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魯迅
8月14號《八佰》點映結束。趁熱,下面就為大家說說現場觀影心得。
在進入主題前,先為大家科普一些拍攝背景。
十年醞釀,《八佰》的歸來,是對每一個鏡頭的千錘百鍊。
煙火指導透露,為了保證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而且每場戰鬥場景都會設置60個以上炸點,比10部戰爭劇的總和還要多。
搭建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開鑿了200米長的蘇州河,整個項目工程有自己獨立的水電供應和道路交通,最大程度還原蘇州兩岸真實場景。
這場戰爭本身就是近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觀。
像這樣的大型「直播戰爭」,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場。
一邊是已成焦土的中國城市,另一邊是被西方列強霸佔卻安然無事燈紅酒綠的租界。
上演了一幕「中國陷入戰爭,而一部分中國人和老外在隔岸看戲」的諷刺場景。此外,亂中偷包子的路人、心態和被對待方式發生變化的逃兵、販賣情報卻又在危險之中進入倉庫的記者,種種群像,在犧牲與覺醒的主題下填充了《八佰》的故事節奏。
十年醞釀,那個男人,回來了。
從醞釀到最終影院上映,管虎懷唯一的使命就是:還原真實歷史
在就是與之前很多抗日神劇很不一樣的,《八佰》繼承了從《集結號》開始的忠實還原戰鬥血腥場面的傳統,用血肉橫飛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戰鬥場面,堪比上海版史達林格勒。
此外,演員陣容非常強大:王千源、姜武、張譯、餘皚磊、侯勇、阮經天、黃曉明、劉曉慶、梁靜、姚晨、姜武、黃志忠、杜淳…幾乎網羅了當今中國最硬漢的中生代演員。
比如姜武和王千源:一個油膩大叔,一個硬漢老兵,張譯戲份不多,但是哭戲和挨耳光的戲很生動,把部分底層小人物的懦弱展現地淋漓盡致;歐豪飾演的&34;令人印象深刻,從怯戰、懦弱,到最後的犧牲,也是一大淚點。
總之用一句話概括,
我們都是男一號!
- 這六大容易忽略的細節 -
每部影片的歷史背景,並不難知道。但觀影過程中,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那些反覆出現的象徵性標誌。通過這些環節的解讀,更能一窺拍攝者背後的鏡頭語言和故事。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八佰》這幾大象徵性細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看漏的。
為什麼本片叫八佰?「佰」是不是錯別字?
並不是。
管虎本人曾發微博說:佰,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數字「百」之所以大寫,主要是因為旁邊的「人」。
走出影院那一刻,如果要問印象最深的,恐怕當屬那匹白馬。
全身通白,四肢修長,奔跑起來,虎虎生威。每次這匹健碩的白馬出現,似乎都有強烈的暗示。
白馬也多次出現在小湖北想像中,他死去的哥哥,背上背著武戲的白旗,胯下白馬,氣勢大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威懾。對,看到這裡,大家一定記得《指環王》中的場景。白馬,代表著,光,正義和希望。
其次是激烈交戰中,白馬在廢墟中奔馳,跨過炮火,避開子彈,幾次險些倒下,不過好在,劇中最後一次白馬出現,仍然完好無損,傲立在倉庫的斷壁牆垣面前,那一刻,相信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只要白馬還在奔跑,復興的種子就不會滅。
在最生死存亡的關頭,書信成為了對家人、對世間唯一的聯繫。就像這404人一到四行倉庫的時候,就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為自己修的墳墓。
死亡不足懼,只是忘不了,對世間的牽掛。寫下書信的一刻,也就是對親人,有了最後的交待,他們才可以用最後的一腔熱血,去成就自己的信仰。
讓人眼眶溼潤的一場戲,發生在敵軍要鑿開四行倉庫牆體進行爆破的時候。敵軍工程兵已經深入倉庫牆角開始鑿牆爆破,一旦成功,整個樓體坍塌,而鎮守倉庫的士兵火力無法穿透日軍防護。
危機之下,陳樹生(鄭愷)自發請命綁上炸藥,進行自殺式進攻。當每個人,報者名字,排隊縱身跳下的那一刻,畫面衝擊力十足,震撼的場面衝擊著現場每一個人。粉碎了日軍」3小時「攻破殘酷的揚言。
很多人看到樓頂護旗的那一段,一定不解,為什麼要」白白做無謂的犧牲「?
在70萬國軍全面撤退下,舉國沉浸在失敗與恐懼的陰影中,」中國人民生病了「,上海只剩下最後一個據點——四行倉庫。這時候旗幟的存在,已經不僅僅是一面旗幟,而是全中國人的士氣,中國人在受盡屈辱中的勇氣,只要旗幟不倒,士氣猶在!希望猶在!
最後謝晉元成功了,全上海人民隔著蘇州河,親眼目睹了八十八師如何用生命捍衛中國旗幟,捍衛中國人的尊嚴和永不言敗的決心!
蘇州河
蘇州河那頭,是天堂,我們這面是地獄。
電影鏡頭開場不久,團長謝晉元望著蘇州河,這樣說道。
河的那一頭,笙歌豔舞,燈紅酒綠;河的這一頭,是斷壁殘垣,千瘡百孔;
河的那一頭,是妖豔的歌妓,熱鬧的小販;河的這一頭,誓死奮戰,馬革裹屍;
對比下,真是觸目驚心!
蘇州河河水和橋也成為逃生和進出的唯一通道。第一次小湖北哥哥端午被推下河道,發現了這一通往外界的生還之路,不過他猶豫片刻,還是返回倉庫。
再後來,日本兵的敢死隊,河對岸志願者(三名學生、一名護送旗幟的姑娘),也是通過秘密泅水。蘇州河,成為連接外部信息的重要通道;河上的橋,更成為通往生與死的唯一出口。
戲子也是出現最多的鏡頭之一。上世紀30年代,唱戲仍然是人民重要和主要的娛樂方式,
不過在烽火黑煙的背景之下,戲臺、蘇州河、戰爭、淪陷,完全營造出一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感覺。
更重要的,戲子也代表河對岸一個重要群體。在眼睜睜目睹同胞用血肉之軀跳入日軍,在機槍掃射下誓死護旗,慘烈悲壯的撤退過橋,戲子們從停戲,到觀望,到擂鼓助威,成為第一批」覺醒的中國人「的代表。
劇中王千源飾演的兵油子無意聽到老鐵(姜文)說到「女人」的味道,戎馬半身的老兵油子,也對女人產生了興趣。
在最後一面時候,老鐵終於說出來其中的「滋味」。但其實看到那段有些「露骨」的對女人的描述,並沒有讓男觀眾有臉紅心跳的感覺,也沒有覺得這個部分有色情的意思。反而是悲憫和心酸。人世最好的東西,現在只能出現在他們想像中,今生無緣,只有來生可見!這難道不是世間最大的遺憾和震撼?
浩氣長存
「浩氣長存」著幾個字,一共出現了六七次之多,可以說是貫穿全片。記得有一個特寫的戰士血書寫道:捨身成仁,是吾願矣!這個人是誰,沒有名字,不過我想他還有一個更為人知的名字:中國人!這是孔子的:君子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人。是孟子的:捨生取義!
當國軍們綁上炸彈,排成長隊,縱身一躍的那一刻;當河對岸百姓排隊籤名,為了護送電話線,一個一個倒在橋上的血泊時。我想正是這兩句話最好的詮釋。有這樣的熱血青年在,中國一定不會亡。
劇中謝晉元與黃曉明(國軍軍官)的對話讓人記憶深刻。因為黃曉明看來,你們的死守完全是一場上面安排好的一場戲,給英美看而已,現在布魯塞爾各方態度已經明確,目標也達到了,不要再做無謂的犧牲了。
可是謝晉元看來,這場戰鬥無關生死,無關表演,也無關乎日本兵所謂個人榮耀,這場戰鬥,只關乎氣節。70萬國軍不敗而敗,東北淪陷,華北淪陷,現在華東已經剩最後一個唯一的倉庫,最後一面旗幟,他們要用生命捍衛的,是中國人最後的尊嚴!
四行倉庫堅守苦戰的士兵們最後似乎失敗了,布魯塞爾條約沒有獲得如期成功。但他們也成功了,因為他們的犧牲,這些士兵堅不可摧的鬥志,將渙散的民心重新聚攏,為身後70萬同胞,種下了一枚革命的種子,讓沉睡的中國人,重新睜開了眼。
這,才是《八佰》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從一開始謝晉元說「中國人生病了」,到最後帶領大家衝過橋頭,他的精神與感召力得到了成效,這是一場必敗之戰,戰的目的不是守衛國土,而是贏得人心的喚醒!
無數主動請命自我犧牲的仁人志士,聲勢浩大的遊行聲援,舉槍射擊日本部隊的知識分子,拎著兩箱藥物趕赴支援的賭場老闆。在民族最苦難的時候,他們用血肉之軀激發了整個國家的鬥志,喚醒整個民族的沉睡的力量!
這是真實的歷史,歷史永遠不能被遺忘!
看完《飛馳人生》,韓寒與張馳的秘密藏不住了...
又一部被片名耽誤的電影,陣容不輸《釜山行》、《寄生蟲》
更多最新熱映影評,請關注公眾號、抖音號【淙翰觀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