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 奮鬥為本 持續發展

2021-01-11 中國航空新聞網

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由研仿向自主研發的成長,因型號研製要求,航空標準化、新技術推廣及援外技術資料業務合併,成立三機部綜合所。從後海北河沿45號部機關大院起步,薪火相傳走過了45年成長曆程,艱苦創業繪就了45年輝煌史,中航工業綜合所日漸成熟和強大。

一、演繹發展的四步曲

(一)確定業務、建設所區、建立家底的孕育期(1970~1979年)

進入20世紀70年代,簡單的航空裝備仿製和修理已經不能適應國防事業的需要,建立和發展自己的航空技術基礎成為當務之急。1970年10月13日,原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發文,成立三機部綜合技術研究所,值此,綜合所應運而生,拉開了45年的發展的序幕。

事非經過不知難。正值國家特殊政治時期,綜合所創建之初,缺人、缺地、缺專業,工作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探索前行。綜合所一開始暫居後海部機關大院的一座灰色小樓內,雖然上級機關給了50人的機構編制,但一時組建50人的隊伍並不容易。急航空之所急,幹部員工響應國家號召,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抖落幹校的風塵,匆匆奔赴崗位,組建領導班子;有的從其他單位協調而來,帶著專業。為了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幹部員工不計個人得失,頂著創立初期的百般艱難,全身心投入到航空技術基礎的恢復和整頓上來,硬是突破「文革」時期「不搞標準化,照樣出飛機」的影響,基本建成了比較有體系的航空技術基礎專業。

1979年,綜合所先後建設了以航空標準化為主,新技術推廣、冶金材料技術、援外編譯、國外產品情報、熱工藝技術、飛彈技術、可靠性技術等10多項技術,在湯欽訓、孟士才等領導的帶領下,對航空工業原有標準進行了整頓,制定和修訂了新的部標準,組織編寫了第一版《飛機設計員手冊》,第一次使全行業有了共同的語言,為培養飛機設計製造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入美標、啟程軍標、構建能力的開拓期(1980-1991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航空標準數量少、水平低的問題凸顯,新機研製急需的許多系統規範、產品性能標準及質量標準不配套,嚴重製約著新型飛機的設計研製。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在新一屆領導張性原、王欣、楊育中等的帶領下,綜合所順應國際形勢發展,開始大力引進國際標準和美國軍用標準,加快建立我國自己的航空技術標準體系。綜合所與美國標準協會(NSA)達成引進全套美國軍用標準的協議,陸續收到43277項標準、55.6萬頁。1981年組織編制的《航空渦噴渦扇發動機通用規範》、《航空渦軸、渦槳發動機通用規範》,填補了我國航空產品規範的空白。到80年代末,綜合所制修訂各類標準數千項,推動我國航空標準的整體水平提升。

1982年,綜合所成立軍用標準化中心研究室,承擔國防科工委軍用標準化工作,綜合所開始啟程軍標。軍標工作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國防科工委政委伍紹祖、副主任懷國模,科技委主任朱光亞等,先後指導工作。綜合所按照科工委的指示,一方面積極開展軍標的宣貫、制度的建設,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型號標準化的研製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1982年第一個國家軍用標準GJB1-80《機載懸掛物和懸掛裝置接合部分的通用涉及標準》誕生。發布第一版《國家軍用標準體系表》,構築軍用標準體系的發展藍圖和建設規劃。

1990年,在楊育中所長帶領下,綜合所第一次系統地開展型號標準化工作,成立軍方、航空、民口組成的10號工程標準協調辦公室,開始將系統工程的思想引入標準化工作,推進了行業標準化工作與工程的有機結合,使標準化價值得到釋放。

(三)發展公司、創業試驗、積蓄力量的創業期(1992-2000年)

20世紀90年代,國家走進改革開放新時代,綜合所人勇立時代發展潮頭,搶抓機遇,開疆拓土,為後續發展積蓄了力量。

敢為人先的綜合所,在李佔魁、張富山等領導的帶領下,率先推行「一所兩制」,提出「加強穩定科研一頭,放開搞活一片」的方針,推行勞動、人事和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推行「五包一掛」,打破以往一貫大鍋飯局面。在保證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公司,搞活市場經濟。先後成立了綜合所第一個技術開發實體;創建第一個合資公司——航星國際自動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創辦北京凱普實業公司,成立西門子工廠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北京華航展覽有限公司等。這些經濟實體經過持續調整充實,實力不斷增加,在自動控制、信息產業方面具備了一定優勢。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綜合所技術創新積蓄了比較厚實的經濟實力。

1995年在原有三防試驗和環境試驗基礎上,引進第一臺三噸振動臺,承擔第一次型號完整的可靠性試驗任務,隨後啟動綜合環境重點實驗室建設,獲得3321萬元軍工骨幹科研院所改造項目和型號配套建設項目建設經費支持,掛牌航空綜合環境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防工業環境和可靠性試驗的重要基地。

(四)創新服務、全面轉型,實現騰飛的跨越期(2001-2015年)

邁入新世紀,綜合所在朱宏斌、梁麗濤等領導的帶領下,堅持實施「以發展為主題,以效益為中心,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重點」的發展思路,堅決推動高技術服務戰略落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業務模式實現從單一計劃模式向「1/3」平衡發展,收入比例1/3為國家科研計劃投入,1/3為國家競爭性投入(裝備工程應用、政府購買服務等),1/3為市場轉化競爭收入。業務資質實現從行業級向國家級躍升,僅「十二五」獲批國家機械電子產品環境與可靠性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標準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等新資質就有15個,累計各級政府、軍方、集團公司掛牌達58個。業務能力實現從標準化向技術基礎體系化邁進,以標準化為核心,形成適航、質量、四性、綜保、信息編碼、標準件、品牌建設、精益諮詢等專業網絡,集成服務能力大幅提高,高技術服務平臺基本構建。型號工程服務實現從單點專業突破向專業協同互動推進,先後參與陸、海、空各軍兵種38個型號的航空武器裝備研製,在標準化、「四性」與綜合保障、適航性與安全性、信息編碼等專業領域構建了最佳實踐,形成技術支撐、技術攻關、工程試驗協同推進格局。市場轉化服務實現從弱小到規模發展,在服務至上理念引領下,大力開拓市場轉化服務,構建市場體系,市場收入突破2億元。投資公司實現從規模向規模效益並重轉變,強化自我業務與投資公司業務兩元一體化發展戰略,強化對投資公司運行和效益管控,投資公司規模超過12億元,實現利潤超過6000萬元。條件建設從一所一區向一所兩區布局,在現有朝陽南區基礎上,懷柔北區基本建成並投入運行,形成「一所兩區、定位清晰、功能互補、軟硬搭配」的科研生產布局。

這跨越的十五年綜合所從航空工業名不見經傳的技術基礎小所發展成為具備一定行業影響力、吸引力的中等規模研究所,規模效益不斷提升,2014年在中航工業28家科研院所中規模排在12位,利潤排在第9位,近五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達16%。

二、尋求發展的五線譜

回顧綜合所45年的發展歷程,45年能夠不斷突破、能夠不斷進取、能夠不斷斬獲,綜合所靠的是什麼?一直傳承的是什麼?組織的魂又是什麼?經過四任所長的辨析,綜合所尋求到了組織發展的五線譜。

班子的浩然正氣。1970年成立到現在綜合所經歷了七任高級知識分子所長,從武漢大學畢業的第一任所長湯欽訓,到北京航空學院畢業的楊育中老所長,再到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任所長梁麗濤,在他們帶領下班子的精神不斷塑造、傳承,體現在大局至上的政治境界,奉獻至上的思想境界,事業至上的工作境界,精神至上的生活境界,這就是班子的浩然正氣。德不孤,必有鄰。正是這種正氣才團結帶動全所員工事業上同心、同德、同力,工作中互幫、互諒、互愛。班子的浩然正氣是綜合所興盛發展之道。

組織的創新基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組織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45年的發展在變與不變中壯大,「求變」的基因特質和管理理念總是確保綜合所在多變繁雜的環境中勇奪先機。1979年開始計算機輔助管理業務,著手策劃建立航空部計算機網絡;1980年引進全套美國軍用標準,開啟國家軍用標準化宏大一幕;1991年創建第一個合資公司,公司成了所發展重要支撐;2000年第一次與總師單位籤訂型號技術基礎研製合同,從此型號技術基礎科研有了綜合所聲音;2009年提出高技術服務發展戰略,啟動了綜合所做強做大新徵程。45年的發展,綜合所人從未懈怠過、從未退縮過,我們一直不變的就是「變」,這是綜合所搶抓機遇的法寶。

員工的奮鬥精神。奮鬥是綜合所45年員工傳承的核心精神,它既是一種崇尚理想、化繁為簡的工作作風,也是一種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思想品格。從45年前綜合所在部機關大院暫借辦公場地,到1979年牛王廟所區破土動工,到2010年在沒有國家建設經費支持下,靠自我積澱啟動懷柔北區建設,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綜合所員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精神得來的。綜合所從成立初期固定資產202萬元發展到今天6.8億元,靠的就是不等、不靠、自強不息,面對挑戰和困難的頑強奮鬥精神。綜合所今天的輝煌,離不開昨天的奮鬥,綜合所明天的更加輝煌,離不開今天的奮鬥,這是綜合所持續發展的根本。

人才的五湖四海。「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家破,失人也」。綜合所發展的關鍵在於匯聚了四面八方的人才。45年來我們堅持五湖四海選才、用才,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聚集綜合所、貢獻綜合所。上一代總師沈祖顯(空軍工程部)、王喜力(601所)帶領副總師呂惠敏(120廠)、孟昭川(5704廠)、畢國楦(603所)等構建了綜合所發展的技術根基,新一代總師徐明(320廠)帶領副總師鄭朔昉(602所)、李巖(603所)、危虹(電子5所)等幹將編織了綜合所跨越發展的技術體系。境界決定眼界、胸懷決定視野,綜合所人一直堅持縱覽五湖的境界去探尋人才,一直堅持大如四海的胸懷去接納人才,不拘一格,擇之以才,待之以禮,讓有本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盡情發揮,這是綜合所塑造優勢之術。

文化的不斷塑造。文化一個組織的靈魂,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45年發展的歷程中,綜合所以「立足航空、面向國防、服務社會」為宗旨,形成了以「服務至上、創新圖強」所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實施了服務至上行動,夯實「客戶觀念、全程思維、獨特能力、超值行為」文化烙印,構建了服務的空間;推進了創新圖強工程,形成「敢於質疑、善於聯想、勇於實踐、精於求精」文化基因,構建了創新的生態。以文化人,綜合所文化不斷醇熟,這是綜合所散發魅力的根源。

三、堅定發展的新樂章

光陰荏苒,鬥轉星移,45年日月如梭,新的樂章已經啟奏。伴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質量強國和創新發展等新機遇,伴隨航空裝備研製、國防軍工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等新需求,伴隨全球網際網路、大數據、工業4.0和智能製造技術等新變革,綜合所將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新範式,我們信念秉持在心,腳步愈發堅定。

面向「十三五」,我們將堅守共性、基礎、公益專業引領者、資源整合者、利益相關方合約集的發展願景,堅定高技術服務業的行業定位,堅持立足航空、開拓軍工、聚焦企業的市場策略,努力把綜合所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標準化、質量專業技術研究所,國內知名的政府軍方智庫和企業高技術服務商。我們將構建「網際網路+標準」、「 網際網路+檢測」、 「網際網路+數據」等環境,以標準為核心,形成業務互聯的服務平臺,嵌入到製造業的設計、生產和使用流程中,為客戶實現卓越,提供質量、安全和綠色增值。

45年風雨兼程,45年的創新超越,45年的艱苦歷練,我們經歷了如歌如虹的歲月,我們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輝煌,邁開大步,向著蔚藍的理想;迎著挑戰,向著巔峰的方向,我們不怕路遠。

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由研仿向自主研發的成長,因型號研製要求,航空標準化、新技術推廣及援外技術資料業務合併,成立三機部綜合所。從後海北河沿45號部機關大院起步,薪火相傳走過了45年成長曆程,艱苦創業繪就了45年輝煌史,中航工業綜合所日漸成熟和強大。

一、演繹發展的四步曲

(一)確定業務、建設所區、建立家底的孕育期(1970~1979年)

進入20世紀70年代,簡單的航空裝備仿製和修理已經不能適應國防事業的需要,建立和發展自己的航空技術基礎成為當務之急。1970年10月13日,原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發文,成立三機部綜合技術研究所,值此,綜合所應運而生,拉開了45年的發展的序幕。

事非經過不知難。正值國家特殊政治時期,綜合所創建之初,缺人、缺地、缺專業,工作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探索前行。綜合所一開始暫居後海部機關大院的一座灰色小樓內,雖然上級機關給了50人的機構編制,但一時組建50人的隊伍並不容易。急航空之所急,幹部員工響應國家號召,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抖落幹校的風塵,匆匆奔赴崗位,組建領導班子;有的從其他單位協調而來,帶著專業。為了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幹部員工不計個人得失,頂著創立初期的百般艱難,全身心投入到航空技術基礎的恢復和整頓上來,硬是突破「文革」時期「不搞標準化,照樣出飛機」的影響,基本建成了比較有體系的航空技術基礎專業。

1979年,綜合所先後建設了以航空標準化為主,新技術推廣、冶金材料技術、援外編譯、國外產品情報、熱工藝技術、飛彈技術、可靠性技術等10多項技術,在湯欽訓、孟士才等領導的帶領下,對航空工業原有標準進行了整頓,制定和修訂了新的部標準,組織編寫了第一版《飛機設計員手冊》,第一次使全行業有了共同的語言,為培養飛機設計製造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入美標、啟程軍標、構建能力的開拓期(1980-1991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航空標準數量少、水平低的問題凸顯,新機研製急需的許多系統規範、產品性能標準及質量標準不配套,嚴重製約著新型飛機的設計研製。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在新一屆領導張性原、王欣、楊育中等的帶領下,綜合所順應國際形勢發展,開始大力引進國際標準和美國軍用標準,加快建立我國自己的航空技術標準體系。綜合所與美國標準協會(NSA)達成引進全套美國軍用標準的協議,陸續收到43277項標準、55.6萬頁。1981年組織編制的《航空渦噴渦扇發動機通用規範》、《航空渦軸、渦槳發動機通用規範》,填補了我國航空產品規範的空白。到80年代末,綜合所制修訂各類標準數千項,推動我國航空標準的整體水平提升。

1982年,綜合所成立軍用標準化中心研究室,承擔國防科工委軍用標準化工作,綜合所開始啟程軍標。軍標工作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國防科工委政委伍紹祖、副主任懷國模,科技委主任朱光亞等,先後指導工作。綜合所按照科工委的指示,一方面積極開展軍標的宣貫、制度的建設,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型號標準化的研製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1982年第一個國家軍用標準GJB1-80《機載懸掛物和懸掛裝置接合部分的通用涉及標準》誕生。發布第一版《國家軍用標準體系表》,構築軍用標準體系的發展藍圖和建設規劃。

1990年,在楊育中所長帶領下,綜合所第一次系統地開展型號標準化工作,成立軍方、航空、民口組成的10號工程標準協調辦公室,開始將系統工程的思想引入標準化工作,推進了行業標準化工作與工程的有機結合,使標準化價值得到釋放。

(三)發展公司、創業試驗、積蓄力量的創業期(1992-2000年)

20世紀90年代,國家走進改革開放新時代,綜合所人勇立時代發展潮頭,搶抓機遇,開疆拓土,為後續發展積蓄了力量。

敢為人先的綜合所,在李佔魁、張富山等領導的帶領下,率先推行「一所兩制」,提出「加強穩定科研一頭,放開搞活一片」的方針,推行勞動、人事和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推行「五包一掛」,打破以往一貫大鍋飯局面。在保證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公司,搞活市場經濟。先後成立了綜合所第一個技術開發實體;創建第一個合資公司——航星國際自動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創辦北京凱普實業公司,成立西門子工廠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北京華航展覽有限公司等。這些經濟實體經過持續調整充實,實力不斷增加,在自動控制、信息產業方面具備了一定優勢。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綜合所技術創新積蓄了比較厚實的經濟實力。

1995年在原有三防試驗和環境試驗基礎上,引進第一臺三噸振動臺,承擔第一次型號完整的可靠性試驗任務,隨後啟動綜合環境重點實驗室建設,獲得3321萬元軍工骨幹科研院所改造項目和型號配套建設項目建設經費支持,掛牌航空綜合環境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防工業環境和可靠性試驗的重要基地。

(四)創新服務、全面轉型,實現騰飛的跨越期(2001-2015年)

邁入新世紀,綜合所在朱宏斌、梁麗濤等領導的帶領下,堅持實施「以發展為主題,以效益為中心,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重點」的發展思路,堅決推動高技術服務戰略落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業務模式實現從單一計劃模式向「1/3」平衡發展,收入比例1/3為國家科研計劃投入,1/3為國家競爭性投入(裝備工程應用、政府購買服務等),1/3為市場轉化競爭收入。業務資質實現從行業級向國家級躍升,僅「十二五」獲批國家機械電子產品環境與可靠性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標準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等新資質就有15個,累計各級政府、軍方、集團公司掛牌達58個。業務能力實現從標準化向技術基礎體系化邁進,以標準化為核心,形成適航、質量、四性、綜保、信息編碼、標準件、品牌建設、精益諮詢等專業網絡,集成服務能力大幅提高,高技術服務平臺基本構建。型號工程服務實現從單點專業突破向專業協同互動推進,先後參與陸、海、空各軍兵種38個型號的航空武器裝備研製,在標準化、「四性」與綜合保障、適航性與安全性、信息編碼等專業領域構建了最佳實踐,形成技術支撐、技術攻關、工程試驗協同推進格局。市場轉化服務實現從弱小到規模發展,在服務至上理念引領下,大力開拓市場轉化服務,構建市場體系,市場收入突破2億元。投資公司實現從規模向規模效益並重轉變,強化自我業務與投資公司業務兩元一體化發展戰略,強化對投資公司運行和效益管控,投資公司規模超過12億元,實現利潤超過6000萬元。條件建設從一所一區向一所兩區布局,在現有朝陽南區基礎上,懷柔北區基本建成並投入運行,形成「一所兩區、定位清晰、功能互補、軟硬搭配」的科研生產布局。

這跨越的十五年綜合所從航空工業名不見經傳的技術基礎小所發展成為具備一定行業影響力、吸引力的中等規模研究所,規模效益不斷提升,2014年在中航工業28家科研院所中規模排在12位,利潤排在第9位,近五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達16%。

二、尋求發展的五線譜

回顧綜合所45年的發展歷程,45年能夠不斷突破、能夠不斷進取、能夠不斷斬獲,綜合所靠的是什麼?一直傳承的是什麼?組織的魂又是什麼?經過四任所長的辨析,綜合所尋求到了組織發展的五線譜。

班子的浩然正氣。1970年成立到現在綜合所經歷了七任高級知識分子所長,從武漢大學畢業的第一任所長湯欽訓,到北京航空學院畢業的楊育中老所長,再到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任所長梁麗濤,在他們帶領下班子的精神不斷塑造、傳承,體現在大局至上的政治境界,奉獻至上的思想境界,事業至上的工作境界,精神至上的生活境界,這就是班子的浩然正氣。德不孤,必有鄰。正是這種正氣才團結帶動全所員工事業上同心、同德、同力,工作中互幫、互諒、互愛。班子的浩然正氣是綜合所興盛發展之道。

組織的創新基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組織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45年的發展在變與不變中壯大,「求變」的基因特質和管理理念總是確保綜合所在多變繁雜的環境中勇奪先機。1979年開始計算機輔助管理業務,著手策劃建立航空部計算機網絡;1980年引進全套美國軍用標準,開啟國家軍用標準化宏大一幕;1991年創建第一個合資公司,公司成了所發展重要支撐;2000年第一次與總師單位籤訂型號技術基礎研製合同,從此型號技術基礎科研有了綜合所聲音;2009年提出高技術服務發展戰略,啟動了綜合所做強做大新徵程。45年的發展,綜合所人從未懈怠過、從未退縮過,我們一直不變的就是「變」,這是綜合所搶抓機遇的法寶。

員工的奮鬥精神。奮鬥是綜合所45年員工傳承的核心精神,它既是一種崇尚理想、化繁為簡的工作作風,也是一種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思想品格。從45年前綜合所在部機關大院暫借辦公場地,到1979年牛王廟所區破土動工,到2010年在沒有國家建設經費支持下,靠自我積澱啟動懷柔北區建設,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綜合所員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精神得來的。綜合所從成立初期固定資產202萬元發展到今天6.8億元,靠的就是不等、不靠、自強不息,面對挑戰和困難的頑強奮鬥精神。綜合所今天的輝煌,離不開昨天的奮鬥,綜合所明天的更加輝煌,離不開今天的奮鬥,這是綜合所持續發展的根本。

人才的五湖四海。「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家破,失人也」。綜合所發展的關鍵在於匯聚了四面八方的人才。45年來我們堅持五湖四海選才、用才,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聚集綜合所、貢獻綜合所。上一代總師沈祖顯(空軍工程部)、王喜力(601所)帶領副總師呂惠敏(120廠)、孟昭川(5704廠)、畢國楦(603所)等構建了綜合所發展的技術根基,新一代總師徐明(320廠)帶領副總師鄭朔昉(602所)、李巖(603所)、危虹(電子5所)等幹將編織了綜合所跨越發展的技術體系。境界決定眼界、胸懷決定視野,綜合所人一直堅持縱覽五湖的境界去探尋人才,一直堅持大如四海的胸懷去接納人才,不拘一格,擇之以才,待之以禮,讓有本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盡情發揮,這是綜合所塑造優勢之術。

文化的不斷塑造。文化一個組織的靈魂,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45年發展的歷程中,綜合所以「立足航空、面向國防、服務社會」為宗旨,形成了以「服務至上、創新圖強」所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實施了服務至上行動,夯實「客戶觀念、全程思維、獨特能力、超值行為」文化烙印,構建了服務的空間;推進了創新圖強工程,形成「敢於質疑、善於聯想、勇於實踐、精於求精」文化基因,構建了創新的生態。以文化人,綜合所文化不斷醇熟,這是綜合所散發魅力的根源。

三、堅定發展的新樂章

光陰荏苒,鬥轉星移,45年日月如梭,新的樂章已經啟奏。伴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質量強國和創新發展等新機遇,伴隨航空裝備研製、國防軍工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等新需求,伴隨全球網際網路、大數據、工業4.0和智能製造技術等新變革,綜合所將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新範式,我們信念秉持在心,腳步愈發堅定。

面向「十三五」,我們將堅守共性、基礎、公益專業引領者、資源整合者、利益相關方合約集的發展願景,堅定高技術服務業的行業定位,堅持立足航空、開拓軍工、聚焦企業的市場策略,努力把綜合所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標準化、質量專業技術研究所,國內知名的政府軍方智庫和企業高技術服務商。我們將構建「網際網路+標準」、「 網際網路+檢測」、 「網際網路+數據」等環境,以標準為核心,形成業務互聯的服務平臺,嵌入到製造業的設計、生產和使用流程中,為客戶實現卓越,提供質量、安全和綠色增值。

45年風雨兼程,45年的創新超越,45年的艱苦歷練,我們經歷了如歌如虹的歲月,我們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輝煌,邁開大步,向著蔚藍的理想;迎著挑戰,向著巔峰的方向,我們不怕路遠。

相關焦點

  • 老鳳祥:傳承是本,創新為魂
    傳承是本,創新為魂。20年來,老鳳祥以「敢想敢做敢突破」的精神為指導,不斷進行創新實踐,將品牌發展和品牌營銷相結合,從而向「做優品牌、做大市場、做強產業」的目標持續邁進。東莞黃金廠始終堅持創新驅動,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核心,以內控為主線,切實推動產能升級、產品升級、工藝升級、管理升級和服務升級,不僅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的佳績,更實現了可持續的快速發展。成立至2019年底,東莞黃金廠累計加工黃金首飾218噸,實現利潤超2.4億元,累計納稅1.25億元,被納入東莞市首批200家「規模與效益」倍增試點企業之一。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從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再到長沙市馬欄山文創園,習近平總書記9月的湖南考察路線其實也正是一條文化傳承發展的路線,對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同仁堂邁向高質量發展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對中醫藥行業提出的新要求。作為中醫藥行業的老字號企業,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集團」)將帶頭落實好重要指示精神視為重要責任與使命。目前,同仁堂集團正努力推動百年老字號邁向高質量發展。
  • 24小時馬拉松創新挑戰!他們為可持續發展獻創意
    「我們團隊的6名成員來自5個不同國家,我們一起碰撞出很多創新想法,也付出很多努力,終於把『彈性城市算法』項目完善。我們的目標是保護人類,讓我們不再受自然災害的傷害。」11月29日,清華大學學生孫瑩瑩和「雲端」的5名成員一起,接過第二屆清華大學SDG開放創新馬拉松挑戰賽決賽金獎和最具國際潛力獎的獎盃,成為最大「贏家」。
  • 第四屆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論壇在宿遷舉行
    宿遷網訊(記者 田慶伍)12月6日上午,第四屆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論壇在宿遷舉行。原衛生部部長高強出席開幕式。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昊,省衛健委副主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朱岷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國家藥監局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國家藥監局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國藥監藥注〔2020〕27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藥品監督管理局,局機關各司局,各直屬單位: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造福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
  • 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來自全國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保護管理機構的管理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各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為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長期努力與貢獻,討論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監測管理、遺產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和創新發展、文旅融合等議題。
  • 【社科網評】在持續奮鬥中書寫新時代中國發展傳奇
    習近平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的鏗鏘話語、殷切關懷、深情祝福,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持續奮鬥、勇往直前。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同時,我們的科技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奮鬥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深潛10909米新紀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成功構建,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回顧這一年,徵途充滿艱辛,奮鬥成果顯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
  • 龍鳳堂:走進傳承創新發展的春天
    中醫藥傳承久遠,歷經滄桑而世代不衰。名方良藥星光閃耀,點染中醫藥浩瀚雲河。在建設健康中國、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當下,民族醫藥企業順勢而為,百舸爭流,抒寫新時代華彩新篇。在泰州市高港區永安洲,崛起一座集中藥傳統與現代化製造一體的中藥產業新城——江蘇龍鳳堂中藥有限公司,這裡集先進中藥智能製造、全產業鏈布局發展、大健康戰略實施之大成,龍鳳兒女踏著國家戰略節拍,構築起「中藥王國」新版圖。在這裡,可以感受傳承創新發展的律動,領略中醫藥的自我升華,觸摸中藥產業走向的未來。龍鳳堂,自2014年開始籌建,歷時七年發展,現在已然平地拔起。
  • 《大國芬芳》滇瓊兩地震撼上演,捨得持續創新傳承酒文化千年文脈
    (原標題:《大國芬芳》滇瓊兩地震撼上演,捨得持續創新傳承酒文化千年文脈)12月2日至10日,大型詩樂舞劇《大國芬芳》全國巡演走進雲南、海南兩地。
  • 國家藥監局: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趙文君)國家藥監局25日發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實施意見提出促進中藥守正創新、健全符合中藥特點的審評審批體系、強化中藥質量安全監管、注重多方協調聯動、推進中藥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五方面共20項改革措施。為構建符合中藥特點的審評審批體系,實施意見提出改革中藥註冊分類,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完善中藥審評審批制度。
  • 華胥氏文化創始人宮阿娜: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
    (生活、創新與社會可持續責任)"為主題,特邀朝陽區委常委、副區長暴劍,朝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朝陽區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劉靜,以及國內各領域企業創始人、合伙人、專家、學者等開展觀點分享與圓桌談話,共同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創新與影響力。
  • 傳承瑰寶,守正創新 ——第三屆民族醫藥傳承振興與發展大會召開
    12月11日-12日,第三屆民族醫藥傳承振興與發展大會在湖南長沙舉辦。大會以「發揮民族醫藥優勢,振興民族醫藥發展」為主題,作為第五屆全國民族地區發展大會的主體論壇之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同步召開。
  • 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 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
    為推進上饒市中醫藥事業產業傳承創新發展,11月16日,上饒市中醫藥大會在德興市召開,同時,上饒市中醫藥文化周、贛東北中醫藥交易大市場在德興市開市啟動。活動圍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主題進行。期間,舉行了中醫藥博覽會、上饒市第三屆名中醫和首屆基層名中醫拜師儀式及大型義診活動,中醫藥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下面,跟隨記者一起走進豐富多彩的中醫藥文化周看看吧!
  • 科技為本、創新為源:正雅以創新技術引領企業高速發展
    嘉興市副市長盛全生蒞臨正雅集團子公司浙江隱齒麗醫學技術有限公司調研工作8月25日上午,嘉興市副市長盛全生率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場監督局、科技城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蒞臨正雅集團子公司浙江隱齒麗醫學技術有限公司進行調研工作。
  • 創新為上 腳踏實地|優炫軟體為解決資料庫「卡脖子」問題持續奮鬥
    瞄準資料庫「卡脖子」技術肩負民族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使命會議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資料庫管理系統被列為中國「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之一,當今世界,數據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料庫管理系統更是廣泛應用於信息化行業各領域,國內資料庫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經濟發展和網絡空間安全。
  • 中國電影評論發展路徑:高舉中國旗幟,努力傳承創新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四十年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必須承認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我們表現出有所搖擺和不堅定。這個搖擺和不堅定來自於我們可能被強勢的西方話語所吸引,我們對其可能產生某種好奇或者膜拜,因而有時候會產生民族自卑、文化自卑的心態。這個時候我們怎樣去對標?我們的評論能否和西方最強勢的流派和觀點所契合併找到依託?我們是否能夠照搬西方的經典來展開我們的評論?
  • 《國家藥監局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關於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促進中藥守正創新。堅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鼓勵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療效評價,探索引入真實世界證據用於支持中藥新藥註冊上市;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研製,建立與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特點相適應的審評模式,成立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專家審評委員會,實施簡化審批;促進中藥創新發展,推動開展多區域臨床試驗規範性研究能力與體系建設,促進中藥臨床研究質量整體提升;鼓勵二次開發,支持運用符合產品特點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體現臨床應用優勢和特點的新劑型改進已上市中藥品種
  • 良福製藥:堅守初心謀發展 創新布局譜篇章
    近期,《財金濟寧》欄目推出「新時代 奮鬥者」專欄,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宣傳,聚焦平凡崗位的非凡貢獻,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展示新時代奮鬥者的新風貌。今天的節目就走進梁山一家企業,來深入了解一下新時代下公司的奮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