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文化:我以前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都是臺灣議會打架。今天早上(在臺北)在電視上看到臺灣議會質詢的現場直播,有的質詢理性溫和,有的質詢嚴厲激烈。哪一種才是臺灣議會的情況?議會的情況是否也是臺灣社會的一個縮影?
張鐵志:議會未必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議會大部分是正常的質詢,打架只是非常偶爾出現的,但是這種誇張的、戲劇化事件是大眾媒體最喜歡報導的,這種媒體效應甚至會成為議員們表演的誘因。
搜狐文化:臺灣的公共領域構建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
張鐵志:在威權時期(1945-1987),公共領域是封閉的,解嚴之後,公共領域剛開始要建立起來,但隨著 90年代的全球化時代以及消費主義時代,公共邏輯還沒成熟就被商業邏輯取代了。我之前也寫過文章提出臺灣民主有一個空洞化的問題:從九十年代一步步建立起民主體制,到2000年政黨輪替,看起來是走向民主化,但是公共領域卻出現空虛化,人們更把自己當作「選民」,而不是「公民」,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有對公共政策的足夠討論。
這個關鍵之一,是臺灣媒體沒有扮演該扮演的角色。他們非常的黨派化,比如《自由時報》很綠,《聯合報》很藍,也瑣碎化,八卦化,娛樂化,沒有對公共政治進行好的討論。 然而,媒體畢竟是公民去認識政治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媒體如何去詮釋,會對公民認識政治社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搜狐文化:臺灣的民主化是否是可以借鑑的?
張鐵志: 民主化在臺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蔣經國在1987年宣布解嚴時期,但當時臺灣還沒有言論自由,你不能主張共產主義,這也到再過幾年才有這種言論自由。解嚴時,也沒有進行立法院的全面改選,這要到1992年。這中間都是通過一連串的抗爭。
搜狐文化:蔣經國在民主化過程之中起了什麼作用?
張鐵志:很多人都高估了蔣經國的角色。但是要談他對民主化的角色,要回到70年代來看。臺灣70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年代。相對於60年代的「白色恐怖」,70年代出現了很多運動,從反對運動到很多新的文化運動,可是70年代是以1979年美麗島事件的鎮壓結束的,國民黨把剛起來的民間社會打壓下去,基本上逮捕了所有黨外運動的精英。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後,新一代的反對運動者跟社會運動者出來了,到了80年代的時候反而出現了更多的反抗。
到了1986年蔣經國願意開放,並不是說蔣經國是個有良心的改革者,只是快壓不住了。這個邏輯在很多地方都一樣,當獨裁者壓不住的時候他就會用一種其他的方式來處理,像蔣經國1986年開放部分的選舉也不是要全臺民主化,他只是想要疏通壓力。
搜狐文化:民主化過程有什麼遺憾麼?
張鐵志:在轉型過程中,民間社會比較願意參與公共事務,民主化之後大部分人會撤回原來的領域,沒有那麼關注公共事務。慢慢的,出現一種民主的異化,亦即政治人物越來越不聽人民的控制,所以到了2014年,青年世代佔領立法院,因為他們深感臺灣有許多經濟社會問題,而這個政治體制無能去解決。
搜狐文化:「白色恐怖」時期有自由么?
張鐵志:基本上沒有任何言論與表達自由,你知道,連魯迅都是禁書。50年代曾經有的自由火光就是《自由中國》,但在1960年就被鎮壓了。流行音樂是個很好的例子,在白色恐怖時期,很多歌曲即使不是批評政府的,主要講個人心情的苦悶就會成為禁歌,因為你怎麼能夠說心情苦悶?是在暗示政府做得不好嗎?當時有非常多禁歌,雖然不會抓禁歌的作者,但是不準出版,或者被要求改歌詞。更不要說真正從事政治反抗運動的,逮捕了許多人,那是一個非常高壓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