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的傳記《誠品的時光》由臺灣天下文化正式出版發行,吳清友先生卻在當天晚間因心臟病在臺北病逝,享年67歲,在文化圈引發無盡哀思。
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
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這樣的理念讓誠品書店在傳統書店逐漸被網絡衝擊代替的今天,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也讓誠品超越書店,成為華人文化圈的標杆。
1985年,吳清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後,在臺灣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一位風水先生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那房子要朝南;你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吳清友選擇了讓房子面向東方。4年後,他創立了誠品書店,並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現實商業世界之間徘徊,一度虧損達15年之久。這是否與風水先生「積累智慧」的點撥有關?
1950年出生的吳清友雙鬢斑白,身材高大,喜歡穿一件米色外套,戴著黑框眼鏡。他為人謙虛,卻氣場強大。他常對訪問他的人說:「不要叫我吳董事長,叫我吳先生就好。」
其實,從容文雅的吳先生,懂得如何在殘酷的商業叢林中生存,雖然他曾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誠品書店的複合經營之道,就是吳清友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
「中年危機」
吳清友從臺南高工機械科畢業後,曾在高職當過老師,在皮包工廠打過工。發現自己對業務經營有興趣之後,他進入了經營餐旅廚房設備的誠建公司,從事旅館和醫院設備的銷售工作。
受父親吳寅卯的教育影響,吳清友做事認真,口才也很好,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交易好處。而且,他亦頭腦靈活,又擅長開拓新的銷售渠道,敬業與創新的工作態度深受老闆賞識。
1981年,因當時的公司老闆考慮赴香港定居,便將誠建公司賣給了吳清友。31歲的吳清友接下誠建公司的所有股權,並逐步使誠建公司壯大。「吳清友家的東西常比別人貴,也不願意被殺價,但產品質量和服務真的沒話說。」誠建公司的一個客戶麥當勞的負責人曾這樣評價誠建公司。1984年,麥當勞進入臺灣地區市場時,多半廚房設備來自誠建公司。
此後,吳清友不但擴大歐美頂級餐飲設備的品牌,還開始投資房地產和證券公司。誠建公司在發展的高峰時期,曾佔據臺灣地區大型觀光飯店80%的餐具設備市場,而那時,臺灣高檔飯店的發展也進入飽和階段。
1985年,掙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吳清友在陽明山豪宅區買了一塊地,蓋了一套房子。也就在這段時間,誠建公司的業務隨著市場飽和進入了相對平穩發展的階段。
吳清友在35歲前的經歷與大多數財富新貴的故事類似,但不一樣的是,他接下來30年的經歷與選擇。
事實上,那時的吳清友正面臨男人的「中年危機」。面對財富的快速增長,他開始思索,究竟自己未來要繼續做駕輕就熟的專業設備銷售工作,還是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
「很幸運我在30多歲的時候,剎那間,我累積了很多財富。可是我覺得,這些財富和我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我並沒有擁有這些財富的正當性。」吳清友說。但三年後,上天就給了他一份不得不接受的「禮物」。
1988年,38歲的吳清友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經歷了三次開胸心臟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這場疾病讓吳清友更堅定了要把生命投入到與心靈相關,而不一定與財務業績相關的產業。
「因為我是學機械的,人文素養並不高,因此我開始閱讀哲學大師的名著,希望讓我的迷惑在書裡找到答案。」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著吳清友創建和經營誠品。
虧損15 年
廖美立是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後來於2007年離開誠品創立自己的事業。廖美立曾在接受《21CBR》採訪時,回憶起與吳清友的第一次相遇,那時事業有成的吳清友已是一名收藏家,他到廖美立工作的雄獅美術藝術書店買了一本日本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畫冊。
「我記得那本畫冊挺貴的,我幫他結完帳後,他突然說,小姐,你頭頂上的天花板有蜘蛛網。」廖美立說,那是1988年,幾次來往後,吳清友告訴廖美立,自己想開一家藝術書店和畫廊,詢問她是否有興趣協助。於是,1989年吳清友與廖美立一起,在臺北創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家浪漫的書店。
廖美立曾透露,誠品第一家店的首月營業額只有60萬元新臺幣,但到了當年年底,年銷售額就突破了1000萬元新臺幣。
但即便是這麼好的營業成績,誠品還是虧了15年。原因在於,吳清友在做自己想做的東西。誠品敦化南路店營業面積1653平方米,廖美立說,虧損主要由於店租太貴。
與常規書店不同,誠品不但賣書,裡面還安排了龐大而昂貴的商業空間作為畫廊。誠品向所有顧客傳達一種人文的理念,同時為臺灣本地藝術家創造一個才藝展示的平臺。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說:「吳先生喜歡看建築書,誠品可以說是他的理想跟品味,也是他最想要開的一家店。」
商業世界裡,理想與現實的磨合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磨合花了吳清友整整15年的時間,甚至搭上了他的「第一桶金」。
「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企業如其名,誠品在成立之初,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味。這一切,對於當時的臺灣和其他大部分亞洲城市而言,消費水平都無法跟上誠品書店創立的理念,註定了是曲高和寡。
原本吳清友就準備了一筆能夠虧損5至8年的資金,但是他沒有料到,除了有兩年時間曾小賺之外,開店的前15年,誠品書店都無法在殘酷的商業世界裡盈利。
除了定位過於高端,當時誠品賠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吳清友不停地將經營所得用於開新店。第一家店剛開不久,吳清友又動了一次心臟手術,同時開了誠品第二家店。如今,誠品書店在臺灣地區已擁有48家分店,每年舉辦逾3000場文化活動,其中包括演講、讀書會、音樂會和展覽等。
為此,吳清友和誠品的其他股東曾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虧損期間,除了誠品書店外,沒有太多集團背景的吳清友囊中羞澀,不得不開始對外募資。一開始,幾位集團好友出手相助,包括國巨電子董事長陳泰銘、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高鐵董事長殷琪等。但由於誠品長期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一些股東陸續退出。
吳清友不得不拿著一疊厚厚的項目書,到處找錢。「有一次,他找一個老闆投資。對方卻跟他說:『吳清友,你不要這麼執著。』把他氣得半死。」吳旻潔透露。
後來,吳清友甚至開始變賣家產來支持誠品。他的太太曾忍不住說:「你真的都不幫兒女想一下?」可是,吳清友卻經常和吳旻潔說:「誠品不能失敗。做不下去,大家都會說臺灣書店做不起來,我們不能成為負面教材。」
抱著這樣的使命感,吳清友尋尋覓覓了15年,最終天佑誠品,它生存了下來。
1994年,吳清友開始將誠建公司整並為誠品書店的餐旅事業處,並將餐旅設備、用品與餐飲等產品概念引入誠品。誠品真正扭虧為盈,就是從依託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模式開始。
現在的誠品書店,除了賣書,還引入了茶葉、香皂、餐具等產品專櫃。2006年,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時,誠品將整棟樓6層都租了下來,但傳統意義上真正賣書的只有兩層。其餘的空間,誠品與商場中的專櫃洽談合作,分享經營收入。誠品負責以其品牌招引客流,讓專櫃駐紮,並依託誠品的平臺成長。
2006年誠品扭虧為盈,收入主要來源於賣書、商場、餐飲三個部分,其中商場為主要營利來源,賣書金額只佔三成。吳清友也透露,2013年時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臺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佔30%左右。
跳出臺灣時代
2004年,吳清友女兒吳旻潔從英國畢業,隨即進入誠品,2007年底成為執行副總。2014年吳旻潔接手誠品書店經營之後,書店風格有了一些變化。
臺灣出版人傅月庵曾對媒體表示:「這幾年,外界對誠品書店的評價毀譽參半,以前的誠品是一家有理想的書店,但書店這幾年的理想性越來越淡,書店更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
2010年,誠品書店就將旗下42家最賺錢的大型商場綜合店分拆出來,成立誠品生活。2013年1月,誠品生活在OTC上櫃(編者註:上櫃是指股票已公開發行但未上市,僅在臺灣場外交易市場OTC交易),融資6.5億元新臺幣,此舉也為誠品的進一步擴張提供資金支持。
誠品生活上櫃時,不僅獲得高達402倍的超額認購,掛牌當日股價更大升27%。誠品生活在2013年第三季開始發展旅館事業,在臺灣開設首家結合文創商場、展演活動及綠意休閒的主題式旅館,設有104個房間。
2012年8月,誠品開始走出臺灣,於香港銅鑼灣的希慎廣場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店,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英尺。吳清友說,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希望能在香港開設誠品,只是因租金太貴,誠品無法承受。而希慎廣場在租金上給了誠品很大的優惠,誠品與之籤了10年長約。
誠品銅鑼灣店開業不足半年,收入已經與臺灣敦化南路旗艦店媲美。後來,誠品還在香港開設了太古分店和尖沙咀分店。
誠品在蘇州開設在大陸地區的第一家分店,是在2015年11月,以美學生活博物館為概念,5.6萬平方米的場地包括書店、商場、餐飲和展演區域。開業一周年時,蘇州誠品發布年度閱讀報告,一年來誠品在大陸攬獲8.6萬會員,有600萬人次到訪蘇州誠品,舉辦了超過400場的文化活動。
先生已逝,誠品的理想還在?誠品書店走進了一個快速擴張的時代。走出臺灣後的誠品,期待其「連鎖而不複製」的思路能在不同地區以優雅而穩健的姿態經營下去。(陳瑩瑩、邱月燁對本文亦有貢獻)
聯繫作者:tanlu@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