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2021-02-15 21世紀商業評論

7月18日,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的傳記《誠品的時光》由臺灣天下文化正式出版發行,吳清友先生卻在當天晚間因心臟病在臺北病逝,享年67歲,在文化圈引發無盡哀思。

 

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

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這樣的理念讓誠品書店在傳統書店逐漸被網絡衝擊代替的今天,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也讓誠品超越書店,成為華人文化圈的標杆。

1985年,吳清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後,在臺灣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一位風水先生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那房子要朝南;你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吳清友選擇了讓房子面向東方。4年後,他創立了誠品書店,並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現實商業世界之間徘徊,一度虧損達15年之久。這是否與風水先生「積累智慧」的點撥有關?

 

1950年出生的吳清友雙鬢斑白,身材高大,喜歡穿一件米色外套,戴著黑框眼鏡。他為人謙虛,卻氣場強大。他常對訪問他的人說:「不要叫我吳董事長,叫我吳先生就好。」

其實,從容文雅的吳先生,懂得如何在殘酷的商業叢林中生存,雖然他曾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誠品書店的複合經營之道,就是吳清友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

 

「中年危機」

吳清友從臺南高工機械科畢業後,曾在高職當過老師,在皮包工廠打過工。發現自己對業務經營有興趣之後,他進入了經營餐旅廚房設備的誠建公司,從事旅館和醫院設備的銷售工作。

 

受父親吳寅卯的教育影響,吳清友做事認真,口才也很好,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交易好處。而且,他亦頭腦靈活,又擅長開拓新的銷售渠道,敬業與創新的工作態度深受老闆賞識。

1981年,因當時的公司老闆考慮赴香港定居,便將誠建公司賣給了吳清友。31歲的吳清友接下誠建公司的所有股權,並逐步使誠建公司壯大。「吳清友家的東西常比別人貴,也不願意被殺價,但產品質量和服務真的沒話說。」誠建公司的一個客戶麥當勞的負責人曾這樣評價誠建公司。1984年,麥當勞進入臺灣地區市場時,多半廚房設備來自誠建公司。

 

此後,吳清友不但擴大歐美頂級餐飲設備的品牌,還開始投資房地產和證券公司。誠建公司在發展的高峰時期,曾佔據臺灣地區大型觀光飯店80%的餐具設備市場,而那時,臺灣高檔飯店的發展也進入飽和階段。

 

1985年,掙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吳清友在陽明山豪宅區買了一塊地,蓋了一套房子。也就在這段時間,誠建公司的業務隨著市場飽和進入了相對平穩發展的階段。

吳清友在35歲前的經歷與大多數財富新貴的故事類似,但不一樣的是,他接下來30年的經歷與選擇。

 

事實上,那時的吳清友正面臨男人的「中年危機」。面對財富的快速增長,他開始思索,究竟自己未來要繼續做駕輕就熟的專業設備銷售工作,還是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

「很幸運我在30多歲的時候,剎那間,我累積了很多財富。可是我覺得,這些財富和我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我並沒有擁有這些財富的正當性。」吳清友說。但三年後,上天就給了他一份不得不接受的「禮物」。

1988年,38歲的吳清友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經歷了三次開胸心臟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這場疾病讓吳清友更堅定了要把生命投入到與心靈相關,而不一定與財務業績相關的產業。

 

「因為我是學機械的,人文素養並不高,因此我開始閱讀哲學大師的名著,希望讓我的迷惑在書裡找到答案。」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著吳清友創建和經營誠品。

 

虧損15 年

 

廖美立是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後來於2007年離開誠品創立自己的事業。廖美立曾在接受《21CBR》採訪時,回憶起與吳清友的第一次相遇,那時事業有成的吳清友已是一名收藏家,他到廖美立工作的雄獅美術藝術書店買了一本日本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畫冊。

 

「我記得那本畫冊挺貴的,我幫他結完帳後,他突然說,小姐,你頭頂上的天花板有蜘蛛網。」廖美立說,那是1988年,幾次來往後,吳清友告訴廖美立,自己想開一家藝術書店和畫廊,詢問她是否有興趣協助。於是,1989年吳清友與廖美立一起,在臺北創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家浪漫的書店。

廖美立曾透露,誠品第一家店的首月營業額只有60萬元新臺幣,但到了當年年底,年銷售額就突破了1000萬元新臺幣。

 

但即便是這麼好的營業成績,誠品還是虧了15年。原因在於,吳清友在做自己想做的東西。誠品敦化南路店營業面積1653平方米,廖美立說,虧損主要由於店租太貴。

 

與常規書店不同,誠品不但賣書,裡面還安排了龐大而昂貴的商業空間作為畫廊。誠品向所有顧客傳達一種人文的理念,同時為臺灣本地藝術家創造一個才藝展示的平臺。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說:「吳先生喜歡看建築書,誠品可以說是他的理想跟品味,也是他最想要開的一家店。」

 

商業世界裡,理想與現實的磨合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磨合花了吳清友整整15年的時間,甚至搭上了他的「第一桶金」。

 

「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企業如其名,誠品在成立之初,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味。這一切,對於當時的臺灣和其他大部分亞洲城市而言,消費水平都無法跟上誠品書店創立的理念,註定了是曲高和寡。

 

原本吳清友就準備了一筆能夠虧損5至8年的資金,但是他沒有料到,除了有兩年時間曾小賺之外,開店的前15年,誠品書店都無法在殘酷的商業世界裡盈利。

 

除了定位過於高端,當時誠品賠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吳清友不停地將經營所得用於開新店。第一家店剛開不久,吳清友又動了一次心臟手術,同時開了誠品第二家店。如今,誠品書店在臺灣地區已擁有48家分店,每年舉辦逾3000場文化活動,其中包括演講、讀書會、音樂會和展覽等。

 

為此,吳清友和誠品的其他股東曾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虧損期間,除了誠品書店外,沒有太多集團背景的吳清友囊中羞澀,不得不開始對外募資。一開始,幾位集團好友出手相助,包括國巨電子董事長陳泰銘、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高鐵董事長殷琪等。但由於誠品長期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一些股東陸續退出。

 

吳清友不得不拿著一疊厚厚的項目書,到處找錢。「有一次,他找一個老闆投資。對方卻跟他說:『吳清友,你不要這麼執著。』把他氣得半死。」吳旻潔透露。

 

後來,吳清友甚至開始變賣家產來支持誠品。他的太太曾忍不住說:「你真的都不幫兒女想一下?」可是,吳清友卻經常和吳旻潔說:「誠品不能失敗。做不下去,大家都會說臺灣書店做不起來,我們不能成為負面教材。」

 

抱著這樣的使命感,吳清友尋尋覓覓了15年,最終天佑誠品,它生存了下來。

 

1994年,吳清友開始將誠建公司整並為誠品書店的餐旅事業處,並將餐旅設備、用品與餐飲等產品概念引入誠品。誠品真正扭虧為盈,就是從依託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模式開始。

 

現在的誠品書店,除了賣書,還引入了茶葉、香皂、餐具等產品專櫃。2006年,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時,誠品將整棟樓6層都租了下來,但傳統意義上真正賣書的只有兩層。其餘的空間,誠品與商場中的專櫃洽談合作,分享經營收入。誠品負責以其品牌招引客流,讓專櫃駐紮,並依託誠品的平臺成長。

2006年誠品扭虧為盈,收入主要來源於賣書、商場、餐飲三個部分,其中商場為主要營利來源,賣書金額只佔三成。吳清友也透露,2013年時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臺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佔30%左右。

 

跳出臺灣時代

                 

2004年,吳清友女兒吳旻潔從英國畢業,隨即進入誠品,2007年底成為執行副總。2014年吳旻潔接手誠品書店經營之後,書店風格有了一些變化。

 

臺灣出版人傅月庵曾對媒體表示:「這幾年,外界對誠品書店的評價毀譽參半,以前的誠品是一家有理想的書店,但書店這幾年的理想性越來越淡,書店更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

 

2010年,誠品書店就將旗下42家最賺錢的大型商場綜合店分拆出來,成立誠品生活。2013年1月,誠品生活在OTC上櫃(編者註:上櫃是指股票已公開發行但未上市,僅在臺灣場外交易市場OTC交易),融資6.5億元新臺幣,此舉也為誠品的進一步擴張提供資金支持。

誠品生活上櫃時,不僅獲得高達402倍的超額認購,掛牌當日股價更大升27%。誠品生活在2013年第三季開始發展旅館事業,在臺灣開設首家結合文創商場、展演活動及綠意休閒的主題式旅館,設有104個房間。

 

2012年8月,誠品開始走出臺灣,於香港銅鑼灣的希慎廣場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店,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英尺。吳清友說,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希望能在香港開設誠品,只是因租金太貴,誠品無法承受。而希慎廣場在租金上給了誠品很大的優惠,誠品與之籤了10年長約。

 

誠品銅鑼灣店開業不足半年,收入已經與臺灣敦化南路旗艦店媲美。後來,誠品還在香港開設了太古分店和尖沙咀分店。

 

誠品在蘇州開設在大陸地區的第一家分店,是在2015年11月,以美學生活博物館為概念,5.6萬平方米的場地包括書店、商場、餐飲和展演區域。開業一周年時,蘇州誠品發布年度閱讀報告,一年來誠品在大陸攬獲8.6萬會員,有600萬人次到訪蘇州誠品,舉辦了超過400場的文化活動。

 

先生已逝,誠品的理想還在?誠品書店走進了一個快速擴張的時代。走出臺灣後的誠品,期待其「連鎖而不複製」的思路能在不同地區以優雅而穩健的姿態經營下去。(陳瑩瑩、邱月燁對本文亦有貢獻)

聯繫作者:tanlu@21jingji.com

相關焦點

  • 病逝的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留下了一個怎樣的誠品?
    ——吳清友昨晚18日,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6歲。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文化圈的熱切關注,尤其是吳老病逝於辦公室,最後一刻仍在寫字的細節更是讓人動容不已。按照原計劃,他應該在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的新書發表會。
  • 20170724 吳清友先生走了,但誠品書店永遠活著
    文編:鞏呂       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6月18日晚間在誠品的辦公室突發心臟病,急送北醫仍不幸病逝,享年68歲。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卻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誠品書店創立28年,虧損15年,如今誠品書店不但實現盈利,還成為一處文化旅遊地標,那麼吳清友先生和誠品是如何做到的?一、走近誠品誠品書店1989年由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生命價值在於利己、利他、利眾生
    32年來,誠品從一家小書店發展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之一。誠品書店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被CNN評為「全球最酷書店」。創辦誠品是為了探索生命吳清友在30多歲的時候,因投資房地產累積了大量財富,可上天也在他38歲的時候送給他一個生命大禮,那就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叫「麻煩症候群」。他必須做多次大手術。
  • 《誠品一萬天》,吳清友最後留給書店人的火光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從專營廚具的誠建公司業務員到老闆,再到創辦主營建築和藝術書籍的書店,67 歲的吳清友耗盡一生實現了工科生的人文願景。臺灣誠品書店從創立之初,吳清友便秉承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理念,同創始人的品性一樣,誠品書店執著於身份認同,但不停留於對口號和標語的迷戀。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這本書歷時兩年半的創作,紀錄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誠品的發展歷程。然而就在2天前,這位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不幸辭世。 吳清友 你可能不認識吳清友,但常去臺灣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立,至今已在臺灣、香港及大陸開了49家。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那個有大愛的利己者,走了
    在這裡,我必須說,我高度懷疑《一代宗師》編劇的這句話,是借鑑了吳清友的靈感。因為吳先生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有類似的三段論:利己,利他,利眾生。在誠品書店的經營理念上,吳清友希望能夠把生命的價值融入在事業的理念中:「誠品是一個不一樣的開始,它是從理念形成之後,再去尋找營運模式,所以才會產生有書店,有畫廊,有講堂,有藝文空間,我希望能夠兼顧到所謂愛、善、美之後才會形成一個人文藝術跟創意,希望能夠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展現一種文化。」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7月18日晚因病逝世,享年67歲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消息,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7月18日晚間在位於臺北市的辦公室突然昏厥,經員工報案,救護員趕往現場,發現他已無呼吸心跳,
  • 吳清友創建了最文藝的誠品書店,卻被「馬凡病」麻煩一生
    吳清友先生7月18號晚上突然暈厥在臺北松德路204號誠品生活辦公室,後經現場工作人員發現,撥打急救電話。救護在現場施以心臟電擊急救,再送醫院,但吳清友依然不治,安祥去世。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文化圈的熱切關注,吳先生和他留下的誠品書店,一時成為刷爆朋友圈的熱門話題。吳清友,1972年畢業於國立臺北工專機械專業。曾在誠建公司當業務員,31歲接下誠建全部股權,成為誠建老闆。
  • 致敬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曾15年虧損,如今年營收超40億人民幣,成為亞洲最大書店?
    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6月18日晚間在誠品的辦公室突發心臟病,急送北醫仍不幸病逝,享年68歲。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卻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誠品書店創立28年,虧損15年,如今誠品書店不但實現盈利,還成為一處文化旅遊地標,那麼吳清友先生和誠品是如何做到的?
  • 斯人離去 誠品永在: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猝逝
    作者:青梅 來源網絡臺灣媒體最新消息,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7月18日晚間在誠品位於松德路204
  • 趙孝萱:深厚而永恆的典範力量——悼念誠品書店吳清友先生
    吳清友先生曾說,他因誠品充實了生命,過程中,有浪漫、有現實、有美好、也有苦澀、有天真、但也帶來覺知的驚喜。對於愛誠品的人來說,誠品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今天分享元培學堂創始人趙孝萱老師悼念吳清友先生的文章,文中記錄了她與「心靈居所」誠品間的點滴美好,有潤物無聲的人情之美,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願你一路安好。
  • 紀念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和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 吳清友 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走了,他的自傳《誠品時光》即將發布。而誠品24小時書店將永遠是臺北和很多其他的城市最溫暖的一道風景。由於愛閱讀的機緣,以代理歐美廚具起家的吳清友決定跨界經營書店。1989年3月,吳清友創辦的誠品書店,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採取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雖然知道獲利不易,「卻是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1995年臺北敦南店遷到現址時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今日不打烊」搬遷派對,讀者到凌晨4點仍不肯散去。這給經營團隊新的靈感:何不辦一家不打烊書店?
  • 連賠十五年的誠品書店失去了創始人,卻留下關於零售業的思考
    7月18日晚上,誠品書店創始人,68歲的吳清友先生走了。留下他尚未出版的自傳體新書《誠品時光》,以及四十六家矗立在世界各地的誠品書店。吳清友去世後,誠品員工的送別辭。1988年,39歲的吳清友遭遇了第一次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發作,這件事讓他開始思考人生意義,「決定從事人文、藝術專業書店的經營,不是一份衝動,也不敢以推廣人文、藝術為使命自居,而是生命歷程中用心而切身的體驗後,油然而生的一項決定。」隔年完成首次開胸手術後,他就在臺北仁愛路圓環邊開起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也是一家人文藝術專業書店。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虧15年,在工作中辭世,他是最被文人敬仰的商人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生前曾說:「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間總得做點什麼。」7月18日晚,他在臺北辦公室因心臟病突然昏厥,在送醫過程中去世,享年67歲。臺灣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吳清友。這位企業家自1989年開出第一家誠品書店,從未放棄這項不以賺錢為目的的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此工作。據報導,吳清友原打算在7月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介紹自己創辦誠品的心路歷程,怎曾想突發心臟病……耐人尋味的是,誠品書店得以誕生,也是因為吳清友突發心臟病。二
  • 吳清友——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當幾乎所有人都把錢和精力投入股市的金錢和數字的遊戲中時,那間叫做誠品的小書店誕生了,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注意到它。十年後的臺灣921大地震,讓很多臺灣人心靈備受衝擊。金錢不再是唯一或者首要的目標,文化與心靈的慰藉變得越來越重要,也正在那一年,誠品敦南店首次24小時營業,成為了亞洲唯一24小時營業的書店。因為開書店,吳清友虧了15年。
  • 除了「誠品書店」,我們還會記得您——吳清友.
    昨日晚9時31分,誠品書店公告: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病逝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誠品書店這麼火的原因是?
    「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如今到臺灣的遊客,一定會去誠品書店,感受臺北的文藝氛圍。臺灣流行個說法:「如果說世界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可見誠品在臺灣的地位啦!2004年,誠品敦南店獲《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 2015 年被 CNN 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全球入選的 17 間書店之一。
  • 至此,蘇州誠品成了吳清友在內地的絕唱
    因為地址上方就是誠品販售的住宅地產「誠品居所」,外界也一度出現了誠品涉入房地產的批評和指責。吳清友也在開幕記者會中澄清強調,這是蘇州政府的體諒,以期誠品的經營能得到平衡的。吳清友說,誠品打造閱讀空間的理想,不會改變。
  • 吳清友因病猝逝:「我與誠品書店25年」
    臺灣媒體昨晚最新消息,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昨晚間在誠品位於松德路204號地下一樓的辦公室突然昏厥,雖經救護員施以心臟電擊、心肺復甦術,急送北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仍不幸病逝,享年67歲。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他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中國書店業的學習模範。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吳清友的誠品書店在傳統書店尚且艱難度日的環境下,依然殺出重圍,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成為文化標杆,實屬不易。鮮為人知的是,吳清友創辦誠品的契機,並非為財富,而是源於一場疾病。1988年,38歲的吳清友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經歷了三次開胸心臟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