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友——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2021-02-13 周惠愛世界

誠品書店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那一年,臺灣的股市首次突破了一萬點。當幾乎所有人都把錢和精力投入股市的金錢和數字的遊戲中時,那間叫做誠品的小書店誕生了,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注意到它。

十年後的臺灣921大地震,讓很多臺灣人心靈備受衝擊。金錢不再是唯一或者首要的目標,文化與心靈的慰藉變得越來越重要,也正在那一年,誠品敦南店首次24小時營業,成為了亞洲唯一24小時營業的書店。

因為開書店,吳清友虧了15年。

如果一個人堅持15年做一件虧本的事,那原因只有兩個:虧得起,愛得深。而愛尤為重要。也正因此,誠品成了全體華人的心靈慰藉所,吳清友先生的辭世成了全體華人的痛。

事實上,除了吳先生先生,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商人,值得我們如此謙卑地去緬懷。

近日,風雨如晦,許多美好的的靈魂都遠去了。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因心臟舊疾,安詳辭世,享壽67歲。

誠品公司表示,公司遵循代理人作業,各項業務均由專業經理人負責,對公司營運無影響;將召開臨時董事會推舉董事長,俟董事會召開後再行公告。

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

但生死之間總得做點什麼。 

—— 吳 清 友


 

如果你

熱愛書籍與閱讀,

那麼「誠品」在你心中一定

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即使深夜兩點,

你依然可以捧著自己心愛的書籍,

坐在「誠品」的某一角落,

兀自閱讀。

誠品是我們在

都市喧囂裡的一塊喘息之地。

如果說天堂是書店的模樣,

那大概就是誠品的樣子。

「謝謝你,吳清友

讓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

18日晚間病逝,噩耗一經傳來,

作家龍應臺  即刻發表了悼念:

「今晚我為他流下眼淚。

有些人飛揚跋扈,其實貢獻很薄。有些人默不作聲,做的卻是靜水流深的事

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可是也只有朋友們知道,在幕後,他堅持得多麼、多麼辛苦。

我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了頭髮的辛酸……」

二十八年前,

吳清友創辦誠品,沒有人看好,

他卻以十五年的虧損,

來澆灌臺灣這座文化沙漠,

讓它開花結果,

讓無數人都重新愛上了讀書。

而今,他猝然長逝,

留給這個世界的是:

誠品書店和無盡的哀思

……

吳清友

1950年10月出生於臺南一個貧窮漁村。

父親吳寅卯是家族中

第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當過小學老師,開過私塾,

因獲得大片農田和魚塘,

家境逐漸殷實。

後來,吳寅卯因為他人擔保破產,

家境一落千丈,

由此悟得

「財物有時而盡

惟有一個誠字終生受用不盡。」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他的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而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如果真像魯迅話語中的「失掉的好地獄」——根本就無所謂「好地獄」,更無所謂「失掉」——的話,那麼「逝去的好天堂」,大約還是有的。對很多人來說,「天堂」,就是那些美好的書店。

 

把書店比作「天堂」,這種比喻多少有那麼一點「陳詞濫調」的意味。但,沒辦法,確實找不出比「天堂」更合適的說法了。

本文系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編輯而成,他講了他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直至走到25年後的今天。文章刊於《中歐商業評論》九月號,原題《我與誠品書店25年》。

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那個年代,臺灣很貧困,父親經歷了非常大的風波。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他把生命定為「留得清白在人間」,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小孩將「誠」字作為生命的信仰,「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所以我有機會成家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我經歷了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了很多財富。1980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

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

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

 

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註:作者陳慧劍(1925-2001),最初由臺灣三民書局、東大出版先後出版,大陸商務印書館國際出版公司有新版】和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先生的《文明的哲學》(註:誠品書店2012年版)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了,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了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家。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導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了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後跟太太去了非洲。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

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麼是我?其實,為什麼不是你?只問「為什麼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願,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麼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麼?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是服務業。但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上過很多美式、歐式商學院的課,至今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商學院舉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錢有關,和得到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升遷有關。但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不是光要這些的。

誠品有很多同仁,大學畢業、碩士畢業,願意站在結帳櫃檯用恭敬的態度、兩手遞一本書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每一個從業人員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顧客只不過是在分享我精進過程當中某一個當下。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利益也有近利、遠利、短利、長利之別。我對事業的經營關照幾個面向——對社會、對文化、對城市、對讀者的全面關照。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有的誠品書店開在醫院裡。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麵的感動是不一樣的。我有機會在醫院服務一個有病痛的人,讓他有那碗牛肉麵的滿足感,這是非常好的。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在誠品書店,我們擺了差不多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複製」。複製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我們不複製,每一家誠品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

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裡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了人。我們準備了一個3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最近我們開了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2010年,到誠品書店看書的人次超過了1億次。2013年,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臺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佔30%左右。 

信守25年的願許

 

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全球化是一個災難,導致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大者更大。絕大部分人要在商場一爭長短,100個人當中贏家不會超過10個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類可能開始要轉變了。無論如何,人是城市當中最珍貴的資產;人最重要的素養是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養,就是善、愛和美的素養。

書店行業,大家都在講網絡化、電商,但誠品講的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人和書本之間、人和講座、表演等之間的互動。誠品出版了幾本刊物,用的名字都與此有關。當你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必須要改變自己,要釐清自己的價值,保有心靈層次的安寧。臺灣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曾經講過,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生命終究是我們最重要的關口,而不是生意和錢。

 

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25年來,我陸續實現了這些願望。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了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項目。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很多好的因緣。

 

一個企業真正的創新是在價值和理念部分。假如把事業和人生做一個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三層次,對應到經營上來,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領先,領先之後,有的人要成為產業的第一,而誠品希望讓顧客滿意。在繁忙的都市當中,希望書店成為城市人的客廳。到書店裡可以放鬆,可以從容。

 

2011年,我到北京和很多官員見面,他們問我對北京的意見,我很坦率地講,北京的讀者值得書店的經營者給予更好的待遇,給他們更好的空間、更多元的選擇、更親切的服務,要讓更有靈魂的活動注入書店的氛圍。當代大陸的企業家要有更好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關懷這個社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過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掠奪。商業認為你的KPI好,經營效益好,從人文觀點來說,實質是在衍生成強弱貧富。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慾。

有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25年的願許。在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 E N D -

吳清友個人的信仰:

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

事業、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版權聲明:對於部分優秀文章及特定層次交流分享,在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文中所有觀點,並不代表是本平臺的觀點或意見。歡迎讀者投稿、薦稿,「周惠愛世界」平臺側重於人物觀點及思想、最新熱點事件當事人講訴及評論,也有部分周惠先生個人的原創稿件。如有更多更好的了解,可另行聯繫溝通說明。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進行刪除。

聯繫 :cosawork@163.com

===關於我們===

「周惠愛世界」新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周惠,出生於內蒙古包頭,清華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2003年9月25日正式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藝術評論家。研究員。 2004年提出並倡導組織「人本運作」思想,並有獨立著作及參編各類書籍出版若干。品質戰略文化的推動踐行者,積極呼籲在所有作為中加入「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

微信號:lovezhouhhui 周惠愛世界 

致力推動「格局與視野」的思想文明公眾平臺

定位於品質生活、人文風格、獨立視野、地理遊記

微信號:ydxd678 藝得心道  

文化藝術人文類新媒體平臺

定位:開拓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養,共享發展品質。

微信號:ahwlssh 夢想戶外 

中國戶外運動協會唯一授權的微信服務公共平臺

如果決定走更遠的路,想擁有獨特創新的品質價值,請讓更多的優秀與我們一起同行吧。

什麼是夢想?

夢想,就是身體力行,說到做到。

夢想,就是時代的引領者與創造者。

友情支持/品質鳴謝

相關焦點

  • 20170724 吳清友先生走了,但誠品書店永遠活著
    誠品書店創立28年,虧損15年,如今誠品書店不但實現盈利,還成為一處文化旅遊地標,那麼吳清友先生和誠品是如何做到的?一、走近誠品誠品書店1989年由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吳清友 : 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2017年7月18日晚9時31分,臺灣誠品書店公共事務處協理曾喜松證實,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因心臟舊疾,安詳辭世,享壽68歲。 誠品公司表示,公司遵循代理人作業,各項業務均由專業經理人負責,對公司營運無影響;將召開臨時董事會推舉董事長,俟董事會召開後再行公告。
  • 吳清友: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7月18日晚,又一個美好的靈魂遠去,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疾病離世。正因為這顆殘破的心,讓他開始思考「假如還能重見陽關,什麼是生命最重要的選擇」,於是才有了讀書人的天堂——誠品書店。今天分享的是一篇吳先生的演講,在這篇演講中,他用誠品賠錢15年的經歷,講述對生命態度的誠懇;用誠品25年的發展歷程,講述他心中生命的價值。這個謙卑、溫暖的他,留給我們的,不止是一個書店.文 | 吳清友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
  • 他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昨天天晚上9時31分,臺灣誠品書店公共事務處協理曾喜松證實,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因心臟舊疾,安詳辭世,享壽68歲。 原本,第二天他將會發布自傳新書《誠品時光》,很多文藝界人士都翹首以待,沒想到卻等來了他的死訊。
  • 五洲要聞丨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辭世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虎嗅註:作者陳慧劍(1925-2001),最初由臺灣三民書局、東大出版先後出版,大陸商務印書館國際出版公司有新版】和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先生的《文明的哲學》(虎嗅註:誠品書店2012年版)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了,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
  • 《誠品一萬天》,吳清友最後留給書店人的火光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這不僅是誠品和吳清友的精神追求,也是單向空間和所有書店人一直致力於開拓的境界,單向空間的創始人許知遠曾在近期的一場採訪中表示「對於我們所有開書店的人來說,誠品都是我們最初非常重要的榜樣。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吳清友選擇了讓房子面向東方。4年後,他創立了誠品書店,並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現實商業世界之間徘徊,一度虧損達15年之久。這是否與風水先生「積累智慧」的點撥有關? 1950年出生的吳清友雙鬢斑白,身材高大,喜歡穿一件米色外套,戴著黑框眼鏡。他為人謙虛,卻氣場強大。他常對訪問他的人說:「不要叫我吳董事長,叫我吳先生就好。」
  • 病逝的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留下了一個怎樣的誠品?
    ——吳清友昨晚18日,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6歲。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文化圈的熱切關注,尤其是吳老病逝於辦公室,最後一刻仍在寫字的細節更是讓人動容不已。按照原計劃,他應該在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的新書發表會。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那個有大愛的利己者,走了
    在這裡,我必須說,我高度懷疑《一代宗師》編劇的這句話,是借鑑了吳清友的靈感。因為吳先生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有類似的三段論:利己,利他,利眾生。在誠品書店的經營理念上,吳清友希望能夠把生命的價值融入在事業的理念中:「誠品是一個不一樣的開始,它是從理念形成之後,再去尋找營運模式,所以才會產生有書店,有畫廊,有講堂,有藝文空間,我希望能夠兼顧到所謂愛、善、美之後才會形成一個人文藝術跟創意,希望能夠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展現一種文化。」
  • 吳清友: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
    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吳清友原本打算在今天(7月20日)參加自己《誠品時光》的新書發布會。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生命價值在於利己、利他、利眾生
    32年來,誠品從一家小書店發展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之一。誠品書店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被CNN評為「全球最酷書店」。吳清友多次提到黑塞的一句話: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吳清友說這是他創辦誠品的最重要的源泉。
  • 除了「誠品書店」,我們還會記得您——吳清友.
    昨日晚9時31分,誠品書店公告: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病逝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虧15年,在工作中辭世,他是最被文人敬仰的商人
    如果換作別人,吹牛還來不及呢,怎麼會不安。吳清友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陷入這種情緒,但這種情緒卻遲遲難以消散。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先天性心臟病第一次發作。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後,吳清友覺得自己突然看清了一些東西。走下手術臺,他拉著家人的手說,「我從誠建嘗到賺錢的滋味,但我吃一樣、穿一樣,生活沒有改變,有錢不會讓我比較快樂。
  • 吳清友創建了最文藝的誠品書店,卻被「馬凡病」麻煩一生
    吳清友先生7月18號晚上突然暈厥在臺北松德路204號誠品生活辦公室,後經現場工作人員發現,撥打急救電話。救護在現場施以心臟電擊急救,再送醫院,但吳清友依然不治,安祥去世。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文化圈的熱切關注,吳先生和他留下的誠品書店,一時成為刷爆朋友圈的熱門話題。吳清友,1972年畢業於國立臺北工專機械專業。曾在誠建公司當業務員,31歲接下誠建全部股權,成為誠建老闆。
  • 趙孝萱:深厚而永恆的典範力量——悼念誠品書店吳清友先生
    吳清友先生曾說,他因誠品充實了生命,過程中,有浪漫、有現實、有美好、也有苦澀、有天真、但也帶來覺知的驚喜。對於愛誠品的人來說,誠品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今天分享元培學堂創始人趙孝萱老師悼念吳清友先生的文章,文中記錄了她與「心靈居所」誠品間的點滴美好,有潤物無聲的人情之美,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願你一路安好。
  • 吳清友因病猝逝:「我與誠品書店25年」
    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他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中國書店業的學習模範。
  • 至此,蘇州誠品成了吳清友在內地的絕唱
    昨天,7月18日才正式出版發行了吳清友的傳記《誠品的時光》,沒想到老先生晚上就走了,原本計劃於7月20日舉辦的《誠品的時光》新書發布會,他也等不到了。昨晚開始蘇州人的朋友圈也被這則消息刷屏蘇州目前是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但你知道老先生和他所創立的蘇州誠品背後的這些故事嗎?「誠品會來蘇州,我把它看作是一個好因緣。」
  • 吳清友生前最後演講:賺錢之外,誠品書店存在的正當性 |【經緯低調分享】
    1950年出生的吳清友由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反覆對生命的思考始終伴隨其探索誠品經營的路上。這樣的一路可謂驚險,可謂沉重,但吳清友將其視作道場,更將病痛視作生命的饋贈。龍應臺哀悼稱,「 我為他流淚,有人飛揚跋扈卻貢獻很薄,有人默不作聲卻是靜水流深。」1989年創辦的誠品書店,以售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起家,並於1999年在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模式,後逐漸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行業。
  • 誠品書店這麼火的原因是?
    「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如今到臺灣的遊客,一定會去誠品書店,感受臺北的文藝氛圍。臺灣流行個說法:「如果說世界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可見誠品在臺灣的地位啦!2004年,誠品敦南店獲《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 2015 年被 CNN 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全球入選的 17 間書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