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北院區今年開工建設,建成後將承擔故宮文物展示和修復

2020-12-24 生活報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孟竹) 記者從海澱區「兩會」獲悉,故宮北院區將於今年開工建設,周邊服務配套也將於今年同步推進。

海澱區北部辦主任高誌慶介紹,故宮北院區位於海澱區西北旺針,北鄰南沙河,東至永豐路,西臨上莊家園,南至翠湖南路,周邊環境優美,規劃用地面積約18.24萬平方米,建築風格將以明清時期為主。計劃2020年工建設,工期預計為三年。

目前,故宮北院區項目已取得已取得項目建議書批覆、規劃設計方案意見、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意見等手續及相關評估工作,並完成了現場釘樁、用地範圍內地上物騰退及渣土清運,計劃今年開工建設。

高誌慶透露,現在故宮博物院展示的文物數量不足館藏的1%,大量文物沒有展出空間。同時,大量文物需要修繕恢復,但是缺少場地。故宮北院區建成後,大部分空間將用來展示故宮文物,並承擔部分文物修復的功能。

高誌慶介紹,故宮北院區地處海澱區西北旺鎮,北鄰南沙河,東至永豐路,西臨上莊家園,南至翠湖南路,規劃用地面積約18.24萬平方米,建築風格將以明清時期為主。計劃2020年工建設,工期預計為三年。

故宮北院區建成開放後,預計年接待遊客量將超過300萬人。為應對大客流,周邊相關配套將於2020年同步實施。在滿足遊客餐飲、購物方面,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中糧大悅城已於2019年底開工建設,建設周期為三年。住宿方面,在與故宮北院區一河之隔的上莊地區,李家墳村、長樂村等部分保留村莊,利用宅基地提升改造,計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打造故宮文化創意、承接遊客住宿等。醫療方面,故宮北院區南側計劃建設海澱中醫院,提供300張床位,目前正在做立項申請。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相關焦點

  • 故宮北院區今年動工預計三年後建成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海澱區供圖  位於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周邊商業、旅遊、市政交通等服務配套開始布局  新京報訊 (記者鄧琦)昨日,海澱區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位於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海澱北部)的故宮北院區將於今年動工,周邊的商業、旅遊、市政交通等服務配套也開始布局。
  • 故宮北院區2020年開建
    千龍網北京1月9日訊(記者 劉美君)備受關注的故宮北院區有了新進展!1月9日,北京市海澱區北部辦主任高誌慶在海澱區「兩會」上透露,故宮北院區將於2020年開工建設,海澱區將同步推進周邊服務配套。在醫療方面,計劃在北院區南側建設海澱中醫院,提供300張床位,目前正在做立項申請。
  • 以後去香港,也能逛「故宮」啦!
    昨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在北京籤訂合作備忘錄,將在香港新建一座專門展示故宮文化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緩解博物院的接待壓力,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的能力,有效解決大型珍貴文物展示等問題,臺北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在中國臺灣西南部的嘉義市建成了「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從「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到使命與擔當
    文物清理為故宮文物的集中保管、避災脫險和文物修復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一)將文物從分散清點到建立文物庫房集中保管是故宮人始終堅持的管理思想。作為在古建築中建立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一直面臨著保存空間、展示空間不足、文物分散管理的問題,因此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即通過各種方式集中文物,建立專業庫房。
  • 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開班
    本次「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班既是故宮學院(瀋陽)自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期培訓項目,也是9家分院中率先舉辦的一期培訓項目,充分發揮了平臺在博物館人才建設和文化傳播方面的積極作用。據介紹,故宮學院為本期培訓班的舉辦做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和精心的策劃,集中了故宮博物院優秀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這些專家都是長期從事紡織品文物保護研究,並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10月2日,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在籤名售書。《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氣度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友「晉封」為「故宮男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10月2日,下了從太原到北京的高鐵,印樹葳馬不停蹄趕往故宮,11點半,他滿頭大汗地抵達奉先殿鐘錶館門外,在最後一分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津,也拿到了這天上午的最後一本籤售書。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但是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在其後發布的聲明卻實實在在的打了該博主一記耳光。聲明表示對此事件十分痛心並向廣大人民群眾誠懇道歉,鄭重承諾日後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單霽翔說自己不是故宮的掌門人,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看門人。而正是這看起來小小的看門人,卻把故宮變成了故宮博物院,把古老的故宮以謎面的形式展示在年輕人的面前。因為他,中國人更加了解故宮,也更加熱愛故宮了。三、故宮,為何是故宮公元1403年,朱棣登基。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特展是故宮博物院首度舉辦以文物保護修復為主題的修復技藝和成果展,展 覽分為古書畫裝裱與修復、木器修復、紡織品文物修復、漆器修復、陶瓷修復、囊匣設計製作、鐘錶修復和百寶鑲嵌修復等11個單元。每個單元從代表性的修復案 例出發,以展陳修復後的實物為主體,從文物損傷狀況、技藝、傳承譜系、文物修復過程等幾方面進行梳理與展示。
  • 國家頂級珍貴文物超九成,「網紅院長」單霽翔濟南講述故宮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這幾年出現了一股「故宮熱」,從紫禁城裡過大年到故宮上元燈會,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網上數字博物館建設,故宮持續走高熱度的背後離不開前任院長單霽翔的努力。12月6日,由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那一刻幸福年味」暨故宮文化講座在濟南舉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用600多張高清照片,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古建維護、文物修復、便民惠民和藝術傳播等方面的創新與成果。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詼諧的語言,讓現場掌聲不斷。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幾百年前,這裡是失寵宮妃消磨青春的冷宮,如今,這個院子成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場所。自2015年4月中旬開始,葉君與一支攝製團隊在這裡待了四個月,跟蹤拍攝在此工作的幾十位文物修復專家,並將素材製作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即將開放 到重慶南岸體驗不一樣的「故宮文化」
    原標題: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即將開放 持續「刷新」兩江四岸風景線12月14日,南岸區文化旅遊委發布預告: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將於近期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市民和遊客可到重慶南岸體驗不一樣的「故宮文化」。清晨的水岸線最美,站在今年新建的南濱路米市街—龍門浩老街山城步道上,看江面上縈繞著未散的晨霧,偶有嬉戲的鳥群掠過;午後的山脊線也美,豔陽天時,行走於提檔升級後的黃葛古道,感受古驛道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黃昏的天際線醉美,從南山新增的觀景平臺眺望,可鳥瞰新重慶全貌。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怎麼才能進故宮修文物?」「如何才能當您徒弟?」這是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瀋陽的宣傳現場,王津作為主角之一,被大批「粉絲」簇擁著提問。自16歲「進宮」以來,王津在故宮工作已近40年,他的工作內容就是修理這兒的上千座宮廷鐘錶。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作為故宮博物院裡專門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和研究的部門,目前科技部下設書畫複製組、書畫裝裱組、木器組、金石鐘表組、綜合工藝組和若干實驗室。文物保管部門在舉辦展覽或日常清理時,發現有文物需要修復,要通過提交申請、申請審批、批覆後與科技部共同驗傷況、約定修復要求等繁複嚴格的程序,最後根據實際情況,文物才能到達修復師手中,如果情況複雜,很可能是幾個修復師甚至幾個科組共同完成。
  • 圖解|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但這個行業比想像的缺人
    7月10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主題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得故宮文物修復師成了備受歡迎的「網紅」職業,每年報考到故宮來修文物的年輕人迅速增長,今年招88名新員工,4萬多人報名,經過抬高門檻,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一時間,文物修復師是否必要高學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故宮太和殿。人民視覺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2013年啟動的「平安故宮」工程是建立在 「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成功實踐基礎上的一個更為宏觀的保護工程體系,旨在進一步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等重大安全問題,同時明確了北院區建設、地庫改造工程、基礎設施改造工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項目、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項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