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夫人出徵,國民黨會輸嗎? ——2020年臺灣大選輿論戰復盤

2021-03-03 廈大鄒振東

2020年1月11日下午15點21分,特意選擇這個開票前的時間點,我在朋友圈發了如下信息:

晚上19:59分,在電影院我發了如下朋友圈,就去看電影了:

看完電影《別告訴她》,我發現朋友圈已經一百多個贊了。我估計點讚的絕大部分朋友都是試圖在安慰我。但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朋友可能真的很好奇,我的選舉預測工具到底是什麼?又是怎樣預測這次大選的?

公眾微信號不少留言,教授被打臉了。其實他們都沒有仔細區別我用的動詞,第七條我用的是「預測」,第十條我用的是「賭」。聽過我課的人,都知道我對動詞的使用特別在意。預測錯了,才會打臉。打賭輸了,跟臉沒什麼關係,最多跟肉有關係。一個賭徒輸光了,誰會說他被打臉,只會說他肉疼了吧。

如果我說:「我對臺灣大選的真正預測,其實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報告,幸運的是其預測結果與我打賭的剛好相反。」——你們肯定不相信,儘管這個報告有不少人參與。但是我在開票前就提及:「 7. 我的選舉工具預測,三個有利於蔡,兩個有利於韓」,這個大家應該不會否認。那麼,這一次輿論戰復盤,就重點講一件那五個選舉預測工具吧。

我的預測工具很簡單,選舉最重要的是五個選戰輿論戰指標,下面一一分析:

注意力分配:兩軍相戰,有表情包者勝

輿論戰主要是三種力在作戰:注意力、影響力與號召力。

以電影為例,你知道了一部新電影,那是注意力。你對這部電影有好感,那是影響力。但你注意到這部電影,而且有好感,就是不買票去看,對於電影製片方來說那還是不行。所以還需要有號召力,號召力就是打通輿論世界到現實世界的橋梁,你因為輿論的號召而採取了行動。

對於選舉也是如此:讓更多人知道一個候選人,那是注意力。讓更多人對該候選人有好感,那是影響力。讓更多人為他去投票,那是號召力。

注意力有很多指標,是一個複雜系統,可以用大數據分析。但我偏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表情包。

柯文哲對連勝文的臺北市長選舉,大家都在用柯文哲的表情包,沒多少人用連勝文的,你就知道柯文哲會贏。韓國瑜對陳其邁的高雄市長選舉,韓國瑜的表情包滿天飛,陳其邁的表情包好難找,你就清楚韓國瑜會勝。2016年美國大選,川普的表情包遍地開花,希拉蕊的表情包稀稀拉拉,你把寶押在川普身上,沒錯!

兩軍相戰,有表情包者勝!

表情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指標意義?

原因有三,「兩跨一入」。

一是表情包可以「跨界」,你喜歡籃球,你從不看遊泳,但你一用傅園慧的表情包,傅園慧就從遊泳界跨界了。

二是表情包可以「跨時」,你現在還用葛優躺與還珠格格的表情包,早年的電視劇就超越時空跨進了你現代的生活。

三是表情包可以「入常」。當你用川普的表情包與戀人聊天,你本來並不關心政治,但川普卻由此進入你的日常。

不光是選舉,所有的產品都面臨如下問題:如何爭取新客戶——跨界?如何讓路人皆知——入常?如何成為永久品牌——跨時?那就用得著表情包理論。

一個最簡單的靈魂提問,那就是:你的表情包在哪裡?

所以我說,沒有表情包的政治人物,沒有未來。

儘管蔡英文表情包不少,而且時間更長,但這次選戰,相對韓國瑜的表情包,還是小巫見大巫。

表情包的強大就是注意力的優勢。大數據支持了這種關聯,數據顯示,韓國瑜在大選前五個月都牢牢佔據臺灣輿論場聲量榜的第一位,而且遠超對手。

下面三個圖是我們團隊抓取的某一區間,臺灣政治人物話題在輿論場的聲量比、聲量來源與聲量趨勢:

圖 1  臺灣政治人物話題在輿論場的聲量比

圖 3  臺灣政治人物話題在輿論場的聲量趨勢

小結:注意力分配層面,韓國瑜勝!


影響力比對:粉絲數就是選票數

注意力是上熱搜,影響力是粉絲數。

一個人上了熱搜,卻不一定有大量粉絲,說明他的注意力還沒有轉化為影響力。

2016年臺灣大選,蔡英文的粉絲數是157.7萬,朱立倫的粉絲數是76.2萬。蔡英文大選得票:6894744票(56.1%)。朱立倫大選得票:3813365票(31%)。蔡英文粉絲數是朱立倫的兩倍多,選票也差不多是朱立倫的近兩倍。

我常說,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簡單化!

不一定要迷信複雜的大數據,也不一定要迷信各種民調,老百姓也可以成為選舉專家,看看候選人的粉絲數,你對選舉的預測就可能八九不離十。

反過來,對於候選人來說,爭取粉絲,就是爭取選票。

下圖是我們團隊比對的2016年臺灣大選前TOP20政治人物粉絲專頁指數:

圖4 2016年臺灣大選前TOP20政治人物粉絲專頁指數

我們再來看看2020年臺灣大選,這時候蔡英文的粉絲數已經達到257.2萬,而韓國瑜的粉絲數卻只有88.4萬。

圖 5  2020年臺灣大選政治人物粉絲數

在做數據分析時,團隊就提出:為什麼韓國瑜超高的話題聲量,卻沒有轉化為超高的粉絲數?

下圖是我們團隊做的2020年臺灣大選前某一區間Top20熱門議題類型分布及分析:

圖6 2020年臺灣大選前某一區間Top20熱門議題類型分布

小結:影響力比對層面,蔡英文勝。


號召力競爭:「擁抱最愛」不如「去除最恨」

喜歡你卻不嫁給你,這是千古恨。

好評如潮票房糟糟,這是一時憾。

所有都指向「輿論的動員」——你的輿論傳播是否能夠讓受眾行動。

近年來,我組織我的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主攻一門新學科「輿論動員學」。

「輿論動員學」指的是研究輿論世界向現實世界轉化的學科,具言之,它是研究輿論如何形成行動的學科。

這是輿論研究的最後一公裡,因為輿論要發揮作用,就不能只在輿論世界起作用,輿論世界再厲害,充其量就一個力量——「輿論壓力」,輿論壓力呆在輿論世界裡,其本身不解決任何問題,它必須通過作用到現實世界讓人們採取行動,輿論,這個無數人充值的「虛擬貨幣」才能「提現」。

所以,我一直主張,不要試圖用理性來建構一個輿論世界,而是要用理性來看待這個輿論世界。因為輿論世界的本性就是非理性的,我們不可能建構一個理性的輿論世界。

理性需要建構的不是一個「世界」,而是一個「閥門」——輿論世界到現實世界的「輿現閥門」。

「輿現閥門」是我創造的一個詞,它指的是輿論世界到現實世界的「兌現」(「提現」)開關。只要把住這個「輿現閥門」,輿論世界即便亂成洪水滔天,現實世界都安然無恙。

輿論的動員,不是行政的命令,也不是法律的要求,所以輿論要作用人心,而人心要渴望行動。

輿論的動員主要有如下八大生成機制:

報仇——復仇機制

報恩——感恩機制

脫困——解救機制

獲利——逐利機制

追星——追隨機制

選邊——從眾機制

領獎——積分機制

避險——懲戒機制

輿論動員,在選戰輿論戰中的專業術語就叫「催票」。在催票輿論中,上述八種機制哪種最好?
在臺灣選舉中,常常出現「兩個爛蘋果」的比較,一個很爛,另一個可能更爛。

只要超過兩組候選人,就會出現「含淚投票」的現象。2020年臺灣大選,宋楚瑜、柯文哲、郭臺銘……一個個亮相上場,「棄保效應」再次出現。選戰的大戲就在「擁抱最愛與去除最恨」展開,也就是「追星的追隨機制」與「報仇的復仇機制」進行PK。

韓國瑜的輿論主軸,顯然是「擁抱最愛」。這個屌絲逆襲的草根明星,像選秀明星一樣被粉絲追捧,韓國瑜團隊也像藝人經紀人團隊一樣樂於把韓國瑜打造成流量明星、話題人物。

蔡英文的輿論主軸,就是「去除最恨」。蔡英文團隊或明或暗、全力以赴所打造的就是製造「敵人」,「票投國民黨,臺灣變香港」——中國大陸、香港,是民進黨樂此不疲的政治消費話題。大陸與香港,又不跟民進黨搶選票,為什麼會屢屢出現在民進黨的文宣?原因無他,就是「選舉需要敵人,沒有敵人就要製造敵人」。

「擁抱最愛」PK「去除最恨」,哪個輿論動員效果更好?當然是後者。

生活中,有多少女生這樣想:「我不能嫁給他,那個狐狸精更不能嫁給他」。

又有多少男人這樣想:「我當不了這個局長,誰當都可以,那個王八蛋不能當!」

小結:號召力競爭層面,蔡英文勝!


「卓越的領袖」打不過「自己的子弟」

候選人的形象塑造,必須搶佔輿論制高點,但「弱傳播」理論的「輿論海拔分析法」告訴我們,輿論的制高點其海拔高度不同。

誰能夠搶佔更高的海拔,誰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候選人的形象塑造,最容易體現在他的競選slogan,輿論海拔卡位戰也在這裡。

我們來看看韓國瑜與蔡英文在slogan裡的形象塑造與輿論海拔。

韓國瑜的口號是:「臺灣安全,人民有錢。」

韓國瑜的口號完整地表達應該是這樣:「韓國瑜將給臺灣帶來安全,讓人民變得有錢。」這是一個非常清楚的主動語態,「人民」二字,凸顯了韓國瑜的領袖角色,韓國瑜塑造的形象就是一個「卓越的領導人」,他是一個施動者,可以帶給大家安全與有錢。

蔡英文的口號是:「2020,臺灣要贏。」

蔡英文的口號的完整表達應該是這樣:「2020,臺灣要贏,蔡英文就是臺灣,她勝選,臺灣就贏,她敗選,臺灣就輸了。」這是一個沒有施動者的被動語態,蔡英文巧妙地把自己化身為臺灣一份子,成為臺灣的代名詞,蔡英文塑造的現象就是「自己的子弟」。

「卓越的領袖」形象塑造,訴求的是:他可以帶給臺灣什麼。

「自己的子弟」形象塑造,訴求的是:她就是我們臺灣,不是她要贏,而是我們要贏。

高大上的「卓越的領袖」傳播 PK 小小我的「自己的子弟」傳播,到底誰更厲害?

我在講座中,屢次舉過這個案例:你的兒子班上第15名,班上第1名的孩子既懂事又聰明且可愛,你的遺產是會給第15名的兒子,還是第1名?

所有的人都回答,當然是給自己的兒子。

這就是《弱傳播》一書中講到卻沒有明確提出的另一個傳播工具——「自己人傳播」。

所謂「自己人傳播」,指的是傳播主體化身為傳播受眾一份子的傳播。其往往在第一人稱就可以看出,傳播主體不是說「我」,而是說「咱」(閩南話說「阮」)。

「自己人傳播」在選舉中最大的效果,就是把競爭對手打造成外人。只要受眾接受了這個外人形象,這個外人即便是第1名,也沒有辦法勝過第15名的兒子。

2016年美國大選,川普的制勝王牌就是「自己人傳播」。而希拉蕊的一系列傳播就是證明她那個班上第1名的好女生。川普口無遮攔、洋相百出但絮絮叨叨都是在表達:儘管他可能是第15名,但仍然是你們的兒子。他想幫父老鄉親建一個被好多人笑話的墨西哥牆,因為咱們家老是被盜,一個想幫家裡裝防盜門的兒子有什麼錯呢?

2020年臺灣大選,蔡英文把「自己人傳播」運用到極致,當其團隊發現相當多民眾對蔡英文的印象是「討厭」時,他們意識到僅僅把韓國瑜打造成外人還是是不夠的,還需要把他打造成外來的「惡人」。

蔡團隊用了一個致命的武器,就是「恐懼傳播」。把兩個爛蘋果的選戰打成「討厭蔡英文」與「恐懼韓國瑜」的戰爭。

蔡團隊無所不用其極地把韓國瑜塑造成毀滅臺灣的大怪獸,這個妖魔化的傳播鏈條很清楚,恐懼的來源是中國大陸,恐懼的素材是香港風波,而韓國瑜就是大陸在臺灣的代理人。

所謂「恐懼傳播」,指的是讓受眾感到恐慌的傳播。它有三個特徵:

一是高傳染性。討厭一個人,很難傳染到另一個人。但恐懼一件事,卻很容易傳染給別人。在一個黑漆漆的晚上,只要有一個人恐懼地大喊,所有人都會亂跑。各種踩踏事件往往都是恐懼傳播的結果。

二是強轉化性。恐懼傳播是一個變壓器,對手越是強大,恐懼越容易放大。恐懼傳播用威脅傳播難以制止,越是威脅,越是放大恐懼,越是場面失控。

三是易群體性。恐懼傳播,很容易製造群體行為,我們看《動物世界》,像牛羊馬這樣的群體動物,最容易被恐懼帶動,一有風吹草動,動物們就先跑再說,恐懼來源是誰,恐懼是否真的存在,不管,只要有一個人(動物)帶頭起來喊(動),大家就亂跑。

歸結起來,「恐懼傳播」屬於「觸發性傳播」。「觸發性傳播」的特點就四個字:一觸即發!

一些學者把香港修例事件解讀為對權威的逆反心理。大方向對,卻並不準確。要知道,叛逆往往是個體事件,叛逆是很難傳染的。香港修例事件,最重要的就是反對票主打的是「恐懼傳播」。

滴滴順風車殺死女車主事件、華為HR事件、鴻茅藥酒事件,這些事件性質不一,對象不同,但傳播類型都一樣,都是恐懼傳播。

強者很容易忽視「恐懼傳播」,明明是涉及極少數人的法律,明明是單位內部的一個人事變動,明明是針對特定人的行動,為什麼那麼多「非當事人」會強烈反彈,激起軒然大波?說到底,就是強者沒有意識到「恐懼傳播」高傳染性、強轉化性、易群體性的一觸即發特徵。

當民事糾紛急轉直下成為刑事案件,當另一個省的警察可以突然來抓人,當莫名其妙就會大難臨頭,所有的非當事人,都會被一種莫名的恐懼所擊中,下一個會不會是我。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喊,大家就慌了,甚至怒了。

凡是傳播建構的,都可以讓傳播來解構。有恐懼傳播,當然有「反恐懼傳播」的方法,這個以後找機會再聊。這裡先提醒的是,千萬不要簡單扮強大,更不要輕易去威脅,這樣只會讓恐懼傳播更得勢。

直接吃虧的例子就是韓國瑜。在選舉的前兩天,韓國瑜舉辦的造勢晚會,人群攢動,支持者沸騰起來了,卻也讓反對者更為恐懼。據我了解,韓國瑜造勢晚會前,很多韓國瑜的恐懼者認為韓國瑜必輸,不差自己一票,不準備回家投票,但韓國瑜的大陣仗,讓這些年輕人下定決心去回家投票。

這就是1月10日最後一夜,蔡英文的造勢晚會不如韓國瑜人數多的原因,那些恐懼韓國瑜的年輕人都在回家投票的路上。

這就是選舉前一天台灣高鐵為什麼會突然冒出大量人群的原因。「恐龍」出現了,大家趕緊跑。車站人擠人現象是繼2014年「九合一選舉」之後的又一次。臺灣的高鐵車站與義烏的工廠一樣,是選舉的晴雨表。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臺灣選舉高投票率與蔡英文高得票數的原因。不過,民進黨要明白,這不是對你們的信任投票,而是民眾對恐懼的投票,不是蔡英文做得多麼好,而是民進黨的恐懼傳播成功了。

小結:候選人形象塑造層面,蔡英文勝!


階層議題vs族群議題,風水輪流轉

如果耐心觀察世界各國的選戰輿論戰,就會發現雖然各國文化不同,時代不一樣,但輿論戰議題基本上都是在兩個主軸展開,一個是族群議題,一個是階層議題。原因就是,族群與階層是人數最多的分類群體,是最容易形成區別敵我的輿論標識,也是最廉價最方便進行輿論動員的傳播對象。

輿論的議題,就是輿論的戰場。

選擇什麼樣的議題,就是選擇什麼樣的戰場。

戰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一想,如果二次大戰沒有開闢第二戰場,抗日戰爭沒有開闢敵後戰場。

輿論的戰場有主客場之分。主場作戰,還是客場對敵,大不一樣。

在臺灣輿論場,族群議題有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兩岸議題。

曾幾何時,兩岸議題是民進黨的提票機。民進黨只要在這個主場作戰,就無往而不勝。不過2008年變了,兩岸議題不再是民進黨的靈丹妙藥,貪腐的陳水扁讓臺灣出現二次政黨輪替。到了2012年,兩岸議題變成了馬英九國民黨的主場,蔡英文放棄階層議題打自己熟悉的兩岸議題,結果卻讓嘗到兩岸交流甜頭的臺灣民眾強烈反彈。

2016年蔡英文捲土重來,她學乖了,主打階層議題。一個士兵之死(洪仲丘事件),幫助了民進黨塑造大怪獸,2016年蔡英文大勝。

事實上,從佔領華爾街開始,全世界範圍內出現階層對階層的極端不滿,川普打出階層議題,為那些全球化與技術革命失去各種利益的底層人說話,川普贏了。

韓國瑜很像川普,無論是話題還是風格。這是他贏得高雄的原因。人們厭倦了「政治正確」的族群議題操弄,對民生議題與階層議題更敏感。

但意外與例外還是發生了,對政治最不敏感的香港人,不是在階層議題(民生議題)而是在族群議題發作,而且波及到臺灣。

但我們不能被這種意外事件所迷惑,從大趨勢來看,一個相對長的期間內,階層議題仍然是包括臺灣在內的世界範圍內在未來的主導議題。

小結:輿論戰主場定位層面,韓國瑜勝。


五個指標體系下來,有利於蔡英文的三個,有利於韓國瑜的兩個,而且韓國瑜的兩個有利指數含金量相對低一些,結論是蔡英文大概率勝選。

 

這是西南某所高校一位老師今天給我的留言,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一些人甚至懷疑「弱傳播」在臺灣不適應。

範偉的臺詞說:「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我想修改一下:「你可以笑話我的打賭失敗,但不要懷疑弱傳播的預測工具。」

這種預測工具與本人感覺的矛盾並不只發生在我一個人,艾倫·李奇曼(Allan Lichtman),這位自1984年以來預測美國大選從未失手的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歷史教授,其預測工具非常簡單,就是13個「入主白宮關鍵」(Keys to the White House)的陳述句,依照「是/否」(true/false)的答案比例,就能作出誰勝誰負的判斷。當他運用獨創工具再次預測2016年美國大選川普會贏時,他本人的直覺卻告訴他,這次預測會失敗。

但我這次打賭,卻不是因為我本人對我的預測工具產生了懷疑,而是因為一個人。

每一次選舉都可能發生影響選情的意外事件,歐巴馬連任是颶風事件,2000年臺灣大選是「921地震」,2004臺灣大選是「319兩顆子彈」,2008年臺灣大選是「百萬倒扁運動」,2012年大選是「八八風災」,2016年臺灣大選是洪仲丘事件。

許多人都會認為對2020年臺灣大選影響最大的是香港事件。其實對這次選情直接殺傷力最大的事件,還不是香港事件,而是大陸極少報導、專家也極少論及的王立強事件。這個在臺灣沸沸揚揚吵翻天的小事件,才是壓垮韓國瑜的最後稻草。香港事件再大,畢竟還是與臺灣輿論場隔了一層。而王立強事件,直接把韓國瑜與中國大陸、香港聯繫起來,韓國瑜成了恐懼的發源地。

在選前的最後一天,蔡正元對王立強事件提供了新的資料,隨後民進黨各種傳播機器,開足馬力,訴求就一個,韓國瑜與中國大陸有交易。這是製造恐懼傳播的巔峰。

在蔡正元的發布會上,蔡提到有個人其實是王立強事件的幕後操盤手,這是一個曾經讓我在臺灣選舉觀察中看電視兩次頭皮發麻的人,他的名字叫「邱義仁」。

在我《弱傳播》一書中,對邱義仁有一些介紹。如果讓我來評輿論戰將等級,邱義仁不僅在臺灣輿論場,而且在世界輿論場,能量級排名第一。無論是陳水扁時代的範可欽、還是馬英九時代的金溥聰,都不是他的對手。

這就是發明了「割喉割到底,看誰氣先斷」之「割喉戰」的邱義仁,就是一手操盤了「兩顆子彈事件」的邱義仁,就是創造了沒有任何大事件與失誤、僅憑「三隻小豬」的娛樂化運作就改變上百萬選票奇蹟的邱義仁。

邱義仁對臺灣的影響力,我們看看民進黨政治人物與他的交集得失,就可以得出答案。

2004年大選,陳水扁最依賴的頭號輿論操盤手,用最微弱優勢,輿論翻盤,選舉逆轉,讓陳水扁留任。

2008年大選,謝長廷棄邱義仁不用,謝長廷輸。

2012年大選,蔡英文本來極不想用邱義仁,不僅因為他有貪腐陳水扁的標籤,而且邱義仁自己屁股就不乾淨。直到選情告急,才臨時徵召邱義仁。邱果然厲害,硬是把一鍋夾生飯差一點煮成熟飯。但在最後關頭,蔡英文與邱義仁磨合不夠,蔡對邱將信將疑,沒有徹底貫徹邱的意圖,另起爐灶,結果輸了。否則蔡英文2012年就奪得了大位。

2016年,蔡英文痛定思痛,再也不顧及投鼠忌器,選前第一個敲定的選舉領軍人物就是邱義仁,邱不負所托,讓蔡英文如願以償。

2020年,蔡英文在最關鍵時刻,仍然離不開邱義仁。

除卻政治立場,僅憑蔡英文對邱義仁的不舍不棄,讓蔡英文所謂的「小清新」與「有底線」形象,在我心目中徹底粉碎。

邱義仁是一個可以佩服卻無法尊重的輿論操盤手。一個輿論操盤手的最基本底線是:他明明知道怎樣傳播對己方有利,可是當這個傳播模式傷天害理,他必須放棄。

邱義仁只有成功,沒有底線!

離不開邱義仁的人,也不會有底線!

我在《弱傳播》一書的最後一章開頭,特別重點講了對輿論規律的敬畏與謙卑。很多人問我,壞人會不會利用弱傳播。我的回答是,經驗告訴我們,壞人更懂傳播,我們要讓更多的好人懂傳播。

學習了弱傳播至少有三個好處:

1、知道輿論是可能與可以被操縱的。

2、進一步,能夠看透某些人操縱輿論的伎倆。

3、最後,明白某些傳播即使可以使己方獲利,也必須放棄。

看到邱義仁再一次長袖善舞,我不禁想,傳播工具真的那麼重要嗎?傳播預測真的不能改變嗎?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韓國瑜的命就真的就被傳播工具「天註定了嗎」?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我寧願賭一次傳播預測失敗,賭被邱義仁這一波輿論高手洗腦的臺灣民眾,在最後一刻醒過來。

當然,打賭失敗,願賭服輸!

如果……

每一次選舉,我們都會問一個想提卻不敢提的問題——「如果……」

——如果沒有香港啟動修例,這次臺灣大選會不會改變?——這種假設沒有意義,假設要有價值,就應該落在個人可以選擇及可以改變的層面。

——如果韓國瑜選擇辭去高雄市長參選,這次臺灣大選會不會改變?——很可能,但韓國瑜不敢破釜沉舟、捨不得高雄市長那個位子,證明了兩點:

1、韓國瑜對自己沒有信心,他留了後路。

2、韓國瑜患得患失,沒有大格局。

無論哪一點,都證明了韓國瑜的失敗是命中注定,其德才不配坐到那個位子(當然,蔡英文也不配)。從韓國瑜請假三個月參選,已經註定了他走向了敗選的不歸路。

但,還有沒有其它的如果……

2020年臺灣大選,是從2016年臺灣大選出發的。檢討2020年大選,就應該回到2016年大選。

在2016年,臺灣輿論場政治人物粉絲數前20名的只有4個屬於藍營,他們是馬英九、朱立倫、洪秀柱、蔡正元(見前圖)。如果當時國民黨醞釀決戰2020年大選的候選人,它可以從政治人物的粉絲數排行榜得到什麼啟示?

朱立倫、洪秀柱選過了,蔡正元是名嘴型人物,不太可能,目標只剩下一個:馬英九。

馬英九當時的粉絲數達到161.8萬,排名第一,超過蔡英文的157.7萬。後來的民意反應,當民眾對蔡英文越不滿時,好人馬英九就越發令人懷念。

讓馬英九回爐參選是一個選項。

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選項,那就是馬英九夫人——周美青。

一個最大膽的猜想,如果國民黨徵召馬夫人參選,結果會怎麼樣?

周美青是一個連她對手都不舍、不忍或者不敢抹黑的人物。這位當了臺灣地區第一夫人仍然擠公交車的她,其廉潔自律與陳水扁夫人吳淑珍天壤之別。民進黨打韓國瑜的各種賣臺、買豪宅、養小三、違建農舍、花天酒地……估計在周美青身上都難奏效。

有多少人會相信周美青是一個「大怪獸」呢?

其實,國民黨真的是想太多了。臺灣苦蔡英文久矣,不需要推出流量明星,也不要再從國民黨的大染缸撈人,只要推出一個可以解構恐懼傳播的人,民眾自然會從那個爛蘋果轉過頭來。

這樣的兩個女人的戰爭,你覺得誰會贏呢?


所有的閱讀,都是等待後的相遇。等待,可能是三十年,也可能是三千年。

如果你看到封面後,還能夠讀到這些文字,恭喜我,我是幸運的。為了回報這份幸運,我將竭盡全力,不讓你隨隨便便翻幾頁就把書放下。

這是一本關於傳播的書,一本寫傳播的書如果不能吸引讀者,使其不忍釋卷,這不僅是一名傳播學者的失敗,也會讓傳播學蒙羞。

相關焦點

  • 鄒振東:國民黨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圓桌談
    為了對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情況有一些了解,我們約請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童立群和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鄒振東教授撰文,文中專家觀點不代表編輯部立場。國民黨第一輸在「馬上」「馬上」這個馬,當然是馬英九的「馬」。仍記得2008年大選,響遍臺灣的「馬上就好!」給了臺灣人民多少想像。
  • 這五點全解國民黨為何慘敗!且談如何看待臺灣「大選」投票結果
    仍記得2008年大選,響遍臺灣的「馬上就好!」給了臺灣人民多少想像。2012年大選,馬英九餘韻猶存,好多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還為馬英九能不能為自己站臺爭風吃醋。不能不徹底反思國民黨的傳播效果和臺灣基層民眾的民意走向。更要命的是藍營在新媒體的論壇陣地上幾乎寸草不生。以習馬會為例,對臺灣網絡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藍營的正面關鍵詞其出現頻率第一次超過負面關鍵詞,這是自2012年以來臺灣網絡對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正面關鍵詞口碑數第一次超過負面詞。
  • 2020「大選」 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差別在這!
    高雄市長韓國瑜(左)、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右)。(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民進黨確定派出蔡英文角逐連任,國民黨則由高雄市長韓國瑜參選。然而,前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至今動向未明,是否脫黨參選成為黨內整合關鍵因素。臺灣自由作家洛杉基指出,國民黨選輸還能大喊選2020;反觀民進黨選輸的只能乖乖聽任黨的安排,「這就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的差別」!
  • 【直擊臺灣2020大選】國民黨選情分析(上)
    2020年1月1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即將舉行,現階段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民調落後,回首2018年年底臺灣地方「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
  • 金溥聰暗指國民黨2020「大選」落敗怪韓國瑜,引網友激辯
    中國國民黨前秘書長金溥聰日前出席記者會,反對傅崐萁恢復國民黨籍,他也意有所指地聊到2020「大選」敗選原因說,國民黨敗選除了檢討外部原因,也得了解內部原因,「這樣的候選人(指高雄市長韓國瑜)怎麼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他是不是對的候選人?」
  • 2020臺灣大選,是韓流,還是英文?
    身邊的臺灣朋友不少回臺灣了,有的還是無所謂「選誰與我關係不大。反正我在大陸過得的挺好的。」儘管如此,1月11日的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戰,還是備受關注臺海問題的世人之矚目,畢竟這一戰,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有指標意義的。筆者以為,此番選舉關係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或者祖國統一進程。表面上,臺灣看似藍綠白三分天下的格局。
  • 2020臺灣大選背後的真相
    很有可能接下來國民黨的動蕩期內,唯一能制衡執政黨的就是柯。蔡估計自己也沒預料到,她的傳奇不是2016年奪取大位,而是2020年從一個支持率低到25%的不受歡迎的執政者、被內部競爭對手強力撼動而可能成為史上第一個只有一屆任期者,一躍成為自有大選以來得票最高者。
  • 看清這五點,就明白國民黨為何慘敗了
    仍記得2008年大選,響遍臺灣的「馬上就好!」給了臺灣人民多少想像。2012年大選,馬英九餘韻猶存,好多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還為馬英九能不能為自己站臺爭風吃醋。不能不徹底反思國民黨的傳播效果和臺灣基層民眾的民意走向。更要命的是藍營在新媒體的論壇陣地上幾乎寸草不生。以習馬會為例,對臺灣網絡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藍營的正面關鍵詞其出現頻率第一次超過負面關鍵詞,這是自2012年以來臺灣網絡對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正面關鍵詞口碑數第一次超過負面詞。
  • 《中國臺灣地區2020大選結果預測》
    《中國臺灣地區2020大選結果預測》2016年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情況
  • 臺灣大選郭臺銘為什麼輸?
    「商而優則仕」,郭臺銘4月17日宣布參加2020國民黨黨內初選,承諾「許下一代一個永恆的幸福」;4.郭臺銘自以為的兩大制勝法寶是拼經濟和懂政治;但昔日引以為傲的商業傳奇,此刻成了郭臺銘的絆腳石;5.接下來,郭臺銘會助韓還是脫黨參選?我們拭目以待。
  • 2020臺灣島內「總統」大選韓國瑜勝算幾何?
    目前距臺島內「總統」大選投票日——2020年1月11日已不足70天,韓國瑜已經走出低迷,勢頭正好,但能否再次引發當選高雄市長時席捲全臺的「韓流」
  • 韓國瑜初選敗給郭臺銘,會脫黨參加大選嗎?
    郭臺銘很可能在國民黨初選中取得勝利。若果韓國瑜在本黨初選落敗,他會不會脫離國民黨,以無黨籍人士參選總統大選?數據說啥話國民黨總統初選競爭激烈,聯合報選情調查發現,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在藍營黨內互比支持度上升到23%,聲勢直逼高雄市長韓國瑜的26%。。
  • 2020臺灣大選,是韓流,還是英文?(深度好文)
    身邊的臺灣朋友不少回臺灣了,有的還是無所謂「選誰與我關係不大。反正我在大陸過得的挺好的。」儘管如此,1月11日的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戰,還是備受關注臺海問題的世人之矚目,畢竟這一戰,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有指標意義的。筆者以為,此番選舉關係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或者祖國統一進程。表面上,臺灣看似藍綠白三分天下的格局。
  • 2020年臺灣「大選」格局漸趨成型
    9月17日,郭臺銘和柯文哲相繼宣布放棄連署參加臺灣2020年「大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可能重回藍綠對決局面。12020年臺灣「大選」重回藍綠對決格局,但「第三勢力」對島內政局的影響仍不可小覷7月中旬國民黨初選結束,韓國瑜獲得代表國民黨參選2020的資格,郭臺銘落敗但心有不甘,試圖另尋合適機會和方式參選。
  • 國民黨議員林政賢:韓國瑜初選會贏,但是「大選」未必會贏
    現在就看黨主席吳敦義有沒有辦法勸退其他人,剩下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因為有初選,就有分裂風險,他認為高雄市長韓國瑜初選會贏,但是「大選」未必會贏。林政賢分析,韓當選高雄市長,任期未滿半年就代表國民黨選2020,除了正當性被質疑,最嚴肅恐怕是「大選」開打,韓國瑜能夠在高雄拿到七成選票嗎?
  • 臺灣媒體人分析美國大選「詭異現象」:和臺灣2020相似
    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倒數階段,再過2天就是投票日了,現任總統川普幾乎每場造勢活動都吸引眾多粉絲到場支持;反觀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造勢場合則冷清許多。對此,資深媒體人韋安就在臉書分享他所觀察到的驚人發現,直言「看到美國大選的造勢場合,和臺灣2020『大選』有驚人相似之處。」
  • 深度解讀:國民黨為什麼慘敗?
    那麼國民黨到底輸在什麼地方?「馬上」這個馬,當然是馬英九的「馬」。仍記得2008年大選,響遍臺灣的「馬上就好!」給了臺灣人民多少想像。2012年大選,馬英九餘韻猶存,好多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還為馬英九能不能為自己站臺爭風吃醋。
  • 一波三折:郭臺銘退出臺灣2020大選
    然就在連署競選「總統」截止的最後時刻,郭臺銘再度突破「常規思維」,宣布不參與連署競選「總統」,使國民黨選情再度出現「峰迴路轉」的契機。國民黨或可規避重蹈分裂覆轍從1996年開始啟用直接選舉方式產生臺灣地區領導人至今,國民黨在「大選」中一共經歷了兩次分裂。
  • 臺灣時評人感嘆:2020年,美國輸了
    在我看來,結論是「美國輸了」,保守一點,只說2020年美國輸了,留白不提的是「中國是否贏了」以及「未來的勝負」。 中美較量是場悠長的搏鬥,雖然這一年奔向火星,往返月球,中國人民飛起來了,中國有樂觀的理由,但沒有自滿的空閒,因為樹大招風,最艱難的挑戰或許才正開始。
  • 2020臺灣大選預測
    ▼ 文 銘華君2020年1月份第一件值得關注的時事,就是臺灣的「大選」以及同時改選的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