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better hava a dream in
case it comes true someday
我相信,若提起香酥雞——這道以酥香而著稱,令人聞之則垂涎三尺的傳統美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對於白酥雞,恐怕知者少矣,甚至有朋友會以為這是我的筆誤。不是的,白酥雞確實是有的。在我家鄉,它不僅僅是一道膾炙人口的美食,更是招待貴賓、宴請親朋好友的佳餚。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的臘八粥喝過之後,農村的年味便濃了起來。閒了一冬的鄉親們體內的力量也積攢到了極點,大有不釋放便會爆裂肌膚之勢。所以,為了能過個好年,在準備年貨時,無論大人孩子都不惜氣力,如機器般不停歇地運轉也不知疲累。
白酥雞是家鄉宴客的一道壓軸菜,製作相當講究。形狀為半球體,而這個半球體又分為兩部分:中間粉紅色稱為「底子」,白色覆面稱為「面子」。製作此菜,母親選用的是自家精心餵養的大公雞,肉質緊實鮮美。由父親宰殺、褪毛治淨後,取下雞脯肉和雞腿肉待用。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製作方法的特殊性,取下的雞脯肉和雞腿肉還要分開存放。因為在剁碎成泥時,還有一個關鍵細節,雞腿肉在剁成泥時,要加入適量豬精瘦肉,以增加「底子」的粉紅顏色和濃鬱香氣。而雞脯肉在剁碎成泥時,加入的卻是適量豬肥膘油,目的是為了保持「面子」的潔白色澤,也為了使菜品不失寡淡。由此可見,任何一道能夠讓人難以忘懷、且得以流傳百世的美饌佳餚,無處不凝聚著先輩們的斑斑心血!
製作此菜是很累人的,母親每次製成此菜之後,總會長籲一口氣,顯出一種如釋重負的模樣。製作的第一步是剁餡。那時候,沒有絞肉機,肉餡全憑一刀一刀的剁。那絕對是個工夫活,沒有耐心是不行的。因為唯有把肉剁的如泥般細膩,制出來的白酥雞才會口感最佳,不松不散,沒有顆粒感。
肉剁好後,便是調餡,這也是一個關鍵。佐以適量的鹽、味精、香油、五香粉、蔥薑末自不必說。最難把握的是綠豆澱粉的加入,多了少了都不行。多了口感發硬,少了幾許鮮香;少了容易產生氣孔,如蜂窩狀,少了幾分嫩滑細膩。
一切製作完畢後,入籠中蒸時,還需要注意中途掀蓋放汽的細節。這些都是大致步驟和細節。母親說,若想制出質量上乘的白酥雞,光懂得怎麼做還遠遠不夠,必須自己動手做過幾次才行。不然,就會眼高手低。
我無數次見過母親製作此菜,也曾親手試製過幾次,但總不如母親。在此,我把母親製作此菜的過程介紹如下,有心人不妨一試:
將雞腿肉、豬精瘦肉放在案板上剁成泥,納入盆中,加入適量鹽、蛋清、香油、味精、胡椒粉、五香粉、蔥薑末、綠豆澱粉,攪打上勁,即成「底子」料。
將雞脯肉、豬肥膘油放在案板上剁成泥,納入盆中,也加入鹽、蛋清、香油、味精、胡椒粉、五香粉、蔥薑末、綠豆澱粉,攪打上勁,成為「面子」料。
先將「底子」料做成一個直徑15釐米的半球,置於蒸籠內,再以等量的「面子」料覆蓋表面,使之上薄下厚,然後再用竹片沾著蛋液抹一層。
蓋上籠蓋,上汽蒸約1小時,自然晾涼後切片,直接食用即可,蘸著蒜泥成辣椒醬食用,其味尤佳。
武紅旗,筆名呂澤,阿旗,澤 華,山河。菏澤市青年作家協會會 員。愛 好文學,曾在鐵打的營盤裡摸 爬滾打 三年,錘鍊出一種永不言棄的 堅定信念。 退伍後,一直從事廚師職 業。 多年來初心不改,小有收穫。文 字散 見於《牡丹晚報》、《齊魯晚報》、《海南日報》、 《黃河報》、《現代青年》、《流行歌曲》、《菏澤廣播電視報》、《傾心感悟》、 《文藝生活》、《嘉應文學》、《聲屏 花》、《烹調知識》、《四川烹飪》、《中國烹飪》 等報刊雜誌上。
茗酒薈重金徵集原創文章、照片、圖片、音樂、視頻。閱讀量越大獎金越多,點讚越多獎金越多!
關注茗酒薈微信號:mjh70198888,茗酒薈面向社會重金徵集原創素材 ,無論吃喝玩樂,無論是情感生活,只要是正能量的原創文章都可以在茗酒薈公開發表。所有原創文章,茗酒薈以基礎稿費,閱讀數量,點讚數量,作為統計標準。歡迎大家投稿,投稿郵箱mjh70198888@163.com
茗酒薈 微信號:mjh70198888
茗酒薈面向社會重金徵集原創素材
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