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黃河好時節——寫在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之時

2020-11-17 騰訊網

電影《家在黃河邊》總製片人史佳致辭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大荔是黃河西岸一座美麗的城市,它是黃河沿線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代表,而且這裡的人民敢於冒險敢於嘗試,成就了他們集體創新的習慣和敏感的選擇性,積累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強者精神。冬棗,高石脆瓜的成功種植這些影響深遠的事件足以說明這一切,最主要的是每次創新嘗試的背後都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經歷,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也了解了那些前輩們有的人甚至為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但機會總是給予有準備的人,大荔人在農業上的成功是遲早的事,他們也為影視創作提供了原型,積累了五彩斑斕的素材,是影視藝術的富礦區。正是基於此種原因,我們才開啟了用電影的形式挖掘講述黃河的故事,為更多的後進者、後進區域提供陝西的黃河經驗,也深度感受黃河的厚重文化,並向世界講好陝西的故事。

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儀式

電影《家在黃河邊》總時長約90分鐘,是我們主創團隊創作並拍攝的黃河系列電影中的第二部曲。其中,系列電影第一部《黃河入海流》是我國首部以陝西黃河區域為背景並在大荔拍攝的電影,體現了黃河的渾厚和滄桑,影片重在塑造好人的群像,體現黃河岸邊人的精神世界,他們是一群善良樸實勇於擔當的好人。此次啟動的第二部電影《家在黃河邊》講述的是鄉村振興的題材,當脫貧攻堅的戰役勝利結束後,廣大的農村面臨的是如何高質量發展,如何振興的課題,黃河西岸的大荔作為黃河岸邊以農興城的代表,積累了很多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寶貴經驗,電影《家在黃河邊》就是講述關於冬棗的故事,冬棗是大荔農業的支柱性產業,有「南荔北棗」的美譽,每年有50多億的產值,而且也湧現出多個億元村,的確是很了不起,電影主創團隊也採訪了很多冬棗業的代表人物,濃縮他們的經歷,銘記一段傳奇的歷史,表達好現在的喜悅,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生動實踐。電影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黃河岸邊的青年,他們通過考大學走出了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原本是不想再回來了,他們在城市也有了不錯的發展,愛情和事業豐收的時候,觸動內心深處的還是黃河岸邊的家園和難以割捨的親情。家是港灣,家是鄉愁,家也是責任,當主人公再次返回這篇土地是才知道有那麼多的人是希望他留下來的,他忽然明白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於是他平靜地回到了鄉村用他的知識和積累的資源逐漸在改變著一個村莊。

生活不是一下子就美好、富裕起來的,背後有人一直在默默地付出。

作為電影《黃河入海流》《家在黃河邊》的總製片人,我想和各位聊聊拍攝這兩部電影的意義。我是一個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媒體人,是 「陝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不謙虛地說,我見證了我們傳統媒體的繁榮衰敗,也經歷了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新的時代,我們需要海納百川,探尋更多的進步模式。電影是最具活力的現代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一個國家的名片,也是大家公認的最有效果的傳播方式。我們在充滿挑戰的市場背景下與政府聯合打造現代精品電影,用電影整體來推介一個地方的形象和內涵,渭南和大荔走在了前列。中央一直提倡媒體要融合發展,當媒體傳播平臺和電影結合,呈現出一種故事性強、立體式傳播而且兼具全新表達的傳播效果,這些嘗試是備受關注的,電影的敘事表達和媒體的緊隨式報導達到了這種傳播效果。

與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的同時,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也揭牌成立,這是一個時空概念的機構,並獲得陝西省電影家協會授牌的電影拍攝基地,在傳播黃河文化和促進鄉村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引領性,其智慧農業、黃河景觀、沙漠風光、歷史遺蹟、綠色生態等為載體,並依託大荔本身有上百人從事影視行業的先天優勢,通過《黃河入海流》、《家在黃河邊》、《糧票》等多部影視片的拍攝,集合一批志同道合的行業、業界精英,逐步打造成影視策劃、拍攝、製作、服務、培訓、文創等多功能的綜合性文化基地,對繁榮陝西「東大門」和弘揚黃河文明先導區具有深遠意義。

電影《家在黃河邊》由中共大荔縣委、大荔縣人民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由王明軍導演,梁麗、蘇國濤等眾多優秀的中國內地知名演員聯袂出演。因為黃河,我們有了領先世界的文明;因為黃河,我們有了堅強不屈的精神;因為黃河,我們有了美麗豐饒的中華家園。現在是黃河最美好時節,相信在劇組藝術家們的精心創作下,電影《家在黃河邊》一定會製作成一部具有深刻意義、反映完美生態和鄉村振興的新時代精品力作。(文 史佳)

作者簡介:

史佳,電影《黃河入海流》《家在黃河邊》總製片人,陝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曾任西安晚報編委,現為國際在線陝西分公司總經理,陝西師範大學研究生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外導師。

相關焦點

  • 以全域時空概念講好「黃河故事」 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
    國際在線陝西報導(陳嵐):7月28日,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揭牌、 陝西省電影家協會授牌、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儀式暨 「弘揚黃河文化 促進鄉村振興」論壇在陝西省大荔縣舉行。,大荔縣委副書記、縣長杜鑫,大荔縣政府副縣長劉丁,大荔縣政協副主席楊景梅,以及電影《家在黃河邊》總製片人史佳,大荔籍導演王明軍,知名編劇李廣漢,知名演員梁麗、蘇國濤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
  • 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正式揭牌 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
    渭南日報 記者 單江鵬7月28日,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揭牌,電影《家在黃河邊》正式啟動,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等專家學者雲集大荔,圍繞「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建言獻策。據了解,陝西大荔黃河影視文創基地將依託大荔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整合大荔黃河、沙漠、溼地、農耕等文化元素,提供影視文化創作、拍攝、製作、服務、培訓等服務。作為省電影家協會電影拍攝基地,吸引更多影視劇組前來選景拍攝,更多影視機構、文創企業、名人工作室入駐,另外,基地還將通過舉辦各類影視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助力大荔打造「黃河文化先導區」。
  •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陝西渭南大荔開拍
    開機儀式現場 攝影 吳宇婷  國際在線陝西報導(吳宇婷):8月26日,由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在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  電影《家在黃河邊》是在《黃河入海流》電影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大荔深刻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度挖掘大荔黃河文化和黃河故事的又一電影作品。電影《家在黃河邊》旨在全面展示大荔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塑造大荔城市新形象。
  • 黃河文化在沸騰 講好中國故事 ---《家在黃河邊》開機
    8月26日,由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在陝西省大荔縣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電影《家在黃河邊》總製片人史佳,大荔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守印,兩宜鎮黨委書記劉學勇,兩宜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碧舟,電影出品人胡蝶,以及演員蘇國濤、梁麗、陳欣、王子伊、潘若瑤等參加了此次開機儀式。
  • 黃河題材電影《家在黃河邊》開機 聚焦父子兩代人種植大荔冬棗故事
    電影《家在黃河邊》開機儀式在兩宜鎮舉行。電影《家在黃河邊》開機。電影《家在黃河邊》拍攝現場 。八月的黃河,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裹沙攜礫……位於渭南市大荔縣的兩宜鎮迎來了不同於往日的熱鬧。8月26日,由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
  •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大荔縣開機拍攝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大荔縣開機拍攝 2020-08-28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電影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電影《家在黃河邊》大荔拍攝探營
    黃河進入大荔後,河面逐漸變得寬闊起來,如同一條白練靜靜流淌。不遠處的高崖上,大荔縣範家鎮雷北村籠罩在初秋的夜色中。8月31日晚8時,村支書王民理家的院子裡燈火通明,院外監視器的屏幕閃爍著瑩瑩的藍光。「開機!」「停!」導演王明軍院內院外來回穿梭,拿著步話機不斷地吼叫著。
  • 電影《家在黃河邊》主題曲正式發布!
    點擊下方,欣賞歌曲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落入凡塵就成了這灣河水宛若一條玉帶溫潤天地間被風輕輕一吹山色就美如畫多想寫一首動人的詩在夢裡千年萬年這美麗的河啊  美的那麼深邃多想變成岸邊一棵柳
  • 電影《家在黃河邊》開機 聚焦父子兩代人種植大荔冬棗故事
    八月的黃河,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裹沙攜礫……位於渭南市大荔縣的兩宜鎮迎來了不同於往日的熱鬧。8月26日,由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
  • 用電影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電影《家在黃河……
    黃河進入大荔後,河面逐漸變得寬闊起來,如同一條白練靜靜流淌。不遠處的高崖上,大荔縣範家鎮雷北村籠罩在初秋的夜色中。8月31日晚8時,村支書王民理家的院子裡燈火通明,院外監視器的屏幕閃爍著瑩瑩的藍光。 「開機!」 「停!」 導演王明軍院內院外來回穿梭,拿著步話機不斷地吼叫著。
  •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大荔縣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
    8月26日,《家在黃河邊》劇組在大荔縣兩宜鎮兩健村舉行開機儀式,這部影片是《黃河入海流》續曲,是進一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縣委「1+」發展思路,也是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唱響大荔兩宜鄉村振興主旋律,展現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之作。
  • 全家18口人靠黃河養活:黃河在,家就在,飯碗就在
    (來源:資料圖片)老潘習慣在冬季臘月捕魚,「黃河到了枯水季節,魚就要冬眠了,要找冬眠的地方」。老潘根據經驗,知道魚被凍在哪裡。據老潘介紹,每年的休漁期是3月到7月1日,其他時節,天氣好的話,每天都能捕魚。「冬季正常的時候,一天能捕撈200-400斤魚。
  • 藍天下,黃河邊,韓城破困局
    對於熟悉韓城的人來說,鋼鐵之城、煤炭之城是一直以來貼在這座並不大的城市身上的標籤。作為汾渭平原大氣汙染防治的主角之一,作為陝西省最大鋼鐵企業所在地,無論是大氣汙染防治,抑或對於母親河黃河的水汙染治理,韓城這些年壓力一直很大。
  • 又一部關於黃河的電影於8月26日開機
    8月26日,由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  電影《家在黃河邊》總製片人史佳,大荔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守印,兩宜鎮黨委書記劉學勇,兩宜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碧舟,電影出品人胡蝶,以及演員蘇國濤、梁麗、陳欣、王子伊、潘若瑤等參加了此次開機儀式。
  • 在最美「黃河之濱」 和《蘭州晚報》一同出發 丨「行走的力量...
    金城六月,風景正好,「黃河之濱」魅力四射。6月21日上午,《蘭州晚報》創刊40周年系列活動之「綠城·春風燕語」杯「行走的力量」黃河之濱徒步活動正式啟動。參與活動的熱心讀者,在生機勃發的夏日,和40歲的《蘭州晚報》一同再出發。
  • 建業集團|「我家住在黃河邊」文物篇,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看黃河文明重現,聽歷史再次迴響。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看沿黃九省文物齊發聲,唱響黃河讚歌!一曲清音五千年,吹響青海高原文明高度胎仙脫骨字飛瓊,夢回華夏八千年精神國度啥也不說了,奏樂,「吹爆」黃河母親河!
  • 【黃河兩岸是我家】邊走邊看,大河岸邊繁花似錦
    在寧夏奔流不息的397公裡黃河,惠澤寧夏人民的同時,也將美麗的花兒饋贈給這片土地。你在寧夏黃河兩岸都見過哪些花兒?在你的記憶深處,哪些花兒讓您魂牽夢繞? 荷花
  • 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松巴村四面環山,面朝黃河。碧綠的黃河從群山峽谷間蜿蜒而來,在松巴村形成了一個河灣小湖,哺育著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  松巴村緊挨著黃河,曾經,每年七八月份黃河漲潮,村民便受洪澇之苦。「黃河水漲了我們就往上搬一點,黃河水下去了我們就往下一點,汛期最嚴重的時候常常淹沒農田和住房。」
  • 請不要讓黃河邊的傳統村落消失!
    1 黃河邊古村落是黃河文化的紋理和肌膚 「在古代中國,除村落文化外,別無所謂城市文化。」黃河邊古村落是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它所呈現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是村民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情感和意義體系。因此,相比於黃河邊城市作為政治、經濟、科技多方博弈後的建築代表,黃河邊古村落因其遍布範圍廣、數量多,居民生活具有歷史傳承性,能夠更為全面且系統地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特色文化,因而成為黃河文化的紋理和肌膚。
  • 以天籟童音,誦黃河之美
    讀最美的詩,做最美的人,第四屆濟南市「童聲書韻」誦讀大賽即將拉開帷幕,本屆大賽以「暢響泉城——童聲傳頌黃河故事」為主題,希望以有力的文字與聲音,讓孩子們感受家國情懷,讓童心在九曲黃河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文明傳承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