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已死,合拍當立?TVB的興衰如何見證香港社會的變化

2021-01-09 波老師看片

香港無線電視TVB的衰落,本身就是一部如長篇連續劇般的歷史。

電視曾經是構成香港人文化生活的主體之一,至今卻成了保守、反動甚至邪惡的代名詞。

回顧TVB的歷史,就是回顧香港共同體在半個世紀裡的生死愛恨。

香港文化研究論者過去有一近乎共識的判斷:電視對香港人文化身份建構起著關鍵作用。

在大眾電子傳媒當道的時代,觀看電視是一種凝聚力相當大的庶民活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用以描述電視觀眾的用語通常是: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觀眾今晚安坐家中。

電視對集體文化意識的影響力主要在於,電視文本信息來源單一,但覆蓋面極廣;

而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則是今晚安坐家中,沉默地、被動地接受。

因此電視廣播在對鞏固集體認同、塑造共同文化經驗上,起著巨大的黏合作用。

香港TVB的例子儼然呼應了愛爾蘭教授本尼迪克·安德森對《想像的共同體》的著名分析,觀看電視是當年香港人主要娛樂,電視節目裡對香港及香港人的想像性表述,深刻地塑造了普遍香港人對自身所在的共同體的理解。

從收視、形象和股價看

有一些數據可以反映其中的影響規模。

電視節目收視率一般以點數計算,以全港電視人口為基數,每一點即為電視人口的百分之一。

現時香港一點收視率大約代表6.5萬人,而今天電視節目收視,超過30點已很不簡單,例如據TVB資料,2019年收視最高的電視劇集中,沒有一出能在平均收視上能超過30點(即195萬人),只能在個別集數(如大結局)中達30點以上。

但在1980年代的香港電視黃金時期,電視劇集收視動輒40點以上,甚至出現50點乃至60點的瘋狂收視,折合超過300萬人(即超過全香港一半人口)同時收看。

當然上述數據對照水份很多,例如1980年代的數據不完整、兩個年代對電視人口的計法不同、統計收視率的技術跟方法也有差別。

但我們亦不能抹煞一個事實:電視作為建構香港人共同體想像的舊媒體時代,已經遙遙地過去了。

2000年以後,網際網路興起,即使不少人仍會看電視,但電視已退出生活必需品行列,變成眾多流行文化活動的其中之一,而且算是一種老派的選擇。但真正令香港電視衰落的,是作為第一大臺的TVB的衰落。

民間長期流傳一個說法:因為慣性收視,所以TVB在香港電視工業中長期獨大。

但民間一直對此現象沒有反感,反而對TVB陪伴香港人成長這類說法十分贊同。

可是對年輕一代來說,這種對TVB的印象恍如史前化石,他們覺得,TVB是貶義詞,代表著:過時、節目質素低劣、新聞報導偏頗,曾遭戲稱無線新聞不認真等。

作為官方喉舌,甚至是出賣香港人。

在近年興起的民間抗爭方式中,有一項是要誘導家中長輩不再看TVB。

TVB儼然成了近年香港政治爭議和社會矛盾的象徵性核心,年輕人甚至相信,只有老人才會追捧TVB的——當然這些印象是有一個政治光譜的,也不單純是因為千禧一代跟上代觀眾之間的世代品味差異。

而僅僅在幾年前,當TVB的節目製作質素開始遭人詬病時,民間對TVB粉絲的想像仍是師奶級別:一種僅僅涉及年齡、性別和階級的刻板印象。

但短短數年裡,TVB已迅速由一個小寫文化政治的重要案例,一躍成為香港大寫政治的主題之一。

今年初,TVB的消息紛紛出現在財經新聞裡。例如TVB裁員近400人、公司主席陳國強辭職,並出售其全部股份,帳面虧損逾七成;而公司股價由2000年超過80元跌至只有9元。

3月時更曾跌至接近8元的歷史新低,更發出過盈利警告。

單憑這些商業數據已清楚表明,這個曾經壟斷香港人流行文化生活的文化帝國,已成明日黃花。

但正如羅馬不是一天衰亡的,TVB從失去「建構香港身份認同」的光環,到被民間視作敵人妖魔,那不僅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更折射了香港人共同體想像的演化和更新。

電視文化與殖民治理

坊間好些商業分析會把TVB的業務衰退歸結為三個原因:電視工業整體衰落、節目製作質素每況愈下、長年壟斷導致企業固步自封。

而文化政治評論則多以政治因素解讀,即:TVB愈發親建制親內地的取態,令愈來愈多香港人不再覺得TVB能代表香港社會,甚至反過來傷害和出賣香港人利益。

但兩者其實互有關聯,背後也有一個更深層的政治文化背景,甚至上溯到回歸前後的殖民地治理結構。

先從2000年代TVB的小陽春說起。

從1990年代起,TVB的整體收視已呈下滑之勢,其中因素很多,但大體上跟香港流行文化工業(包括電影和流行音樂)在整體趨勢上從飽和到僵化有關。

2000年代網際網路興起後,流行文化的接收方式更趨多元,年輕一代也愈發透過網際網路主動接收文化訊息(如自由下載音樂),而減少對電視的依賴。

但在此大勢下,千禧年TVB的整體收視並沒有顯著下跌,也同時製作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劇集,如《男親女愛》、《金枝欲孽》、 《溏心風暴》等。

雖然這些製作時遭坊間垢病為與年輕觀眾脫節,更被譏為「師奶劇」,但事後看來,這很可能只是電視臺對目標觀眾的調節,而不算是整體質素的下墜。

2000年代主政TVB的是方逸華。

她是TVB創辦人邵逸夫的妻子,亦長年負責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管理層工作,她執掌TVB,某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邵逸夫家族主政的延續。

邵逸夫家族有著經營影視工業的悠久歷史,戰績極為輝煌。

邵氏兄弟於1920年代發跡於上海,到1930年代,其電影公司影響力已遍及東南亞華人社區。戰後邵逸夫轉戰香港,重啟其電影製作業務,並於1967年與利孝和及英美資金創辦TVB。

學術界對二十世紀華語電影研究,基本上無法繞過邵氏電影不談;同樣地,研究香港電視文化,不提TVB是不可能的。

邵逸夫家族長年從事電視製作,一切由零開始打造整個電視帝國,正是典型香港殖民地華人企業家的發跡路徑,他的成功固然與其商業手腕及文化創意有關,但也不能忽略港英殖民治理的影響。

我們經常以「自由放任」描述港英殖民政府的經濟政府,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積極不幹預。

其中差異,前者是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極端手段,後者則是由1970年代的香港財政司夏鼎基提出的術語,概括港英殖民政府如何選擇性地幹預或不幹預民間經濟活動,以達到不同的治理目的。殖民政府會默許一些行業由少數本土財團壟斷。

又以一些措施防止新競爭者加入行業,像電力、煤氣等公用事業,以及著名的房地產等,從而達到官商之間、英殖民者與本土社會精英之間共謀的治理效果。

在香港電視行業中,自1978年佳藝電視倒閉後直至2013年,香港政府一直沒有批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雖然沒有證據顯示,殖民政府及特區政府有刻意製造電視行業的壟斷局面。

但起碼實質的治理效果卻是如此,TVB能在建構香港文化身份的歷史過程中舉足輕重,是殖民治理、商業創造跟民間生成三者綜合的結果。

電視觀眾的文本盜獵

流行文化理論有兩種不同的批判進路。

其一是取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主張流行文化是文化工業生產虛假意識的工具,目的是要迷惑觀眾,讓他們無法或不想揭露隱藏在社會背後的剝削。

作為散布虛假意識的媒介,電視自有其無遠弗屆的滲透力,TVB長年以來的節目以娛樂大眾為主調,最高收視的節目一是劇集,二是綜藝節目(如連續播放近三十年的《歡樂今宵》,以及每年一次的TVB臺慶節目)。

從文化批判理論角度,這些節目有慰藉低下階層勞動生活、凝聚香港人生活共同感的能力,卻同時麻痺民間的文化政治批判意識。

另一種流行文化理論的批評進路,是強化文本接收者的主動性,像菲斯克關注觀眾在接收流行文化過程中的能動性和情感建構,或者是詹金斯所謂的文本盜獵,高揚觀眾可對既有媒體文本進行遊擊式盜獵、改造及再創造,並生產出全新意義,進而奪取文化話語權。

正如上文所述,香港電視工業於2000年後開始走下坡,當時互網絡的興起,不只成為了電視的競爭者,造成香港流行文化的分眾化,更啟動了一個「盜獵電視文本」的二次創作年代。

近年香港網絡二次創作的主要對象是政治領域,而在此風潮之前,惡搞電視節目則是網民最熱衷的文本盜獵活動。

大量劇集穿幫畫面、演員怪誕表情和對白、以及各種一時難以辨別的節目製作公式,紛紛被網民截圖改圖,再在討論區和社交網站廣傳,甚至成為一些香港網絡文化資料庫的主要收藏條目。

昔日香港電視文化塑造集體身份認同,同時也生產出電視的粉絲文化。

而到了網絡時代,粉絲文化表現出比原電視文化更大的能動性,民間觀看電視的習慣愈來愈不是今晚安坐家中、在電視機旁邊收看,而是透過電視迷在網絡的資訊和二次文本散播。

網民口碑對收視影響很大,而二次創作對民間記認某節目或演員,尤其是一些本來名不經傳的三四線演員的作用,也愈來愈大。

這亦證明了文化工業的理論分析幾乎在香港電視個案中失效,而過去一些香港文化研究學者有意無意忽略香港電視工業背後的政治權力結構、而只集中對電視文本再現進行解讀,亦已難以解釋近年香港電視工業沒落、TVB被公共論述轉化成一個政治文本的大趨勢。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邵逸夫家族於2011年全面退出TVB管理層,由與李嘉誠關係密切的商人陳國強入主TVB,似乎是由地產霸權主導的香港政經結構再分配的一著。陳國強最為人所熟悉是其「殼王」之名:擅長以收購空殼公司,再轉售圖利。早在2000年前後,他他已染指科網股、傳統紙媒和電子傳媒,2006年入股嘉禾電影,直至2011年收購邵氏電影,從而入駐TVB。

單從這一商業履歷看,陳國強銳意建立一個跨界別的傳媒王國,但從反面看,他只是一個的投機商人,既不熟悉電視製作,亦欠缺推動電視行業發展的野心。

在他主政下的TVB,製作日趨因循僵化,更開始錄得虧蝕。收視下滑相當明顯,約摸在2012年後,TVB劇集的收視已極少超過30點,跟2000年後方逸華主政年代差別甚大。

娛樂已死,合拍當立

但這一著,正好說明了中國管治香港的最失敗之處:TVB,或電視媒體,早就不是塑造政治認同的有效工具。

在TVB開臺之初,香港正值從一個移民城市轉型為集體定居地的草創時刻,香港人身份剛剛萌芽,也正恰如此,當時香港社會亦是處處機遇,把所謂香港人建構成任何一種共同體形態——這正如呼應了香港文化人陳冠中的著名論斷:我們前面沒人。

那就好像在一塊空地上築起一幫族群,TVB也好,陳冠中一代香港人也好,他們主導了香港的文化生成結構,同時也跟殖民地間接治理有著難以言喻的默契。

今年3月,TVB開始不再播放香港電臺電視節目,不免令人覺得是香港政府要肅清港臺這個體制內的叛逆勢力,但見微知著,這也一步揭示了香港電視文化的政治化表徵。

過去香港商營免費電視臺需要播放港臺節目,是基於企業的社會責任;但如今政府和民間已不再談論電視媒介的社會責任,而是把任何政策上的更替都看成政治對抗的手段:政府要以批評政府著稱的港臺節目無法在免費電視頻道中出現,試圖消減其影響力;

而同時民間卻發起在Youtube頻道訂閱港臺節目,呼籲觀眾直接收看港臺免費電視頻道,更有大量網民諷刺TVB早已沒人看,通訊事務管理局的新指引根本無關痛癢。

所以就導致,合拍片越來越「猖獗」。

這絕不是一個個例。

相關焦點

  • 8.8分tvb新劇《香港愛情故事》,能否讓「北上」的港劇重回巔峰?
    如果單獨拆解看男主一家人的情感生活,可以看到的是不同身份年齡的香港人在選擇感情對象、選擇感情模式、選擇生活方式等各個維度的差異變化;但倘若縱向觀察,則得以一窺普通香港人一生之中不同階段的婚戀狀態,至此,「香港愛情故事」極強的社會代表性就在劇中以概括性的形式被描摹出來了。
  • 受「合拍劇」帶動 港劇能否重拾影響力?
    TVB半年純利增18% 受「合拍劇」帶動 港劇能否重拾影響力?合拍劇在內地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包括製作團隊和演員有幾多是內地人、容許幾多非內地的人參與、故事創作等都有一連串的規定。雖然《踩過界》及《使徒行者2》都是中港視公司聯合製作的劇集,但其實只是「引進劇」,惟在香港仍以「合拍劇」稱之。在商言商,內地市場龐大,拓展內地業務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事,聯合製作「合拍劇」更非萬惡。
  • 為房子奔忙的「蝸居」生活,被這部8.9分tvb港劇《香港愛情故事》講透了……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少人多的現狀早已是大多數香港民眾所直面的現實問題,有網友表示,「看了這部劇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生活在遍地精英的tvb劇裡。」截至目前,這部並沒有大咖加盟的港劇,因為十足的「港味」,在豆瓣上已經收穫了8.9分的好成績,還有觀眾贊為2020年度的「tvb劇之光」。
  • 為房子奔忙的「蝸居」生活,被這部8.9分tvb港劇《香港愛情故事》講...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少人多的現狀早已是大多數香港民眾所直面的現實問題,有網友表示,「看了這部劇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生活在遍地精英的tvb劇裡。」截至目前,這部並沒有大咖加盟的港劇,因為十足的「港味」,在豆瓣上已經收穫了8.9分的好成績,還有觀眾贊為2020年度的「tvb劇之光」。
  • 香港回歸二十載,最激動的是tvb和它的港劇.
    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狗哥夜以繼日的看了好幾天的港劇,發現在當年(那個狗哥還沒出生的年代),香港回歸二十載舉國歡慶,細數tvb的愛國情,拍了很多和大陸息息相關的影視作品。(嗯從這個內容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在香港回歸前夕以tvb為首的香港人民對於大陸的強烈嚮往之情。)
  • 從香港雙料視後佘詩曼看港劇的興衰歷史
    她香港第一位雙料視後,港劇中最變化多端的女主角,以及觀眾好感度最高、cp最多的港星。只要有她在,似乎就能回到港劇最後那段輝煌和星光。 1、 選美比賽不必拿冠軍1997年4月,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比賽開始招募。
  • 都說港劇已死,TVB明年就來放大招打臉
    「港劇已死」的說法似乎比「港片已死」更言之鑿鑿,從「看來看去總是這些人」到「無人可看」,卻還要在那邊苦撐著每年例行的自娛盛會,真是尷尬又令人唏噓。▲王祖藍:不好意思,是我。看點二:不懂撒嬌的女強人遇上花心「賤」男,又要圍繞「女性該如何」的話題爭論不休了。其實這種時裝愛情劇應該讓陳豪來演,人一穿西裝就很蘇XD。
  • 警察專業題材是港劇的強項,為什麼跟內地合拍之後,就都是爛片了
    馬德鐘飾演的飛虎隊指揮官展瀚韜,宣萱飾演的O記督察莊卓嬅,飛虎隊成員也沒有大牌演員,故事發生在香港本土,以飛虎隊員的成長作為故事核心,其中再穿插大大小小的案件作為過渡,最後如何成為稱職的飛虎隊員的故事。
  • 《蝕日風暴》豆瓣7.6分 合拍「新港劇」如何破局?
    可如今,港劇雖依舊有不少火熱的作品存在,但與黃金時期相比,在內地的影響力已然嚴重縮水。 這種背景下,為了讓港劇的北上之路少些阻隔,與內地合作、合拍成了香港製作公司們公認的良策。 只是,無論是企鵝影視與TVB合拍的《溏心風暴3》《使徒行者2》《宮心計2》,還是愛奇藝與TVB合拍的《再創世紀》等,這些合拍產生的「新港劇」都未能延續首季的成績,口碑不突出,話題熱度也平平,如此一來,「合拍劇是不是走錯了方向?」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
  • TVB與優酷合拍的電視劇《反黑》是情懷的賣弄 還是港劇的重生
    香港TVB榮耀不再。幾年來出產的一些列電視劇被無數的觀眾的吐槽:劇本單薄,缺乏新意,BUG多,場景簡陋等等等等。「港劇已死」這個話題在每年的TVB臺慶之後必然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討論,吐槽。明星還是那麼幾個,場景也還是當初那些。
  • TVB公布2021年港劇片單,馬國明3部新劇領跑,合拍劇已成趨勢
    前幾天TVB公布了2021年港劇片單。 呵,港劇已死? 這分明是港劇的春天。 讓我好奇的是天然呆的馬國明,會如何演繹一個新手奶爸?
  • 如何第一時間免費追看tvb港劇?比如《棟仁的時光》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收養我,一起睇劇啦:)曾幾何時,港劇也曾霸佔過內地電視螢屏,《苗翠花》《狀王宋世傑》《陀槍師姐》《鬥氣冤家好兄弟》(就是吳Ron和陳三苗的《學警雄心》)《烈火雄心》《大唐雙龍傳》等等tvb劇集當年都在內地衛視播過。
  • 合拍劇是港劇未來?TVB2021年四部合拍劇值得你期待
    港劇格局太小,合拍劇是港劇的未來嗎?,畢竟伴隨著大家走過港劇歲月仍舊是那幫熟悉藝人。,但彼此爭論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希望港劇未來能變得更好。因此合拍劇是雙贏的,畢竟內地在港劇市場上仍有不少劇迷支持,或許這需要編劇在創作劇本時要多下功夫
  • 十大經典港劇帶你見證香港回歸20周年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多麼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而二十年的變化,讓這顆東方之珠徹底閃耀。但提到香港,不得不提香港的影視作品,尤其是經典的港劇,影響了許多廣東一帶,乃至全國各地的港劇迷,那一句句經典的臺詞,更是流傳甚廣,接下來,小編將推薦十大經典港劇,帶大家從港劇中看看香港20年的變化《天龍八部》1997年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耳朵經常詳細武功,經典中的經典,完美這個劇是金庸小說中的各種武功秘籍中露面,90年代的拍攝條件下,特殊效果華麗
  • 接受合拍放下狹隘之念 豈敢再講香港電影已死
    接受合拍放下狹隘之念 豈敢再講香港電影已死 時間:2016.04.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楊雅如 分享到:
  • 內地投資+香港團隊的合拍港劇,像極了愛情,並且是虐心的那種
    自從大量的中國香港導演和演員來內地發展之後,和內地各大影視公司展開了合作,共同拍攝了許多電視劇,鞠覺亮、蔣家駿、李慧珠這些主要集中在古裝宮廷戲方面,這些導演的作品裡面的演員幾乎都是內地的,還有另外一種模式,內地投資+香港團隊的合拍港劇,導演、編劇、演員清一色都是香港的,有時候裡面會穿插幾個內地公司的年輕演員在裡面,比如《戰毒》《機動部隊》裡面的張雅卓。
  • TVB港劇《戰毒》周秀娜身材火辣,黃宗澤無法自拔!
    本片講述了韋俊軒、程天、許修平,這三名意氣相投的兄弟成長為香港緝毒署的緝毒警察的故事,隨著時間發展,程天和修平卻不得不接受臥底俊軒已變節的事實,三人在殘酷無情的槍林彈雨,無盡的迷惘和糾結後,最終是否仍會選擇無畏同行!
  • 香港影展直擊 | 2018TVB重大新變革 ,開拓海外市場欲拍合拍劇
    雖然黎瑞剛在剛入股的時候的一場飯局上說,香港市場太小了,TVB管理得很好,不需要我。但自從2017年,成為TVB的大股東以來,他與華人文化,一直在幫助TVB適應新變化。由於內地網際網路內容的發展速度遠超過香港,CMC作為大股東之後,可以在新媒體方面提供很多借鑑。
  • 港劇興衰史:香港有個五臺山
    由於當時的政策原因,作為內地觀眾自然接觸不到2座廣播臺,但3間電視臺所製作的港劇,通過各種途徑,成為不少人的精神食糧。,許多普通市民都買得起電視機,於是第三家免費電視臺——佳藝電視在1975年也正式成立,佳藝在港劇非常輝煌,也非常短暫。
  • 港劇興衰史:香港有個五臺山
    由於當時的政策原因,作為內地觀眾自然接觸不到2座廣播臺,但3間電視臺所製作的港劇,通過各種途徑,成為不少人的精神食糧。第一部引進內地的港劇《大俠霍元甲》2、三臺鼎立在今天,我們很自然會把港劇和TVB(無線電視)畫上等於,但香港歷史上第一座電視臺並非無線電視,而是麗的映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