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合拍放下狹隘之念 豈敢再講香港電影已死

2021-01-09 1905電影網
接受合拍放下狹隘之念 豈敢再講香港電影已死
時間:2016.04.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楊雅如 分享到:
共5張

    1905電影網專稿 第4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即將於4月4日閉幕,縱觀整個電影節,驚喜不斷,也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香港精神不死,香港電影人不死,豈敢講香港電影已死?難道香港電影人拍的合拍片就不是香港電影,就丟失了香港電影人的創意,就缺失了獅子山精神?那未免太過狹隘。解開香港本土電影的束縛和魔咒,香港電影才能走得更遠。

 

    其實香港電影瀕死的話題從90年代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退回看黃金十年中的香港電影,確實影片風格化明顯,但那時大家對香港電影的批評也很多,批評它「無釐頭、過度低俗」。不否認香港電影確實曾經典頻出,如今我們懷念那些影片也無可厚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審美和口味都已改變,試想把這些電影放到今天放映,還能否吸引到上千萬的觀眾走進影院,也是未知之事。即便如今翻拍經典,諸如《倩女幽魂》、《上海灘》……效果也大都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影像技術的發展,也讓原來的影片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時代發展,電影改變,這本身就是歷史洪流中不可逆轉的事情。固守,未必是件好事,與時俱進,才是最有效的出路。

 

    香港電影已死?最近幾年中小成本的香港電影,很多人把它稱為香港本土電影,其實都發展得不錯,包括《打擂臺》、《春嬌與志明》、《低俗喜劇》、《狂舞派》、《桃姐》、《踏血尋梅》……還有一些殭屍片、風月片等等,可以說香港本土電影也是做得有姿有色。今年在香港影視展和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驚喜。《樹大招風》首映時觀眾起立鼓掌,還有《兇手還未睡》、《選老頂》、《老笠》……很多所謂的香港本土電影都值得一看,更有一批頗有新意的創投項目,包括犯罪題材的《逆向誘拐》、《催眠裁決》、二次元青春電影《黑夜中行駛的火車》、《某一天某地點再見》、殭屍題材的《屍奔日記》……類型豐富,潛力巨大。這些影片都讓我們看到了香港電影人的才華。

 

    香港電影已死?2016年內地的電影賀歲檔,周星馳、鄭保瑞、王晶執導的《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3》三部電影的票房全部突破10億元大關,《美人魚》更是創造了新的內地電影票房紀錄,而這三部電影的導演全部都是香港導演。在寰亞、英皇、美亞、3D數碼、旗艦等電影公司今年的新片計劃中,吳宇森、徐克、杜琪峯、陳可辛、爾冬陞、林超賢、許鞍華、陳木勝、陳嘉上、王晶、郭子健、陳果等一大批新老香港電影人,手中都握有多部片約,當然大部分是與內地的合拍片。內地電影需要香港電影人的經驗和專業,而香港電影則需要依靠潛力巨大的內地電影市場起飛和繁榮,強強聯手,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當年因為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強烈衝擊,香港本土電影受到重創,市場迅速縮水,香港電影也從此一蹶不振。如今內地電影發展迅猛,香港電影人開始頻頻與內地電影人合作,內地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電影市場和更加強大的資金支持,幫助香港電影人開拍多種類型的影片,實現自我夢想。但可惜仍有部分人食古不化,不認同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鼓吹香港電影已死的言論,這說到底還是因為心中沒底,膽怯而致。

 

    如果合拍片不算香港電影,那麼吳宇森之前在好萊塢拍美國電影,為何還要講吳宇森是香港之光,是華人之光呢?吳宇森在《碟中諜2》中植入了濃鬱的個人暴力美學風格,而你無法否認的是,這種吳宇森的風格就代表著其中一種香港的電影風格。王家衛也曾說過,如果沒有內地的市場和資金,《一代宗師》是絕對無法拍成的。而我們再來看看這部電影的構成,編劇是王家衛、鄒靜之和徐浩峰;演員是梁朝偉、章子怡、宋慧喬;攝影師是法國人菲利普。從這些主創陣容,不難看出《一代宗師》是多元的,當然香港也是這些多元要素中的一份子。這就和踢足球一樣,金判坤成為香港足球隊的主教練,他必是會帶來韓國的足球理念,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道理。

 

    接受合拍片,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氣度,香港精神不死,香港電影人不死,香港電影又怎會死去?一切都是狹隘之念作祟。世界走到大融合的今天,就算美國電影都無法獨大,不斷尋求合作。作為世界電影中的一員,華語電影更應彼此支持、齊心協力,那才是真正的王道。

 

    當然,我們希望看到更多香港風格化的電影,但香港風格化的電影不等同於香港本土影片,合拍片也可以是好電影,也可以很有香港的電影風格。不管你是否認同,但合拍電影已然是香港電影存在的另一種形式。什麼是香港電影,它至少包括了香港本土電影,以及香港與其他地區或國家合拍的電影。以前香港電影什麼都可以拍,也有很多是普通話對白。如果時至今日,卻只把香港本土粵語電影看作香港電影的全部,那不僅僅是目光短淺、故步自封,更是一種可悲地倒退。

 

    開放心胸,接受新的形式,才是香港電影可以走得更遠的前提。《一代宗師》的故事已經講得很清楚,南拳北傳,武學融合,才能成為大家。甄子丹也說過,我們應該有的是華語電影,我們中國人的電影,這才是大氣。

 

    香港也好,內地也罷,華語電影人要一起攜手前行。我們不分彼此,我們不忘初心,我們各展所長。融會貫通,必成大事!

文/楊雅如

相關焦點

  • 陳果:香港電影已死 導演還在
    原標題:獨家對話陳果:香港電影已死 導演還在    話鋒一轉,就算港片已死,"香港導演未死得"!港人"獅子山下"的拼勁兒,在哪兒都受用。在陳果看來,香港導演"腦筋快、接地氣、有怪招","給時間適應就能拍好"。  去年的徐老怪的《智取威虎山》和陳可辛的《親愛的》都是"著陸"的代表。春節檔,票房幾乎被李仁港的《天將雄師》和王晶的《澳門風雲2》包圓,十幾億不足為奇。
  • 《少年的你》橫掃第39屆金像獎,香港電影已死?
    「商業中港合拍」電影《少年的你》橫掃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八個大獎。持續炒冷飯的《新喜劇之王》、《葉問4:完結篇》也出現在了提名名單上,不禁令人質疑,香港電影真的已死麼?
  • 這樣做能否激活「已死」的香港電影?
    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黃秋生最佳女主角:曾美慧孜(攝影:@攝影宮)回歸二十二年以來,香港電影已經形成了北上合拍和純港製作兩條路。儘管許多大牌香港導演依然在內地影市風光無限,但不可否認的是,縱向來看,香港電影人才鏈已經斷層,有後繼無人之虞;橫向來看,北上之軍努力維持新鮮感,本土製作造血能力有限,二者仍在學習更好地銜接。於是多年來,人們不斷哀嘆「香港電影已死」。(指路閱讀→金像獎不改,是香港電影還沒有到最壞的時候)
  • 港劇已死,合拍當立?TVB的興衰如何見證香港社會的變化
    電視對集體文化意識的影響力主要在於,電視文本信息來源單一,但覆蓋面極廣;而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則是今晚安坐家中,沉默地、被動地接受。因此電視廣播在對鞏固集體認同、塑造共同文化經驗上,起著巨大的黏合作用。從1990年代起,TVB的整體收視已呈下滑之勢,其中因素很多,但大體上跟香港流行文化工業(包括電影和流行音樂)在整體趨勢上從飽和到僵化有關。2000年代網際網路興起後,流行文化的接收方式更趨多元,年輕一代也愈發透過網際網路主動接收文化訊息(如自由下載音樂),而減少對電視的依賴。
  • 「狹隘」的金像獎,「無雙」的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狹隘,可也最長情 總有人說,華語電影最高成就三大獎中,金像獎最狹隘。從一開始,金像獎就是狹隘的。 創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採取奧斯卡式的工會投票制,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 工會投票制決定了評選主力就是那些人。在賽制中,第二輪決定性的投票由各個工會投出,各工會對對應的獎項會加權重5%。
  • 香港電影已死?
    來源丨周末i城市(mwicity)作者丨尹天仇轉載本文已獲得周末畫報授權今年整個金像獎頒獎典禮,像一場中規中矩並無驚喜的派對,人們舉著酒杯寒暄,最後都談到"黃金時代",但不同人所談的其實並不是一碼事:對有些人來說,這個詞是現在式(電影《黃金時代》的多項大獎);對有些資深電影人來說,它已是過去式(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或許也是將來式
  • 「不念對白只念數字」——憶香港電影的日與夜
    我也對「數字小姐」這種沒有專業道德的行逕自然也是嗤之以鼻,卻也沒有意義再對其褒貶評論,唯這則「舊聞」讓我想起那個「不念對白只念數字」的香港電影輝煌時代:「如功夫大師劉家良等好些導演,索性拍片時叫演員念數字,其後才配上對白」———David Boardwell專訪導演陳嘉上。
  • 香港成人電影已死
    很多人都將此片視為香港風月片的開山之作。  恐怖片題材例如1976年的《油鬼子》,講了馬來文化中一種會巫術的「油鬼仔」殺人無數,無惡不作。《蛇殺手》主演甘國亮  1975年桂治洪導演的《蛇殺手》,片中群蛇肆意狂咬殺人,血腥暴力。
  • 香港電影已死?先看完這三部金像獎提名影片再下定論
    今年的金像獎的頒獎典禮將在4月14日晚7點舉行,對於喜歡看香港電影的朋友來說,一年一度的金像獎是一場屬於他們的狂歡。然而金像獎今年也迎來了它的第38個年頭,香港電影也在近幾年進入了一個「疲乏」時期,於是就有不少人提出「香港電影已死」。
  • 成龍與香港電影
    2017年國慶檔的《英倫對決》5.4億遇到了《羞羞的鐵拳》;《機器之血》3億遇到了《芳華》《前任3》;2019年春節檔《神探蒲松齡》1.5億遇到了《流浪地球》;《龍牌之謎》1833萬,這個票房直接上映就撲街了,同期還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個妖孽;每每成龍的電影正面對決內地影片都總是功敗垂成,票房上追趕無力,這或許正是象徵香港電影的沒落。
  • 成龍與香港電影發展史
    2017年國慶檔的《英倫對決》5.4億遇到了《羞羞的鐵拳》;《機器之血》3億遇到了《芳華》《前任3》;2019年春節檔《神探蒲松齡》1.5億遇到了《流浪地球》;《龍牌之謎》1833萬,這個票房直接上映就撲街了,同期還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個妖孽;每每成龍的電影正面對決內地影片都總是功敗垂成,票房上追趕無力
  • 香港回歸20周年,合拍電影從「香港製造」變成文化融合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到1997年香港回歸,再到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籤訂,內地和香港的電影工作者開始摸索著如何磨合
  • 2018香港電影不完全報告:港片已死?可能你誤會了
    「港片已死。」這句話不知道喊了有多少年了,香港電影真的死了嗎?還沒有。
  • 愛奇藝與TVB合拍網劇《再創世紀》獻禮香港回歸20年
    而觀眾最懷念的不僅是一從TVB帥男靚女,更有經典港劇,這一次亮相北京電視節的《再創世紀》就是經典TVB商戰劇《創世紀》的續拍版。  港劇《創世紀》是1999年香港TVB拍攝的時裝商戰電視劇,同年年底首播收視率一路高漲,2000年播出第二部再現收視神話,創下商戰劇之最。
  • 香港電影推薦2018香港電影不完全報告:港片已死?可能你誤會了
    香港電影在本地市場的現狀不容樂觀。香港電影推薦2。「香港電影已死」是指廣告片香港電影k?無法在當地市場上出售。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真正的商業廣告。在2018年期間,只有一個吳霜它可以被稱為優秀的宣傳片。那別人呢恩生產?豪華?
  • 起底華語電影幕後:香港電影人並沒有遠去
    比如,當大家都在談論「香港電影已死」的時候,其實香港電影人們在國產電影市場發揮的作用可能比我們想像得要更多,甚至於在國產電視劇中,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當近年來如文牧野、郭帆等青年導演們崛起,讓我們感嘆著電影新生力量的蓬勃,在這背後仍少不了經驗豐富的老一輩電影工作者保駕護航。
  • 張家輝否認香港電影風格已死:精神猶在
    新浪娛樂訊 香港巨星張家輝現身天津,以推廣大使的身份亮相「香港電影周」啟動式,並笑言因「異父異母」兄弟張學友祖籍是天津,所以一到這裡就倍感親切。TUNGSTAR/文並圖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香港媒體報導,作為「創意香港.天津」系列的主要活動之一,「香港電影周.天津」前晚在天津嘉裡匯百麗宮影城啟幕。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金像獎影帝張家輝及奧斯卡獲獎導演楊紫燁[微博]出席活動。
  • 香港電影人能頂半邊天
    即便近些年來,關於「香港電影已死」的論調甚囂塵上(命題成立與否有待商榷),香港電影本土市場萎縮是不爭的事實,但香港電影人們的存在感卻絲毫沒有減弱。 在當下這些不能去電影院的日子裡,無聊的拍sir只能翻出一些老電影來解解饞過過癮,當然也沒有忘了老本行,藉此機會,陸陸續續整理了電影幕後系列。
  • 麥嘉:香港喜劇電影已死
    麥嘉昨日下午接受本地媒體採訪。    上世紀80年代走紅香港影壇的「光頭神探」麥嘉近年來改行玩起了粵劇,昨晚,由這位當年的香港金像獎影帝與粵劇名伶、「芳腔」新秀曾慧攜手合作的粵劇《痴情英臺戇山伯》在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上演,引來一眾中山戲迷大力捧場。
  • 香港感悟 香港已死?不,還有陳奕迅!
    ,又有那種「香港曾經光輝過,現在愈來愈黯淡」的慨嘆。「香港已死」,這句話聽到好煩。明報前總編劉進圖被斬,那時大家說「新聞自由已死」、後來主場新聞倒閉,大家又加多兩錢肉緊說香港已死。更別提雨傘運動後,政府一方面叫你離境發展,另一方面人人自危覺得社會已死。不錯,香港現處於一個很壞的時代,但它絕對未死,至少你我都還在,與其驚恐「新香港人」擠掉我們,倒不如現在為這個城市做點甚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