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據統計顯示,全球每年要遭受五百多萬次地震的影響。我國最早關於地震的記載是《竹書紀年》中的「帝乙三年。」這種天災是人類無法預測以及無法避免的,並且,它帶來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因為天災的神秘性,中國古代人民經常會把自然的災禍與人的禍福聯繫在一起,就像《書·伊訓》中寫道的:「方懋厥德,罔有天災。」古人認為天災的降臨往往是因為皇室血脈德行的缺失,從而招來了上天的懲罰。
現代社會,隨著各種精密儀器的出現以及科學觀念的普及,類似的玄學觀念已經幾乎不再被人們接受。可自然災難帶來的損失依舊是人類難以承受的,一旦某地發生了自然災害,當地百姓至少要經過幾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過來,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的地區甚至根本不可能再恢復如初。
然而,無論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災難發生,就會湧現出一批批「天使」般的人物,他們給飽經磨難的人們送去溫暖,把他們帶出絕境。除了一眾捐款捐物的愛心人士,在各個災難發生的現場,也總有很多令人敬佩與感動的身影,他們就是人民解放軍。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那位叫總理讓路的解放軍戰士,如今現狀如何?
一、汶川地震損失慘重
相信沒有人能忘記零八年五月十二日的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四川汶川發生了一場震級高達8.0級的地震。這場災難令汶川死傷無數,我國一多半的地區都受到了殃及,不少國家以及地區都有震感。可以說,這是我國建國以來破壞程度最嚴重的一場地震了。七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喪命,數十萬人家破人亡,中華大地頓時籠罩在了一片哀傷的氣氛中。
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000億人民幣,汶川附近的建築房屋基本被毀,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只能靠政府的救濟度日。不僅如此,汶川地震之後的餘震也非常頻繁,前後累積高達將近8000次,餘震造成的房屋二次坍塌使得救援人員的工作難度大大提高。救援人員不得不在幾近完全損毀的道路上一次次進行救援、人工運送物資、搬運傷者等等。由於道路損毀導致大批救援物資無法及時運到汶川地區,救援隊只好不斷嘗試新的運送方法、找尋新的救援道路。
二、舉國援助汶川
舉國上下無一不牽掛著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受到傷害的人民,無數愛心人士主動捐款捐物,甚至還有大批志願者主動前往汶川地區參與救援。全國各地也都派出組織有序的醫療隊、救援隊、軍隊前往汶川參與救援行動。大家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因此絲毫不敢懈怠,爭分奪秒地進行救援,生怕因為一秒的耽擱就會使一條生命從此離我們而去。
為了重建汶川,我國還發布了一系列對於汶川地區災後重建的支援方案,以「一省幫一縣」的方針救援汶川地區。就這樣,在汶川地震後的三個月之內,上千萬受災人民的基本住房問題得以初步解決。
三、救人為重,總理讓路
在此次汶川地震事件中,有一個人為了救援行動,直接讓總理為其讓路。此人名叫王肅滿,是一名人民解放軍戰士。他跟隨部隊來到汶川地區後,和其他士兵一樣夜以繼日地進行搶險救援工作,挽救了無數生命。在那時,人們的眼中只有救援,對於周圍的環境與人物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當時,王肅滿從一片廢墟下救出了一個小女孩,然而這個孩子卻因為長期被困地下,生命體徵極其不穩定。為了確保女孩的生命安全,王肅滿毫不猶豫地抱著孩子飛奔向救助站。就在奔跑的途中,他一邊跑一邊讓路上的人讓開。那時的他根本無心顧及是什麼人給他讓了路,也沒時間說一聲感謝。
直到後來王肅滿受到了總理的表揚時才知道,原來那天給他讓路的其中一個人就是國家總理。總理在汶川受災後的第一時間就前往災區指導救援並安撫人心。王肅滿這種一心救人的精神令總理和全國人民動容。當時的攝像機曾經記錄下了這感人的一幕,可惜的是抗災時期湧現出了太多感人的事情與人物,王肅滿的行為反而被大家淡忘了。而在結束救援任務之後,王肅滿也是回到了部隊,他的生活也沒因為人們的關注受到影響,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訓練,學習做一名出色的人民子弟兵。他的生活也沒有因為那一次地讓路而受到改變。
身為人民解放軍,王肅滿沒有辜負自己的使命與國家的栽培。在災難面前,像王肅滿一樣奮不顧身的人還有很多,無數士兵、醫療人員、志願者都為了挽救任何一條生命不眠不休地努力過。儘管他們的名字沒有被我們熟知,但人們對於他們感恩的心絕不會減少一絲一毫。讓我們向這些偉大的人致敬!
參考資料:
《竹書紀年》
《書·伊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