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如海般的二戰戀曲——《法蘭西組曲》

2021-01-10 微語畫平生

因為這該死的戰爭,我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

我不能牽著你的手,等待和平。

戎裝在身,我們各有各的使命。

留觀戰時曾邂逅,佳人安西洲。

前一段時間,寫過一篇《沉靜如海》的觀影感受,看到有一位喜歡戰爭愛情題材劇的影迷在評論區留言說期待讀到一篇關於電影《法蘭西組曲》的影評。於是,借著休長假前的間隙,在一個夜深人靜的雨天,一個人默默地看了這部《法蘭西組曲》。越是有人期待,就越怕被人期待。因此,久久不敢下筆。

《法蘭西組曲》是由索爾·迪勃執導,米歇爾·威廉士、克裡斯汀·斯科特·託馬斯、馬提亞斯·修奈爾、薩姆·賴利、露絲·威爾森、瑪格特·羅比、朗貝爾·維爾森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4年11月5日在美國上映。與《沉靜如海》有著非常相似的旋律。

二戰期間、敵對國民的愛情、具有個人特色的鋼琴屬性、同為音樂家、法國鄉村、高貴儒雅的德軍軍官、徵用房屋寄宿、遠赴東俄戰線,這些題材聚集到一起,不得不讓人忍不住將《法蘭西組曲》代入到《沉靜如海》進行一一對比。

如果沒有兩部電影的對比,就沒有愛與更愛的情意。曾經反反覆覆看《沉靜如海》許多遍,再看《法蘭西組曲》竟然有點不驚不喜的小心意。

相同的時代背景,相似的電影題材,相似的德軍軍官,相似的音樂情分,相似的徵屋借宿,相似的短暫的相識與最終不語的分離。這些方方面面的相似點逐一對比起來,更容易讓影迷們看出來「語言的魅力」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

正是因為在《沉靜如海》那部電影裡,那位法蘭西少女與德軍上尉縱然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但卻一直不言不語,一個眼神已經足矣。

毫無疑問的是,觀眾如此期待他們之間能夠多多地表達一點點,然而,他們之間甚至從未有過直視心靈的坦然交談,也即如此,自始至終唯一的一句「Adieu」,才會讓觀眾更加的痛心疾首,明明有那麼多想說的話,最終都選擇沉默以對。

無數次內心的風起雲湧都化作了表面的風平浪靜,一如表面沉靜的海,深底裡的暗潮湧動都被靜靜地壓抑了下來。

對於一些影迷而言,比起《沉靜如海》的沉默的語言與壓抑的情感,《法蘭西組曲》在表達方面比《沉靜如海》直接、奔放的多,對比之下,稍微給人一種「大快人心」的表達快感。至少他們曾經有過短暫的情感交談、些許的肌膚之親、說的出口的真情流露。然而,說不出口的愛情總是比說得出口的愛情更讓人迷戀,單身男女的情竇初開總是比已婚男女的「婚外戀情」更讓人覺得清新,這或許也是《法蘭西組曲》的口碑與影評輸給《沉靜如海》的原因。

《法蘭西組曲》裡,男主德國軍官結婚四年,從軍四年;女主露西歐新婚不久,丈夫遠在前線,丈夫的私生子卻已出生數年。他們各種有著名存實亡的婚姻,各自遇著有趣可伴的靈魂,對音樂的相同熱愛、對戰爭的相同態度,對自由與美好的相同追求,都無法助他們翻越重重的障礙。因為他們「已婚」與「敵對軍民」的身份烙印,決定了這種時空裡萌芽的愛情最終不得結果開花。

按照中國古代哲學裡的邏輯: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空間,錯誤的身份,遇上了對的人。這種只有兩個人惺惺相惜的愛情,有悖於天時地利,也不得人和與人心,終不得善終。儘管如此,也絲毫沒有妨礙他們對於過程的追求與對美好的體驗。

能牽手時,那就不要只是選擇肩並肩;能擁抱時,那就不要只是選擇手牽手。在花園裡的低聲密語,在房間裡的片刻歡愉,都會成為彼此餘生最長情的回憶。

一個女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男人?

大抵因為愛上了他的儒雅,愛上了他的笑容可掬,愛上了他的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性格,愛上了他的高度自律,愛上他的穩重如山,愛上了他的勇敢果斷,愛上了他懂你、惜你、尊重你、從不勉強你,愛上了他愛你時的義無反顧,愛上了他對你的唯命是從。

一段婚姻或許有對有錯,有不該結合的結合,有不該湊合的湊合,有以物易物的等價交換。但是,至於愛情本身,並無對錯可言,愛的時候就只是愛,與身份無關、與國籍無關、與戰亂無關、與時空無關。

可是啊!身份、國籍、戰亂、時空,最終會扼殺愛情,會讓愛情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會遭人唾棄。

「我們應該感謝這場戰爭,因為戰爭讓我們相遇;我們應該痛恨這場戰爭,因為戰爭讓我們相遇,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因為這該死的戰爭,因為我身著戎裝而被賦予的使命,讓我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愛情。」

「如果不是因為軍官的身份,如果可以自己選擇,我想做一名普普通通的音樂人,為你譜寫深情款款的曲子,看你指尖輕輕觸動下歡快跳動的黑白琴鍵,陪你在後院的陽光下喝喝茶、養養花。」

「可惜啊!我們身處戰爭,我們兵戎相見,我們緣淺情深,我不能就這樣牽著你的手,等待著和平,過完餘生。」

「離你遠去,東俄前線,戰火紛飛,地凍天寒,我知道等待我的只有死亡,卻來不及和你說一聲『珍重再見』。」

遇見你之前,我從不迷信輪迴;遇見你之後,我卻希望能夠有來生。

寫在結尾的話:愛情,是最磨人的小妖精。它來的神神秘秘,去的悄無聲息。分不清時間、地點、場合、年齡、國籍、性別。我們嘆息戰爭,我們嘆息錯戀,我們嘆息別人愛情裡的遺憾,才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所處的和平時代,更加珍惜我們當下看似平淡無奇卻難能可貴的愛情。致敬每一份愛情,致敬每一份相遇,致敬每一對深深相愛的人。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愛《沉靜如海》:既已許國,再難許卿
    偶然的相遇,短暫的相伴,沉靜如海,靜默無言。大音希聲,化作一句「Adieu」,往後餘生,各安天命。最初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最終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誤。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筆者自行改編了倉央嘉措的《十誡詩》,用在此處,形容《沉靜如海》這部電影,恐怕是再合適不過。
  • 如何評價《沉靜如海》的愛情故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如何評價《沉靜如海》的愛情故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影片《沉靜如海》,無意間看到的一部好片,即使戰爭殘酷,敵我相向,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比如對他人的尊重,對人類文明的維護,那才是真正的高貴,想起一句話:最有力量的體現是對力量的控制,深沉的愛有時也無須語言表白。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要談起古典音樂,最喜聞樂見的便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三巨頭,而近來,一部反映二戰時期的法國女生與德國納粹軍官愛戀電影《沉靜如海》,深深打動了邋遢君。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邋遢君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
  • 電影《沉靜如海》:越深情越沉默
    拍攝於2004年的法國電影《沉靜如海》,一如影片的名字,寧靜至深。如此細膩,如此深沉。關於戰爭的影片,有各種方位的呈現和詮釋。
  • 《沉靜如海》,很多人都在推薦它
    影片名字叫做《沉靜如海》,講述了一個德國軍官和法國少女的愛情。二戰時期,法國一個海邊小鎮。少女Jeanne以教鋼琴為生,和爺爺相依為命。此時法國已經淪陷,街上到處都是德國士兵。這一天,她已逝父母的房間被德軍徵用,一位德國軍官要來入住。爺孫倆雖然心中不滿,但也不敢公然反抗,只能無奈的接受事實。
  • 《鏽與骨》男星加盟「法蘭西」 與「夢露」相戀
    《鏽與骨》男星加盟「法蘭西」 與「夢露」相戀 馬提亞斯·修奈爾茨影片主創陣容強大
  • 巴赫《英國組曲》 渴望平和美好的精神家園
    就當是浪漫歌曲中反覆吟誦的植物「蕪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裡香」那樣去記住最基本的四種舞曲吧,在《英國組曲》裡,還有更多發出珍珠光澤的舞曲穿插其中:最正宗最美的加沃特;採採金蓮花,盈盈碎步展的小步舞曲;天真爛漫地互相追逐嘻戲的布列,不常見的帕斯比葉 (Passepied),聆聽,必然心生青春快樂之感。
  • 法蘭西殖民帝國已經土崩瓦解,法國還有多少海外屬地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法蘭西殖民帝國,很多人也許都不陌生。作為法國的前身,法蘭西殖民帝國曾輝煌一時。昔日的法蘭西殖民帝國曾是僅此於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二戰前,法國的殖民地面積高達1234.7萬平方公裡。
  • 法式美女的魅力,在她身上魅力展現,如油畫般嫻靜美好
    她身上有著很古典的味道,所以Camillie在日常穿衣中也會利用這一點,髮帶綁起馬尾,再加上娃娃風白襯衫,像洋娃娃般俏麗甜美。法式連衣裙帶著經典味道,單色、棉布這兩個元素,讓人想起那些法式老電影的摩登感,讓簡約成為一道風景線,也激發復古摩登的氣質。
  • 初夏「遇見法蘭西」 中山公園音樂堂法國音樂系列即將上演 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法式浪漫
    陽光明媚的初夏,5月-6月中山公園音樂堂將獻上「遇見法蘭西」系列,交響樂、女高音獨唱、鋼琴三重奏、大提琴鋼琴重奏,4場各具特色的音樂會,多個維度呈現法國音樂的魅力。5月19日中山公園音樂堂,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將攜手鋼琴家張佳林、青年豎琴演奏家孫詩萌,為「遇見法蘭西」系列演出拉開帷幕。張立萍介紹,「這次演出曲目選了多組法國藝術歌曲,都是極具特色的代表作品,如雨果的詩、福雷的藝術歌曲;有近些年流行甚廣的迪帕克的三首歌曲,他是法國藝術歌曲中重要的作曲家;此外當然少不了柏遼茲。
  • 沉靜,成就大美 .
    這時候,就明白了海洋的心,不管何時,都是以一種沉靜的姿態,隨著年年歲歲,在這裡安然地湧動著。 嚮往一片寧靜,如無垠沙漠般,沒有絢麗,沒有爭豔,有的只是一份簡單,一份厚重而博瀚的思源;嚮往一片寧靜,如緩緩流動音樂般,沒有掌聲,沒有華彩,有的只是一份淡然;
  • 法國本土上的「小不列顛」,如何融入法蘭西?
    ▲法國地區劃分,紅色為布列塔尼地區一、布列塔尼,法蘭西的「小不列顛」布列塔尼古稱「阿莫克利」,坐落於法國西北部,是一塊自大陸向海洋突出的半島,其三面環海,與英國隔海相望。布列塔尼人又名「布列吞人」,其起源是不列顛群島上居住的凱爾特人中的一支。
  • 《沉靜如海》:主角無言,物卻有言,淺析影片中「會說話的物」
    ——《沉靜如海》《沉靜如海》是一部冷門的高分影片。故事簡單卻動人。二戰時期,法國少女妮安娜和爺爺的住所被德國軍方徵用,一位軍官住進了這所房子。由於對德國人的痛恨,少女和老人把他當作透明人,不說話,不理睬。而這位軍官卻很有教養,他總是親切地問好,在每個晚上儘量地找話題自言自語。
  • 聊聊城口人的原創歌---婚前戀曲
    可惜《婚前戀曲》站的太高太遠,我目光窮盡之處也看不到他們,何況還隔著圍繞著它身邊的一層層雲霞。  和它同時誕生的音樂是不幸的,因為它佔據了所有的光芒;幸運的是極個別人,因為懂的了它的偉大。別說「既生瑜何生亮」,《婚前戀曲》是曹操加司馬懿!    把所有的溢美之詞給《婚前戀曲》也不夠,或許溢美對《婚前戀曲》是負擔是侮辱,它只須致敬。
  • 擁有300萬大軍的歐陸第一強國的法蘭西怎麼在二戰中這麼不給力呢
    除了發電機行動在敦刻爾克撤出了30餘萬盟國部隊,戰前擁有300多萬大軍的歐陸第一強國法蘭西俯首投降。今天,我們就走入二次大戰的西線戰場,看一戰時期浴血凡爾登,揮戈馬恩河的高盧雄雞如何淪落到奧爾良烤雞的地步。1919年,志得意滿的法蘭西總理克列孟梭將凡爾賽合約的文本扔到德國談判代表面前,拋出了一句傳世名言:「每一條都無法修改,籤字吧!」。
  • 二戰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式愛情
    冷酷的年代,敵對的立場,這份禁忌感情的萌芽不能簡單用斯德哥爾摩症來一言蔽之。在以下幾部影片中,它們或是主線,或是點綴,但你可以從中看到的,或許是戰火中更趨於人性真實情感的另一面。漸漸地,兩個來自敵對雙方的年輕男女間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情感。【豆友說】「我很高興,遇到的是一位有尊嚴的老人,和一位默默無語的女孩。」戰爭中的愛情,有太多的無奈,在國讎家恨面前,愛,沉靜如海。最後那盆天竺花或許只是代表她希望這樣可以能夠獲悉有關他的些許消息。 via Q。
  • 科普丨巴赫《法國組曲》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 法國組曲的主要舞曲樣式有很多,其中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Gigue存在於每首組曲裡,並且有固定的順序,另外還有其他曲式如Menuet,Gavotte,Bourree,Air,Loure和Polonaise,但並不是每首組曲中都有。這些舞曲的樣式都是典型的早期組曲樂章的組織成分。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又如土星不僅象徵著肉體的衰老,也標誌著成熟和理想的實現。至於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徵。」作者從歐洲星佔學中引申的這段解釋,為樂曲標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聯想天地。本曲音樂語言淺易,音樂形象鮮明,成為頗受歡迎的通俗名作。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各曲常單獨演出。
  • ...哥德堡變奏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g弦上的詠嘆|黎明|鋼琴家|巴赫...
    本曲是由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改編而成。在這個看似過場般無關緊要的場景裡,純淨、詩意、神聖的旋律,讓宗教氣息瀰漫開來……03呼喊與細語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講述了一個看似乏味的故事:三姐妹生活在一起,二姐安妮患病瀕臨死亡,她的兩個姐妹——卡琳和瑪麗亞和僕人安娜輪流照顧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