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陳竹隱:71封情書的愛情

2021-01-07 唐詩宋詞天地

作者:嬿婉兒

「那天,佩弦穿了一件米黃色綢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文雅正派,但腳上卻穿著一雙老式的雙梁鞋,顯得有些土氣。回到宿舍,我的同學廖書筠笑著說:『哎呀,穿一雙雙梁鞋,土氣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這便是陳竹隱對朱自清的初初印象了。

遇見他之前,她是林間的麋鹿

陳竹隱,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書香世家。兄弟姐妹12人,她是家裡最疼愛的小妹妹。8歲上私塾,課外書是哥哥帶回家的時興雜誌——刊載中外大事紀的《東方雜誌》和登載中外流行小說的《小說月報》。

後來父母雙雙病逝,在新文化薰陶下的陳竹隱意識到,生活必須要靠自己,於是隻身一人北上,輾轉考上了北平藝術學院。

容顏出眾的陳竹隱,品行亦正直率然,畢業後到救濟院工作,因看不慣救濟院院長剋扣孤兒口糧,於是毅然辭職以示抗議;她的藝術天分也很高,擅長工筆畫,是國畫大師齊白石和書法家壽石先生的愛徒;她還痴迷崑曲,師從當時的戲劇名家紅豆館主溥侗。

如此多才多藝、品貌雙修的陳竹隱,如林間自在奔跑的一隻清澈純秀的麋鹿,自有許多高大挺立的良木常繞身側,而這隻麋鹿,目光卻寄予在叢林世界裡最特別的一棵。

▲陳竹隱(1904-1990)富貴圖

遇見他之後,她是山間的紅葉

1931年4月,沉浸在亡妻離世的悲痛與獨自照料六子的艱難中的朱自清被眾好友拉到北平的大陸春飯店,參加了一場打著「生日會」旗號的相親,而女主角,便是陳竹隱。

不明所以的朱自清並未修飾自己,而那雙土氣的雙梁鞋亦並未讓陳竹隱對朱自清的印象不佳。相反,早已拜讀過朱自清柔和淡雅的文字、被他的深情與才華深深折服的陳竹隱,卻很滿意如今站在眼前的樸素、文雅的他。

而朱自清呢?自然也是極其鍾意陳竹隱的。她面龐白皙,一頭精緻的短髮,落落大方,談吐中滿是清麗與自信。時日雖未至盛夏,但朱自清覺得他心中的荷已悄悄綻放。眼前的這位叫「竹隱」的女子便如一株清新的綠荷,盛放在他乾涸已久的心上。

就這樣,一位民國享譽文壇的才子與一位蜚聲書畫界的才女互生情愫,開始了他們才子佳人的故事。

自別後,朱自清便如六神無主般,做事總不能專心。是日,正伏案急書的他忽地恍了神,又想起了那個如綠荷般的清麗女子。於是他便以同遊西山為由,給她寄了一張信箋,以求與佳人再見。

或許姻緣果真為天定,同遊西山之日天氣格外晴朗。才子佳人在輕饒山間的薄霧裡穿行,看紅葉颯颯,聽泉水淙淙,吟詩文雅雅,好不愜意沉醉!

翌日,朱自清便收到了一封特別的信。信封裡並無隻言片語,唯有一束精美的紅葉。朱自清那顆冷寂許久的心開始熱烈地跳動——「紅葉一片寄相思」,原來他傾心的那個女子也對他有意!於是,他捧著這束愛情的象徵,欣然提筆,為他的心愛作詩三首:

文書不放此身閒,秋葉空教紅滿山。片片逢君相寄與,始知天意未全慳。薛荔丹楓各自妍,繽紛更看錦絲纏。遙知素手安排處,定費靈心幾折旋。經年離索黯索魂,颯颯西風盡掩門。此日開緘應自詫,些許秋色勝春溫。

▲朱自清與陳竹隱,兩個兒子在昆明翠湖

艱難的選擇:天上還是人間?

收到這三首情意綿綿的詩作後,陳竹隱起先是甜蜜與欣喜:原來自己也會出現在所崇拜的文學家的深情文字裡;而後便像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中所寫一樣猶豫不決了。

如今她的眼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藝術與美好的平順通途,一條是走向人間疾苦與雜瑣的坎坷之路。

她「站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向著兩條路極目望去,27歲的她到底是該選擇自己心愛的繪畫藝術和崑曲劇藝,還是要步入自己鍾仰的文學才子及他亡妻留下的6個子女的家庭呢?

心中一團迷霧的陳竹隱只好先刻意疏遠朱自清,而朱自清覺察到她的冷淡之後,便日漸憔悴,傷感地寫下數封情書——

「竹隱,這個名字幾乎費了我這個假期中所有獨處的時間。我不能念出,整個看報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個能鎮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現在是怎樣地擾亂啊。」

「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謝謝你給我力量。」

「親愛的寶妹:我生平沒有嘗到這種滋味,很害怕真會整個兒變成你的,俘虜呢!」

隨著相思與痛苦的加深,一向內斂沉穩的朱自清竟也肉麻甜膩起來,對陳竹隱的稱呼由最開始的「竹隱女士」「竹隱弟」,到「竹隱」「隱弟」,再到「隱」「親愛的寶妹」;自己的落款亦由最開始生分嚴肅的「朱自清」,到情感升溫後的「自清」,最後到紙短情長的「清」。

終於,苦心人天不負,朱自清的情書之戰奪得了勝利,陳竹隱最終選擇了另外一條幽寂但不失美麗的路——成為朱太太,與朱先生一世同好。

是啊,誰又能拒絕這樣一個集才華與深情、溫潤與專一於一體的男子呢?

多年以後,當陳竹隱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她說:

「那時我與他的感情已經很深了。像他這樣一個專心做學問,又很有才華的人,應該有個人幫助他,和他在一起會和睦幸福的。而6個孩子又怎麼辦呢?想到6個失去母愛的孩子,多麼不幸而又可憐,誰能照顧他們呢?我怎麼能嫌棄這無辜的孩子們呢?於是我覺得做些犧牲是值得的。」

▲前排左一是陳竹隱,後排左一是朱自清

久伴源自體諒,相濡方得月圓

婚後,陳竹隱為了讓朱自清安心創作,並解決他的後顧之憂——6個年歲尚小的孩子,放棄了工作,擱置了畫筆,停止了唱曲,推辭了聚會。

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生活中的滿地雞毛,是房前屋後的團團忙碌,是衣食雜瑣的憂心思慮。她就這樣由一個靈動悠然的女子,變成了黯然勞累的主婦。

一日,陳竹隱久違的好友來造訪,她好不容易安頓好了6個孩子,才有空閒和好友小聚。二人相談甚歡,陳竹隱忘記了熬夜創作的朱自清還在睡覺,聲音略有些大,朱自清被吵醒,之後竟斥責陳竹隱,言語中毫無對辛勞妻子的理解。

正是這件小事,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看著這樣冷峻的朱自清,回顧自己兩年來為家務操勞的生活,陳竹隱心中有萬分的委屈,她絕望極了,於是便向朱自清提出了分手。

朱自清自是一臉震驚,忙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抱著痛哭流涕的愛人,聆聽她的傾訴,理解她的需要,然後約定:自己無論多忙都要抽空陪他的寶妹,或散步,或聽戲,或看電影;要繼續碰撞擱淺良久的共同愛好;要同她多聊工作之事,讓她從家庭的瑣碎中稍作休憩。於是,這段感情才得以繼續。

▲朱自清與友人在清華園留影

1937年,抗戰爆發,北平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南遷,朱自清必須要跟隨大學,不得不與陳竹隱分開。陳竹隱得知後,堅毅地對他說:「不用惦記我們,一切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的安危為重。」

於是乎,全家人分隔兩地,只能依傍一紙信箋來傳遞安危。動亂年代,朱自清工資微薄,稿酬更是少得可憐,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此時生計更加艱難。為了節省口糧,朱自清從不吃飽飯,導致胃病復發。

陳竹隱心疼他,便悄悄賣(mai)血換取錢物。但賣血總不是長久之計,她必需一份工作來解決燃眉之急,那麼6個孩子怎麼辦?思來想去,唯有回到有親友幫扶且物價親民的成都。

分別之後,陳竹隱知曉朱自清定會牽掛她們,為了讓他安心工作,她和朱自清約法三章:

第一,家務事由她大包大攬,朱自清不必插手,只需專心寫作、備課即可;

第二,要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能力,該讓他們去做的事便不用父母代勞;

第三,雖然家貧,但也不必為此煩惱,各項開支能省則省,維持基本生存就夠了。

就是那個曾因家務繁瑣而委屈哭訴的女子,如今為了守護愛人,不讓愛人因旁事煩憂,竟主動攬下了愛人背後的所有事。

陳竹隱明智、懂事的瘦弱肩膀,讓朱自清心疼。他不願她一人擔下所有,想離開清華專心致志地陪伴她,和她共赴風雨。陳竹隱得知後,卻選擇了堅定的拒絕:「佩弦,你的命運早已和清華緊緊相連,絕不能在學校境況危險的時候苟且偷安。」

心與心的體諒,才能織下一張久伴的愛情之網;

情共情的相濡,方可繪出一輪好合的圓滿之月。

一生的承諾:堅持著他的堅持,縱使他已不在

抗戰勝利後,美國竟提出了多項扶持日本的政策,這自然令中華民眾異常不滿,於是舉行了抗議美國的活動。身為清華的一份子,朱自清不顧胃病的嚴重惡化,決然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了字。「貧者不食嗟來之食」,這是文人應有的傲骨。

沒有麵粉,全家只能依靠少數存糧餬口,風燭殘年的朱自清更是日漸衰弱。但直到臨終時,他依然叮囑陳竹隱,無論生計如何艱難,絕對不能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陳竹隱堅定地點頭,讓他放心。

這一承諾,陳竹隱信守了41年,直至她也香消玉殞,歸入塵土。

陳竹隱去世後,兒女在整理她的物品時,翻出一個木箱。木箱中不是書畫作品,不是崑曲韻譜,而是朱自清一生為她寫下的71封情書。

想來佩弦走後,他的寶妹就是這樣守著這個木箱,如同守著他一樣,反覆誦讀信中的字句,將它鐫刻於心,時而疼惜地憐,時而憂戚地愁,時而甜蜜地笑,感受著他每一封的心情,體會著他每一句的溫柔,存儲著他每一字的情意。

他,是她的承諾,所以她才能堅持著他的堅持,縱使他已不在。

而她,是他的情書,所以他才會甜蜜著她的甜蜜,即便她已獨身。

41年後,他和她泉下重逢,他,定還會給她寫紙短情長的情書;而她,定仍然為他守一世同好的承諾。

-作者-

趙鵬豔,筆名「嬿婉兒」,25歲,出生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畢業於南京大學編輯出版碩士專業,現任南京某私立學校初一語文老師。文字於我,如同前生之戀,好似來世之情。它是我生命中的陽光與空氣,給予我溫暖,供養我呼吸,令我在人間生長得暢然歡愉。

相關焦點

  • 朱自清追求陳竹隱:71封情書連番轟炸
    朱自清自然也明白婚姻的種種煩瑣,也是不願早婚的。但很多事情原本由不了他,19歲就與父母親包辦的女子武鍾謙結婚。武鍾謙內向沉靜,與朱自清同歲。那時,朱自清在清華教書,講揚州方言,說話很急,還臉紅,與武鍾謙感情卻很好。婚後12年,生下三男三女。朱自清不是個很愛孩子的人,吃飯時,一溜兒孩子坐下來,要吃稀飯的,要吃乾飯的,要喝湯的,哭的哭鬧的鬧。
  • 朱自清和陳竹隱:真正的浪漫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然而無論怎樣痛苦和傷感,除了寫詩,朱自清並不知道該用什麼其他的方式才能夠留住他心愛的女子。他為她寫去一封一封的情書,希望用自己的真心真意來打動她。於是,這些情書一封比一封肉麻。終於,在朱自清一封又一封情書的猛烈攻擊下,陳竹隱還是被朱自清的才華和堅持打動了。兩個有緣人終於墜入了愛河,而且越陷越深,最後情定此生。就在兩人決定結婚前不久的一封信裡,朱自清仍舊滿懷深情地寫了一封情書給陳竹隱。他說:「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的霞彩似的,謝謝你給我力量。」
  • 朱自清與陳竹隱的婚姻
    不錯,這些文字出自朱自清之手,筆下的這個名字是陳竹隱,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彼時,陳竹隱還沒嫁給他,想到還沒來得及享受浪漫,就要成為六個孩子的繼母,陳竹隱猶豫了。朱自清覺察到了陳竹隱的擔憂。於是,他更加殷切地給她寫情書。「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謝謝你給我力量。」
  • 陳竹隱與朱自清:相親認識,甘願成為6個孩子的繼母,共患難17年
    也許有些人不知道,朱自清作為民國時期散文大家、白話美文的楷模,不僅文章寫得好,連情書也寫得不同尋常。一位女士,他給她寫了幾封情書?那有多少?僅目前保留下來的數量就有71個,而且,每一個讀起來都覺得很肉麻。例如:隱,一看到你的眼睛,我就清醒了,我更喜歡看你那腮幫子通紅、臉頰發青、暮色朦朧的樣子,感謝你給我力量。
  • 朱自清和陳竹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
    第一任妻子是武鍾謙,是朱自清的結髮妻子,他們兩個感情十分要好,後來武鍾謙因病去世,他們留下六個孩子,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與妻子武鍾謙的感情是很好的。今天小編著重跟大家談論一下朱自清與第二任妻子陳竹隱的感情吧。
  • 朱自清結過婚,帶6個孩子,為何陳竹隱還選擇嫁給他?
    在妻子離開之後,朱自清曾經寫了散文《給亡婦》,寄託了對妻子濃濃的思念。後來在妻子去世之後,朱自清的本來是無意再娶的,但他有6個孩子,這對於一個單身男人而已,確實是有一點點分身乏力的,而他的那些朋友,看到了朱自清的狀況之後,也是積極為他安排各種各樣的相親。也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朱自清和陳竹隱認識了。
  • 情書很短,餘生很長……我蘇5·20特稿
    我蘇文化特稿 記者/尹力 編輯/吳穎 每張紙上寫下的情書都是實實在在的,相當於白紙黑字的一種結盟,這是潛意識裡一次一次確認這個愛情。
  • 民國最浪漫的10封情書:好的愛情一定要很甜
    在大理的一家民宿牆上,看到這樣幾行字:每天醒來 看見你和陽光都在 這就是我想要的未來 這三句連起來,頓時就有了一種民國情書的韻味。忽然心裡咯噔了一下,覺得真的是好浪漫啊!經常一個人去旅行,路上總會遇見不少小情侶,男生很細心地照顧著女生,一起拍親密的照片,有時候也會心生羨慕。
  • 朱自清和妻子吵架,光明正大懷念前妻,後來發生一件事,改過自新
    婚姻裡總難免不了有許多的磕磕碰碰,好的愛情和婚姻不是從不吵架,而是吵吵鬧鬧卻始終離不開彼此。吵架的目的不是為了傷害彼此,不是為了分開,而是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需要,找到一種更為舒適的相處方式。正如電影《消失的愛人》裡說的「沒法經營婚姻,才是真正的悲劇」朱自清和第二任妻子陳竹隱便是如此。
  • 好男人朱自清:嫁給我,你可以做一輩子的酷女孩
    而陳竹隱,正值青春年少,又是學校裡炙手可熱的才女。這樣的兩個人,怎們看,都不會走到一起。 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陳竹隱喜歡浪漫,朱自清就孜孜不倦寫情書;陳竹隱喜歡陪伴,朱自清就坐上好幾個小几個小時的校車,只為與她牽手吃飯。
  • 朱自清二妻陳竹隱:結婚便是五個孩子繼母,婚後將婚姻演繹成傳奇
    Hi,各位小夥伴們好呀,昨天和小夥伴們分享了朱自清和原配髮妻武鍾謙的故事,妻子離世以後朱自清十分悲痛,他曾經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為了孩子們還是振作起來了。可朱自清根本就不知道要怎樣料理家務,一直以來都是妻子照顧他的衣食起居,照顧孩子,打理家務。
  • 朱自清的兩任妻子何以都那麼任勞任怨?
    3 如果說朱自清對結髮妻子的感情更多是感恩,那麼他對第二任妻子陳竹隱的感情便是真正的愛情了。 朱自清之子朱思俞回憶說:他們一個在清華,一個住城裡。來往不是很方便,所以那時寫信寫得比較多。 朱自清寫給陳竹隱的情書保存下來的有71封,有些現在讀起來還頗為肉麻。遇到陳竹隱,朱自清才算是真正的談了一回戀愛。 戀愛歸戀愛,讓陳竹隱接受這樣一個有六個小孩的男人,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朱自清第二任妻子陳竹音為6個孩子做繼母,與朱自清同病相憐16年
    因此,他們會選擇反抗,掙脫舊有婚姻的束縛,義無反顧地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和幸福。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也沒能逃脫這樣悲慘的命運,但他後來遇到了愛他的陳竹隱。朱自清一成年,就娶了父母指定的姑娘。孝順的朱自清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只好下定決心與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共度一生。最後,在家人的安排下,朱自清嫁給了吳仲謙。
  • 六個孩子的後媽,朱自清「欠」陳竹隱一個幸福的婚姻
    朱自清和家人相親結識,愛情戰勝理性有時候相親是件神奇的事情,兩個本不相識的因相親竟能結識,相愛,相伴一生,也實屬奇妙。朱自清與陳竹隱因相親結識,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藉此機緣開始一段愛情。陳竹隱出身於書香門第,獨立活潑,本可以找到更好的歸宿,可是在遇見朱自清之後,她就認定了這就是她歸宿。要說沒有過疑慮,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個女子剛嫁到婆家就要照顧六個孩子,並且全是丈夫與他前妻的孩子,這是放在誰身上都難以接受吧!有的時候說女人在愛情中會「犯傻」,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女性的感性超過理性,所以當愛情來臨時女性總會做出不理性的事情。
  • 10首情詩,10封情書,10個成語,品味至真至美的愛情
    詩句、成語、情書這些,你都可以說給他(她)聽10首詩詞,心有所愛,一生期待什麼是愛情最好的模樣?10封情書,心有所動,一生歡喜從前的愛情很慢很慢,在音樂裡讀那時的情書,就像在文字裡跳舞。墨香猶在,新鮮四溢。那些愛,或粗糙或細膩,或喜或悲,把一個個輾轉嫵媚的愛情雕刻成詩,隨風送遠。這樣的愛情,每天都是情人節。
  • 老照片|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
    1926 年3 月18 日,朱自清與清華師生一道參加了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集會和請願,親眼目睹了段祺瑞政府衛隊屠殺請願學生的血腥場面,沉痛地寫下《執政府大屠殺記》和《哀韋傑三君》兩文,表達憤怒和哀悼。1927 年9 月, 朱自清和其他12 名教授擔任大學部新生指導員,每位指導八九名學生。
  • 朱自清:深入骨髓裡的清高,讓他清風一樣而來,又清風一樣離去!
    提到語文課本裡膾炙人口的名篇《荷塘月色》和《背影》,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朱自清。這位「不食嗟來之食」的文學大家,用一生的遭遇,闡釋了文人骨子裡的傲氣與清高。1898年,朱自清出生於江蘇海州,他的祖父朱則餘是海州當地的承審法官,父親朱鴻鈞也在揚州的江都縣做過官員。
  • 朱自清的父親為什麼會在月臺給他買橘子,原來背後發生了這種事
    朱自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我們教材中提及的《匆匆》、《荷塘月色》、《春》以及最近很火的《背影》。《背影》一文寫於1925年,朱自清以極其簡樸的語言來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懷,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尤其是裡面父親肥胖的身材翻過月臺為朱自清買橘子的情景,更是令人感動。但,橘子雖感人,橘子背後的故事更加令人深思。朱自清的父親名叫朱鴻鈞,字小坡,他的前半生基本都在清朝時期,因此他的封建思想十分濃厚,「父為子剛綱」的思想也貫穿著他的家庭教育中。
  • 朱自清《背影》: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清雅的文字下,是中國父與子的平淡日常,父親總不大會用言語表達愛意,但他在學習與生活上的陪伴,卻令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