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蒙太奇,大家會想到電影的拍攝剪輯手法。蒙太奇手法是電影拍攝中的一種常見表現手法,簡單地理解,就是將不同的鏡頭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重新的排列組合。電影剛剛出現的時候,攝像機擺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進行拍攝,所以拍攝出的內容類似於舞臺劇。而蒙太奇手法的出現就打破了這種時空上的局限,可以按照不同的目的進行組合。
比如兩組不同的鏡頭組合在一起,所表達出的意境卻不是兩組鏡頭的簡單疊加,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表現出新的含義。這種手法不僅在電影中可以使用,在寫作中也是常常使用的,我們稱之為蒙太奇手法。
我們來看一首1500多年前的詩歌,看看是怎麼運用蒙太奇手法的。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出生於469年,距今1500多年了,卒於520年,這個年份很好記,520代表我愛你。他是今天浙江安吉人,很有才華,詩歌多寫山水景物,當時的人很多都效仿他的詩歌,還被稱為「吳均體」。
這首《山中雜詩》寫出了山間清麗的景色,構思也很巧妙,這種巧妙的構思就是蒙太奇手法。我們先簡單地翻譯下大致內容。
山間縈繞著飄忽不定的煙霧,竹林縫隙裡露出夕陽的光輝。鳥雀在屋簷上自在地飛翔,悠悠白雲從窗戶裡溢出。
很簡單的一首詩,但也是一首不簡單的詩,不簡單的地方在於這四句詩似乎沒有上下文的銜接,只是四個不同場景的描繪,然後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面。把四個畫面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富有韻味的畫面,這既是蒙太奇手法。
詩人吳均就像一個出色的攝影師,善於剪接組合各種不同的畫面。他首先將鏡頭對準遠方,描繪了遠處的山際,煙嵐嫋嫋。在描寫遠景之後,接著又將鏡頭拉近,採用仰視的方式,看茂密的竹林,竹林的縫隙裡露出幾縷夕照。最後是兩個特寫鏡頭,幾隻小鳥自在地在人家的屋簷上飛來飛去,白雲從窗戶裡飄出。
全詩四句詩,每句詩描寫一種景物,然後就出現了四幅畫面,這四幅畫面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共同創造出一種寧靜、清幽的環境,表現出悠然閒適的心情。這種鏡頭組合的手法,就是詩歌裡蒙太奇的手法。沒想到我們的古人,早在1500多年前就會運用蒙太奇手法了,真是不可思議啊。
其實蒙太奇手法在我國詩歌裡面還有很多例子,只是這個例子比較早。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來。
例一:宋代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
裡有這樣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只是呈現了三個名詞:楊柳岸、曉風、殘月,但運用蒙太奇手法組合在一起,就營造出一種悽清幽靜的詩歌氛圍了。如果只是單獨的三個名詞,是不會有這種表達效果的。
例二:南宋陸遊的《書憤·其一》
這首七律的頷聯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裡就使用了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前一句用了「樓船」「夜雪」「瓜洲渡」三個名詞,三個名詞組合在一起就表現出了一種壯闊的戰場景象。後一句用了「鐵馬」「秋風」「大散關」三個名詞,這三個名詞就組合成了一幅壯美的悲壯的畫面,自有一股豪邁之氣。
此外還有李煜的《漁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蘇東坡的《回船一字詩》、何佩玉的《一字詩》等等,都是運用蒙太奇手法進行詩歌創作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