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人,不是指八面玲瓏,讓大家很舒服,當然更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而是在儘可能讓自己舒服的情況下,也不是別人受難,既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易於對方接受。
出了好幾本叫人怎麼說話的書,蔡康永這次談情商,卻不是說怎麼與他人相處,而是怎麼處理和自己內心的關係,教人靜下來,聽心裡的聲音,了解認知自我,感受情緒變化,從而進行改變。
這其實是一本教你和自己對話的書,看似和情商沒太多關係,但其實一個人把自己理順了,他的世界才會清淨有序,外因總是靠內因起作用。
抽離出來,自我對話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我們會講各種道理給別人聽,但是莫名憤怒、焦躁、悲傷起來不能自已,因為自我迷失了,就是大家常說的當局者迷。
用蔡康永的話說,是變出一個分身,也就是抽離出來觀察自我,進行對話,問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這樣?不斷自省,就不太容易利令智昏,得意忘形,或者怒火中燒。
所有努力要越活越明智的人,都是一條路自問自答成長起來的。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認識當下的自己,然後就能認識長久以來的自己。
人生最根本的事沒什麼可以來給別人,都是自己已經歷,自己得失,只是我們有時候喜歡幻想別人能分擔很多事罷了。
正視「空虛」,樂於獨處
空虛感當然是可以被趕走的,如果你願意費心看看你人生的這兩部分:你成全了什麼,以及,你參與了什麼。
我們每天和不同人打交道,被各種資訊包圍,其實是一種忙亂,或者是躲藏,因為沒有時間能靜下來面對自己。我們做各種測試題,研究的是自己,相處最久的認識自己,獨處,適合自己相處的唯一機會,藉由所看、所想、所讀、所問,一步一步明白自己。
蔡康永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詞:關上心門。我們經常說,要開心,要open,可是所有的容器都不能只進去,不出去,很少有門只能開,不能關。當心裏面亂七八糟的東西裝的太多,有時候我們需要清理出一部分,關上門,靜靜地待著。
跟自己相處,不會孤單,反而是和無聊的人勉強鬼混,才容易感覺孤單。
負面情緒,接納再放下
劉嘉玲說,很多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面對,接納,然後放下,躲避是沒用的。
人都會有負面情緒,智者不過是善於處理這些情緒罷了。想要生活盡如人意,自己完全不會產生負面情緒,是不可能的。你不去找麻煩,麻煩也會來找你的。
這時候,還是要讓自己冷靜下來,聽聽自己心裡聲音。因為不知道哪裡來的情緒,就一定不知道它會往哪裡去,不知道為什麼而來的情緒,就一定不知道拿什麼去消化。這時,人很容易會成為情緒的奴隸,「怒」字,正代表了,你成為心的奴隸,被它控制了。
學會自我觀察,學會正確表達,才不會被怒火所傷。而比憤怒自我傷害等級更高的情緒,就是悲傷。悲傷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這時與其不斷地問:為什麼,不如想想怎麼辦。反覆糾結別人的過錯,哭訴自己的無辜,不會解決問題,地球還在轉,自己還要活,想想接下來要做什麼,才有可能一步一步更接近希望。
最後,談到怎樣面對重複無聊的日常,蔡康永提出:樂趣與責任感,正是召喚力量,驅趕空虛的神奇咒語。當一個人能變得安靜,有趣,他的情商就不會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