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

2020-11-20 電視人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

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

今年8月,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放映並獲得亞洲電影大獎提名的《黃河尕謠》在中國院線開畫。同日《八佰》上映,在電影行業一片歡騰的背後,《黃河尕謠》僅拿到了6萬票房,別說回本,連買設備都不夠。

近幾年,大家都在談論影視寒冬,但對紀錄片人而言,市場就像千年難化的積雪,哪怕片子再尖銳或再溫暖,也無法戰勝這刺骨的嚴寒。

據導演幫統計,2020年在院線上映的13部紀錄片中,僅有定檔國慶的《2019閱兵盛典》票房破千萬,歷史、人文等方向的紀錄片,在票房成績上和故事片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關注到中華文化的《五禽戲》,受製作與題材影響,總票房僅有6000元,紀錄片的現狀由此可見一斑。

數據來源:貓眼

不過,千萬別急著為紀錄片叫衰。

雖然大多紀錄片人的生活仍是水深火熱,但最近幾年,伴隨年輕觀眾的成熟與流媒體的發展,紀錄片在網際網路爆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從數據看,過去一年B站活躍的紀錄片觀眾達到了3000萬以上,優酷紀錄片的播出總量也在700個小時的量級。

時常出圈的美食紀錄片,更是帶著熱鬧勁兒和煙火氣,將紀錄片推向了內容新藍海的位置。

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市場潛力,幾大平臺先後上線紀錄片頻道,並開啟平臺自製模式,希望在新的賽道搶佔先機。

所以,田野紀錄片人的「冰」與網際網路紀錄片的「火」,竟在一種類型上碰撞,二者看似處在兩個極端,卻在「冰與火」中展現了紀錄片本體的特殊處境。

上映難、變現難紀錄片與院線漸行漸遠

想探究紀錄片的現狀,首先要清楚紀錄片存在矛盾的原因。根據紀錄片播出的渠道看,雖然受疫情影響影院關停許久,但上映紀錄片的總數僅有13部,遠低於平臺上線的數量。

然而,紀錄片創作門檻高、敘事難度大、生產周期長,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財力,片方或紀錄片人急需通過作品變現,票倉更大的電影市場,無疑是第一選擇。

所以在創作與上映之間,一定有人在從中作梗。

第一個「壞人」,叫上映難。

與故事片不同,早期的紀錄電影很大一部分來自私人公司或田野紀錄片人,他們的特點是獨立性更強,影片的質量卻高低不定。但發行方和影院選擇一部影片的標準,最重要的就是質量和市場。所以二者的根本矛盾,讓大部分紀錄片倒在了這關。

一名青年紀錄片導演就曾感慨,自己的片子拿到大銀幕看,會明顯感受到景深、畫質等環節的差距。

同時,因為紀錄片是長期觀察和紀錄的工作,拍攝過程中往往會創造大量素材,那麼如何通過剪輯進行二度創作,在保證真實性、故事性的基礎上將素材壓縮在兩小時左右,也對創作者提出了考驗。

所以對影院而言,鮮有電影體量的紀錄片能達到大銀幕標準。

第二個「壞人」,叫變現難。

從今年紀錄片的票房成績中我們可以發現,除去國家製作的主旋律作品,聚焦普通人的紀錄片,票房大多在百萬級別。而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幾部片子,平均票房只有6位數。

就算疫情中特殊的分帳策略,能讓片方或個人拿走大部分票房,但除去成本和宣發費用,幾乎賺不到錢。

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片子好不容易突出重圍,正式上映,但不到1%的排片率與回不了本的票房,任誰也沒法再硬著頭皮,勒緊褲腰帶的一直拍紀錄片了。

2020年紀錄電影票房

正因為有這兩個「壞人」添亂,紀錄片在影院越走越窄,甚至陷入沒有出品方拿錢,導致影片質量不佳,導致不賣座,再導致沒有出品方拿錢的死循環。

就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二十二》,若沒有特殊題材與專業團隊加持,加之前期自來水的口碑營銷,恐怕也無法取得破圈的效果。

所以在各大視頻網站關注到紀錄片後,紀錄片方或創作者輸出內容的埠也開始向網際網路轉移。

這和經濟危機時買股票的人開始買理財了差不多是一個道理。

紀錄片人成了打工人

紀錄片發行渠道的轉移,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便初現端倪。

彼時剛剛起步的視頻網站與電視媒體激戰正酣,但視頻網站受限於自制能力不足,大多數好內容還是要在衛視先播,再從網上發酵。

所以《舌尖上的中國》等衛視的優質紀錄片,不僅沒有資金壓力,反倒在兩種平臺的助力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看到《舌尖上的中國》收穫10億級別的點擊量,各平臺開始加大引進力度,之前已經從央視購買大量紀錄片獨播版權的愛奇藝,拿下了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同步首播權。騰訊視頻也延續自己的海外策略,買入《地球脈動》等國外優秀紀錄片的版權,希望在豐富內容版圖的同時,起到引流效果。

但在那一時期,平臺還未孵化出自制能力,所以紀錄片人眼看電視臺的製作團隊口碑、流量兩開花,可能也在後悔當初怎麼就沒考個編制。

好在,新一代紀錄片人還沒來得及紮根田野,2016年,同樣由央視出品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當時還算小眾平臺的B站,僅僅過去幾個月,片子便獲得幾百萬的真實點擊量,為B站拉來了不少用戶。

嘗到甜頭後,B站率先發起「紀錄片尋找計劃」,開始發掘並支持田野紀錄片人。當時知乎有紀錄片導演想找發行公司,唯一的答案就是B站。

「紀錄片尋找計劃」收效頗豐,之後幾年,《極地》《人生一串》《歷史那些事》等20餘部頭部紀錄片應運而生,B站由此打開了自製內容的窗口。

同期,愛優騰也相繼開啟紀錄片的原創計劃,一部分「就業難」的紀錄片人,開始成為平臺的合作夥伴,從拍攝紀錄電影的追夢者,變身不虧本也發不了大財的打工人。

在雙方的合作下,平臺根據自己的用戶屬性與市場偏好,孵化出了一批質量上乘的紀錄片。加上央視、BBC、HBO、亞馬遜等大廠的的持續輸出。目前,紀錄片的題材已經能覆蓋到美食、自然、人文等各方各面。

尤其在大數據時代,平臺會根據用戶喜好做垂類內容的輸出,包括疫情期間愛奇藝上線的《中國醫生》、近期B站自製的《了不起的寵物醫生》、騰訊視頻播出的《早餐中國 第三季》等。或是抓熱點的內容,或是對小眾圈層的深耕。

雖然近幾年難出《舌尖上的中國》級別的全民爆款,但平臺的發力,無疑在幫助一批創作者和小公司找到出路的同時,讓紀錄片在人民群眾心裡扎了根。

商業探索不足,限制紀錄片發展

伴隨網絡關注、資金投入與產量的不斷上漲,紀錄片在趨於成熟的同時,也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受眾群體。

從AdMaster發布的《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紀錄片的受眾群體55%月薪在7000到2萬之間、76%來自一線城市、82%年齡為18到35歲,74%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

這批一線城市的新中產階層,具備黏性高、付費能力強的特點,對於平臺引流並增加付費用戶池子大有裨益。

但平臺加緊布局之後,紀錄片真的成為一門好生意了麼?

同樣來自AdMaster的調查,目前平臺自製紀錄片很少參與到生產環節,大多是採購而來。雖然平臺選片的要求沒有院線嚴格,但在本身的質量之外,紀錄片是否有變現的潛力,也是常年虧本的視頻網站會考慮的維度。

這就牽扯到目前紀錄片難以突破天花板的原因——商業探索不足。

剛剛提到過影院變現的難度,以2018年上映的《大三兒》為例,影片由發行過《長江圖》《二十二》的潤智影業全程接手,但最終100多萬的票房,連宣傳成本都不到,離300萬的成本更是相去甚遠。

《大三兒》劇照

而在視頻網站,電視劇的商業邏輯包括品牌擺放、人物推薦品牌、產品使用、道具植入、中插廣告等。但紀錄片現有的方式,只有傳統的冠名和植入。

所以就算平臺購入紀錄片,也和紀錄片人面臨同樣的變現難題,這讓本就「貧困」的視頻網站,無力k在紀錄片賽道下大功夫,甚至無法完全承擔自製的資金壓力,那全面支持紀錄片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結 語

因為紀錄片本身存在觀影門檻,所以其用戶規模與收益都存在天花板。但在創作者與平臺的共同努力下,紀錄片蓬勃發展已成趨勢,類型的多樣化、精品化,也讓觀眾能感受到不同藝術載體的魅力。

因此未來幾年,紀錄片能否在平臺、國家的資金扶持下維持質量與數量。無疑是提振從業人員士氣,並吸引更多創作人才入局的關鍵。只有資金流通,人才不斷湧現,紀錄片才能真正成為內容的藍海,紀錄片人也能如自己所願:在紀錄真實之外,讓鏡頭中的影像補足一段歷史。

——END——

相關焦點

  • 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
  • 陳冠希豔照門事件後拍紀錄片 潮牌店年收入6000萬
    如今35歲的陳冠希,雖然沒有整容,沒有玻尿酸,但還是那麼帥,依舊吸引無數粉絲的目光,尤其是最近的紀錄片簡直是帥到爆,而且他的潮牌店連米歇爾都光顧,僅靠潮牌年收入就6000萬。90後小侄女上周跟範主說,最近VICE拍的陳冠希紀錄片——《觸手可及》在網上很火,你們可以聊聊他投資的藝術品神馬的,他現在可是生意人,很會推銷自己。
  • 在海拔6000米 為測量珠峰「身高」的人拍紀錄片
    在舉國歡慶這一時刻,珠峰海拔6000米的東絨3交會點,卻處於忙碌和焦慮中。國測一大隊的測繪人一邊盯著直播視頻裡登頂的畫面,一邊焦急等著遠處珠峰峰頂的雲霧散去。 這一幕,被四川傳媒學院2008級攝影系畢業生王澍收錄在鏡頭裡。作為中央新影集團的紀錄片攝影師,王澍和同事歷時79天,將鏡頭對準2020珠峰高程測量中大量默默無聞的測繪人,展現這些奉獻者背後的故事。
  • 投資6000萬票房75萬,劉鎮偉一生有一部《大話西遊》足矣
    《大話西遊》剛剛上映的時候票房慘澹,很多觀眾都理解不了這部電影的情節和節奏,因此把這部電影歸到了爛片的行列。後來在內地這部電影卻悄悄火了,周星馳代表作無數,但是要論周星馳巔峰之作,《大話西遊》當之無愧。實際上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大話西遊》主演如果不是周星馳的話,這部電影肯定將淹沒在爛片的行列之中,劉鎮偉運氣很好,因為這部電影的主演是周星馳。
  • 花6000塊錢整了一臺二手菱帥,除了有點髒,別的哪都好!
    前幾天有一個同行問我,有一臺東南菱帥要不要,06年的車子,一手車實表13萬公裡,車況可以的,幾千塊錢,保險審車到明年。然後故事就這麼開始了。這是一臺2006年上牌的東南菱帥,我對這車感興趣是因為最近抖音上的小姐姐6000塊錢整了一臺05年的拿來下賽道,誒,有意思,幾千塊錢整臺玩玩,我對下賽道沒啥興趣(關鍵是因為窮,改車下賽道那都是有錢人玩的),不過花幾千塊錢整臺千元車拍個視頻說道說道還是挺有意思的。
  • 1979年羅維讓成龍拍《笑拳怪招》,票房破544萬,片酬只給6000塊
    1976年還是新人的陳港生跟香港影壇大佬羅維籤約,一個月給3000塊固定月薪,拍完一部電影再給3000塊片酬。籤完約之後羅維還給陳港生改了一個名字叫成龍羅維運氣不錯,但才氣真的不足。1976年到1978年不到兩部,成龍跟著羅維拍了近10部電影,部部票房慘澹,甚至已經有發行商開始抵製成龍拍的電影了。
  • 電影紀錄片:故事背後有故事
    《張藝謀和他的「影」》是電影幕後紀錄片第一次走進電影院,自10月12日上映以來,這部紀錄片累計票房78.5萬,分帳票房75.6萬,雖然票房一般,但讓觀眾領略到了電影製作中的心血與細節。給一個中國電影項目拍紀錄片,是給中國電影留下一份史料、一份見證。它開創了電影宣傳新模式,更是為認真拍電影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正名。
  • 賈樟柯:拍紀錄片,是勇敢的工作
    那時候桑拿剛在中小城市興起,我去拍它的休息室,整個廳有三百多人,他們就在那兒過夜。我就奇怪,有家不回呆在那幹嘛?通過訪問我發現他們形形色色,特別有意思,有的是來討買賣,有的是來辦公事的,辦完事第二天要回去,30塊錢洗個澡外加睡一夜,他覺得便宜,就不住賓館了。還有的是嫌老婆煩,不想回家,或是吵了架出來的,反正那是一個躲的地方。我就一直拍,拍了很多特別精彩的訪問。
  • 有人拍紀錄片成了千萬富翁,因為……
    然而票房並不像片中的大部分美食那樣濃墨重彩——這部紀錄片電影的排片率很低,不足1%,上映十天,票房僅為174萬元。好在投資了1200萬的「新年」,處境並不像「174萬」這個數字昭示的那麼慘。上院線之前,出品方便通過與淘寶合作,在淘寶舉行的「阿里年貨節」中,讓淘寶作了相應的年味備貨;又與愛奇藝網站進行視頻合作,獲取網絡視頻點擊分成;並將海外版權賣給央視國際。
  • 中國電影紀錄片慘澹 一年票房不及熱門電影一天票房
    《故宮》、《舌尖上的中國》等片的熱播帶動了紀錄片在中國全面升溫,但紀錄片電影的產量和票房依然難堪。昨天發布的2013年紀錄片藍皮書顯示,去年中國電影總票房170億元,紀錄片票房僅130萬元,不如熱門電影一天的票房。
  • 文化 《看見臺灣》:飛出來的一部紀錄片
    去年,紀錄片《看見臺灣》創造了臺灣島內2億新臺幣票房的紀錄,超過了很多商業大片的票房。這部看上去沒有任何故事和情節、全部由航拍畫面組成的紀錄片,在吳念真平和的旁白與何國傑(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配樂)深沉的配樂「伴奏」下,以溫和的方式震撼了整個臺灣島,讓人們通過航拍視角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真貌。
  • 臺灣最賣座紀錄片 《看見臺灣》拍續集
    【深圳商報臺北訊】(駐臺記者 劉瑜)以2.2億元票房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片的《看見臺灣》即將開拍續集。在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導演齊柏林宣布,續集預計花1年半時間,探尋臺灣島嶼的前世與今生,繼續深入挖掘環境問題。 2013年底上映的《看見臺灣》,耗資9000萬元(新臺幣),歷時5年拍攝,呈現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不僅創出票房佳績,更拿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殊榮。
  • 杜海濤的新電影票房6000慘遭下檔,快樂家族成員們能不能不要再糟蹋電影了
    同一天,還有一部電影悄悄的上映又悄悄的下檔,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愛的帕斯卡》,當天統計的累積票房是6000元,沒錯,單位是千~這樣的演員配置加上故事內容,雖然能想到票房不會太高,但是6000塊怎麼看都太低了.
  • 拍紀錄片的蔣能傑:要理想,也要現實
    他的性格是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但照著圖書館的資料一研究,拍電影的門檻還挺高;於是決定「退一步」,先從紀錄片拍起。 剛開始嘗試的時候,他拍大學裡的人和事,2008年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非常驚訝地發現,過去幾年,鄉村變化很大。比如,因為補助不夠,鄉村教師走了一個又一個,本就稀缺的教育資源愈發緊張。
  • 許魏洲的非主流:五個手指全塗的黑色指甲油,兩塊錢三塊錢那種
    許魏洲:「我覺得那樣會酷一點,因為吉他手不是大家都看手,然後我就五個手指,這裡全塗的黑色指甲油,就買那種兩塊錢三塊錢那種。」真的是很經濟實惠,又很非主流的曾經了。【本文由「小小小思」作者原創,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私信送片的紀錄片導演,拍出了家鄉塵肺病的真相|百家故事
    決定拍紀錄片,同我的成長經歷是有相關性的。我以前喜歡文學,中學想當作家,但寫稿子老被退稿。我覺得這個夢想不行,得換個夢想。後來發現看過的很多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餘華的《活著》,李碧華的《霸王別姬》,還有《紅高粱》、《妻妾成群》……發現了電影與文學之間的聯繫後,我大學學的是工業設計,但天天看電影,泡圖書館,研究怎麼拍電影,發現電影門檻高,後來決定拍紀錄片,拍身邊的人和事,成本低,好介入,也比較了解。我又知道了村裡很多人得了塵肺病、肺結核,就決定去從源頭拍起。
  • 6000萬宣發投入,9.0的高分,《我不是藥神》要造就怎樣的票房高度?
    各項數據指標均顯示,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依舊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奔跑,特別是中國電影市場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暑期檔已經到來,繼去年一部《戰狼2》帶熱市場以後,今年的暑期檔雲集了不少備受矚目的國產片,且開局不錯。《動物世界》的口碑不錯,票房也不錯,不過就目前的票房走勢而言,該片票房破五億的難度加大,電影日報(曾撰文表示,該片口碑過譽,特別是類型不明確是個大問題。
  • 《分歧者2》端午檔票房6000萬 排片16.8%
    《分歧者2》端午檔票房6000萬 排片16.8%2015年06月23日 08:27:35來源:新華娛樂在端午節的三天檔期,《分歧者2》與6部影片同期上映,最終,《分歧者2》以近6000萬的票房表現奪得了端午檔榜眼的位置。排片方面,《分歧者2》首日開畫以16.8%一直領先於其它同日開畫的影片,首日的票房更是高於同日上映的其它四部影片的票房總和。如此好的成績也給了院線和影城極大的排片信心。
  • 【院線】九月臺片,一半是風光片,一半是紀錄片,然後,就沒了
    9月4日有兩部愛情風光片同時上畫包括已經於7月在大陸和香港公映的《巴黎假期》它的臺灣海報是這樣的不過 《巴黎假期》在大陸可謂口碑和票房雙輸尤其是票房 不幸遇上三部強片霸佔暑期檔最後票房僅收一千多萬讓郭採潔的「20億票房女神」地位不保實際上 郭採潔參與的票房大片
  • 餓了麼發起"騎士堡壘"計劃 新增6000多線下門店休息站點
    網易科技訊 7月28日消息,今天,餓了麼宣布在120城聯手26000家線下門店發起「騎士堡壘」計劃,新增6000餘線下門店讓藍騎士臨時休息,並提供簡餐水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