為86度,穩定在85度上下。
得益於低轉速的利民散熱風扇和喬思伯的內部大空間,這款放大版A4機箱散熱和溫控表現都不錯,此前相同TDP的5900X在傳統ATX機箱內表現也就比這個成績好那麼一點。
機箱&其他硬體展示
先來看看喬思伯i100 Pro,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款放大版A4機箱。
這次的喬思伯i100 Pro,是一款主打放大版A4體積,兼容性較強,支持旗艦360水冷,可玩性非常高的ITX機箱。
正面簡潔明了,全鋁合金結構,擺放桌面不突兀,尺寸為長435mm,寬194mm,不含腳墊高度為307mm,體積不算太小巧,堪稱A4 PLUS+,但是相對於ATX機箱還是小巧了很多。
i100 Pro的內部是大有乾坤,可以自由分倉,傳統A4機箱設計是主板和顯卡背靠背的平行結構,這樣可以節省空間還能容納全尺寸顯卡。
i100 Pro默認分倉為傳統A4結構,主板僅支持ITX規格,電源可以選擇在ATX、SFX以及SFX-L中選擇,而顯卡最長可以支持到373mm,加上最高支持360旗艦水冷,這意味著ITX玩性能是可以顧及到的。
隨機還贈送了另一套機箱後板,可以自己自由分倉,採用顯卡直插主板的形式來裝機,不過相對在一些硬體組合方式上會有一定限制。
頂部和底部都具備大量的鏤空,用以輔助散熱,頂部是磁吸散熱格柵,可以直接拿下,底部具備一個防塵濾網,可以抽出清洗。
頂部按鍵區域做工也比較精緻,具備一個C口,一個A口,3.5mm音頻和麥克風接口,細節做工表現還是挺不錯的。
7系銳龍,5800X,8核心16線程,7nm製程,TDP105W,主流的240水冷以及塔式散熱均可壓的住,我之前裝過一臺上一代3800X,也是A4機箱,但是無法增加機箱散熱風扇,在後續溫控表現不佳,所以針對高性能ITX主機,需要考慮的因素相對會比較多。
主板來自微星,B550i Gaming EDGE WIFI刀鋒,這是一塊微星B550旗艦ITX小板,是搭建性能級別ITX主機不錯的選擇。
雙M2插槽,WiFi6、M2散熱馬甲,該具備都有,接口方面也提供了2.5G網絡接口、前置Type-C USB3.2 Gen1,內存插槽最高支持DDR4-4600。
來自希捷PCI Gen4 x4規格固態,希捷酷玩530 1TB,AMD平臺也是目前能發揮這類固態極限能力的平臺。
希捷酷玩530具備兩個版本,無散熱和有散熱版本,有散熱需求的可以入手散熱版本,不過我手頭的微星主板本身就自帶了一個散熱風扇,所以直接考慮無散熱器版本。
容量有500GB、1TB、2TB以及4TB可選。
這次希捷酷玩530還提供了FireCuda貼紙。
酷玩530採用的主控為希捷認證定製的群聯PS5018-E18,緩存顆粒來自海力士。
酷玩530 1TB讀寫速度理論數值為7300MB/s,寫入6000MB/s,這個恐怖的性能在後續200GB文件持續拷貝測試中也沒出現掉速現象。
內存來自金士頓FURY 32GB (16GBx2) DDR4 3600,也是我手頭的一套存貨,3600的頻率不會在整套裝機性能上拖後腿。
來自利民的冰封遠境系列360水冷,利民從風冷到推出水冷時間並不長。
搭配的風扇為TL-B12風扇,採用S-FDB軸承,轉速不高,2000RPM,可以保證不錯的低噪音。
這款自帶風扇並非RGB風扇,也是符合我裝機喜好簡潔的特性,並且三風扇是默認固定安裝好的。省去了很多麻煩。
冷排水道寬度為1.55mm,水道壁厚0.28mm,保持低阻力,散熱效率高,這裡也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散熱鰭片。
水冷管為高分子聚合物水冷管,外面包裹了一層編織網用於防剮蹭,冷排頭為主流L型設計,外殼為陽極磨砂噴塗工藝處理的全鋁合金外殼,扣具採用免螺絲的卡扣式設計。
機箱散熱風扇選擇了三隻TL-B12W,白色款,同樣是S-FDB軸承,外帶六年質保,畢竟是ITX機箱,輔助三個噪音不大的機箱風扇,用以應付極限遊戲場景下的顯卡高熱量,同時保證不大的噪音。
電源來自美商海盜船的SF750,SFX電源,雖然 i100 Pro支持ATX電源,但是在ATX電源狀態下,採用水冷+底部三風冷散熱的組合方式,安裝起來會非常不順暢,選用SFX電源就沒太多問題,除非是對顯卡性能有極致的要求,750W的電源也足夠支撐起這個組合方式了。
這次就沒有定製機箱線材了,美商海盜船自帶的線材就非常方便走線,而且黑化玻璃加持下,基本看不到內部黑色的走線。
為了裝機好看,搭配了一塊ikbc X陰陽師onmyoji聯名機械鍵盤,2.4G無線cherry茶軸。
這幾年機械鍵盤的聯名定製十分常見了,可玩性和個性化十足,如果不是對遊戲操作過於精準,非遊戲無線2.4G鍵盤的延遲也沒那麼誇張,也可以應付。
IKBC主打性價比的個性化,這把也是我用來收藏的非客制化鍵盤。
裝機&成品細節展示
首先聊一下i100 Pro的不同裝機方式,這也是這臺機箱最有特色的地方。
i100 Pro默認方式是顯卡轉接側插,這個時候可以選擇水冷方式,也可以選擇風冷方式,但是風冷在顯卡側插轉接對高度限制為77mm,除非你的CPU功耗不高,高性能處理器還是建議上水冷。
顯卡直插需要改變結構,用上自帶的機箱後板,直插狀態下風冷可以支持塔式散熱,限高166mm,不過此刻底部散熱風扇限制較多。
顯卡直插還可以支持水冷散熱,但是此刻就無法上ATX電源,需要更換為SFX電源。
這次裝機用的是顯卡轉接側插+水冷散熱器的形式裝機,也就是默認第一種。
這裡如果是ATX電源,留給電源走線以及底部散熱風扇的空間就沒那麼多了,整體也會比較麻煩,建議使用ATX電源的時候使用定製線,並且要考慮散熱風扇的厚度。
i100 Pro自帶的PCI-E轉接線非常貼合,基本沒有多餘線材。
安裝利民水冷整體還是比較輕鬆的,畢竟不用拆卸主板的原廠扣具,就是360水冷的線材在i100 Pro的機箱空間內還是略顯麻煩。
因為ITX板型,內存距離水冷頭比較近,如果是左側位置走水冷線材,會和內存產生衝突。
換個角度,熊貓黑白配色還是挺好看的,顯卡採用轉接方式也能正面透過黑化玻璃看到全貌。
最後來點RGB燈光細節。
總結
華擎這張6600XT性能其實不錯,可以說是1080P下的王者,在部分遊戲場景裡2k解析度下也是能在相對比較高的畫質下流暢運行,雖然針對1080P遊戲場景,但顯然在3A平臺和最新驅動的加持下,6600XT在2k解析度下壓力也並不是特別大。
目前A卡的短板在於光追,從對應的測評來看,AMD還需要在這方面努點力。
CPU方面,AMD依舊YYDS,9系銳龍方面一枝獨秀,7系銳龍也可以笑傲對手,至少這一代差距是基本無法追平了,只能看對手下一代發力。
從溫度散熱控制來看,喬思伯i100 Pro雖然是A4箱體,主板和顯卡背對背不利於散熱的場景下,搭配利民機箱散熱風扇和360水冷,以及自身不錯的內部空間,GPU滿載溫度核心溫度為86度,100%負載的CPU溫度也穩定在85度以內,風扇轉速和噪音也不是很高,散熱和溫度完全不用擔心。
6600XT的性能應付2k高刷顯示器也是比較輕鬆的,這套裝機搭配2k遊戲顯示器,比如明基MOBIUZ的EX2710Q,屬於比較靠譜的選擇,以後就算升級顯卡,也是夠用。
整套裝機上手還是很輕鬆,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水冷管,畢竟不是ATX中塔機箱箱體,這也是目前能上360旗艦水冷的最小箱體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