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如果能活到現在不過也就70來歲,但他的生命卻終止在了43歲。
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得知消息後,路遙打電話給他的弟弟王天樂,告訴他獲獎並排名第一的消息。
路遙請弟弟想辦法借錢。
王天樂將借來的5000元交到他手裡,並央求哥哥:「今後再不要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可給你找不來外匯。」
路遙憤憤的罵了一句文學。
那也是路遙最後一次去北京領獎......
路遙臨死前妻子堅決離婚,路遙弟弟:找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當丈夫。
路遙四五歲就開始幫助家裡幹活,包括照看弟弟妹妹、尋豬草、砍柴等。「窮」這個字從路遙那個時候就伴隨著路遙。
這種因為窮所帶來的卑微感一直伴隨著路遙,這種創傷在路遙入學後愈演愈大。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這樣描寫:
他已經十七歲了,胸腔裡跳動著一顆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體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學的面前;他願自己每天排在買飯的隊伍裡,也能和別人一樣領一份乙菜,並且每頓飯能搭配一個白饃或者黃饃。
這段話是在描寫孫少平,但是這也是在描寫他自己。
後來路遙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同樣喜歡文學和寫作的林達在大學中結識了路遙並且開始了他們的愛情。
林達是知識分子,兩個人戀愛期間也是彼此愛慕:林達愛慕路遙的才華,路遙愛慕林達都市女人的氣質。
他們有著所有青春年少時美好愛情該有的樣子,但猜到了開頭卻沒能猜到結局。
對於女人而言,選擇了一段婚姻就是選擇一種性格,婚後林達與路遙的生活完完全全證實了這一錯誤的選擇。
兩個人結婚後,路遙的生活習慣與正常的家庭生活格格不入。
長期伏案寫作,晝夜顛倒的作息方式,讓日常的家庭生活都成了問題。基本上只有林達一個人在管理孩子和處理這個家的問題,路遙算是甩手掌柜,什麼都不管。
路遙的寫作事業卻又讓林達不得不繼續工作以供養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路遙又有的大男子主義,不會體貼愛人,而且異常的強勢。因此路遙家庭出現了長期冷戰,夫妻之間形同陌路。林達也一直承受著這份自己選擇的婚姻帶來的痛苦。
路遙的弟弟也曾經勸過路遙,不要再維繫這個有名無實的家庭,但路遙沒有同意。
直到後來路遙病入膏肓的時候,林達終於等到了那張離婚協議。
林達當時的選擇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拋夫棄子」的行為,但是路遙的弟弟卻表示:「這事不怪嫂子,當一個作家的夫人十分不容易的。天下女子,就是找一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當丈夫。」
他把最好、最大、最本質的一面獻給了社會,獻給了讀者,而把陰影留給了他的親人,特別是他的愛人林達。
路遙於林達的婚姻歸根結底是敗給了寫作事業,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支持,在「窮」面前,一切愛慕都會被打入泥潭。
但路遙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為自己的寫作事業奮鬥了一生。
多次獲獎,作品影響了萬千中國人,到最後的遺產不過是一張萬元欠條。
1981年6月,31歲的路遙秉筆而書,用21個晝夜,一氣呵成了中篇小說《人生》。
最終這部作品轟動文壇,成為中國文學新裡程碑,作家陳忠實說,「我看完這部書癱倒在地,它的完美境界讓我折服,我搞了這麼多年文學,為啥寫不出一部《人生》?」
小說《人生》奠定路遙文壇領袖地位,很多人說他不可能寫出超越《人生》的作品。
但事實並非如此。
路遙翻閱了重達數噸的報紙和書籍,他做了幾十本筆記,他的指頭磨得露出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
用一生的努力證明自己,用《平凡的世界》堵住了悠悠之口。有這樣一部代表作,恐怕這世界上有資格質疑他的人真就不多了。
也正是因為《平凡的世界》,路遙耗盡了生命。
這部書後來在中央廣播電臺播送,創下了長篇聯播歷史最好成績,聽眾人數達到3億之多,
來信數量達到兩千多封。
一位高中生為了不錯過收聽時間,每天奔跑於家裡和學校之間,後來在運動會居然拿了長跑冠軍。
路遙說:「作家不僅是要取悅於當代,更要給歷史一個交代,好作品原子彈炸不倒,壞作品上帝的讚賞也沒用。」
路遙窮了一輩子,卻影響了萬千中國人。
他生前總說,作家寫作,主要是寫給廣大讀者看的。但他最終沒有看到,他的作品如何被幾代青年強烈推崇,如何激勵他們在奮鬥的道路上堅韌不拔、執著追求。
馬雲曾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
賈樟柯說「他傾訴的是一整片人群的心聲,」
潘石屹說「每次讀他的小說都會流淚」,
陳忠實說「他的小說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 ,
賈平凹說「他是夸父,倒在追逐夢想的路上」。
《平凡的世界》的影響還在繼續,這是一份深深刻在路遙骨子裡的堅硬,是印在中國人心裡的一份不屈。
如果您對這本書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的連結購買,也許79塊錢填補了現在內心的空虛,擦亮了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