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女孩罹患抑鬱症吃血痂上癮,這竟然源於4歲時的心理創傷

2021-01-10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今天分享的真實案例有兩個特點:

第一,患者樂菱的患病根源非常清晰。她的父母夫妻關係不和,對孩子長期採取嚴厲而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求高、貶低居多,對孩子非常缺乏認可和支持。此外,樂菱還遭遇過校園欺凌。她的抑鬱症非常明顯來自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第二,樂菱有一個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症狀:她喜歡摳自己身上的傷疤,然後把還帶血的痂疤放進嘴裡吃掉,並覺得心裡很舒服、放鬆。摳過的傷疤繼續流血,等到結疤後,她再摳、再吃……簡直是吃血痂成癮啊!

按理來說,血痂沒有精神活性作用,也沒有鎮靜作用,不屬於可成癮物質,一般人還會覺得噁心、髒。樂菱為什麼會控制不住地去吃,還當成了解壓方式呢?背後有什麼奇特的心理過程?

最近幾天,我們詳細分享樂菱的心理幹預和康復經歷。

01

樂菱16歲,來自南昌,她前來面診的經歷也很獨特。

樂菱的媽媽對我們比較了解,想預約面診試一試。但樂菱的爸爸極力反對,認為不靠譜。媽媽壓力山大,糾結過後決定瞞著爸爸偷偷帶女兒過來。

當時,樂菱媽媽還邀請了一位好友作陪。這位好友有多重角色,她是一位精神科護士,也是樂菱的心理諮詢師,樂菱對她比較信任。所以,媽媽的用意是讓朋友根據面診的過程提供一些建議,也有助於在旁穩定樂菱的情緒。

我們得知了這些特殊原因,又了解了一下這位心理諮詢師使用的流派(採取認知治療、精神分析和催眠療法的綜合方法),考慮到這位朋友對於患者來說是十分信任的長輩,而不僅是心理諮詢師,最後同意她也參與面診。

面診中了解到,樂菱的父母由於受到各自原生家庭負面因素的影響,對待孩子的學業要求很嚴厲,孩子達不到目標時就訓斥。教育孩子時缺乏耐心,方式粗暴,總拿她跟別人作對比,缺乏認可,總是打壓、否定孩子的想法,甚至有過棍棒教育。

而且,樂菱父母的關係不好,經常吵架,有時父母吵完之後又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她的父親,性格比較急躁,語言暴力非常嚴重,從初中開始經常罵她「真笨」「膽小鬼」「丟人」「賤」,而且不允許孩子在家裡哭,否則就對她冷暴力。

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樂菱小學、初中成績優異,但性格內向、膽小敏感,愛委屈自己討好別人,而且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也非常苛刻,不斷自我施壓。初中時遭受過校園欺凌事件。

到了高中,她開始出現學習障礙,成績下滑,她難以接受,引發了強烈的焦慮情緒,有自殘行為。後來她無法繼續上學,休學在家,覺得以前學習成績好自己是有價值的,現在不能學習了,成了家裡的負擔,閒吃等死,老是自責。

復學後,她加入新的班級,但很快又無法堅持,對學校感到緊張,有社交恐懼,只好又回家休息。即使在家,她的學習也是間斷性的,經常感到非常煩躁,尤其討厭學數學,容易情緒波動、自我否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且,樂菱的情緒波動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病情晨重晚輕,但樂菱往往到了黃昏時抑鬱情緒加重,心情特別壓抑、絕望,眼淚譁譁地就流下來了。

還有,她長期皮膚過敏,時好時壞,感覺癢她就一直撓,撓破皮並結疤後,她就把痂疤揭下來吃掉。她覺得這樣心裡會舒服一些,情緒得以緩解,於是無法自控地不斷重複,在情緒焦慮時更加頻繁。

她的胳膊、肩膀、背部、腿部,幾乎凡是手能夠得著的地方,她都摳了個遍,密密麻麻全是傷疤。而且因為她總是摳,所以傷口一直無法完全癒合。

樂菱復學失敗後,媽媽終於意識到女兒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礙。她帶孩子去過當地三甲醫院的精神科,去過北大六院,也找過心理諮詢師。孩子曾被診斷為抑鬱症和焦慮症,可能精神科大夫認為她是非典型雙相情感障礙,長期服用拉莫三嗪、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和喹硫平。

雖藥量不算很大,但拉莫三嗪和喹硫平對樂菱的記憶力有一定副作用,反而更加影響學習。而且,藥物治療無法很好地穩定樂菱的情緒,也無法解決回校上學的問題,而摳傷疤、吃血痂的症狀也絲毫沒有緩解。樂菱和母親都非常希望能儘量少吃藥、甚至不吃藥。

經過面診的交流,我認為樂菱明顯遭受了來自原生家庭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主要是父母長期的打擊、貶低、嚴厲粗暴的教育;學校負性事件導致的心理創傷也有,但總的來說不算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學習方面。

媽媽了解到我們並閱讀了很多文章後,她已經有了很大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對孩子更加寬鬆、尊重,母女關係比以往親密了一些。

但樂菱的爸爸仍然缺乏反省,甚至不認為孩子有精神心理問題。孩子無法上學,他非常不滿意,容易在家發脾氣、擺臭臉。樂菱曾對媽媽說:「我真想殺了我爸爸!」

我明確指出,爸爸對樂菱造成那麼多心理創傷,但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對我們也不認同,連面診都不願意來,可想而知後續的家庭幹預更難進行。即使樂菱接受我們的系統化心理幹預,康復難度也較大,如果後續繼續遭受來自於父親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復發的可能性較高。所以,樂菱其實不太適合接受我們的心理幹預。

樂菱媽媽也問了心理諮詢師朋友的意見。這位朋友覺得我面診時的分析有道理,但她對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實在聞所未聞,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她認為難以給出具體建議,讓樂菱的媽媽自己選擇。

樂菱的媽媽又陷入了糾結,心理諮詢師朋友無法提供意見,我們又準備婉拒。後來她把心一橫,決定無論丈夫是否同意,她一定要讓樂菱接受我們的心理幹預。她多次向我們表達強烈意願,說樂菱面診後也對我們非常認同,請求我們收治。

當時我們也糾結,孩子的父親不知情、不同意,即使幹預了,效果也可能不穩定。面對母女倆的高度信任,我們最終同意了,但一再向樂菱媽媽說明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影響幹預效果,媽媽給予了理解。

幸運的是,後來樂菱媽媽不斷跟丈夫溝通,做思想工作,爸爸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有問題。他對孩子的要求稍放低了些,說話時有了基本的尊重和禮貌,也初步同意後續過來接受家庭幹預。

現在回頭看,樂菱的媽媽當初的決定雖然有風險,但從結果來看是利大於弊的。這不是憑運氣,而是她的果斷、智慧和付出,先拼盡全力為孩子爭取了心理幹預機會,再循循善誘說服丈夫,儘量減少後患,這一點真的難能可貴。

在排隊等待心理幹預期間,樂菱媽媽不時通過微信與我交流,透露了一些其丈夫原生家庭的背景。

樂菱的爺爺是老師,對待樂菱爸爸和姑姑的教育也非常嚴厲、苛刻。樂菱爸爸因此也遭受過大量的心理創傷,雖然學習成績優秀,但曾十分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我認為這是導致他成年後有偏執性格的一大基礎。後續,我們再詳細分析樂菱父母各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媽媽還說,樂菱似乎有一些性取向的困惑。「她喜歡溫柔的女生,一想到男人就想到暴力,想到她爸爸兇惡的臉,還經常夢見被爸爸打罵」。

我吃了一驚,面診時這麼重要的事她們都沒說啊!樂菱媽媽有點難為情,她說面診時母女關係雖有所改善,但孩子仍有一些心理困惑不願傾訴。最近孩子越來越親近她,才說了出來。

這時我真為後續的心理幹預擔憂,原定的心理幹預時長有可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樂菱的心理問題。

02

排隊結束後,樂菱和父母前來接受心理幹預。我第一次跟樂菱爸爸交談,他說後來看過我們的文章,對我們的了解和認同感有所增加。

關鍵是,他說樂菱面診後變化很大,情緒比以前穩定,敏感多疑的偏執狀態有所減弱,也不再那麼苛刻地要求自己了。我相信,這是令爸爸對我們增加信任的最大因素。

我趁熱打鐵,向樂菱爸爸講了好幾個父親對女兒造成巨大傷害的臨床案例,督促他一定要有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的意識。後續我們會利用深度催眠尋找他對樂菱造成過的心理創傷,盡力修復父女關係,但他也一定要有針對性地作出改變,要爭取當女兒理想中的父親!

樂菱媽媽後來告訴我,我這一番話令丈夫很有觸動,他還給女兒寫了一封道歉信。

在信件中,樂菱爸爸稱是自己的成長經歷造就了粗暴、幼稚、也有懦弱的性格,但以前不能及時醒悟,愛孩子的方式不對。「特別是嚴厲苛責,對你傷害很深,我想真誠地對你說聲:對不起,原諒我曾經的無知、粗暴、冷漠」。

他感謝樂菱媽媽的耐心和寬容,「如果沒有她,也許這個家早就散了」;他還給樂菱打氣,「相信我們之間更多的是牽掛、是疼愛。因為愛,我們都會越來越好!」

樂菱看過後非常感動,說沒想到爸爸有那麼大的改變,不再生爸爸的氣了。

當然,爸爸對她長年累月的心理創傷不可能這麼容易就修復了。但至少,在看到道歉信的那一下子,樂菱從理性層面理解和原諒了父親,部分創傷得到了初步的修復。

這封信對她來說是很大的安慰,樂菱說她對父親的負性情緒明顯減弱了。

後來,我又對樂菱詳細介紹了深度催眠下心理幹預的原理,告知相關注意要點。她一度擔心催眠幹預是不是對人洗腦,聽完了我的解釋後打消了這個顧慮。

令我深受感動的是,媽媽說樂菱跟我多次交談下來,覺得我很有親和力,有點像理想中的爸爸。這似乎是第一次有小患者這麼直接地把我形容為「理想的爸爸」!

我不禁心疼樂菱那麼多年來缺失真正的父愛,也更加迫切地希望樂菱爸爸能夠「洗心革面」,不要再對女兒造成傷害,守護好他的「小天使」。

經過前期認知幹預的鋪墊後,我將樂菱轉給了催眠治療師Lucy。兩人對樂菱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困惑進行了梳理後,決定先處理她「摳傷疤、吃血痂上癮」的奇特行為。

樂菱說,這個癖好從小學就開始形成了。一開始摳著有點疼,後來就上癮了,只要指頭摸到身上有結痂,就必須摳掉、吃下去,心裡才舒坦,「而且,還帶著血的痂疤味道特別好,吃起來更有快感」。

Lucy再去看樂菱身上的傷疤,被嚇了一跳,大大小小的傷疤看起來有點像牛皮癬,讓人覺得有點恐怖。因為這些瘢痕,樂菱非常自卑,但她就是忍不住去摳,疤痕根本沒有癒合的機會。

這個症狀實在太獨特了。樂菱過去看的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曾認為這是一種強迫症的行為,但我並不認同。

如果是強迫行為,患者實施時內心有非常強烈的內心衝突,焦慮、恐懼,否定自己的行為,但越否定越忍不住去做。做了之後,患者的焦慮程度會大幅度下降,就像解決了個大問題而鬆了一口氣,但絕不是愉悅的。

但樂菱摳傷疤、吃血痂的心理過程顯然不同。她摸到傷疤時內心就產生愉悅的衝動,然後在摳下、品嘗的過程中,她體驗到的是興奮、開心等正性積極情緒,令她暫時從抑鬱焦慮情緒中脫離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摳傷疤影響健康、外形和自信,但她還是不斷追逐這種快感。尤其是她因家庭關係、學習壓力而感到焦慮時,這種行為更加頻繁。這簡直就像毒癮!

所以,我認為這屬於一種特殊的成癮行為。考慮到血痂本身不含有令人上癮的物質,那必定是這個行為背後存在特殊的心理社會因素。換言之,背後也是病理性記憶。

Lucy認為我的分析很有道理。雖然她對樂菱的症狀感到驚訝,但很有信心能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找到心理根源,並予以高效修復。

事後證明她是對的。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4個病理性記憶,其中3個是心理創傷,另一個是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小學一年級時,樂菱玩耍不小心撞破了膝蓋,傷口很快結痂了。她摸到這硬硬的傷疤,想起了爸爸跟她說過的一番話:「每個人都有些奇怪的嗜好,有些人愛喝汽油,有的人喜歡吃泥巴……」。

很明顯,爸爸只是說著好玩,逗小孩兒呢。但年幼的樂菱不懂分辨,對這句話還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很可能產生了一種「人吃一些奇怪東西也是正常的」的錯誤認知。

「我想,既然爸爸說每個人都有特殊的嗜好,那如果我把傷疤摳下來,吃下去,那會怎麼樣呢?」

樂菱小心地撕下了一點痂疤,先是放在手心仔細觀察。看著痂疤上扭扭曲曲的紋路,她覺得很有趣,接著放到嘴巴裡吃了起來,心裡更加興奮。

Lucy追問,摳下痂疤本來是有點疼的,為什麼她反而覺得興奮?

樂菱說:「因為爸爸從小就說我是膽小鬼,連小魚、小鳥都怕。現在我居然能把自己的傷疤揭下來,還能吃下去,證明我不是個膽小的人!我證明了自己!」

這真是個令人始料未及的答案!

敏銳的Lucy馬上覺察到這背後還有一個關於「爸爸說我是膽小鬼」的心理創傷。她繼續引導樂菱在深度催眠下尋找最初的根源事件。

原來,在樂菱4、5歲時候,家裡養了觀賞魚。媽媽總是逼著樂菱幫忙給魚缸換水。有一次,魚突然躍出,落在樂菱的手上。樂菱嚇了一大跳,覺得魚的身體黏糊糊的,非常討厭。

不久後,樂菱爸爸帶她去釣魚,同行的還有爸爸的同事和孩子們。很快,一條大魚上鉤了,大人收線,魚被拉到岸邊不停地掙扎,拍打著水花。

別的小朋友都好興奮,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抓魚。但樂菱看著魚撲騰的樣子,想起家裡金魚帶來的噁心感覺,她本能般地往後退。

樂菱的爸爸不但不安撫閨女,還當眾數落她:「膽小鬼!魚有什麼好怕的!真是丟人!」樂菱心裡很委屈,但不敢哭,只好憋著。

Lucy在深度催眠下進一步發現了問題的根源。她4、5歲的時候,爸爸帶著樂菱在小區裡散步,父女倆看到一朵花折斷了,折口流出了白色的粘液。

爸爸便指著這朵花對樂菱說,「你看,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這朵花被折斷了,會流出白色粘液來,這就相當於我們的血液,它流血了。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是有血液的,只是顏色不同。」

花朵上黏黏的汁液本就讓樂菱感到討厭,聽爸爸這麼一說,她腦海裡更加閃現出人類和動物的血液,這讓她更加感到噁心。我們認為,這也是導致她討厭、害怕小動物、植物的原因之一。

所以,後來,她越是害怕,爸爸就越是罵她膽小鬼,說她笨、丟人,不停地給她貼貶低的、負面的標籤。一方面,她恨自己沒能力、是個膽小鬼;但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渴望證明自己不是個膽小鬼。

所以,當她摳下傷疤的時候,不但克服了痛感,還克服了對血液的恐懼,吃了下去。她覺得這是一種證明自己勇敢的方式,帶來了愉悅、興奮感,這種情緒多次與摳傷疤的行為結合,就逐漸成了成癮行為。

到後來,樂菱摳傷疤時心裡肯定不會想「這證明了我勇敢,我不是膽小鬼」。事實上,她自己都忘了第一次摳傷疤的情景和心理活動了。她只感覺到摳傷疤吃下去很舒服,很放鬆,有解壓效果。這就像很多成年男性無聊、焦慮時,下意識去摸煙盒、抽菸是相似的道理。

最後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樂菱上初二時。她經常受到一些男生的欺負,委屈難當。她連續好幾天在書包裡放了一塊磚頭,一是給自己壯膽,二是想著萬一又被欺負可以反擊。

一天,她又被欺負了,但始終不敢把磚頭拿出來,她哭著回家找爸爸傾訴。結果爸爸不但沒有安慰,反而打擊她:「你那麼膽小,又沒有能力,別人欺負你,你就忍著唄,難道還想去報復啊!」

其實,樂菱當時很希望爸爸可以拿起書包裡的磚頭,帶著她報仇去,卻被爸爸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她心中的怒氣無處宣洩,只能更加壓抑自己。

03

第二天,我們把這些深度催眠下發現的病理性記憶、我們對「吃血痂成癮」的原因分析都告訴了樂菱媽媽。當時她的爸爸回去上班了,只能由媽媽向他轉述。

爸爸媽媽都非常震驚,尤其是爸爸。樂菱內隱記憶中的那些創傷事件,他記得確實發生過,自己也的確說過類似的話,但從沒想過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了!經過這次,樂菱爸爸對我們的認可度再進一步提高。

樂菱說,做完深度催眠之後,她摳傷疤的衝動明顯減弱了很多,對小動物的討厭、害怕也幾乎消失,她非常高興!我進一步引導她意識到那些事件和評價並不能說明她是膽小鬼,她要意識到這個症狀的來源,加強自我覺察。

不過,樂菱又說,之前看了爸爸寫的道歉信後非常感動,以為自己對爸爸的怨恨已經消解了。但這次催眠之後,她想起了爸爸對自己的傷害,內心又有委屈、憤怒的感覺。

我告訴她,這是因為之前的道歉信並不能完全修復爸爸對她造成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只是在表面上緩解了。而這次催眠激活了爸爸曾經帶來的部分創傷,導致她對父親的情緒有所起伏,這是正常的。隨著後續心理幹預不斷深入,我們相信,爸爸對她造成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修復。

總之,經過第一次催眠,樂菱摳傷疤、吃血痂的成癮症狀得到大幅度緩解。不過,因為當時系統化的心理幹預才剛開始,她的很多問題還沒解決。尤其是父親仍缺乏更加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導致樂菱後續情緒波動時,還有過幾次摳血痂的行為。但對比以往已經很少很少了。她的皮膚創口開始癒合,慢慢變得光滑。

我與樂菱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

除了這個奇特的症狀之外,樂菱還有一個抑鬱症患者不多見的症狀:每逢到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她就莫名感到悲傷、孤獨,然後流淚,抑鬱情緒加重。她也搞不明白為什麼。

按照更加普遍的規律,抑鬱症患者的情緒症狀是「晨重暮輕」,到了晚上症狀反而緩解。為何樂菱的表現會恰好相反呢?明天的文章我們繼續在她的心理幹預進程中揭開謎底。

相關焦點

  • 韓國女星雪莉自殺:她在社交媒體上的「放飛自我」,處處隱藏著心理創傷
    但雪莉不是,她不但給鰻魚配了音,拍了視頻,隨後還開心地把魚吃了下去,似乎是幸災樂禍,也似乎是在炫耀這是一種好玩的行為。 沒錯,這很冷漠、無情,甚至可以說缺乏同理心,網友們罵得不是沒有道理。但這種行為和態度的背後,往往是嚴重的心理創傷和壓抑。
  • 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視覺中國/圖) 長期、重複的壓力暴露,會導致身體承受來自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不可磨滅的「傷疤」會長期潛伏在經歷者心理和身體中。有研究表明,童年創傷事件會引發情緒甚至身體反應,使經歷者更容易出現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抑鬱症、心臟病、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儘早發現和幹預這些不良影響,或許會縮短成年個體之間的健康差異。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5:抑鬱症合併進食障礙的難題,根源是什麼?
    在剛開始介紹難治性抑鬱症時,我們提及了一個臨床中的發現:很多難治性抑鬱症之所以難治,往往是因為抑鬱症合併了其它精神心理障礙或者軀體疾病。比如抑鬱症合併了人格障礙、強迫症、成癮疾病、嚴重的學習障礙等。今天這篇文章著重分析其中一種情況——抑鬱症合併進食障礙。
  • 淺談我理解的心理創傷(抑鬱症等)和理想的幹預方法(上)
    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在他的《身體從未忘記》中寫道:"每個人都可能遭受大大小小的心靈創傷,這可能會將我們變成另外一個人:經常感到焦慮、麻木和狂怒,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難以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係……這是因為,雖然你很想遺忘,但大腦和身體從未忘記事件發生時的恐懼,即使時隔已久,還是會因為微小的危險信號,誘發過於激烈的負面反應,擾亂我們的正常生活。"
  • 初三女生被多名老師毆打辱罵,重大創傷可能導致女孩後續患上PTSD
    我們多年來聚焦於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高效化幹預,尤其是通過大量的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的臨床經驗來看,這名女孩婷婷跟我們治療過的不少被診斷為抑鬱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的孩子有類似的經歷
  • 9個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創傷|這可能使壽命縮短20年
    4 經常或總是狠狠打你到有傷痕?性有沒有成年人或至少比你大5歲的人曾經1 以性方式觸摸你?2 讓你以性方式觸摸他們的身體?3 與你有過切實的性行為?如果一個人ACE分數大於等於4分,他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相對風險是ACE分數為0的人的2.5倍,患上肝炎的風險也是2.5倍,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是4.5倍,自殺風險是12倍。ACE分數大於等於7的人,終身都有3倍的風險患上肺癌,3.5倍的風險患上冠心病。
  • 青島15歲女孩弒母真相曝光,心理學家:原生家庭破滅致心理創傷
    可是在外人眼中這樣完美的生活,令人羨慕的母女關係,誰曾想過這些卻成了壓在女孩的心中的大石。據稱,案發以來,15歲女孩一直很平靜。她淡定向警方交代作案全過程,騙母親說給她按摩,然後從身後用絲帶纏住她的脖子將其勒死。對於弒母原因,她只淡淡地說,因為自己這次考試沒考好,害怕被母親責罵。
  • 最新研究:心理病人面部與正常人不同!抑鬱症病人面部最具特異性
    一、最近研究: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面部特徵和正常人不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研究組的研究人員,對100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進行研究,他們通過一種特殊的技術,並且讓這100名病人朗讀一些中性的文章,隨後用攝影機記錄下每個人的表情,發現敏感、焦慮、抑鬱、恐怖、敵對和精神病性的病人,面部特徵與正常人會有所不同。
  • 15歲女孩跳樓砸死父親:得抑鬱症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8月22日,四川瀘縣,15歲的女孩小曾從25層樓跳下。樓下,心急如焚的父親張開雙臂衝上前,試圖接住女兒。然而,從百米高空墜落的人體衝擊力巨大,父親被砸傷,父女二人皆因搶救無效死亡。今年上半年,小曾就出現自殘行為,表示自己「不想活了」,其餘的,卻什麼都不肯跟父母說。醫生診斷,她患上了抑鬱症。
  • 14歲少女自殘!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
  • 27歲鄭爽自爆抑鬱症!從心理分析是「真玻璃心」還是「假抑鬱症」
    還反問到:」你真的抑鬱症過麼?自閉過麼?「……就想說那麼」玻璃心「真的適合從事娛樂圈嗎?動不動就發動態吐槽,罵人,這樣做只會弄壞自己的情緒,破壞自己的形象,不過很多忠實粉都說:」已經粉轉路了,最後一絲希望都被她磨滅了,看不懂她到底是什麼人?「不過還是有不少網友都懷疑鄭爽是不是患過抑鬱症,不少粉絲表示很是心疼了。
  • 戀愛、失眠、抑鬱、創傷……|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心理學研究
    這篇論文發表於《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期刊。它回顧了63個有關4-21歲年輕人在社交隔離期間孤獨和心理健康相關的實驗,涉及51576名參與者。研究者發現:孤獨的年輕人將來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可能高出3倍,孤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至少持續9年。此外,與高抑鬱風險更相關的,不是孤獨的強度,而是孤獨的持續時間。
  • 28歲男星喬任梁在上海住宅樓內死亡 告訴你真實的抑鬱症
    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車—上海「則於22時左右發布消息稱:」9月16日晚18時21分,普陀公安接報警稱桃浦地區祁順路某住宅樓內有一男子死亡。接報後民警迅速趕赴現場調查處置。經查,死亡男子為喬某某(男,28歲,上海市人)。經法醫初步鑑定,已排除他殺可能,具體死亡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15歲女孩抑鬱症自殺:多少父母,養出了「有病」的孩子
    文丨一鳴(富書專欄作者)前幾天,刷微博時看到一則消息難受的不行。四川瀘縣一名才15歲女生因抑鬱症,從25樓一躍而下,當場殞命。一直關注孩子成長的我,看到花兒一樣美好年齡的女孩因為抑鬱而自殺,實在不是滋味…抑鬱症作為一種隱形的殺手,已被確定為全球第4大高危疾病。除了成年人,它也正在以悄無聲息的姿勢,將魔爪伸向我們的孩子。
  •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需要注意的是,疾病的嚴重程度與是否出現PTSD不相關,人們不應該去用是否罹患重病去評判PTSD患者。對於非常年幼的兒童(6歲以下),這些症狀包括:在已經學會上廁所的情況下尿床、忘記如何說話或無法說話、在玩耍時重演可怕事件、 對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表現得異常粘人。醫生、護士等專業人員能免於PTSD嗎?由於疾病爆發期間工作帶來的壓力和創傷,醫護人員經常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 26歲美女作家自殺,10年都沒有走出遭受補習老師誘姦留下的創傷
    而在她死亡的背後是年幼時遭受老師誘姦留下的嚴重心理創傷。因為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房思琪被補習老師李國華誘姦的故事,書裡詳細描述了小女孩被性侵的過程以及自己當時的心路歷程。雖然主人公是抗拒的,但面對這種情況她惶恐手足無措,最後麻木的接受了這種猥褻行為。這本小說的扉頁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也有人問過主人公是不是你自己,但林奕含生前曾多次否認房思琪的原型就是自己。
  • 新冠疫情之外,也不能忽視相關心理創傷!
    4月8日武漢解封,這意味著人類與新冠肺炎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在微博上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很多已經康復的患者仍然在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黴?」看到全球疫情失控,一些人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失眠、焦慮、抑鬱,常常覺得內疚和產生無力感。
  • 14歲走紅,19歲抑鬱症,一直在闢謠戀情,突然結婚?
    這女孩在娛樂圈存在感不強Sweety》在灣灣還正經紅了一把18歲時,出演了《,說她公開說過自己得抑鬱症,感慨過娛樂圈殘酷,沒有存在感,自己從小就習慣於當人群的焦點,起點高,後來就沒有人care她,心理落差很大之類的balbalba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一:6成抑鬱症患者伴有一種疾病!
    因此,我們接診的患者一般是因為罹患嚴重的抑鬱症、雙相障礙或成癮疾病而求診,而且往往是高難度的、難治性的病例,患者就診過很多大醫院、精神科專家,療效都不理想。在深入溝通中發現,這些患者出現人格異常的比例非常高。但我們接診的大多是青少年患者,只有小部分是18歲到30歲的成年患者。
  • 女子推同伴下水,驅使她殺人的不是抑鬱症,而是張東升式報復心理
    當然,也有可能兩人在交談時,劉某某的一些言行舉止激活了史某某的某些心理創傷,導致史某某失去理智,臨時起意痛下殺手。不過,從現有的信息來看,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還有一些網友有疑問,如果是蓄意謀殺,為何史某某還要邀請楊阿姨呢?有第三個人在場,不是不好下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