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八)——雙方對策

2020-12-24 齊魯晚報網

王洪欣

先說劉備。軍事上一連串的勝利使得劉備進入自己一生的巔峰時期,漢中到手了,益州鞏固了,荊州方面關羽也創造了輝煌。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終於前途光明,有了一定的成果,既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就要為自己的後世子孫創造更加有力的條件和更高的地位。讓他們一代一代世襲罔替,一般老百姓是這樣想的,王侯將相也不例外。在君主專制的時代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意圖萬世永存。

劉備在走向皇位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建安二十四年秋,群臣一百二十人上表大漢天子,要求封劉備為漢中王。在這個表中,首先說明大漢王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需要有能力的人起來力挽狂瀾,把大漢王朝重新領入正軌,然後對劉備歌功頌德,說明他正是合適的不二人選。

當然,到了最後,劉備再以個人的身份辯解一番:朝廷已經給我的很多了,我已經很滿足了,別無所求了,我可不想稱漢中王啊,是下屬們死命相逼啊。我如果不答應,他們就去死啊!作為權宜之計,我就只好答應了吧,說不定這也是一種好事,有了這樣的名號,我就可以在更高更大的範圍內為國家效力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是在演戲。

當然,我們也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劉備和部屬私下早已經商量好的,至於天子是不是允許,他們就不考慮了,所以說,劉備是自封漢中王。

說到自封,劉備也不必不好意思,因為,他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往深裡說,每一個皇帝都是自封的。

緊接著,封吳夫人為漢中王后,兒子劉禪為王太子。

劉備自封漢中王這件事是一個火山爆發的前奏,此後魏國也不甘落後,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天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魏王王位,到了十月就一腳把漢朝皇帝踢開,自己登上了皇位。劉備一看急了,你能當皇帝,我也能當,遂在221年也登基做了皇帝。而孫權速度稍慢一點,在222年改年號「黃武」,既不用曹丕的「黃初」年號,也不用劉備的「章武」年號,而是從他們的年號中各取一個字。這個行動說明,雖然孫權暫時還沒有稱皇帝,其實也跟皇帝一樣了,說得通俗一點,那就跟事實婚姻一樣,儘管還缺少那道手續,但外人已經承認是一種事實。

這個時候才正式開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話扯遠了,我們再回到建安二十四年,看一下在戰局失利的情況下曹操又會採取哪些措施呢?

形式對曹操來說真的非常不利:關羽已經在樊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曹操的正規軍都被打敗了,地方武裝就更不用說了,那都是一些牆頭草,紛紛倒向關羽,甚至在魏國的後方也展開了面向曹軍的遊擊戰爭,蜀國的勢力範圍不斷地向魏國滲透,使得魏國的局勢動蕩不安,甚至威脅到許都的安危。

這種情況下,曹操也無計可施,無奈之下,只得避其鋒銳,準備採取了一個不得已的計策——遷都。

這可就是一個大問題了,自從董卓之亂以來,東漢王朝顛沛流離,僅就都城來說,從洛陽遷到長安,從長安遷到安邑,又從安邑遷到洛陽,最後,還是曹操力挽狂瀾,在建安元年定都許,這才安穩了幾年啊,難道又要漂泊不定。

可是,沒有辦法啊,關羽近在咫尺了。儘管劉備一直在宣揚恢復漢室,可是他心裡的小九九誰還不知道啊,如果真讓他攻下許都,皇上能否保住命很難說,但是,他曹操肯定是沒命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遷都。

曹操計策是定了,但是,大臣們意見不統一。

大臣們意見不統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這關鍵時刻,各種意見都有,並且各有各的理由,曹操聽得腦袋都大了。

當然,部分大臣只是發表意見,說說自己的看法而已,至於到底遷都不遷都還要看曹操的決定。

但是也有那堅持到底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司馬懿和蔣濟,他們兩個人百般勸說曹操不能遷都,並且列明了各種理由,甚至制定了對付關羽的良策。這兩個人的出現,使得事情有了轉機,並且在不久的將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得不說在緊要關頭,人才就是人才,三言兩語會使歷史的發展來了一個大轉折。

那麼,他們兩人到底向曹操說什麼了呢?

我們來看一下吧。

首先說明遷都是萬萬不行的,穩定壓倒一切,都城怎麼能說遷就遷呢?

其次,戰場上的失敗是有客觀原因的,並不能說明我們實力不行,于禁的投降,龐德的戰死都是天意啊,誰能預測到會有這麼大的洪水呢?我們是敗於災害,而不是敗於關羽,要是真刀真槍打起來,還不一定誰輸誰贏呢?現在洪水沒有了,大不了我們可以重新抗擊關羽嘛。

第三,關羽並不是無懈可擊,他也有致命的軟肋,那就是他的後方,劉備遠在漢中,荊州就關羽一人,我們可以開闢第二戰場,襲擊他的荊州根據地。

說到這兒,曹操明白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點,只要打敗了關羽,不就一切平安了嗎。

曹操這個氣啊,你們這不是一通廢話嗎?就是你們不說,我也明白這一點,關鍵是如何能夠打敗關羽呢?別賣關子了,快說。

兩人見曹操的胃口被吊起來了,這才把早已想好的對策和盤託出來。

計劃如下,非常簡單:讓孫權出兵攻擊關羽的後路。

司馬懿蔣濟能夠出此計策,也算是看透了孫劉之間的關係。其實,歷史上的很多高明的計策,算來算去都是算計人的。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們需要解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呢?司馬懿蔣濟的計劃有可行性嗎?

劉備孫權表面看來是孫劉聯盟,好的跟一家人一樣,事實上一直在勾心鬥角,遠的不說,就在前幾年,劉備獨自吞併了益州就惹得孫權大為光火。

其次,孫權跟關羽本人也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就在關羽大戰曹仁龐德的時候,孫權過來討好了:將軍,需要幫忙嗎?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人家勝局已定,你這明顯是來揩油的,高超的投機分子。)關羽一想,來就來吧,把勝利的戰果擴大一下也是更好的嘛。

可是,既然孫權是個投機分子,他就有自己考慮問題的思路,嘴上說著出兵助戰,暗地裡告訴領軍將領:不著急,慢慢走,看情況。這就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孫權不想加入戰爭,但是他想撈取勝利果實。第二:孫權眼光很長遠,也很犀利,蜀軍和魏軍的戰爭最後鹿死誰手還不一定,過早的暴露自己對本身不利,這也是投機者的顯著特徵。

就在孫權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時候,沒有政治素養,缺乏大局觀念的關羽一句話就把他推向了對立面:小子,慢吞吞的幹什麼,要來助戰就快點,要是不來,有你好看的,等我收拾了樊城,回頭就收拾你。

哎,「收拾這個,收拾那個」簡直就是口頭禪了,這一句話不知惹下了多少麻煩。孫權那是一方霸主啊,而你就是一個領兵打仗的將軍,真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了,人家是和劉備董事長合作,你說你個部門經理搗什麼亂啊!非得把合作計劃弄破裂不成嗎?

這就為孫權投入到曹操陣營中埋下了伏筆:既然你看不起我,就讓你知道我的厲害。

還有另一件事,這個事並不是大事,但是後果很嚴重。

事情是這樣的,孫權想跟關羽結為親家,讓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單純就這件事來說,兩人的地位根本就不一樣,這是人家孫權很看得起關羽了。但是關羽充分能顯示出他不懂政治的一面,竟然把江東來的媒人臭罵了一番,按照羅貫中的說法是「虎女豈能嫁犬子」。這無異於在孫劉聯盟這本來就不太牢固的紐帶上又猛力砍了一刀。

因此,司馬懿蔣濟判斷,關羽勢頭正盛,有攻佔中原的苗頭,這對孫權來說百害而無一利,他是絕對不希望劉備做大的,所以此時要求孫權出兵並不是難事。當然,為了有更大的把握性,可以給孫權開出更誘人的條件,到那時,樊城之圍也就迎刃而解了。

計劃不僅可行,而且應該說近乎完美。

曹操豁然開朗,馬上實行,計劃事成之後,把整個江南地區封給孫權。(真下本錢啊!)

作者簡介

王洪欣,廣饒人,英語老師,愛好歷史。

壹點號草根文學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漢末三國,不平凡的建安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漢末三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在這一年裡,曹魏、劉備集團、孫吳三方上演了一次次生死博弈。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呂蒙攻佔荊州後一病不起,不久死去。東吳「四大都督」已亡其三。
  • 《三國演義》:風雲變幻的建安二十四年,關雲長的起落人生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是《三國演義》中形勢急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先後發生了黃忠定軍斬夏侯,劉備稱漢中王,東吳向曹魏「俯首稱臣」,關羽水淹七軍和敗走麥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詭異」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國人物多人集中離世,到底發生什麼?
    ▲諸葛亮影視形象這個時間點以建安二十四年為中心,被稱為三國史上最詭異的一年。如果說眾多重要的歷史人物集中在短時間內去世,是罕見的現象,不免讓人好奇促成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二戰一亂,瘟疫橫行以建安二十四年為中心,在這前後的一兩年裡去世的歷史名人,可以聳人聽聞的列出一個長長的表格來。而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分別有:曹魏的曹操、夏侯淵、龐德、楊修;東吳的呂蒙、甘寧;蜀漢的關羽、張飛、法正、黃忠;甚至還有一代名醫張仲景。「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陸機《吊魏武帝文》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相繼死去許多名士,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
    「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陸遜之孫陸機曾經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說。可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戎馬一生的曹操來說,這一年過得實在是太難了,以至於剛回到洛陽,曹操便頭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太多名士相繼死去,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呢?其實,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那些名士,他們最後的歸宿大多集中在三個地方:漢中、荊州和魏郡鄴城。這樣,歷史的脈絡便清晰起來。
  • 建安七子是誰 建安七子的故事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建安七子——孔融(153-208)  建安七子孔融字文舉,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號「鄴中七子」。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時代背景建安七子生活在東漢末年。
  • 建安亂世中的璀璨文採:「建安七子」的人生歷程與成就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漢獻帝建安年間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因其皆曾居鄴城(今河北臨漳),亦稱「鄴中七子」。不過,現代人對「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跡,除少數人,如孔融、陳琳外,大多茫然無知了。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文學家。他的事跡很多,可是最為大眾熟知的,可能是我們小時候聽的「孔融讓梨」的道德倫理故事。
  • 孫其昌作詞《中國建安之鄉》
    《中國建安之鄉》 作詞/ 孫其昌 作曲/吳可畏 演唱/王博功 悠悠肥子故國 哺育建安工匠 崢嶸歲月立史冊
  • 《申鑑 中論》:良苦用心的荀家儒士 建安時代的不朽之言
    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是荀子的十一世孫,曾被人稱為「神君」,有子八人,皆有名聲,時人謂之「八龍」。「荀氏八龍」中最負盛名的是荀悅的叔父荀爽(字慈明),時人譽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荀悅的父親是荀淑的長子荀儉,然而荀儉早卒,荀悅幼年便已失怙。他敏而好學,年十二便能說《春秋》,家貧無書,就在別人那裡閱讀簡籍篇牘,瀏覽一遍就大致能夠誦記。荀悅性情沉靜,姿容美好,尤好著述。
  • 建安七子是什麼樣的情懷?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號「鄴中七子」。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由此可見,反映社會亂離民生疾苦, 是建安文學的主要內容, 同時也是 「七子」 文學創作的普遍主題,體現著 「七子」 對社會的深切關注與對民生的深切同情,是「建安風骨」的具體體現。可以說 , 「七子」 的文學是為社會、 為他人而存在的文學。
  • 鄭州真金攜手建安學校成功舉辦企業新型學徒制開班儀式
    為認真貫徹執行人社部關於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文件精神,12月30日,鄭州真金耐火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鄭州市建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成功舉辦企業新型學徒制開班儀式。會議現場鄭州市建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陳浩文校長、鄭州真金耐火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宋彩虹總經理攜帶相關員工參加了本次開班儀式。
  • 看歷史文化,從建安風骨說起
    說到「竹林七賢」就繞不過建安風骨、說起建安風骨又不得不說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說起「建安七子」就得介紹曹操、曹丕、曹植三位歷史赫赫有名的父子三人。當然提起曹操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說,曹操是個很有故事的男人!
  • 建安22年發生了什麼?曹操的秘書等七大名人死亡,史書留下兩字
    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是在建安22年,跟隨曹操南徵,不幸得了病,在曹操班師的途中一命嗚呼的。王粲死了,曹操非常難過。劉備說年過五十不稱夭,王粲才40歲,當然就是夭折了。王粲死後,建安七子中其他四個哥們也都在同一年死亡
  • 美甲店裝修公司怎麼收費-城市建安
    美甲店裝修-城市建安設計1.比較幾家公司因為美甲店在實際裝修中,需要涉及的東西很多,不僅要設計門面標誌,還要設計和裝修店面,所以在選擇更好的質量美甲店裝修-城市建安設計2.費用與質量有關嗎?一般來說,較高的收費必定會提供更高的質素,對裝修業來說,基本上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