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綿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批。五年間,通過破壁壘、強產業、搭平臺、優服務,呈現出點上突破、面上推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國務院向全國推廣的三批次56條全面創新改革經驗中,綿陽共貢獻9條。源源不斷地創新經驗,從科技城加速走向全國。
2016年5月,國家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在綿揭牌運營。五年間,累計整合科技成果31000項,企業技術創新需求3000項,各類專家1500人,成為科技城科技創新中極具影響力的改革成果和平臺。繼河北、山東、廣東、泉州、成都等五個分中心成立後,今年10月,國家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又在重慶北碚設立分中心,助力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建設。
這是創新驅動不斷向縱深延展的五年,也是科技持續「賦能」、科技城加快發展的五年。
深耕國家「試驗田」,以創新驅動發展,「綿陽經驗」加速走向全國
今年5月,綿陽「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創造典型經驗做法且受到國務院督查表揚」等3項工作獲得國務院2019年度督查激勵和考核表揚,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2位。這是國家試驗在此探路開局後,科技城收穫的一份高分「成績單」。
抓好全面創新改革是推進科技城加快發展的重要一環。
綿陽出臺《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並創新實行「一院所(高校)、一市級領導、一牽頭單位、一工作專班、一實施方案的『五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建立院所高校需求建議清單、可轉移轉化成果清單、促進民口企業參與國防建設配套項目清單等「三張清單」,還為重大項目和重大事項開闢「綠色通道」,從多個方面厚植創新發展土壤。
3年前,綿陽入選全國首批科研人員激勵計劃試點,通過細化激勵措施、創新科研人員薪酬激勵機制,探索出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科研人員多元化激勵方式以及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模式,最大限度為科技人才「鬆綁解套」。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41家軍工科研院所轉制改企單位之一,也成為首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單位。研究所生產的電量傳感器、核輻射監測、電場監測等產品的銷量及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居國內前列,去年實現銷售收入5.05億元。
還有國內首創以關聯企業從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獲得的應收帳款為質押的融資服務模式、推出新型科技金融服務產品「設備儀器貸」等創新做法,都得以複製推廣,並轉化成為推動科技城加快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深化科技協同創新,促成果轉化加速,「兩翼齊飛」嶄新格局形成
今年初,四川省首批瞪羚企業名單發布,綿陽沃思測控技術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作為一家專業研發生產塑料加工在線測控設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的超聲波管材在線測厚系統等產品行銷全球,不少技術還填補了世界空白。
優質的創新產業是推進科技城加快發展的主體力量。
五年來,在「製造」到「智造」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科技城大力實施企業提質增效計劃以及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提質增效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雙提升行動,並以「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孵化培育體系,培育出一大批「頂天立地」「鋪天蓋地」的創新主體。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增至340家。
這些科技創新能力高、發展動能強勁的高新技術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逐漸成長為行業領軍者:東材科技的「電工聚酯薄膜」入選全國第四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產品」;旭虹光電新一代耐摔玻璃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佳禧印染入選全國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今年4月公布的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也進一步從側面作出印證:在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攬」26項大獎。但和傳統觀念中高校打主力不同,由企業牽頭和參與完成項目佔14項、佔比54%,企業再次穩站科技城科技創新「C位」。
受益於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兩用技術再研發中心等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地方與科研院所科研資源得以開放共享,越來越多的「沉睡」在實驗室內的「硬核」成果轉化為市場「爆款」產品。
目前,綿陽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到75.78%。在綿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十三五」期間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1項,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項目引領產城並進,突出核心支撐,集中發展區建設「換擋提速」
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69.56億元,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12.71億元……今年1至10月,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加快建設,實現了項目進度和時間進度「齊頭並進」,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作為科技城建設的核心載體、全市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戰略平臺,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事關科技城建設成效。
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的戰略決策,並納入國務院批覆同意的《綿陽科技城「十三五」發展規劃》。
「十三五」期間,綿陽堅持生態打底、科技為魂、以人為本,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發展兩個主攻方向,深入實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攻堅行動,加快建設規劃面積281平方公裡、建設用地面積100平方公裡的科技城集中發展區。
如今,科技城大道一期、安昌河綜合整治一期等骨架路網工程和生態打底項目陸續完工,5平方公裡啟動區全面建成,30平方公裡核心區加快建設,100平方公裡集中發展區主體框架加速形成,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集中發展區匯聚了長虹、九洲、華晨、京東方、奇安信等一大批行業知名領軍企業,近年來又成功引進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為持續推動六大創新產業及五大產業功能區建設助力。
此外,位於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涵蓋5G科技園和衛星應用科技園等八大科技園的中國(綿陽)科技城科技智谷科技園於去年7月開園,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已完成試生產,逐步成為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科技新區的核心支撐。
科技城建設是一場不斷加速的「接力賽」,每一次突破進展都源自不懈的努力。在「十三五」收官之年,歷史的指針,又一次指向新的刻度。面向「十四五」,科技城將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科技創新力量,繼續踐行國家使命,不負責任擔當,以澎湃的新動力,駛向更加波瀾壯闊的未來。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袁媛/文 視覺綿陽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