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等萬等,終於迎來了管虎的《八佰》。
經歷了無數次的撤檔風波後,這部電影終於在上映。
這部電影導演管虎花費多年的籌備,拍攝將近消耗了3年,再加上如今面臨內憂外患的華誼兄弟重金打造,這部近代戰爭電影也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電影劇照)
八佰,講了什麼故事?
這部電影主要介紹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這個倉庫與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天4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因此這四百人對號為八百人。
(電影劇照)
在歷史上,淞滬會戰是整個抗日戰爭中進行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激烈的戰役,整個戰役儘管最後以中國軍隊敗退而告終,但也徹底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完中國」的狂言。
整個淞滬會戰,整整打了3個月,這些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在這場註定犧牲慘烈的戰役中,體現了面對外來侵略時那種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中國軍民的縮影。
(敵人海陸空全面進攻上海)
四行倉庫,為何如此重要?
電影中的四行倉庫,地點位於上海蘇州河畔,原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這座倉儲式建築,當年是作為四大銀行的儲備倉庫。
它的特殊性,並不是銀行倉庫所具備的堅固耐用軍事屬性,而是它是當年四周最高的地標,東面和南面都是英法、美、意等國家公共租界,而西北面此時已經被日軍佔領。
(四行倉庫地理示意圖)
正因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由於緊挨著公共租界,日軍不想跟英法來個正面衝突,因此放棄用飛機、大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炸。
這片佔地僅僅不到0.5公頃的建築物便開始陷入了緊急狀態,而四周的公共租界卻一片祥和。
(南岸民眾隔河觀看四行倉庫戰役,圖源電影)
也正因這個小小彈丸之地戰鬥,居住在租界的人們、各國記者等都圍觀和關注,也成為近現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怪。
(如今四行倉庫的遺址)
這群八百壯士,實際上只有四百多人
之所以第八十八師長孫元良選擇作為該倉庫,一是這位建築物易守難攻,指揮部位也非常方便,另外倉庫還儲備了大量的物資和糧食,在後勤上也有很大保證。
(四行倉庫戰役,美聯社記者海嵐·裡昂在蘇州河南岸拍攝)
但當時駐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們並沒有媒體宣傳說的「八佰壯士」,只剩下四百多人。
當時指揮官謝晉元不想讓日軍知道守軍的底細,故意將一個八百人假名單透露給媒體,而國民政府也將錯就錯,實際上真實人數只有宣傳一半。
(謝晉元將軍)
事實上,當時無論是謝晉元還是普通士兵,就憑藉他們區區四百多人,與日軍數萬部隊無疑是以卵擊石,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依然決定犧牲自我,保衛國土。
(四行孤軍衝橋,撤退到公共租界,圖源電影)
在四行倉庫死守了4天,這400多名官兵出色完成了此次任務,最後這支孤軍在英國使節的協調下,在國民政府同意下,他們放下武器,進入了公共租界。
(黃浦江上硝煙瀰漫)
但可惜的是,同年12月,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與英法等國徹底決戰,日軍隨後也殺入了公共租界,這場「八百壯士」不幸成了日軍的俘虜。
這些壯士們被俘虜後,由於日軍懾於這支軍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並未動手,而是將他們分別押解到浙江諸暨、杭州、南京孝陵衛、南洋的紐幾內亞等地做苦工。
(在租界,中國官兵雖然被收繳了武器,仍堅持出操訓練)
但在期間,不少人被被日軍奴役折磨致死,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八百壯士」倖存下來也就一百多人。
直到2008年,有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了「八百壯士」的遺冢遺骨,距離當年死守四行倉庫已有70多年。
烈士英魂不泯,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銘記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緬懷歷史,通過這部電影,我想更多人更能感受的到。
(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時,四行倉庫守軍倖存者、一連一排排長楊養正抱著謝晉元塑像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