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離不開錢,我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錢,有了錢之後,才能養家餬口安居樂業,在生活中要想讓自己家裡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那麼我們就得把自己的錢省著點花,這樣才是長久之道,許多人在花錢方面大手大腳,最後只落得個入不敷出的下場,今天給大家說這樣一句老話「省錢窮三代,摳門毀一生」,什麼意思呢?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一個人越是省錢,祖孫三代越過越窮,一個人斤斤計較總是摳門,這一輩子就毀了,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不能理解,省錢不是勤儉節約嗎?為何省錢就窮三代呢?老祖宗的話究竟有沒有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不少人為了拿免費的東西費盡周折,為了領免費的東西,不惜在寒冷的冬天排上幾個小時的隊,為了搶幾元的紅包,手裡的手機從不離手,為了一點折扣,來回耗了幾個小時,多跑了幾公裡的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丟了西瓜撿芝麻的道理誰都懂,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依然顧此失彼呢?
其實這些人只是為了一個目的「省錢」,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大,錢也不好掙,很多人就想,既然賺不來錢,乾脆省錢就好了,為了省錢,不少人除了縮減正常的開銷,還養成了貪便宜的習慣,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家庭,父母更會潛移默化把這種思維方式傳給孩子,不僅讓孩子養成貪便宜的習慣,說話做事也越來越沒有底氣,無形中將自己放在比別人低的位置,形成一種凡事替別人考慮,害怕給別人添麻煩的性格,在不經意間不斷的降低自身價值。
尤其是看到同學們物質條件比自己好時,孩子內心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很多孩子會因家境差而自卑,不敢交朋友,眼界格局變小,不會享受生活,買東西時總是以價格作為核心標準,看到問題的眼光也很短淺,因此有了「省錢窮三代」的說法。
再來看看「摳門毀一生」,在生活中不乏摳門的人,該花錢時而不花,該用錢時不用,反倒只想佔別人的便宜,關於摳門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財主愛財如命,去寺裡燒香,看見廟門上刷了金粉,他也要摳了帶走,這就是傳說中摳門的人,摳門的人如鐵公雞般一毛不拔的,摳門的人往往人緣都很一般。
而且越往後走人緣越來越差,因為他們一直不肯付出,一直在享受別人的利益,別人又不是傻,摳門的人人緣不行,事業也很難成功,老祖宗的話流傳上千年,在現在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讀起來讓人受益匪淺,不知道對於這句老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