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株洲12月9日(通訊員 吳輝兵 熊英傑)近年來,攸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要求,始終堅持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兩手抓、一齊硬」,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獨創了「門前三小」(指建在老百姓家門前的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這一有形的文化載體,精準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場所誰來建、建好怎麼用、用完如何管等系列癥結問題,有效打通了為農服務「最後一公裡」。
嘗試摸索 悉心播下「三小種」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2648平方公裡,轄17個鎮(街道),297個村(社區),82萬人口,素有「梅城」之稱,是中南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攸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明縣、全國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和湖南省經濟十強縣等榮譽稱號。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充實後,廣大民眾又開始了對精神文化世界的孜孜追求和不懈探索。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自古崇尚文明的攸縣人民,經濟殷實之後迫切期望過上豐富的文化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掌握先進的技術、傳承純樸的風尚。步入新時代後,基層黨員群眾對農村公共服務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民之所向,政之所為。多年來攸縣縣委、縣政府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路徑,先後成功打造鄉村大舞臺、農家書屋、五星文化站、百姓講堂、綜合服務中心等一批省內、省外頗具影響的農村公共服務品牌,2019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更是升級成為全國試點縣。
堅持以典型示範為引領。2009年,由退休返鄉老教授夏昭炎領銜創辦的「門前三小」在攸縣石羊塘鎮譚家壠村高橋組誕生,一時之間,「孩子們在書屋閱讀、鄉親們到講堂上課、農婦們去廣場健身」的模式被「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萬」,中央電視臺對此還進行了專題報導。攸縣縣委、縣政府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認真總結高橋「門前三小」建設經驗,2018年印發出臺《攸縣「門前三小」工程建設實施意見》,制定專用logo和宣傳標語,採取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方法在整縣全面鋪開「門前三小」工程建設。到2019年底,全縣建成「門前三小」工程676個,打造示範點60餘個,小廣場總面積21.9萬平方米,小書屋、小講堂合計面積1.72萬平方米,共計收藏各類書籍18.6萬冊,擁有體育健身器材8260件,書架課桌18.6萬件,成立歌舞隊、體藝隊以及文化、科技、法律演講團隊2142個。
堅持以多元活動為載體。經過近10年的實踐探索,攸縣「門前三小」形成了活動組織靈活多樣,群眾參與各有所獲的良好局面。從活動時效看有階段性活動,也有經常性活動;從組織方式看有自主分散活動,也有統一集中活動。活動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既有以充實業餘生活,增強民眾體質為主的唱歌、跳舞、看電影、玩腰鼓、打太極等文體活動;也有以增長知識、拓展視野為主的讀書看報、文化講堂、技術講座等學習活動;還有以交流生活經驗、暢談人生感悟為主的聊天活動,多元化農家生活徹底取代了農民千百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一生活「打開」方式。截止2019年,攸縣「門前三小」共組織開展各類活動3260餘場次,真正實現了把服務送到村民「門口」,把文化種在群眾「心中」。
因地制宜 全域開出「文明花」
在建設「門前三小」的過程中,攸縣因地制宜,始終堅持「四不」原則,定好位、設好計、把好關,切實讓「文明之花」開遍「攸州大地」。
分類實施,發展不求「齊步走」。針對「門前三小」工程建設,雖然制定指導意見和獎補辦法,但不下達指令性計劃和建設任務目標,並在「意見」中明確「門前三小」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不搞盲目的「一刀切」,不求虛假的「齊步走」。對「三小」文化場所的產權,小書屋、小講堂的建築結構、建設年限、裝修標準不作硬性規定,「門前三小」工程只要覆蓋人口在300人以上,小廣場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小書屋和小講堂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經驗收合格均可納入獎補範圍,享受縣直相關部門單位配送的相關器材、設備、圖書等,並予以授牌。其中建設規範、運行良好、效果突出的,還將被評定為「門前三小」工程示範點,給予2-7萬資金支持。截止2019年底,有關單位累計為「門前三小」配送各類文體設施用品1.2萬餘件,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民辦公助,工作不演「獨角戲」。「門前三小」建設是一項點多面廣,工作量大,需要投資較多,後續管理任務較重的複雜工程,單純的政府主導模式顯然不再適用。必須緊緊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充分激活群眾,按照群眾自行建設、自主管理、自我服務原則,最大限度釋放基層自治的能量。到2019年底,全縣群眾無償騰出房屋806間,合計9200多平方米支持改建小書屋、小講堂,主動讓出土地9600餘平方米用於修建小廣場;廣大群眾、在外務工經商人員以及成功人士、有識之士共計籌資8000多萬元,支持「門前三小」工程建設。同時,縣鄉財政在運行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投資1200多萬元,通過以獎代拔方式扶持鼓勵工程建設,並積極組織黨員教育師資庫成員、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文藝活動從業者、優秀年輕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大學生志願服務者等各類群體開展送黨課、送電影、送戲典、送義診、送知識、送技能、送法制等活動,共同奏響了「門前三小」這臺同聲「大合唱」。
注重實效,形式不圖「高大洋」。「農民」是一個最講實幹、最重實際、最求實效的群體。既然「門前三小」是辦在農民家門口的惠民工程,就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形式上切忌追求「高大洋」,務必立足於「小」、著眼於「土」、突出於「實」,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嚴禁大搞拆建,杜絕將「門前三小」工程變相建成樓堂館所,禁止以集資建設「門前三小」的名義強行向農民攤派資金和用工,加重集體和農民負擔。提倡在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老民房、老祖屋、老村部、老學校、老廠房以及宗祠祖堂等原有閒置資產改建「門前三小」場所,這一建設思路與農民群眾意願不謀而合,得到了最廣大農民群眾的點讚、支持和擁護。
規範管理,活動不擺「空城計」。為了防止出現過去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服務中心、鄉村大舞臺「重建輕管」的問題,重現文化設施成擺設、健身器材變道具、圖書上面布滿灰以及書屋長期「鐵將軍」守門的尷尬,縣委、縣政府把後續使用管理列為「門前三小」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績效考核方式倒逼場所責任人作為。一方面充分發揮本土鄉賢的力量。發動熱心公益事業,熱愛文化工作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擔任「門前三小」場所管理員,他們有很強的責任心,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管理經驗、有充裕的時間,在他們的組織影響下,「門前三小」很多工作事半功倍,全縣誌願擔任「門前三小」管理工作的「四老」人員達1769名,其中年齡最大的超過80歲。另一方面有效放大機制制度的優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堅持輪流值班、定崗定責等工作原則,明確要求做好場地衛生打掃、設施日常維護、用品登記管理等工作,確保「門前三小」場所時時有人管,天天能開放。
成效明顯 整枝掛滿「和諧果」
「門前三小」工程,雖名曰「三小」,但實際意義和貢獻價值並不小,攸縣自實施該項工程以來,收穫了諸多豐碩果實。
豐富了人民精神世界。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門前三小」應運而生,符合當下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趨勢。2019年全縣以小廣場為載體和平臺參加唱歌、跳舞、拔河、打太極、玩腰鼓、舞龍燈等活動的人數達12.6萬餘人次;全年到小書屋、小講堂讀書、看報、聽課、交流學習心得的人數達9.67萬人次。農民自古以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終於走進了歷史博物館,廣大農村群眾的收穫感、幸福感、滿意度明顯增強。
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門前三小」給工作和勞動之餘的黨員幹部、平民百姓、鄰裡鄉親提供了在同一個「小天地」裡休閒、拉家常、談生活、講「時聞」的機會。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加了彼此的友誼,幹群之間陌生感少了、親切感多了,幹部把農民當知已、群眾把幹部當朋友,基層幹部更加樂意為群眾服務,廣大群眾更加支持幹部開展工作。特別是在面對2020年初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時,全縣上下同心同德,82萬攸縣人民堅決響應縣委、縣政府關於認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相關事宜的號召,自覺做到不出門拜年、不聚眾娛樂、不互相宴請;有1000餘對男女青年主動取消了年前訂好的結婚慶典;全縣沒有出現1例本土傳染的疫情病例。這是黨和政府領導有力、指揮有方所取得的勝利,同時也是通過「門前三小」開展活動,所凝聚匯集的磅礴力量。
淨化了農村社會風尚。隨著「門前三小」工程的深入實施,攸縣城鄉居民逐漸形成了有事沒事到「門前三小」文化場所參加活動的習慣。群眾普遍反映,現在打牌賭博的人少了,看書學習的人多了;搬弄是非的人少了,真誠相待的人多了;鄰裡吵架的少了,互相幫助的多了;參與迷信活動的人少了,崇尚科學技術的人多了。以石羊塘高橋、菜花坪弄糖、寧家坪荷葉塘、春聯沙坪等50個村民小組為例,2019年參與賭博的人數減少789人次,鄰裡吵架減少216人次,從事迷信活動的減少113人次。
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大勢所趨,從法制到法治,過程艱辛但充滿希望,在「門前三小」等活動載體的影響下,廣大居民的道德素養和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違法違規的現象大大減少,運用法律手段調解處理矛盾糾紛能力提升,依靠對抗、脅迫、暴力等非法手段處理糾紛的基本杜絕。自實施「門前三小」工程以來,全縣共減少民事糾紛8920件,減少偷盜案件6262起,虐待遺棄老人的現象基已難見。運用協商、調解、司法途徑解決矛盾同比上升38%,越級上訪事件減少2160件次,群體惡性事件減少62起。攸州大地文明和諧的氛圍日趨濃厚,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