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中那位說天津話的營長,家人至今仍在靜海

2020-09-03 中國青年網

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中,有一位說著天津話的營長,他的名字叫楊瑞符,是地道的靜海人。從靜海離家參軍,淞滬戰場上四行倉庫保衛戰一戰成名。

1940年前後,楊瑞符病故長眠他鄉,楊瑞符的後輩親屬在老家為他修建了衣冠冢。如今,楊家人希望到楊瑞符墓地祭拜。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楊瑞符

《八佰》電影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八百壯士」孤軍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頑強抗戰四天四夜的故事。堅守的中國軍隊由團副謝晉元、營長楊瑞符帶領和指揮。

影片中,一口天津話成了楊瑞符的「地理標籤」,他和謝晉元組織全營官兵打退日軍的多次正面進攻和偷襲。日軍企圖炸毀四行倉庫圍牆時,一名叫陳樹生的戰士捆綁著炸藥跳下圍牆和日軍同歸於盡,這場畫面看哭觀眾。

影片的最後,在有關人物的介紹中顯示,楊瑞符是天津靜海人。同樣關注到影片中這處細節的還有靜海區文史工作者李佳陽,他告訴記者,多年前就聽說靜海區有位淞滬會戰的抗戰英雄,但關於這位英雄的資料比較少。

《八佰》影片的上映,為李佳陽尋找這位抗戰英雄提供了明確方向。幾天來,李佳陽搜集了大量關於楊瑞符的資料,希望更深入了解這位家鄉的抗戰英雄。

楊瑞符,字節卿,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團副謝晉元和時任營長的楊瑞符帶領官兵堅守與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條蘇州河的四行倉庫,部隊官兵擊退了日軍一個師團的六次圍攻,打死日軍200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7人。

四行倉庫保衛戰十分慘烈,影片中戰士陳樹生綁著炸藥和日軍同歸於盡的畫面改編於真實事件。當年楊瑞符在戰場上為記者題詞為「剩一兵一卒,誓為中華民族求生存」,同樣可見戰鬥的慘烈程度。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楊瑞符的題字

楊瑞符從四行倉庫撤出途中負傷入住租界醫院,後來輾轉回到大後方,於1939年5月攜帶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兒子以及抗戰負傷的內弟一起至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養病,寄寓於銅梁洞新廟道觀之中,後來在1940年年初病逝,享年38歲。

八百壯士」實則只有四百餘人

影片中,當國外記者詢問謝晉元部隊有多少人時,一個小兵說有420人,而謝晉元卻稱有800人,謝晉元為何要「說謊」?

李佳陽查閱資料發現,當年四行孤軍的事跡在《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等報導:「……八十八師一營以上之忠勇將士八百餘人,由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尚在烈焰籠罩敵軍四圍中,以其最後一滴血,與最後一顆彈,向敵軍索取應付之代價,正演出一幕驚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壯烈劇戲也。」可見,當年的報導似乎認為,謝晉元和楊瑞符帶領的官兵有八百人。

而1939年6月12至17日,當時的四川省合川縣《大聲日報》等刊物上,刊發了楊瑞符寫的《孤軍奮鬥四日記》,日記中記錄著八百人數的來源。「我們的傷兵,因為醫藥困難,所以在電話通了之後,就請外面向美駐軍交涉,請代設法在本晚將傷兵運出去,果然有傳令兵來報告,負傷士兵可以出去了。

我當囑咐出外就醫的士兵說:你們出去,有問四行倉庫究竟有多少人,你們就說有八百人,決不可說只有一營人,以免敵人知道我們的人數少而更加兇橫,後來轟傳全世界的八百孤軍的數目,就是這樣來的。我團五二四的團長本來是韓憲元,而今天一般人誤稱為謝團長,也就是在這八百的數目字而推測出來的……」

楊瑞符的日記和電影《八佰》中謝晉元「說謊」的情節相互印證。李佳陽告訴記者,如果外界認為謝晉元是團長,按照一個團的兵力推測,堅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有800人似乎合理。不過,如今的史料很明確地記錄,當年中國軍隊只有楊瑞符帶領的一個營的官兵,團副謝晉元臨危受命帶領楊瑞符全營官兵迎戰。

當年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前,楊瑞符所在的營補充了數次兵員,兵員中有地方保安團、警察等,即便經過了兵員補充,楊瑞符所在的營也只有四百餘兵力,屬於一個加強營。

楊瑞符的兒子或叫「三楊」

李佳陽為記者提供了一張楊瑞符的照片,照片中楊瑞符身穿軍裝,戴著一副圓框眼鏡。照片下方寫著「楊瑞符,節卿,年二十五,河北靜海,通訊河北靜海縣唐官屯郵局轉東翟莊」。李佳陽告訴記者,照片拍攝於1927年前後,通訊地址應該屬於如今的西翟莊鎮東翟莊村。

楊瑞符的照片

津雲記者通過靜海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工作人員和東翟莊村幹部,找到了楊瑞符的後人。如今楊瑞符的兩個侄子、侄媳和孫輩仍然生活在東翟莊村。

楊瑞符的家鄉東翟莊村

今年70歲的齊淑英是楊瑞符的侄媳婦,她的公公名叫楊瑞蘭,是楊瑞符的親弟弟,按照家族大排行,齊淑英應該管楊瑞符叫二伯。齊淑英嫁到楊家將近50年了,公公楊瑞蘭在世的時候,多次和她提起過楊瑞符的事跡。

齊淑英說,當年十幾歲的楊瑞符帶著弟弟楊瑞蘭從東翟莊村前往天津市區闖蕩,兄弟倆當過學徒和小販。幾年後,兄弟倆一塊參軍,因為時局動蕩戰亂不斷,楊瑞符擔心兄弟倆都去參軍兇多吉少,一旦死在戰場上,家裡父母沒人照顧。於是,楊瑞符就讓楊瑞蘭偷偷從部隊回家,代他給老人盡孝。

參軍後,楊瑞符曾經回家探親,還帶回來瓷器等稀罕物件,回家探親時,楊瑞符和自己的父親有過一張合照。齊淑英清楚記得,照片中楊瑞符身穿大褂,看上去很魁梧,他的父親坐在藤椅上。可惜的是,這張照片後來被損毀了。

楊瑞符在老家曾有過一段婚姻,但雙方何時結婚,齊淑英並不清楚。她只知道,楊瑞符的原配妻子劉氏沒有留下後代,在楊瑞符參軍後不久就病故了。「二娘(楊瑞符原配妻子)死了以後,就埋在老宅旁邊的空地裡,我還記得她的墳堆特別大的。」齊淑英說。

楊瑞蘭臨終前,囑咐齊淑英夫妻倆,不能讓二娘的墳成了孤墳,要把二娘葬入楊家祖墳。楊家人商議一致後,將劉氏的遺骸遷入楊家祖墳,並把二伯楊瑞符生前所用的物品和一塊寫有楊瑞符名字的牌位與劉氏遺骨合葬。齊淑英的兒子楊茂建告訴記者,每年上墳的時候,他都會按照家族祭祀方式祭拜二爺和二奶奶。

東翟莊村楊瑞符(衣冠冢)和原配劉氏的合葬墓地

齊淑英聽公公楊瑞蘭提起過,楊瑞符當年在四川娶妻生子。不過,幾十年來,楊家人沒有找到關於楊瑞符兒子的線索。「當年通信不方便,他(楊瑞符)找家裡人容易,家裡人找他太難了。」齊淑英說。

楊瑞蘭尋找哥哥楊瑞符遺骨的線索

齊淑英聽說,楊瑞符的兒子乳名叫「三楊」,齊淑英丈夫的同輩兄弟中,乳名按照「大楊」、「二楊」排下來,到楊瑞符的兒子這應該叫「三楊」。

楊瑞符墓成為重慶市抗戰遺址文物保護點

這幾天,楊茂建翻遍了家裡的儲物櫃,希望找到有關二爺楊瑞符的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一張1985年當時政協四川省合川縣(現在重慶市合川區)委員會辦公室寄給政協靜海縣(現靜海區)委員會辦公室的信件。

信件中稱,楊瑞蘭得知哥哥楊瑞符犧牲並安葬在四川省合川縣(現重慶市合川區)的消息後,希望將哥哥的遺骨搬運回老家,為此當時的合川縣(現合川區)相關部門進行了調查走訪,通過一位和楊瑞符一家熟悉的唐永珍老人了解到,楊瑞符的再婚妻子名叫史幼婷。楊瑞符犧牲後,當地群眾為他修墓立碑,不過後來楊瑞符的墓地遭到破壞,遺蹟難尋。

李佳陽搜集到的一張拍攝於1940年前後的照片,照片中是楊瑞符犧牲後,戰士們為他搭建的靈堂,可見當時楊瑞符的葬禮還是比較隆重的。

孤軍官兵為楊瑞符搭建的靈堂

楊茂建找到的信件和李佳陽尋找到的線索,得到了靜海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服務管理科李青山的確認。幾年前,李青山搜集靜海區抗戰英雄資料時,了解到楊瑞符的事跡,並和重慶市有關方面進行了核實。李青山告訴記者, 1940年初,楊瑞符因舊病復發,繼而槍傷化膿,搶救無效病故,終年38歲。

當時,他寄居的二仙觀道長譚遁九感於與楊瑞符萍水相逢,交往莫逆,對其抗日殊勳十分崇敬,將自己多年積蓄捐出,購置楠木棺材一副,埋葬忠骨,以示道家愛國愛教之意。縣人胡南先、歐陽伯森等人又發起募捐,為楊瑞符修了紀念塔,塔上刻有孤軍抗日的碑文,墓前還立有石碑一塊,上刻:「抗日將軍楊瑞符之墓」。

2009年9月,楊瑞符墓被重慶市文物委員會確定為「重慶市抗戰遺址文物保護點」。2015年5月底,重慶市合川區啟動了楊瑞符墓重建工程,將原來的一丘荒冢建成一座莊嚴的石墓。

重慶合川的楊瑞符墓地

當得知二爺楊瑞符的墓地找到的消息後,楊茂建準備帶著母親齊淑英前往重慶合川祭拜,希望將二爺墓地上的一抔黃土帶回楊家祖墳,也算讓二爺落葉歸根。

此外,楊茂建更希望找到二爺的後人,楊茂建推斷,如果「三楊」健在應該有80歲了,他的孩子或已年過半百。「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都會找下去,讓楊家人團聚。」楊茂建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津雲

相關焦點

  • 《八佰》中那位說天津話的營長,家人至今仍在天津靜海
    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中,有一位說著天津話的營長,他的名字叫楊瑞符,是地道的靜海人。從靜海離家參軍,淞滬戰場上四行倉庫保衛戰一戰成名。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楊瑞符《八佰》電影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八百壯士」孤軍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頑強抗戰四天四夜的故事。堅守的中國軍隊由團副謝晉元、營長楊瑞符帶領和指揮。
  • 《八佰》裡飆出「硬核」天津話 天津漢子飾演津籍抗日英雄
    》今天正式公映,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一位操著濃重天津話的「硬核營長」格外引人矚目,而且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原籍天津靜海的抗日英雄楊瑞符。巧合的是,片中楊瑞符的扮演者陸思宇也是地道的天津爺們兒。影片上映前,陸思宇接受了新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為了《八佰》,他非常態棄演另一部自己主演的電視劇,《八佰》一場戲拍50條喊到失聲……陸思宇說,「拍攝這部電影給了我迅速成長的契機,也讓我堅定『戲比天大』是一名演員的根本」。
  • 《八佰》裡 陸思宇飆出「硬核」天津話
    電影《八佰》8月21日正式公映,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一位操著濃重天津話的「硬核營長」格外引人矚目,而且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原籍天津靜海的抗日英雄楊瑞符。巧合的是,片中楊瑞符的扮演者陸思宇也是地道的天津爺們兒。 影片上映前,陸思宇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 《八佰》中「硬核營長」後人在哪兒?正觀澎湃攜手尋親
    影片中,一位操著一口天津話的「硬核營長」,雖不如團附謝晉元、英雄陳樹生等人那樣引人注目,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他是這支隊伍的指揮官,也是孤軍們真正意義上的「老大哥」。,從靜海離家、棄商從軍後,於1935年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少校營長,直至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以營長身份與團附謝晉元一同帶領「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抵禦外寇,一戰成名。
  • 《八佰》中「硬核營長」後人在哪兒?正觀澎湃攜手尋親 期待您的線索
    影片中,一位操著一口天津話的「硬核營長」,雖不如團附謝晉元、英雄陳樹生等人那樣引人注目,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他是這支隊伍的指揮官,也是孤軍們真正意義上的「老大哥」。,從靜海離家、棄商從軍後,於1935年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少校營長,直至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以營長身份與團附謝晉元一同帶領「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抵禦外寇,一戰成名。
  • 《八佰》中「二號領導」楊瑞符是咱天津人
    前排左二為電影《八佰》中楊瑞符營長的扮演者天津人陸思宇上映不足一周,電影《八佰》累計票房已突破10億,而在天津市靜海區更是掀起一波熱潮,因為據守四行倉庫的「二號人物」——國民黨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一營營長楊瑞符,就是天津靜海人
  • 靜海人楊瑞符 電影《八佰》中指揮官之一
    電影《八佰》由管虎執導,姜武、張譯、王千源等主演,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四行倉庫保衛戰《八佰》的故事史稱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快要結束的時候,為了掩護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
  • 你以為聽到的是天津話?其實是郊區武清靜海西青塘沽話
    中國人都聽過天津話,但並非所有中國人聽到過「正宗」的天津話。我國的各地方言都自帶某種屬性,比如東北話聽起來威猛,臺灣話聽起來軟萌,四川話的疊詞可愛,河南話的語調老實,到了天津話就厲害了,自帶搞笑屬性。有很多外地人自述:只要天津人一開口,只要不是說髒話,就自帶「笑果」——說什麼都像在說相聲。
  • 《八佰》營長楊瑞符,從問題軍官到民族英雄,逃離上海卻抱怨而終
    電影《八佰》對營長楊瑞符著墨不多,但實際上他才是這場戰鬥的主要指揮者,留守四行倉庫的孤軍也都是他的部下,反而對剛到差的團附謝晉元不甚熟悉。15歲就到天津闖蕩,起初在糧行當學徒,為家庭分擔責任。17歲時自己當起了小販,賣菸酒等謀生。19歲參加了吳佩孚部隊的第三軍,隨後又當上了排長。1929年吳佩孚被北伐軍打敗以後,楊瑞符被編入國民革命軍88師。從排長、連長一直做到營長。此時的楊瑞符還只是小人物,歷史當中沒有太多關於他的痕跡。筆者查閱了相關檔案,發現在《交通部公報》當中有一份與他有關的資料。
  • 別被《八佰》騙了,楊瑞符才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指揮官!
    >熱門電影《八佰》在人物塑造上採取了「去中心化」的藝術手法,通過聚集操各地方言的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湖北保安團等散兵遊勇的方式塑造人物群像,全片並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主要人物。楊瑞符(1902-1940),天津靜海人。淞滬抗戰爆發時是一營少校營附,因原來的營長在丟失陣地被現場革職,楊瑞符火線升任營長,並奉命率部奪回陣地。主力部隊撤離上海時,楊瑞符親自到團部接受師長孫元良要他率部堅守四行倉庫的手令,他當時就向團長韓憲元慷慨激昂地表示:「誓以最後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
  • 都說《八佰》煽情,但與《建軍大業》比,真實多了
    另外就是內容被剪得太多了吧,情節有些碎,最後黃曉明和營長聊得時間太長,營長演的也有點用力了,結局很倉促,如果是這樣的結局,那營長騎白馬出去和日本人約戰也沒意義了呀?憑什麼給你們當炮灰,就像後面黃曉明說的那些話一樣,所以老算盤要逃跑,其實他也沒錯,最後他活下來了,也不用讓英國人再關起來。
  • 聊聊《八佰》裡面,「人狠、話不多」的那位
    《八佰》這部電影其實早在8月21日就上映了,但至今熱度不減,要不是遇到了《信條》的導演諾蘭這位業內高手,恐怕短期內誰也搶不了它的風頭。各位觀眾是否發現,這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出場人物很多,一方面是激烈戰鬥的場面,另一方面是各種人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頗具個性化的劇情演繹。
  • 管虎的新電影《八佰》找個茬,機槍連連長雷雄並不是湖南瀏陽人
    今天由管虎導演,黃志忠、姜文、張譯、王千源、李晨、歐豪、杜淳(飾演謝晉元)、張承(飾演雷雄)等主要的電影《八佰》上映,講述的是「八百壯士」死守上海閘北四行倉庫,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故事。然後根據武漢分校第七期學生是1929年入學,1930年7月畢業,推斷當時28歲的雷雄應該是生於1902年,跟《八佰》片尾字幕顯示的出生日期是相符的。關於雷雄的犧牲日期,《八佰》片尾字幕顯示是1940年,而百度百科是1943年。到底是哪一年,相信通過了解這一場保衛上海四行倉庫的戰役之後,應該就會比較清楚明了。
  • 電影《八佰》將在天津各大影城點映
    來源:天津日報天津日報訊(記者 張鋼)華誼出品的《八佰》宣布將於8月21日正式上映,成為復工後首部亮相的國產大片,激起觀眾濃厚興趣。記者獲悉,該片將於今晚在我市各大影城進行點映。由管虎執導的《八佰》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的故事。該片著重宣揚了面對敵人永不退縮,以一當十浴血奮戰的英雄精神。該片戰爭場面宏大,備受業界看好。
  • [靜海]618期 靜海的符號:古井、土丘、瓷片
    400米處,有一個土丘,被當地人稱為「古村」或者「老土臺」,即便村子的規模一再擴大,這塊土丘至今無人佔據。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梅鵬雲主任介紹,這口井是天津歷史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元代磚井。在古井東西兩側探挖的時候,還發現一些金元時期的罐、碗殘片、鴟吻等,說明在金元時期已經有人群在這裡居住。  水井以前供人飲用  在清理井裡堆積物的過程中,井底開始往上冒水。工作人員基本上是一邊抽水,一邊幹活。井內作業完成後,井水已經有2米多深。
  • 「生態·健康 相約靜海」 天津國際合作產業園區招商推介活動舉行
    日本瑞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行、德國費森尤斯奧美德集團中國事業部分別作了相關推介交流。中國開發區協會會長師榮耀,靜海區委副書記、區長金匯江,天津市商務局副局長梁益銘,日本神戶市駐天津代表處首席代表高橋健司等參加活動。靜海區委副書記許南主持。
  • 「有依說一」以《八佰》為鏡,映出自信
    在疫情中緩慢重振的電影行業,《八佰》無疑算是一針強心劑。從19年宣發之時,我就萬分期待,而後因故撤檔,雖有遺憾,但也算吊足了胃口。至今總票房逼近兩個億,勢頭銳不可當。其實點映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一睹為快,但是真正準備買票的時候,卻又猶豫了。就像期盼了好久的新娘子披著紅蓋頭坐在床頭,我明明很期待,卻遲遲不敢去掀開。
  • 《八佰》裡管虎都犯了哪些歷史錯誤?
    據說來自於1938年根據八百壯士的事跡而拍攝的同名黑白電影《八百壯士》,但這部戰時的影片後來沒有被完整保存下來,已無法核實。而且,影片拍攝時是否進行有效核實,也猶未可知。不過這一說法流傳比較廣泛,至今多家報刊在報導時均用此數字。1975年臺灣版《八百壯士》依舊採用這一數字。
  • 《八佰》裡管虎都犯了哪些歷史錯誤?
    另外的410人、377人說,來源皆無法考證。 綜上,無論哪種說法,皆無《八佰》一片中的412人的說法。不知道管虎何以採用此一說法,只能說,看起來他採用的好像是397的說法,然後加上了16位散兵,這樣才接近於412的算法。
  • 全面總結電影《八佰》中出現的歷史人物原型
    《八佰》電影描述的是在淞滬會戰中營長楊瑞符、謝晉元副團長(旋升為團長)率領本團僅存的四百多戰士,集中於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與敵寇展開殊死的戰鬥,擊退日軍六次進攻,斃敵數百人,此舉在世界引起震動。將士們被世人譽為「名震中外的八百壯士」,毛澤東親書「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十個字進行頌揚。不過真實的「八百壯士」其實就是該團第一營的官兵,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組成,他們對外稱一個團八百人,實際只有452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