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我來告訴你真相!

2021-03-04 歷史河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皇孫朱允炆繼位。皇位還沒坐熱,一眾藩王之中,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打起「靖難」旗號,公然造反。戰爭延續了三年之久。最後,朱棣的軍隊浩浩蕩蕩開進了南京金川門。

朱棣命令土兵火速包圍皇宮,突然間,皇宮火起,烈火熊熊,濃煙滾滾。朱棣策馬火速衝進皇宮,四處搜素,卻不見建文帝的蹤影。八天以後,在灰燼裡發現了一具屍骨。朱棣以為一定是朱允炆,誰知查驗是一具女屍,乃是建文帝的結髮妻子馬皇后。

那麼建文帝到底哪裡去了呢?在明朝歷史上一直是個疑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明英宗正統十二年,廣西恩知府岑瑛下鄉巡查民情,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和尚攔住去路,左右衙役呵之不避,自稱是建文帝。

岑瑛聽後大驚,失蹤了近五十年的建文帝重現人間,他不敢妄自作主,立即派人將老和尚送到京師。進京後,在英宗皇帝面前,無人能辨認他的身份。老和尚說:「老太監吳誠在麼?他一見便知。」

幾十年的風霜雨露,使朱允炆變得老態龍鍾,連吳誠一時也認不出來。吳誠忽然想起建文帝的左腳趾頭有一顆黑痣,於是請老和尚脫下鞋襪,果然有一顆黑痣,這下子確定是建文帝無疑了,就捧著建文帝的腳痛哭起來。

身份確認後,該怎麼處置老和尚呢?明英宗想來想去,將朱允炆安居在大內生活,宮中人稱呼他為老佛爺,又活了十多年後才壽終,安葬西山,不封不樹。

那麼當年建文帝是如何逃出皇官,倖免於難呢?據他自己講是這樣:朱棣打進金川門時,知道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悲憤萬分,本想一死了之。

在身旁的太監王鋮對建文帝講:「當初太祖升天之前曾對我說:曾留下一個釐子,囑咐大難臨頭時打開它。閘子取來打開後,只見裡面有袈裟一、伽藍一、剃刀一、度牒一。於是與兩位近臣落髮為僧,逃出皇宮,往來於西南深山古寺之中,達四十餘年之久。

四十年間,兩位近臣先後去世,只剩下建文帝孤零零一個人,大概是受夠了東躲西藏的日子,乾脆現身,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此事記載於明代人著作之中。姑且不論真假,但是明英宗下令釋放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並派人照顧其起居卻是事實。朱棣奪得皇位後,將朱文圭被圈禁在中都鳳陽高牆之內,到了明英宗時期已有五十多年。朱文圭獲得自由後,連牛馬都不認識,沒多久便死去了!

相關焦點

  • 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在明成祖時代的官方歷史上。建文帝死了。總而言之,皇帝邪惡變態禍國殃,我只能代表人民代表政府槍斃他了。而且,在滅掉他之後,我也無心上位,奈何全國人民紛紛勸我上位,我不上位不行啊。朱棣時時也是這樣玩的,總而言之,把建文帝君臣貶得一無所是,然後證明自己以臣弒君是合法的;再總而言之,一再假惺惺的拒絕上位。
  • 建文帝究竟逃到哪裡去了?大明第一疑案終於被解開
    名義上是宣揚國威,實際上是去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那麼被朱棣逼下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究竟下落如何?阿哥告訴你真相。朱棣登上皇帝後,整日惶恐不安,派人到處去尋找建文帝。為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合法繼承人,而朱棣是非法的,只要建文帝還活著,朱棣的皇位就不穩,所以朱棣一直想要找到建文帝。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終於找到了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終於找到了
  •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自幼喜愛讀書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實權藩王,早晚都會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 朱允炆的墓被尋找到,600年前建文帝的下落總算水落石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後在1402年以清君側名字,舉兵攻打南京,和當時建文帝率領的朝廷正規軍對抗,後戰勝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入住南京城,稱帝,是為永樂帝。他為何要奪取自己侄子的帝位?同時又是為何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系進行斬盡殺絕呢?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因為當時很多大臣鼓動建文帝削藩,朱棣作為藩王,是想除掉這些支持削藩的大臣。所以他一進南京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鼓動建文帝削藩的大臣抓起來,這也是他必須做的事。
  • 建文帝最後結局如何?直至他失蹤21年後,朱棣終於找到了答案
    此時的建文帝雖然略顯慌張,但很快就鎮靜下來,畢竟南京城牆堅固,城內將士數萬人,而各地將領正在火速趕來勤王,擋住朱棣應該沒多大問題。建文帝做夢也沒想到,被他委以重任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直接打開城門投降了。擺在建文帝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叔叔朱棣投降,主動讓出皇位;二是誓死不降,戰鬥到最後一口氣。然而,他選擇了第三條路,在皇宮放了一把大火,等大火被撲滅之後,建文帝消失了。
  •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允炆削藩沒錯,就是太急了
    明太祖朱元璋本來立長子朱標為皇位繼承人,可惜朱標因病早逝,朱元璋於是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一即位,就開始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的政策。
  • 建文帝一敗塗地,只因換掉了廉頗式大將,換了趙括式大將!
    他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棒棒,讓朱標去拿。上面那麼多刺,刺會扎手,朱標又不傻,怎麼會去拿呢?朱元璋說你不敢拿,這就對了,若是把這些刺像剃鬍子那樣剃得乾乾淨淨,相信你就能拿了。你這個傻叉,現在明白了吧?你以為老子喜歡殺人啊,老子只是想替你剃掉棒棒上的刺,好讓你龜兒子將來能夠安坐天下。
  • 傳說系明建文帝朱允炆隱秘皇宮
    因堡形似帽子而得名,其大致成圓形,依山就勢而建,覆蓋整個山頭,城堡系青石結構建築,城牆高5米,厚約1.8米,周長346米,總面積6969平方米。古堡在東面、西面、北面開有三道城門。從整個建築的方位布局上,暗合陰陽五行,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玄武主水,北面有井一口。朱雀屬火,南面沒有開門,不知為何?
  • 千古之謎,靖難之役後,朱允炆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
    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困擾了人們很長時間,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他到底死沒死?去了哪裡?這就讓人十分好奇,其實有關朱允炆的下落猜測,已經不只是在後世出現了,在明朝仁宗的年間,就已經出現了有不少冒充朱允炆的人,他們就給國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的建文帝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紀,不理解皇爺爺為什麼要在邊境要地大肆封藩,更不能忍受藩王叔叔們兵權在握,於是「削藩」政策應運而生。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太子死後,朱元璋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來繼承皇位。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稱讚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  朱允炆即位後,即與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密議削藩。在削藩順序上,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先後廢除了五位親王。  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  次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舉家自焚。
  •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將李景隆,為什麼會成為朱棣的大功臣?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登基繼位,是為建文皇帝。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親近信任。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造反,朱允炆接受黃子澄的推薦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率軍五十萬北伐。但不知是朱棣太厲害還是李景隆太菜,在對燕軍的作戰中李景隆幾乎沒什麼勝績。1400年10月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南京,但卻沒有治其罪。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是如何對待他妻兒的?真心讓人落淚
    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朱允炆原本很幸福,身為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過著無憂無慮的愜意生活,按照正常情況,朱標以後必然繼承大統,朱允炆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 建文帝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其實歷史早有了答案
    引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變」。在靖難軍攻克南京城之際,建文帝火燒皇宮,不見蹤影。太監從火堆中找到一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有人認為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的,也有人認為這具屍體不是建文帝的,並認為真實的建文帝是從密道逃出了皇宮。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 朱允炆到底結局如何?朱棣的尋找最終有沒有結果?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 明朝那些皇帝兒——建文帝朱允文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   從年號來看,有點意思。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間,也正如他的年號一般,弘揚武力。洪武之後,須建文。我想這也是朱老闆把皇位傳給孫兒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看咱們惠宗朱允文,年號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