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開班

2020-12-28 中國新聞網

11月16日,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開班儀式在瀋陽故宮舉行。 韓宏 攝

中新網瀋陽11月16日電 (韓宏)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開班儀式,16日在瀋陽故宮舉行。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說,故宮學院(瀋陽)於2019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故宮學院第9家分院(蘇州、景德鎮、西安、深圳、徽州、上海、重慶、開封)。學院成立以來,積極開展學術講座和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本次「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班既是故宮學院(瀋陽)自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期培訓項目,也是9家分院中率先舉辦的一期培訓項目,充分發揮了平臺在博物館人才建設和文化傳播方面的積極作用。

據介紹,故宮學院為本期培訓班的舉辦做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和精心的策劃,集中了故宮博物院優秀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這些專家都是長期從事紡織品文物保護研究,並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

瀋陽博物院黨委書記郭春修說,近年來瀋陽故宮不斷加大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力度,在可移動文物保護與修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9年完成館藏書畫、器物類修復近百件。先後組織建立了「紡織品修復工作室」和「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此次培訓,是瀋陽故宮在可移動文物保護修複方面的又一次新的嘗試,更是為推進瀋陽博物院事業發展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

據介紹,本次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為故宮學院(瀋陽)首場培訓課程,由於當前疫情防控的形勢和需求,將以視頻直播授課和線下實操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由故宮學院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授課,分為理論課程和實操課程,累計授課20學時。理論課程將安排清代宮廷服飾制度及文化內涵、紡織品文物檢測分析技術及案例、有機質文物保護技術、故宮藏傳世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與實踐、紡織品文物修復技術概論等6門課程。實操課程將安排紡織品文物修復實操,由故宮博物院專家來瀋陽實地教學。

當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以《千年文明與現代科技交輝——故宮博物院的數位化與文物保護之路》為題,面向150餘名社會公眾做了一場教育培訓,分享了故宮文化遺產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化建設的方方面面,詳細講解了故宮文物修復的歷史,以及當前如何通過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更好地修復和保護文物。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故宮學院(瀋陽)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班為打造博物館專業化人才隊伍,推進博物館在紡織品修復及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水平,提供了強大助力。(完)

相關焦點

  • 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階段性竣工
    11月20日,瀋陽故宮博物館組織實施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2020年度階段性工程質量驗收工作。驗收成員一致認為施工過程控制的比較嚴格,總體對內簷彩畫的現狀保護及裱糊、外簷彩畫重繪部分繪製的圖樣及效果滿意。
  • 瀋陽故宮油飾彩畫修復四大看點
    瀋陽故宮博物館供圖瀝粉是古建築彩畫傳統工藝。遼瀋晚報記者查金輝攝瀋陽故宮完成東所頤和殿明清最高等級彩畫和璽彩畫修復重繪,東所介祉宮、頤和殿室內裱糊及太廟東配殿、十王亭等內簷彩畫現狀保護,明年將繼續實施古建築保護修復二期工程。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作為目前唯一一部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新穎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的「復活」技術。5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走進故宮,編寫了10萬字的有關故宮文物修復的調查報告,他希望拍攝故 宮裡的手藝人,做一個真正體現當代故宮的片子。
  • 「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在瀋陽故宮揭牌 完成修復的清宮鐘錶亮相
    11月16日,「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揭牌儀式在瀋陽故宮舉行。韓宏攝中新網瀋陽11月16日電 (韓宏)執羽扇的女童、圓晴傳神的小鳥、演奏樂器的樂隊,這些百年前曾為帝後鍾愛、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活」了起來。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譬如紡織品組成員的女孩子們,會對著鏡頭抱怨,做這份工作夏天不能開空調,平時不能擦粉底、噴香水、化妝,也不能做指甲。作為故宮博物院裡專門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和研究的部門,目前科技部下設書畫複製組、書畫裝裱組、木器組、金石鐘表組、綜合工藝組和若干實驗室。
  • 北京大學革命文物保護與紅色展陳研修班在龍華開班!
    北京大學革命文物保護與紅色展陳研修班在龍華開班!澎湃號·政務 12月18日,北京大學革命文物保護與紅色展陳研修班在龍華烈士紀念館正式開班
  • 文物修復技術您了解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不少人見識了文物修復技藝的神奇魅力,實際上四羊方尊、秦始皇陵銅車、馬王堆帛書等這些國寶級的文物,都是在修復師的妙手下重新綻放光彩。然而,與龐大的文物資源量、艱巨的文物管理任務、較高的社會關注度相比,文物機構和文物修復人員隊伍在一定程度上還顯得力不從心。
  • 圖解|故宮文物修復師走紅,但這個行業比想像的缺人
    7月10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主題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得故宮文物修復師成了備受歡迎的「網紅」職業,每年報考到故宮來修文物的年輕人迅速增長,今年招88名新員工,4萬多人報名,經過抬高門檻,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一時間,文物修復師是否必要高學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 中國文物修復「悲慘」現狀:有1000多萬件待修復文物,而修復人員卻只有2000多人!
    儘管該演員在認識到錯誤後發博道了歉但人們對文物修復工作的認識似乎也正如@文物醫院所說的那樣:很多人覺得修復過的文物本來就是壞的再修復一次也沒事,但是修復過的文物遭到再次損壞,就如同一個骨折痊癒的病人再次被打斷骨頭,而且斷的不一定就是原來修復的位置(因為很多修復過的部位比原件還要堅固),往往是新的破損,這就是等於二次破壞文物
  • 「文物壞了沒事,可以再修復.」一句話惹眾怒,文物修復是你遠遠想不到的複雜
    儘管該演員在認識到錯誤後發博道了歉但人們對文物修復工作的認識似乎也正如@文物醫院所說的那樣:很多人覺得修復過的文物本來就是壞的再修復一次也沒事,但是修復過的文物遭到再次損壞,就如同一個骨折痊癒的病人再次被打斷骨頭,而且斷的不一定就是原來修復的位置(因為很多修復過的部位比原件還要堅固),往往是新的破損,這就是等於二次破壞文物。
  • 養心殿文物修復的背後,隱藏著人類身體和情感修復的精髓
    如果是心愛之物壞了,我們會很心疼,千方百計地修復它,只盼它儘快恢復往日模樣。01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用品尚且如此。故宮裡的文物,天下無雙,若有破損,必定會好好修復一番。紀錄片《故宮新事》第四集,講述了養心殿裡的秘密。內容涉及古建築的修繕,裝飾品的修復,紡織品的修補等。
  •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客蘭大
    這一錘的背後,是數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就是其中之一。12月10日下午,單霽翔來到蘭州大學,為師生們作了以《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文化忠實守望者》為主題的演講,成為「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蘭州大學專場活動。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怎麼才能進故宮修文物?」「如何才能當您徒弟?」這是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瀋陽的宣傳現場,王津作為主角之一,被大批「粉絲」簇擁著提問。自16歲「進宮」以來,王津在故宮工作已近40年,他的工作內容就是修理這兒的上千座宮廷鐘錶。
  • 「85後」的「另類」痴迷:文物修復需要與更多年輕人「相遇」
    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更多的是依靠師父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延續。現為族中第三代文物修復傳人的劉胄從小就熱愛與文物、古董打交道,師承父親劉蔚然,祖上從民國開始從事文物行業,屬文物修復世家。湖南省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實操教室裡的工具牆。 劉曼 攝  「一開始只是把文物修復當愛好,大學裡學的多媒體專業,畢業最初從事的是新聞行業。」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太原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展,有幾件王老師修復的鐘表,我也特意去看了。」印樹葳說。上午兩個小時《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的籤售中,王津遇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特意從外地趕到,有的拖著父母過來,一個20歲出頭的小女孩對王津說,你一定要記得我,我以後還會來見你。她是王津的「鐵粉」,已經參加過三次王津的公開活動。因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王津火了。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幾百年前,這裡是失寵宮妃消磨青春的冷宮,如今,這個院子成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場所。自2015年4月中旬開始,葉君與一支攝製團隊在這裡待了四個月,跟蹤拍攝在此工作的幾十位文物修復專家,並將素材製作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文物修復師 相比高學歷專業知識儲備更重要
    近日,「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這一期聚焦「文物修復」。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今年也曾在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文物修復師成了「網紅」職業,每年報考的年輕人迅速增長,而報考的學歷要求很高。頂著「網紅」的光環,文物修復師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這群在故宮修復文物的人,是匠人精神在這個時代的傳承
    本篇評論截止發稿時排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條目熱評第1位。十年前,紀錄片《故宮》的最後一集「永遠的故宮」介紹了從2004年開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繕工程」,其中提到了在修復倦勤齋的通景畫時,為了能儘量和乾隆高麗紙保持一致,修復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尋找合適的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