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虎嗅註:作者陳慧劍(1925-2001),最初由臺灣三民書局、東大出版先後出版,大陸商務印書館國際出版公司有新版】和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先生的《文明的哲學》(虎嗅註:誠品書店2012年版)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了,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了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家。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導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了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後跟太太去了非洲。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麼是我?其實,為什麼不是你?只問「為什麼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願,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麼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麼?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