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日本人拍攝的北京城老照片,其中一張在2001年起了重要作用

2021-01-07 凡人摸史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老照片,是庚子之變後,日本人伊東忠太拍攝的。此人是建築學家,因此照片都偏重於建築方面,但裡面的一些細節,都有故事。八國聯軍侵華發生在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也就是1900年6月。

兩個月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聯軍佔領了北京。這些照片拍攝於戰事已基本平息之時。這是大高玄殿的牌樓,俗稱三座門。該殿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5年之後毀於大火,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才重修。清朝避玄燁諱改為大高元殿,之後更名大高殿,庚子之變中內部破壞嚴重。

這是保和殿寶座,皇建有極四字為乾隆御筆。對聯為: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鑑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這是太和殿,也就是金鑾殿。建極綏猷四字,亦為乾隆御筆(匾上中部即此四小字)。然而,此匾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後不知所蹤。多少年後,重製此匾,花了一年,到2002年9月複製成功,參照的就是這張照片。

這是乾清門前金缸局部,不得不說,皇家的玩意看起來是既精美又大氣。

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帝後起居之處。無為二字,為康熙皇帝御筆。不過它的細節不在這裡,而在寶座旁邊那些盒子。乾隆十一年(1746)在清初二十九寶璽裡選出了二十五個,以應《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儘管他的野心沒在秦始皇大,但清朝傳的代數,連25的一半都不到。

寧壽宮為帝後養老之所,錫慶門則是寧壽宮通往紫禁城其它各處的門戶。如果慈禧太后早到這裡養老,使光緒維新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大概,就不會有這雜草叢生、淪為百姓打柴地的慘景了吧。

福壽山牌樓下,站著個日本兵。日本是八國聯軍裡出兵最多的,據說,也是軍紀最好的。為何如此?原因在,作為新晉強國,它要豎立形象,不希望再被列強看成是猴子了——明治維新中期,為修改不平等條約,伊藤博文等人搞起鹿鳴館外交,在衣著及生活方式上向歐美靠攏,卻被對方形容為沐猴而冠。

這是朝陽門外,伊東忠太拍的是城牆,我們看到的卻是百姓的生活。

那個時代沒有全景相機,但架不住用幾張照片合出一張全景。不過,如今看來,這照片的「主角」卻是御道中間的那引起人,應該是來「參觀」的外國人吧。

相關焦點

  • 1920年北京城歷史老照片:沒想到民國時期的北京城是這樣子
    1920年北京城歷史老照片:圖為民國時期的北京西直門,西直門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 1920年北京城歷史老照片:圖為民國時期北京城街上的景象。
  • 120年過去了,一起來看英國畫報記錄的庚子年北京
    120年前的庚子之亂期間,《圖片報》、《倫敦新聞畫報》等都派遣了專業的新聞記者及攝影師和畫家駐紮於北京,並廣泛徵集、採用當事人現場拍攝的照片,於風暴中心,見證和記載了這場大變。除了為歷史提供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現場報導,使我們有幸可以目睹時人所記錄的珍貴場面外,還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觀察庚子事變的視角,即以西方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戰時立場,對當時的清朝做出了怎樣的描述。
  • 庚子年怪事多 歷史上庚子年大事
    生活就是起起落落的,有陽光就一定有黑暗,有美好就一定有糟糕,做事不能夠事事順心,命運的坎坷才能夠讓人最快的成長。
  • 「庚子年是災年」比胡說八道更可惡
    「庚子年是災年」完全是胡說八道,說這話的人不是糊塗,就是別有用心,為什麼呢?第一它試圖將災難規律化、輪迴化,影響和改變了人們對災難應有的、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既然災難不可避免,那麼,得過且過,苟且偷生,大喝特喝雞湯,放棄主觀努力和希望,就成了普適價值觀,成了正能量。
  • 老照片:一個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
    下面這些照片是日本隨軍記者在1894年拍攝的甲午戰爭實況,應該是反映中日甲午戰爭很珍貴的老照片。而甲午戰爭對我國的歷史也意義深遠,比鴉片戰爭深遠的多。鴉片戰爭是跟英國人打,咱們打輸了,好像還並不是很丟人,畢竟英國是世界強國,有誰能打贏他?無論怎樣中國還是亞洲老大。
  • 為什麼庚子這麼難:歷史上的38個庚子年,發生了什麼?
    今年是庚子年。在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庚子年的預言、庚子之災、庚子大坎、庚子輪迴的說法,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不太好。「庚子」年真的總是這麼難嗎?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庚子年,都發生過什麼?宮宴上,晉武帝調笑亡國之君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挺喜歡唱歌的,唱一個來聽聽唄?」孫皓立刻端起酒杯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 1997年的日本老照片,女孩們青春正美好,最後一張校服很漂亮
    2020-09-19 12:03:08 來源: 精品影視 舉報   的1997年的日本老照片
  • 庚子年有什麼特別之處?歷史上的庚子年,發生過哪些大事呢?
    與此同時,一種說法甚囂塵上,說是因為今年是庚子年,所以才會發生這種事。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牽強附會罷了!在2003年時,世界範圍內還爆發過非典,但2003年卻不是庚子年。也就是說,病毒的爆發,並不會挑一些特殊的年份。那什麼是庚子年呢?庚子年是農曆一甲子中的一個,比如1840、1900、1960、2020、2080……(60年為一周期), 即所謂農曆的幹支紀年。
  • 蜀中客 ▏1909年張柏林拍攝成都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1909年4月8日,羅林·張柏林從灌縣松茂古道拍攝的都江堰魚嘴、金剛堤和安瀾索橋。近些年,一大批署名美國地質學家張柏林拍攝的晚清1909年老照片時常在網絡中廣泛流傳,其中有關四川內容的照片最為眾多,一些記錄四川、成都歷史的書籍也登載有其中的一些照片。
  • 新冠病毒:從庚子年大歷史看疫情帶來的機遇
    縱觀大歷史,歷史上的庚子年恰巧發生了一些特殊事件或大事件,於是,有人信奉庚子年災難、庚子年危機之類的留言,開始杞人憂天,於是有人焦慮,有人恐慌。實際上,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按照60年一輪迴,共經歷了80多個庚子年,是不是每一個庚子年都不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 庚子年大事簡史
    天幹地支結合分別為甲子,乙丑,丙寅……以此類推,循環一個周期是六十年。正是人們常說的,六十年甲子一輪迴。今年是庚子年,因為歷史上的庚子年恰巧發生了些特殊的事件,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庚子年的預言、庚子之災、庚子大坎、庚子輪迴的說法,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不太好。「庚子」年真的總是這麼難嗎?
  • 庚子鼠年的「庚子賠款」絕不會重演
    六十年庚子一輪迴。民間流傳著庚子年的預言、庚子之災的說法。2020年,又是一個庚子鼠年,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這次疫情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還難以估量。近期,網絡上流傳一張圖,圖中歷數近代鼠年大事件。回望歷史,鼠年的確發生了很多大事件。
  • 史話庚子年:真的多災多難嗎
    傳統文化語境下的「庚子」在近代引入公元紀年之前,我國古人習慣以幹支紀年,並以「六十甲子」為一個周期循環,庚子年在其中位列第37,其中「庚」為十天幹之一,「子」為十二地支之一。幹支不僅可以紀年,還可紀月、紀日、紀時,在我國曆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庚子年極簡史
    今年是庚子年,因為歷史上的庚子年恰巧發生了些特殊的事件,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庚子年的預言、庚子之災、庚子大坎、庚子輪迴的說法,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不太好。「庚子」年真的總是這麼難嗎?宮宴上,晉武帝調笑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挺喜歡唱爾汝歌的,唱一個來聽聽唄?」孫皓立刻端起酒杯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世說新語》對此的評價意味深長:帝悔之。
  • 一張老照片的闢謠:光緒皇帝謁陵照
    圖1這張老照片曾被長期誤傳為「光緒皇帝謁陵照」,所謂的「光緒皇帝」即畫面中間者。這裡我們要從照片中的洋人著手,在這張照片中有兩名法國軍官,其中站在後排的那位帽子前方正中央依稀可以看到數字「17」,這表示他隸屬於法軍殖民地軍第17團,這支部隊1901年1月成立,1902年6月更名為陸軍第5團,因此這張照片應拍攝於1901年1月至1902年6月之間。在八國聯軍侵華前,清西陵作為皇家安息之地是絕無可能允許外國人前往並拍照的。
  • 原來一百年前老北京人見面這樣施禮!︱他傾家蕩產,拍攝了北京老照片
    上圖中的大叔(其實應該叫老爺爺1907年,卡恩接觸到了彩色照片的拍攝技術,在一次拍到不少滿意照片的日本之行後,卡恩 萌生了一個計劃:用影像記錄下整個地球如何?一張雄偉的藍圖就此展開,卡恩將它命名為「地球檔案」(Les Archives de la Planète)。他要用照片建一個彩色地球檔案。可以說,卡恩就是那個年代的任性有錢人,隨即,他僱傭多位攝影師,前往世界各國,拍攝當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以及人文風貌。
  • 前門百年絕版老照片
    1865此木刻畫是按P.Champion於1865年拍的照片所刻(筆者暫不知原照現存於何處),是已知最早的前門大街老照片.從木刻畫可見
  • 1895年臺北老照片 日本佔領之初的臺北城鄉風貌
    --分享一組1895年臺灣臺北老照片, 讓我們一覽彼時日本佔領之初的臺北城鄉風貌。
  • 六百年前的庚子年,那時候中國在經歷什麼?一個盛世時代已經拉開帷幕
    按照中國傳統曆法,2020年以天幹地支計算,這一年將是庚子年。 提到庚子年,當代很多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庚子賠款這四個字。在一百二十年前,因為滿清政府的腐朽和無能,八國聯軍攻入了北京城,在城內燒殺搶掠,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永遠無法忘懷的巨大傷害。
  • 閒聊一張老照片……
    照片主體毫無疑問是正中的羅大佑,老歌迷大抵一眼即可認出這正是那個黑色旋風的羅大佑。背景依稀有「民歌」「羅大佑」與「研習創作發表會」字樣,並且由照片中央捲髮男子樣貌,可依稀推測該照片拍攝於1982年前後。然至於這個「研習創作發表會」的具體詳情,便不得而知了。 但是,在這裡真正想談的,並不是大家所熟識的青年羅大佑,而是照片中餘下的四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