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中段骨折約佔所有骨折的2.6%,肩部骨折的44%,大部分骨折均為鎖骨中段的骨折。對需要手術治療的鎖骨中段骨折病人,鋼板內固定是目前的主要選擇,並且已有非常多的臨床證據支持鋼板在鎖骨中段骨折病人中的應用。在對鎖骨進行鋼板內固定時,電轉打螺釘孔時容易穿過鎖骨的下方皮質,可能造成下方重要的神經和血管損傷,因此在鎖骨部位鎖定鋼板出現之後,骨科醫生開始使用單皮質螺釘+鎖定鋼板的內固定方式進行治療。理論上講,足夠的單皮質螺釘+鎖定鋼板能提供有效的固定強度,但目前無明顯的臨床證據支持上述結論。
來自英國的學者通過對15例體外鎖骨的骨折內固定模型進行了相關力學研究,確定單皮質+鎖定板,雙皮質+鎖定板,雙皮質+非鎖定板等三種內固定方式對鎖骨固定的有效性,近期研究結論已發表在injury上。
所有15例試驗鎖骨來自於英國Glasgow大學解剖學實驗室,8根左側,7根右側,4對來自於4例病人,其餘7根來自不同病人。所獲得的鎖骨去除表面所有軟組織,保證外觀上的完整性。標記15個鎖骨的中點部位,並對所有鎖骨的外形進行數據記錄,以便後面的數值計算。完成上述工作後使用厚度為0.61mm的電鋸將鎖骨從中間切斷,製造鎖骨中段骨折模型,斷面垂直與鎖骨的長軸。
完成骨折模型的建立後,食用PERILOC解剖鋼板對15例鎖骨進行骨折固定。所有鋼板長度相同,均為8孔,保持骨折兩端至少有3孔作為固定之用。所有鋼板在固定時均不進行彎曲等處理。將內固定好的鎖骨骨折模型放入一個鋁材料做成的模具內,在模具中填充足量的苯乙烯樹脂,並等待48小時,待樹脂變硬獲得足夠的強度。
製備好的器具放置在測試設備上進行測試。鎖骨兩頭分別接兩個加壓滾筒,並在骨折斷端的上方再接一加壓滾筒。然後通過裝置對鎖骨施加壓力進行測試,壓力持續增加直至模型出現失敗,記錄模型失敗時crosshead的錯位程度,模型失敗時施加的壓力等,使用Euler–Bernoulli理論對模型失敗時的表面彎曲應力(bending stress),彎曲剛度(bending stiffness),合成young’s係數進行統計。比較三組模型失敗時crosshead(骨折斷端?)的錯位程度,施加的壓力,表面彎曲應力(bending stress),彎曲剛度(bending stiffness),合成young’s係數等指標。
結果提示:單皮質鎖定板的彎曲應力(12 ±1 MPa)顯著小於雙皮質鎖定(28±3 MPa, p = 0.015)和非鎖定板(24 ±3 MPa, p = 0.002);鎖定雙皮質螺釘失敗時施加的壓力大於單皮質鎖定和雙皮質非鎖定,但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雙皮質螺釘固定時鋼板固定失敗的彎曲應力和失敗時的壓力顯著大於單皮質固定組(26 ±2 MPa vs 9.9 ±3.5 MPa, p = 0.002)。表1,2,3
表1:三種不同內固定方法的比較
表2:鋼板類型對各個變量的影響
表3:不同螺釘固定方式對變量的影響
作者認為:對鎖骨骨折而言,更重要的似乎是皮質骨螺釘的固定方式(單皮質或雙皮質),而非鋼板的鎖定與否。因此在對鎖骨骨折進行內固定時採取單皮質鎖定需要特別注意固定方式對骨折癒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