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客 ▏1909年張柏林拍攝成都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2021-02-24 平叔閒譚

1909年4月8日,羅林·張柏林從灌縣松茂古道拍攝的都江堰魚嘴、金剛堤和安瀾索橋。

近些年,一大批署名美國地質學家張柏林拍攝的晚清1909年老照片時常在網絡中廣泛流傳,其中有關四川內容的照片最為眾多,一些記錄四川、成都歷史的書籍也登載有其中的一些照片。這批老照片拍攝的地域、內容極為廣泛,真實記錄了中國晚清時期1909年廣東、廣西、香港、上海、南京、武漢、長江、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北京、遼寧等地的社會人文、城市鄉村、地理風貌等特點的影像。這些拍攝於100多年前的幾百幅老照片,以其圖像清晰、內容廣泛而深受網友的關注和喜愛。

1909年4月6日,成都的一條商業街道,兩旁是商號店鋪的招牌,遠處過街牌樓上寫著「中法大藥房」。

遺憾的是,這些精彩的老照片雖然流傳多年,上面除了標註有「拍攝者」張柏林和地點等簡介之外,再沒有更詳細的文字說明。由於缺乏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使得這些珍貴的老照片讓人無法了解其應有的價值和內涵。有些轉帖者還想當然地註明張柏林是位旅遊者,是來中國遊山逛水的美國遊客,等等。

這批老照片存在的真實原因和背景是什麼呢?張柏林一行到中國到底是來做什麼的?保存這批老照片的美國伯洛伊特(Beloit)學院,不僅公布了這些照片的高清大圖,還在藏品中登載有羅林·張柏林沿途寫有六冊日記,日記提供了中國之行的詳細信息、行程和見解感受。從日記中我們可以斷定,這批老照片的實際拍攝者是羅林·張伯倫(Rollin T.Chamberlin),他是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著名的地質學家湯瑪斯·張柏林(Thomas C.Chamberlin 1943-1928)唯一的兒子,也是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的年輕地質學者。羅林的父親湯瑪斯·張柏林1866年畢業於伯洛伊特學院,之後出任威斯康星大學教授,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美國地質學會總裁(主席)。羅林·張柏林為紀念父親畢業於伯洛伊特學院,便把這批1909年中國考察之行拍攝的700多張照片和自己的6冊日記以其父親的名義交由伯洛伊特學院典藏。

1909年4月7日,成都平原的稻田和村舍竹林。

羅林在他的日記記錄了他們在中國數個月行程即每天的所見所聞,以及拍攝照片的資料說明等等。但是,他對於為什麼他們要到中國四川的具體背景和目的卻沒有交代清楚,讀後往往依然令人還是一頭霧水。其實,他們1909年上半年的中國之行,是美國當時最大的實業家老約翰·洛克菲勒慈善事業所為的結果。

1900年中國的庚子事變,是世紀之交的一件大事。中國雖然遭受了空前的慘痛遭遇,但中西關係也因此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批有見識的西方人認識到,應該在中國普及現代知識和新式教育,推動中國向現代化發展和進步。因此,進入20世紀以後,在西方人中興起了一股到中國興辦教育機構的熱潮。這其中就包括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

1909年4月8日,考察團從灌縣西門沿松茂古道西進。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國實業家、慈善家。1870年他創立標準石油,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洛克菲勒在人生的後40年致力於慈善事業,主要是教育和醫藥領域,兩所美國頂尖大學芝加哥大學(1892年成立)與洛克菲勒大學都是他出資創辦。洛克菲勒堅信他人生的目的是「盡力的賺錢,盡力的存錢,盡力的捐錢」。他以許多負面手段成為了空前絕後的巨富,但他終生不煙不酒,私生活極為嚴謹,一生勤儉自持。他在晚年將大部分財產捐出資助慈善事業,開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二十世紀初,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龐大財富支撐下,計劃在中國資助符合社會公益的大型的長期項目。洛克菲勒的好友兼顧問弗雷德裡克·蓋茨(Fredrick Gates)牧師建議他在遠東實施一項計劃,準備在中國建立一所綜合大學。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國早期最大實業家、慈善家。

為此,洛克菲勒接受了蓋茨牧師的建議,1908年成立了東方教育調查委員會,由芝加哥大學教授、神學家歐內斯特·德威特·伯頓(Ernest DeWitt Burton 1856-1925,又譯為伯爾頓,芝加哥大學第三任校長)擔任這個委員會的領導。伯頓教授在履行洛氏基金會的意圖中,計劃先到中國調查這個在遠東大國的教育、社會和宗教狀況,打算協助在華的外國差會、使團在中國建立一所類似芝加哥大學規模的大學。

1909年4月9日,灌縣西部大山深處的田地和人家。

在此之前,伯頓先生曾接到了在中國西部成都的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約瑟夫·畢啟博士的邀請。畢啟告知,在中國華西成都的美、英、加國的教會正在籌備建立一所西方式的大學,希望伯頓先生能夠親臨四川成都考察,能對這所西方人在華西籌建的大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因而,伯頓便把東方教育調查委員會考察的重點放在了中國的四川成都。

(畢啟(Joseph Beech,1867~1954),美國傳教士、教育家、文學士、神學博士,華西協合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主要創建人。1899年畢啟畢業於美國惠斯聯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1899年受基督教會差遣隻身赴華,1903年來到四川,先後創建了重慶求精中學,成都華美中學。1904年創建成都華英中學,並任校長,1905年參與籌建華西協合大學,1913年任華西協合大學首任校長,1930年辭去華大校長職務,任華大教務長。1946年獲民國政府授予外國人特殊功績榮譽獎紅藍鑲綬四等彩玉勳章,以79歲高齡返回美國。1954年畢啟逝世,享年87歲。)

1909年4月11日,郫縣當地一家人的後院。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09年1月初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教育調查委員會考察團一行從芝加哥啟程,開始了近半年的中國之行。考察團總共由四人組成,歐內斯特·伯頓博士擔任團長,成員包括著名的地質學家,時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年已66歲的湯瑪斯·張柏林,擔任日常聯絡、生活起居及攝影師工作的是張柏林唯一的兒子羅林·張柏林和一位年輕的華裔翻譯王先生(Y T Wang)。羅林·張柏林隨身攜帶兩部柯達照相機,一部為拍攝大底片(約7 X 5英寸)6張一卷的相機,一部是拍攝較小底片(約4.5 X 3.5英寸)12張一卷的相機。從照片上看,負責拍攝照片工作主要由羅林擔任,王翻譯有時也在拍攝。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教育調查委員會考察團成員:歐內斯特·伯頓博士(上左圖)、湯瑪斯·張柏林教授(上右圖)、羅林·張柏林(下左圖)、翻譯王先生(下右圖)。

伯洛伊特學院典藏的歸屬湯瑪斯·張柏林教授名下的老照片共計726張,除去途經夏威夷、日本、俄羅斯、瑞典、挪威等國家的80餘張,在中國拍攝的照片計640餘張,其中在四川(重慶)拍攝的就有240餘張,反映成都城區街道、成都平原的照片數量尤為眾多、內容最為豐富。

從這些眾多的照片分析,羅林·張柏林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攝影師。照片的拍攝無論是取材、構圖,還是景物、人物的取捨,還包括一些抓拍的照片,拍攝都十分到位。羅林拍攝的照片都是一路行攝,目擊所見的場景,很少有場景雜亂無章的敗筆之作。一路上羅林還要及時把拍攝過的膠捲衝洗出來,沒有過硬的攝影操作水平,是無法完成這項工作的。正是因為羅林照片拍攝的精彩、生動,才吸引了眾多網友的圍觀和轉載。

1909年3月31日,三臺縣觀音橋(三臺觀橋鎮)旅店內房門口,考察團唯一的合影照。左起依次為:伯頓博士、湯瑪斯·張柏林教授、畢啟博士、王翻譯、羅林·張柏林。

後面,我們以其中一些照片拍攝的時間順序為例,解讀這些老照片拍攝的地點、內容和本人的一些解讀和理解。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教育調查委員會考察團1909年1月4日從芝加哥啟程,橫穿美國大陸於9日在舊金山登上到日本的郵輪,途徑夏威夷做短暫停留後,於1月20多號到達日本。考察團在日本幾個城市逗留數天後再次登船,於2月初抵達上海。在上海考察團見到了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端方邀請考察團去南京考察。因此,伯頓一行在上海數日後坐船抵達南京,與端方進行了深入的會談。端方曾率團訪問過歐美,對西方社會有所了解,端方對洛氏基金會的意圖表示歡迎,並對此提出意見和建議,並表示他將考察團的情況上報北京。可惜羅林·張柏林僅僅在日記中簡單記錄了會談情況,卻沒有拍下會談的影像。之後,考察團返回上海,由上海乘坐輪船到香港、廣州,在沿西江到三水,最終到達廣西的梧州。考察團原路返回上海後從吳淞口乘坐江輪溯長江西行,經停漢口數日後於3月11日到達宜昌。

1909年3月16日,考察團進入四川境內後羅林拍攝的第一張巫峽照片。

在湖北宜昌,考察團一行見到了從成都前來迎接的約瑟夫·畢啟博士及其隨員。畢啟已經為伯頓一行安排好了前往四川的房船和行程,令考察團一行非常滿意。1909年宜昌到四川還沒有開通機械動力的江輪(1910年開通),上溯入川只能乘坐每天行程僅數十華裡的木船。途經山高水急的三峽和一道道險灘,全靠船夫和縴夫一步步拖拉。3月12日考察團自宜昌啟程,16日到達四川境內的巫山,19日抵達萬縣。在萬縣考察團登岸,從陸路前往四川首府成都。

 

1909年3月16日,房船內艙裡羅林正在床上看書。船艙內牆上有中國傳統的福祿壽圖案和對聯。

清末中國四川的交通條件極為惡劣。考察團之前所到地方都有水路或鐵路相通,乘坐輪船、木船還比較舒適。從萬縣到成都的道路是歷史上的官道,距離為400英裡(約650公裡),是歷史傳統上從長江水路入川的最佳路線,一般行程多為14、5天,代步的唯一工具只有四人抬的轎子,每天行程僅7、80華裡,晚上便要住店睡覺。沿途客店多是極為簡陋的小店,有些可以說是骯髒不堪。十九世紀末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女士,二十世紀初日本教師山川早水都在自己的書中繪聲繪色對四川沿途旅店的破敗骯髒做過描述。100多年後對於我們或許難以想像那時的旅行,如今高速公路行程不到一天時間的路程,那時卻要走上十多天。

1909年3月17日,考察團在夔州府(奉節)登岸遊覽,這是城中的一條大街,兩旁是圍觀的居民。

羅林在日記中並沒有對沿途吃住條件如何進行敘述,作為地質學者,他更多的是對沿途四川的地理風光和人文方面的記述。他以一個西方年輕人充滿新奇的眼光看待沿途的人文風景,拍攝的照片內容極為豐富,山川地理、道路村舍、人文風貌等等,使得100多年後清末四川的風貌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1909年3月17日,羅林從房船上拍攝的雲陽張飛廟。在4月底返程途中,考察團登岸參觀了這座著名的寺廟。

1909年3月19日,考察團抵達萬縣碼頭,碼頭上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和等待生意的挑夫。

3月20日上午畢啟的隨員僱傭好前往成都的轎子和挑夫,下午考察團離開萬縣,途徑萬縣分水(住店過夜)、梁山縣(梁平)、梁山袁驛壩、大竹縣、渠縣李渡河、渠縣新市場、蓬安縣跳蹬壩,27日下午抵達順慶府(南充縣)。28日在順慶考察團修整一天,參觀了當地的學校、絲綢廠等,羅林還專門渡過嘉陵江拍攝了南充那座著名的白塔。之後,考察團繼續西行。途徑蓬溪縣、遂寧縣太和鎮、三臺縣觀音橋(觀橋鎮)、中江縣大磉礅、金堂縣姚家渡,最終於4月3日下午抵達成都,經北門入城住進位於陝西街的美國美以美會基督教福音堂。

1909年3月20日,下午考察團從萬縣出發,這是途經萬縣薴溪河,遠處是著名的萬州橋。

1909年3月21日,從分水到梁山縣(梁平)的層層梯田。

1909年3月21日,途經梁山縣(梁平)東邊的幾座石牌坊。

1909年3月23日,梁山縣(梁平)袁驛壩西部的溪流和石拱橋。

1909年3月24日,大竹縣西部的一個煤礦吸引了考察團的注意,當地的採煤完全靠人力開採。

1909年3月25日,考察團的隊伍正在經過渠縣李渡河西部的一座石牌坊和河流上的石拱橋。

1909年3月26日,羅家村附近大路旁的一座寺廟。

1909年3月27日,順慶府(南充)附近的平原與嘉陵江。

1909年3月28日,順慶府(南充)嘉陵江北岸的白塔。

1909年3月30日,從蓬溪到遂寧太和鎮途中,考察團中午在槐花鋪停下吃午飯。

1909年3月30日下午,蓬溪縣西部有眾多的鹽井,這是考察團在了解當地鹽井,採集鹽滷水和熬製鹽巴的方法。

1909年3月30日,蓬溪倘家附近的官道引起羅林的興趣,他拍下這段彎彎曲曲沿山而建的道路。

1909年3月30日,考察團一行隊伍行進在倘家附近的山路上。

1909年3月30日,途經一所道路旁邊的學堂,羅林拍下學堂門外站立整齊的學童和老師。

1909年3月30日,蓬溪縣與射洪縣交界的界牌(牌坊),前面距離太和鎮(現在射洪縣所在地)已經不遠。

1909年3月30日,太和鎮東邊河流上一座巨大的水車,利用水流的力量水車可以把河水提升到數米高的田地裡。

1909年4月1日下午,考察團到達中江縣大磉礅,停下住店過夜。全場鎮的居民幾乎全部出來圍觀這些遠道而來的住宿者。

1909年4月2日,中江縣興隆場附近的村民正在露天融鐵鑄造農具,這種土法融鐵鑄造技術引起考察團的興趣。

1909年4月3日,從金堂縣姚家渡到成都的路上,考察團一行的隊伍浩浩蕩蕩。

在成都從4月4日到6日的3天時間裡,考察團的日程緊張而繁忙。他們先後拜訪了四川負責文化教育的道臺,到總督衙門拜訪時任四川總督的趙爾巽,對四川的教育教育交換意見,介紹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設想,聽取總督的建議和意見。總督趙爾巽剛剛接到北京的電報,考察團就來到成都,他對考察團的行事風格,辦事效率表示了敬佩。考察團會見了在成都的歐美各界人士,兩次與成都的美、英、加教會負責人畢啟、陶維新、啟爾德等人開會,就即將建立的華西協合大學的設置、管理等一系列問題深入進行討論,提出許多意見建議。

1909年4月4日,考察團在成都南門外參觀剛剛修建不久的自來水提水裝置。位於成都南門外的南河上,照片中水車的背後可以看見南門城樓頂。成都自古城內水井水質不好,居民飲用水多是購買城周府南河的河水。清末,成都有關衙門在南門外的南河修建起直徑達十米的大水車,把南河水打上來,穿過城牆,引入城內的一個大蓄水池裡,再通過引水管把池裡的水引到各條街上的蓄水井中。引水管用的是一節節粗大的竹子,用薴麻捆綁連接後再敷上水泥;蓄水井的周圍及井底用木板作護壁,防止井水往外滲漏或井外的水浸入。當時,這項工程也是成都當局引以為傲的典範。(此照片原美國伯洛伊特學院不存,照片出自羅林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文章中插圖)

他們還登上成都南門城牆,遊覽觀賞城牆內外的風景,參觀位於貢院內的四川高等學堂(四川大學前身),羅林對高等學堂的校舍、教學設備等給予很高的評價。羅林的日記中對成都的城市街道的整潔寬敞表示驚訝,成都的街道和城牆上的景色都被羅林一一拍攝下來。

1909年4月4日,考察團從南門登上城牆遊覽,一直向西走到滿城才返回。這是在城牆上拍攝的城內的景色,近處是連綿不斷的穿鬥房屋,遠處是隱約可見的南門城樓。拍攝位置大約在現在的錦裡西路南城塘坎街附近.。

1909年4月4日,這是在城牆上同一個位置拍攝的城牆外的景色;枯水季節的南河水量不大,河岸上的兩條道路人來車往。照片遠處中間隱約可以看見南河畔那棵如今有兩百年樹齡的皂角樹。

1909年4月4日,從城牆上拍攝的城牆內的景色,所及之處綠樹成蔭,或許是滿城的一角。

1909年4月4日,位於成都陝西街基督教堂東側的存仁醫院(現在的四川省教育廳所在地)。存仁醫院是二十世紀初由一名叫甘來德的(Harry L Canright)美國醫生、傳教士1894年開始修建。建成的存仁醫院為三層丁字形樓房,主樓中央有四面形鐘樓一座,高於主樓約6米左右,為成都第一座磚木結構西洋高層建築鐘樓。

1909年4月5日下午,考察團前往南門外的南臺寺附近的華西壩,與美、英、加教會負責人商議有關華西協合大學建校的相關事宜。這個路口應該是南門外的一個路口。

1909年4月5日,在華西壩正在打棒球的華西高級中學的學生。

1909年4月6日,為籌備前往灌縣山區考察,羅林與王翻譯到成都商業大街購置相關的東西。這是成都東大街的一段街景。

1909年4月6日,成都東大街。大街兩旁是各色商鋪,不遠處豎立著一座木質過街牌坊。牌坊的上方中間為「奏辦」二字,清代經皇帝批准的稱為「奏辦」;下方中間書有「億屢中」三字牌匾,「億屢中」出自《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三個字的意思是,「料事總是能與實際相符」;牌匾的兩旁還繪有元寶圖案,四周上書「光緒元寶」四小字。據此可推斷這座牌樓是由皇帝批准設立的股票「奏辦公司」於清光緒年間修建而成。成都最早發行彩票時間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估計這幢牌坊就是修建於那二年。這幢牌坊大約位於下東大街糠市街到東門附近,羅林還為這幢牌坊拍了一張特寫照片。這張成都東大街老照片也糾正了一個歷史錯誤:以前不少介紹成都東大街的書中,都認為東大街牌坊上的字為晉代左思的「既崇且麗」四個字,現在看來是個錯誤。

1909年4月6日,成都的某條街道和街上行人。

4月7日至11日,考察團經滿城出西門前往灌縣山區進行考察。一路上羅林使用兩部照相機拍攝了眾多的沿途風光和人文影像,他對於四川平原的美麗、富庶、植被豐茂,人流、物流繁忙發自內心的讚嘆。

1909年4月7日,成都平原的田園和房舍。

1909年4月7日,成都平原道路旁的田園。

1909年4月7日,成都平原常見的人力獨輪車(雞公車)。

1909年4月7日,成都平原道路旁的墓地佔據了不少的田地。

1909年4月7日,郫縣附近田園中的一座磚塔。

1909年4月7日,成都平原的田園中的村舍和竹林。

1909年4月7日,路旁一群採花的女童看見羅林拍照後紛紛躲避。

1909年4月7日,通往灌縣道路旁的水渠。

1909年4月7日,傍晚時分,考察團沿走馬河來到灌縣城外,遠處是連綿不斷的大山,著名的十七層奎光寶塔依稀可見。

1909年4月7日,傍晚暮色時分,考察團抵達灌縣東門外。

作為地質學家的張柏林父子,到四川的目有一項就是考察被西方稱之為「中國西方的阿爾卑斯山」的灌縣西部的龍門山。5天時間裡,他們在灌縣住宿一晚,兩晚住宿在灌縣以西大山中的汶川縣漩口鎮,沿松茂古道到達映秀灣以西數公裡後才折返。他們用攜帶的測量海拔的儀器、經緯儀等對岷江的走勢、沿途大山的地理構成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記錄,在日記中還繪製了簡略的地形和岷江走勢圖。

1909年4月8日,考察團走過安瀾竹索橋。

1909年4月8日,松茂古道沿岷江西岸進入大山。

1909年4月8日,路遇古道上的背夫。

1909年4月8日,羅林乘坐兩人抬的簡易竹轎(滑竿)。

1909年4月8日,當晚考察團住宿在漩口鎮。漩口位於汶川縣岷江與壽溪河合流處,照片的左邊為漩口鎮。鎮的江對面巖坪上是回瀾塔。因岷江漲洪水,託起壽溪河之水旋轉,似有瀾回,故塔名「回瀾」。

1909年4月9日,映秀灣附近的大山。

1909年4月9日,岷江山的又一座索橋。

在4月10日由漩口鎮返回途中,他們參觀了都江堰和二王廟,對都江堰的功能和李冰父子的功績讚譽有加,認為二王廟展現出的中國建築的奇妙和俊美。返程中他們當晚在灌縣的新場(現都江堰市聚源鎮)住宿,在新場羅林拍下幾張非常有特色的照片。

1909年4月10日,二王廟大門。

1909年4月10日,二王廟大殿對面的戲臺和庭院中兩棵上百年的紫薇古木。

 

1909年4月10日,二王廟大殿一側。

1909年4月10日,二王廟大殿。

1909年4月10日下午,新場(現都江堰聚源鎮)露天劇院的數百名觀眾和演員都轉身觀看羅林在拍照。

1909年4月11日清晨,考察團離開新場(聚源鎮),王翻譯手拿三腳架坐在手推車上(雞公車),路兩旁都是圍觀的當地居民。

1909年4月11日,路上經過的幾座牌坊。

1909年4月11日,路遇頭頂大草帽的小腳當地婦人。

1909年4月11日,在郫縣吃午飯時,羅林拍下這張一個當地婦人坐在門外吸菸袋的照片。

1909年4月11日,五位沿途護衛考察團的灌縣士兵。根據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規定,外國人在中國行走、旅行,沿途各地衙門都要派出士兵負責護送,每到一縣相互交接。灌縣這幾位士兵護送考察團到郫縣後即將返回,羅林為他們拍下了影像。

4月12日中午,四川布政使(藩臺)王仁文與負責教育的道臺、負責工商業的道臺在布政使司衙門宴請考察團即籌備華西協合大學的主要負責人。午餐後大家一起在衙門花園裡合影,還請大家一同參觀花園裡飼養金魚的池塘和飼養的孔雀、鹿等。

1909年4月12日,四川布政使宴請考察團即籌備華西協合大學的主要負責人午餐後在衙門花園裡的合影。根據羅林日記記載,合影前排左起:負責工業的勸業道道臺周孝懷、湯瑪斯·張柏林教授、布政使(藩臺)王仁文、伯頓博士、負責教育、文化的道臺、加拿大傳教士啟爾德博士,後排左二英國傳教士陶維新、左四羅林·張柏林、左六美國傳教士畢啟博士、右二王翻譯,其餘的是四川各衙門的官員和外國在成都的傳教士。

4月13日是考察團在成都逗留的最後一天。上午考察團專程遊覽滿城和皇城附近的街道,羅林拍下了幾張極具特色的滿城街道的照片,對我們了解滿城的特點有了直觀的印象。在陝西街美以美基督教教堂旁的存仁醫院的塔樓上,羅林還拍攝了兩張成都天際線的照片,讓我們如今能夠清晰地觀看到當年成都城區的美麗風貌。下午,華西協合大學籌備組與伯頓等再次聚會商討華西協合大學建校的情況。之後,湯瑪斯·張柏林應邀到四川高等學堂做了題為「亞洲地質狀況」的學術報告。

1909年4月13日,滿城中的一條大街。根據羅林的描述,這條街道應該就是進入滿城東門的喇嘛胡同(祠堂街),由此可以通往成都的西門。

1909年4月13日,滿城的街道胡同。

1909年4月13日,滿城的街道胡同。

1909年4月13日,滿城的街道胡同。

1909年4月13日,成都當地居民的院落。

1909年4月13日,成都的街道。

1909年4月13日,成都皇城附近的街道。

1909年4月13日,從存仁醫院鐘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的成都天際線。遠處左邊可以隱約看見皇城(貢院)的大門、明遠樓,近處是金河兩岸、西御街兩旁的灰黑色的瓦房,炊煙繚繞、一派祥和。

1909年4月13日,這是羅林從存仁醫院鐘樓上向西拍攝的又一張天際線照片。房屋都是陝西街兩旁的房屋建築。近處是基督教美以美會福音堂。稍遠處寺廟的是陝西會館和岱廟等。

考察團完成在四川的考察任務,於4月14日離開成都。由於春季成都錦江水流少,河道淺,事前預定乘坐的房船只能上行到彭山縣的江口鎮停泊,考察團必須先走陸路經雙流、新津,再到彭山江口鎮。因而伯頓一行在畢啟派出人員的陪同下,乘坐轎子走陸路一天,當晚留宿彭山縣青龍場,第二天中午過後在江口鎮登上返程的房船。

1909年4月14日,大路上人力運輸大圓木料的隊伍。

1909年4月14日,伯頓教授站在一片罌粟田中。

1909年4月15日,沿岷江河畔挑著玉米秸稈的農夫。

1909年4月15日,考察團乘坐著轎子前往江口鎮的途中。

1909年4月15日,考察團登上停靠在江口碼頭的房船,這幾位站在房船旁是護送的新津縣士兵。

考察團的房船順岷江而下。途徑嘉定府(樂山)、敘府(宜賓)進入長江,再經瀘州到重慶。在重慶短暫停留後,繼續乘船沿長江前行,經涪州(涪陵)、萬縣、夔州(奉節)、巫山縣,於4月29日離開四川。伯頓一行從3月中旬到4月底在四川的行程共計一個半月。

1909年4月15日,江口附近的水車。

1909年4月16日,岷江上正在是使用鸕鷀(魚老鴨)捕魚的當地居民。

1909年4月17日,房船停靠在嘉定府(樂山)的岷江江邊,遠處是樂山大佛所在的凌雲山和烏尤山。

1909年4月19日,修建在岷江旁半山上的敘府(宜賓)寺廟(半邊寺)。

1909年4月20日,房船停靠在長江江畔的一座集鎮過夜,岸上擠滿了圍觀的人群。

1909年4月23日,重慶城的南岸,房船前一晚停靠在德國炮艦「沃特蘭特」號附近過夜。

1909年4月23日,從重慶南岸眺望朝天門即遠處的嘉陵江和江北廳(江北區)。

1909年4月23日,從重慶城牆上觀看臨江門附近的重慶府文廟、魁星樓。

1909年4月23日,重慶城對面的重慶海關。

1909年4月26日,忠州(忠縣)碼頭附近的民居。

1909年4月26日,從長江上遠望忠州(忠縣)石寶寨。

1909年4月28日,站在夔州(奉節縣)城牆高處俯瞰夔州城全貌。遠處是長江夔門。

1909年4月29日,四川與湖北交界的一條溪流和上面的石拱橋。

芝加哥大學東方教育調查委員會考察團於5月1日到宜昌換乘輪船前往漢口。在漢口停留數天後分為兩路,伯頓先生由英國商人立德陪同繼續沿長江而下,到湖南、南京、上海,再到北京。張柏林父子和王翻譯則乘坐火車沿盧漢鐵路北上,先到河南省河南府(洛陽),再到衛輝(新鄉),之後在石家莊轉車到山西太原,從太原到北京。在北京期間,他們還到了河北的居庸關、懷來、宣化,最後返回北京與伯頓先生匯合。考察團再乘坐火車經山海關到滿洲的奉天府(瀋陽),最後坐火車沿中東鐵路入俄國,經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最後坐輪船經瑞典、挪威返回美國。

芝加哥大學東方教育委員會1909年上半年這次中國之行的考察作用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之後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該委員會之後又兩次派出考察團赴中國考察,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決定成立「中華醫學基金會」,並於1915年在北京收購協和醫學堂並開始籌建合乎美國一流標準的北京協和醫學院。1917年9月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醫預科,附屬醫院為北京協和醫院。1921年一座中西合璧宮廷式建築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落成。到1947年醫學院移交中國,洛氏基金會共投入資金4465.2萬美元,是該基金會在海外最大的項目。如今,北京協和醫院依然是我國實力最強,醫療水平最高的醫院。

美國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1911年12月刊登羅林·張柏林撰寫的文章《人口稠密的美麗四川》,並配有20幅他拍攝的成都城區、成都平原、都江堰的照片和地圖。這是該雜誌最早介紹中國四川的重頭文章之一。羅林在文章中以一個外國人的獨特視角,較為詳細記錄了他們在成都及附近地區的紀行,發自內心地讚揚了四川人的勤勞和成都平原的富庶和美麗。

 

1911年12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的羅林·張柏林撰寫的《人口稠密的美麗四川》一文。

 

1911年12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的羅林·張柏林撰寫的《人口稠密的美麗四川》一文的地圖和照片。

相關焦點

  • 2500張老照片 洞見歷史面紗後的成都芳華
    《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創下了兩個「先例」,「首先,這是歷史上成都首次對老成都影像資料進行系統收集;其次,資料庫匯集一個城市老照片數量之多,且信息著錄完整、規範、全面,這在國內公共圖書館自建照片資料庫中尚屬首例。」成都圖書館館長肖平介紹。
  • 知青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比較系統和完整地展示我當年拍攝的老照片,從現在開始我將以講解老照片背後故事的形式來向大夥展示。通過照片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及難以忘懷的黑土情緣!懷孕中的妻子(珍妃照相機拍攝)
  • 付小姐在成都、喵十三串串香、歸蜀第成都串串料理……
    這是成都人最熟悉的美食串串,也是成都煙火氣必不可少的一塊拼圖。自2017年起,這股串串風吹到北上廣深,成為全國餐飲市場上廣受歡迎的一個門類。但是,火在川渝之外的串串品牌往往不是成都人所熟悉的。付小姐在成都、喵十三串串香、歸蜀第成都串串料理、渝辣蜀都……層出不窮的網紅串串品牌都打著成都的飲食文化名號,卻不是成都的本土品牌,且絕大多數尚未入駐成都。
  • "麥瞬間"中有真情 老照片講述20年的麥當勞故事
    東方網7月18日消息:紅頭髮的麥當勞叔叔是最有人氣的合影明星,形形色色的麥當勞玩具點綴童年,一件籃球衣背後則有「麥麥」的愛心故事……在上海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和本報聯合主辦的「我的麥瞬間」老照片徵集活動中,一張張老照片講述著20年間屬於每一個人的「麥瞬間」。
  • 蜀王的皇家花園故蜀別苑,如今在成都哪個地方?
    故蜀別苑亦稱前蜀南苑,因園中遍種梅花,故又稱梅苑或梅林,是供前蜀皇帝王建遊樂的別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皇家花園了。 至於故蜀別苑的具體位置在今何處,只有陸遊在《梅花絕句》的詩句和注、《故蜀別苑梅龍》序裡有大致說明。《絕句》曰:「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二十裡」與後一首詩序註明的「十五六裡」不同,顯然是詩的誇張寫法。其注中稱:「成都合江園,蓋故蜀別苑」。《梅龍》詩序說:「故蜀別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裡」。
  • 易旭東丨《成都「根魂」》(三十一):古蜀文明有去無回出訪
    4500年以前,便存在著一條「神秘走廊」,由陸路、水路組成,經過川、渝、滇、黔、湘、桂、粵等省區,往東直達廣東的珠江口,往西進入南亞,往南進入越南。 蜀商最倚重的蜀馬,很早就傳入越南境內。
  • 成都,用什麼魅力吸引著來自日本的他們?
    圖片為秋山亮二拍攝的龍江路小學的孩子們(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在剛剛過去的六一國際兒童節,《西望成都》Chengdu Plus海外新媒體帳號發布了秋山亮二鏡頭裡定格的這些成都孩子的老照片。,山川早水拍攝了150多張照片,並把自己在蜀地遊玩的經歷寫成了20多萬字的日記。
  • 兩度入蜀溫庭筠的花間成都
    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和大和四年(830年),溫庭筠兩次入蜀行遊,在成都、廣元、新津等地逗留,留下了十餘首詩歌,或吟誦自然、題物抒情,或描寫閒適生活,或抒發悲觀壓抑的情緒……兩次入蜀雖然只相隔十年,溫庭筠已是不同心境,不同人生際遇。
  • 1908年美國克拉克探險隊山西老照片的百年滄桑對比
    阿里來自印度測量局,具有十五年的測繪經驗,能講包括漢語在內的七種語言,是克拉克考察隊的核心隊員之一。照片拍攝於太原,經老照片專家水鍋鍋認證,背景為小五臺寺廟及太原城牆的東南角樓。第二年的6月21日,考察隊行經蘭州以南山區時,測繪員阿里被當地山民殺害,在之後引發的衝突中,又導致當地山民一死兩傷和考察隊員兩人受傷。而這一事件的起因,可能是因為山民懷疑測繪工作是在施展妖術,導致了當地持續的旱災。釀成外交事端之後,考察隊在僅僅完成一半計劃行程的情況下被迫原路返回。1909年9月12日,考察隊回到太原後解散,考察宣告結束。
  • 清朝末年老照片:大清門早已不在,臺灣總督府成為歷史,令人遺憾
    【大清門】這是一組來自清朝末年的老照片,很多建築在民國以及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消失殆盡。也有很多在國破家亡的動亂中見證了歷史,也同時成為了歷史的遺蹟,令人遺憾不已。比如圖中的大清門,就見證了晚清末年的多災多難,據說大清門牌匾的背後刻著大明門三個字,只不過如今這個老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 1909年清朝火車站,小販賣的香菸,背後很有故事
    這張照片,是1909年的順德府火車站,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臺,在清朝屬於直隸省。順德府火車站是清朝京漢鐵路上少有的幾個大站之一,這裡有始發的列車可以直達北京,所以站臺上賣東西的小販也很多。左下角的這個男人籃子裡裝的是香菸,其中一種是叫愛國軍。
  • 川蜀記 | 喧囂與寧靜中,與青山周平邂逅成都
    川蜀之地,邂逅美景川蜀魅力,觸動視覺與味覺感受11月15日第八屆Hi-Design室內設計大賽獲獎設計師們齊聚成都開啟為期四天的遊學之旅暢遊"天府之國"感受不一樣的成都之美雲聚超級論壇共襄設計靈感盛宴他表示,設計要接地氣,要不斷創新,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以新的方式給人以新的希望,在不斷自我更新中為設計注入活力。
  • 今日成都| 成都體育館翻修,翻出蜀王宮
    成都體育館翻修,翻出蜀王宮「錦城佳麗蜀王宮,春日遊看別院中。水自龍池分處碧,花從血魚染紅來。」周杰倫目前正忙於2017年《地表最強》巡演,演唱會從香港起跑,將前往多個城市,但其中的成都站已取消。有網友微博爆料稱取消原因是由於成都體育館翻修,在下面發現了古蹟:沒想到啊,成體翻修,就在成都體育中心草坪下面,發現了明代蜀王府的苑囿。想起每次去成體看演唱會,千萬人在裡面可嗨了,殊不知腳下的地底卻靜謐的躺著來自千年前的另一個世界。一經網友爆出後,迅速上熱搜,在網上走紅。同時,也出引來網友圍觀,有當地網友曬出現在的成都體育館。如今體育館的臺子已被拆除,露出古井、圍牆、街道等遺蹟。
  • 抗美援朝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這些年來,有關抗美援朝的照片,常常被人提起,甚至被媒體轉發。它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你的腦海中,可能有這樣一幅畫面。  鴨綠江面上白雪皚皚,巨龍般的志願軍隊伍正徒步通過架設在冰凌上的簡易浮橋,夕陽將戰士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隊伍的前端已經步入朝鮮,後端還連接著祖國大地。
  • 重修的老店味道依然沒變是什麼歌 錦中客歌詞全文完整版
    其實這首歌歌名叫《錦中客》,是歌手國風堂 / 三無MarBlue演唱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錦中客歌曲歌詞介紹。重修的老店味道依然沒變什麼歌  歌名:錦中客  歌手:國風堂 / 三無MarBlue網友評論  乂爝吖:成都,去年六月份到過一次,粘溼的空氣給人一種悶悶的感覺。開車走在霧蒙蒙雨濛濛的高速公路上,兩邊的綠林像厚實的圍牆一樣倒退。
  • 為何說「少不入川,老不離蜀」?來到成都人民公園我明白了
    這裡是胡恩泰的旅行雜貨鋪,販賣旅途中有趣的點滴,歡迎關注點讚。 相信很多小活動都聽過「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這句話,其實從字面上看這句話不難理解,意思就是年輕的時候不要到成都來,舒適安逸的生活容易將年輕人的鬥志磨光;而上了年紀的人恰恰相反,
  • 成都名宴|柴門蜀山宴,不負蜀地鍾靈毓秀之德
    ——杜甫《客至》柴門之名,取自詩聖杜甫的《客至》一詩,南來北往皆是客,潛心川味全球菜,柴門數載為君開。走進蜀山宴的舉辦地柴門薈餐廳,一步一景,曲徑通幽,有種置身京都庭院的錯覺,仿佛穿越回唐朝,令人對接下來的餐食,增添了些許額外的期待。
  • 以四川、成都元素為創作背景 《蜀帝》、《錦繡河圖》分別獲獎
    為繁榮網絡文學創作,傳承巴蜀文明,弘揚天府文化,助力成都打造西部文創中心,成都市網際網路文化協會發起並設置了金熊貓網絡文學獎評選活動。第二屆「金熊貓」網絡文學獎自2017年9月14日啟動,面向全國徵集到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219部作品。
  • 「智美蓉城」:讓「少不入蜀」變爭相入蜀
    原標題:「智美蓉城」:讓「少不入蜀」變爭相入蜀 日前,成都市印發《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簡稱《方案》)。根據《方案》,到2022年,成都將進入全國智慧城市第一方陣,成為全國「數字政府、智慧社會」建設的典範城市。 第一方陣的智慧城市將是怎樣的圖景?
  • 聽歌曲《成都》感受背後的故事
    每首歌的背後都會有它的故事,每次聽到《成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成都》背後創作靈感來源於在2007年趙雷第一次去成都這座城,在成都停留了兩周,到成都的有名的小酒館認識了創始人唐蕾,小酒館是當時成都一家以原創歌曲聞名的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