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新作《信條》上映,因與英美國家相差沒幾天,在我們內地也引起強烈轟動,屬於諾蘭粉的狂歡就在這個時候爆發。
但經過上映幾日的發酵後,各種不同的聲音也漸漸湧起。
由於諾蘭這次回歸科幻片領域,且概念新穎,許多觀眾紛紛表示看不懂,豆瓣評分目前已超過22萬人,分數卻跌落到7.8分,在諾蘭作品中也是比較罕見。
諾蘭喜歡將一些嶄新的科學領域概念融入到他的電影作品中,《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皆是如此。
《信條》中亦涉及到熵、時間鉗行、祖父悖論這些物理學概念,為此諾蘭聘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作為科學顧問。
正是這些超前的科學理念搞得觀眾一頭霧水,但只要理清楚故事發展的時間線,其實並不難懂。下面我們就來抽絲剝繭,找出這部電影故事發展的時間線:
一、
在講述電影之前,我們先來科普一下電影中出現的傳送門、正向時間和逆向時間這個概念。
所謂的正向時間,就是我們的世界所處的時間,每天時鐘從0點走到24點。假如有個人家裡的時鐘與我們的相反,是從24點倒著走到0點的話,那他所處的就是在逆向時間裡。
傳送門不是哆啦A夢口袋裡的法寶,而是一種用來把人從正向時間轉到逆向時間,或者從逆向時間轉到正向時間的傳送裝置。
一個人如果進入了這個傳送門而把自己的時間變為逆向,他從這個傳送門走出來之後看到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運行方向就都是逆向的。
比如:天上的鳥在倒著飛,街上的車和行人都在倒著走。
與此相對的,我們這些處於正向時間中的人,看到一個逆向的人,他的行動也是逆向的,比如:他會倒著走。
當然,把時間轉向的好處就是,你能夠倒著經歷時間的流逝,而回到從前的時間點,以此來改變世界上已經發生過的一些事。
二、
接著就來說電影的劇情,故事從發生於烏克蘭基輔劇院2月14日的一次恐怖襲擊說起,一個叫安德烈·薩特的世界軍火大鱷在烏克蘭基輔劇院發動的攻擊。
身為CIA專員的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 飾)混在烏克蘭特種部隊和警察隊伍中,也到達現場執行營救任務。
在槍戰現場,男主見到了一發逆向子彈,隨後劇院發生了爆炸。
PS:這部電影裡的男主沒有名字,我們就用男主來稱呼他——而這個設定也是諾蘭有意為之的,他曾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說過:「這是經典電影裡很棒的地方,以前的諜戰片裡有些很經典角色,導演都不會給他一個名字,像是某些德國戰爭片裡的,像是罪犯的角色,他都不會有名字,但那個人是非常強大的存在。」
男主被烏克蘭人抓住後經歷一番酷刑和吞藥自殺之後,又回到CIA組織中。原來這一切竟然是一項針對他的測試,目的是為了檢驗他的忠誠度,因為他將要接受新的任務,去接近和調查安德烈·薩特。
接著CIA組織派女科學家蘿拉去給男主科普了逆向物質的相關知識,又讓神秘的帥哥尼爾成為他的搭檔。
兩人得到了軍火商普裡亞和軍情六處成員麥可·克羅斯比的幫助,並很快得到了安德烈的妻子凱特的信任。
通過凱特的牽線,男主終於在2月28日接觸到了安德烈並與他達成交易,替他到義大利的阿爾馬菲搶奪鈽元素。
結果在公路上九死一生搶到鈽之後,又被一個從傳送門中出來的逆向的安德烈搶去。安德烈還一槍打傷了凱特,之後由傳送門離開。
男主和尼爾為了救受傷的凱特,也帶著她一起進入了傳送門。
隨著時間的不斷逆行,他們回到了2月21日之前,又在印度孟買見到了軍火商普裡亞,經過這麼多事之後,他終於得知了安德烈的陰謀。
原來安德烈出生在前蘇聯一個名為「斯託克12」的秘密城市,因從小受到輻射而身患胰腺癌晚期,已經時日無多。
而安德烈的心臟連接著一個能讓時空逆轉的算法機器,他正準備逆向到2月14日,再自殺以毀滅全世界。
而男主和尼爾的終極任務,就是到2月14日的前蘇聯廢墟城去搶奪「算法」。
與此同時凱特也回到2月14日的越南遊船上去找安德烈,想拖住安德烈不讓他用CIA毒藥自殺。
經歷了一番爭奪之後,男主和尼爾搶到了算法機器;凱特也用槍打死了安德烈並將他丟入大海裡,這個世界從此寧靜了。
三、
諾蘭這部準備了3年的電影,投資達到了2.05億美元,其重金打造的視角奇觀是電影的一大賣點。
由逆向時間這個頗有噱頭的科學概念為基礎的故事創作的故事也極具創意,是觀眾能夠反覆琢磨的劇情賣點。
拋開這個精心打造的情節設置,電影的核心劇情其實依然是個頗為簡單的單線故事——男主和尼爾聯手,通過取得反派安德烈身邊的妻子凱特的信任,裡應外合瓦解了安德烈毀滅世界的陰謀。
為了能讓觀眾更加容易入手和理解電影的劇情,諾蘭還故意用紅藍兩種顏色來分別代表正向和逆向的時間,使普通觀眾的觀影門檻大大降低。
但此次電影的口碑一般,除了因為劇情複雜之外,整個故事沒有煽情的閃光點、就是故事講得太平了,沒有一些能表現人物個性特點的文戲,女主凱特和黑人男主也沒有感情上的交集,這是電影故事不足的一個方面。
諾蘭一向不是特立獨行的文藝片導演——他不惜花重金炸真飛機、把一幢樓建了又炸,炸了又建,就是為了得到一個炫酷的爆炸鏡頭,這些都是為了取悅銀幕前的觀眾。
而IMAX畫質和超強的音響效果也是電影的賣點之一。
四、
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是丹澤爾·華盛頓的兒子,近年來在好萊塢得到了很多機會,他的上一部電影《黑色黨徒》也有良好的口碑。
但在本片中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太多角色的亮點,反而是飾演男配角尼爾的羅伯特·帕丁森令人印象深刻。
羅伯特·帕丁森因主演了《暮光之城》系列而成為好萊塢當紅影星,他的最新作品是DC的新版《蝙蝠俠》電影。
在2020年9月4日好萊塢報導羅伯特確診新冠陽性,希望他能夠度過這個難關,並早日康復。
女主角伊莉莎白·德比茨基是電影的一大亮點,她的身高達到了190cm,是電影中最高的角色,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焦點。
伊莉莎白2011年出道至今,也已經出演過很多優秀的電影,相信本片之後她在好萊塢的發展能夠更上一個臺階。
「快銀」亞倫·泰勒-詹森也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小角色,是最後CIA部隊的領隊。
亞倫自從離開MCU之後,這些年的發展並不順利,在本片中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希望他能夠早日回歸MCU,再續「快銀」的故事。
五、
電影150分鐘的片長,在我們內地上映竟然也是一刀未剪,可見諾蘭對鏡頭的尺度控制得很好。
有人說:這是一部需要在家裡獨自觀看並細細品味的電影。這觀點也頗有道理,諾蘭的電影始終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近期,喜歡他的死忠粉絲們,有不少人已經在電影院裡二刷三刷了。目前,該片上映1周票房接近3億元,正以每天1千萬元的速度增長,預計最終票房應該不會超過5億元。
但《信條》的缺點也很明顯,故事講得太平,人性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爆發點也沒有把握好,故事的主題放在對於科技概念的詮釋上,逆向時間的概念雖然新穎,參透之後卻並不複雜,也就失去了全片故事的張力。
觀影后的總體感覺,與之前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相比有差距,我甚至想:如果《盜夢空間》拍砸了,很可能就是《信條》這個樣子......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