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金牛道」已經全線打通。
時機成熟。巴蜀風雲再起,當古蜀王進攻弱小的巴國時,前316年八月,秦惠王遂派大夫張儀、司馬錯率秦軍伐蜀,中原鐵騎揮師,通過「古金牛道」一路南下。
秦軍兵臨葭萌關(今廣元昭化鎮)。
天災與瘟疫並行。這年,成都的冬天寒冷,時而狂風大作,時而冰雪交加。地震次生災害延續,瘟疫流行,正在組織人力抗震救災的開明十二世,不得不親率20萬大軍趕到,倉促應戰。
刀劍鋒利。秦軍攻勢強大,開明王戰敗逃走。潰逃至今南河、府河之間的牧馬山尾,今眉山彭山區牧馬鎮、武陽鎮、成都雙流區黃龍溪鎮一帶,組織殘軍背水一戰。
▲影視劇中的張儀形象
無力回天。在固守成都城的最後兩天,開明十二世傳位於10歲的小兒子,後人稱「開明泮」「蜀泮」,決定輾轉南遷,戰術上防禦性地潰逃雲南,戰略上決定性地南下攻擊交趾。
《華陽國志 蜀志》載:「……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古蜀國的丞相、太博與太子「逢」,率部退到湔江故地「海窩子」的「瞿上」繼續抵抗,不久也被秦軍全部消滅。蜀太子最後也死於形如覆鐘的白鹿頂(今彭州白鹿鎮)。
在「武陽」,開明十二世被秦軍全軍包圍,死於亂軍之中。
「蜀泮」,在王室貴族保護下,按照老蜀王的「部署」,帶領3萬強將精兵,以「靈關古道」為中軸線,且戰且退,向南至榮經,集結各部族武裝準備與秦人,殊死一搏。
▲ 華陽國志
西南密林。4500年以前,便存在著一條「神秘走廊」,由陸路、水路組成,經過川、渝、滇、黔、湘、桂、粵等省區,往東直達廣東的珠江口,往西進入南亞,往南進入越南。
蜀商最倚重的蜀馬,很早就傳入越南境內。
成都平原的河道上,過去有一種用粗竹做成並掛有帆的竹筏,在越南北部的河道上常見,日本史學家西村真次認為,竹筏的雛形始於成都平原,隨上古蜀土著的南遷,傳播到越南……
長驅直入,秦軍攻破了古蜀國都城。
攻下成都,僅僅就兩個月的時間。
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十月,取之,遂定蜀。」
在成都城被攻破前,開明十二世就安排在犛牛道的起點、開明王朝的銅冶基地滎經,組織最後一道防線,讓快馬手持「巴蜀印章」,聯絡沿途各部族在榮經集結,聽由「蜀泮」指揮。
▲ 巴蜀圖形文字
印章雕刻著圖案:手持利刃的武士,張開的手、鮮紅的心臟。
目報於蜀王各部族首領的徽記,開明王分發給各部族的信物。
巴蜀圖語,「圖畫」和「文字」,又稱巴蜀符號、巴蜀圖形文字。集中了古蜀文明的神奇。每一個單薄的圖符背後,都可能掩藏著一段隱秘的歷史,活躍著一群生動的面孔。
可能是巴蜀部落的圖騰,也可能是邊關重鎮商貿通行的信物。
古蜀文字出現時期較早,中國除漢字外唯一發現的先秦文字。
商周至戰國時代,古蜀在使用自己的文字的同時,也使用中原文字。
「僰道有故蜀王兵闌」。《華陽國志》記載:在古蜀國的最南端鄰近獠僰(今雲南曲靖馬龍、霑益一帶)的地方,還有一處被稱作「兵蘭」的軍事設施,放置兵器的欄架。
▲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滎經,離成都175公裡,北接成都平原,東、南、西三面,被海拔達3000至4000米的犛牛山、瓦屋山與邛崍山環繞,南下便是邛人、笮人等部落的地盤。
大相嶺,古代漢人與少數民族的分界嶺,四川的南北分界線,經常路過的人都知道,陰陽兩界,「穿過泥巴山,晴雨兩重天」,滎經一邊,清風雅雨,漢源一邊,陽光燦爛。
《西遊記》中的「黃風嶺」,就是大相嶺。
決戰慘敗。「蜀泮」帶領殘部,分兩路輾轉南遷。
一路,沿「靈關古道」,逃至今西昌和雲南姚安,輾轉南下入廣西;一路,從宜賓經高縣、筠連的「朱堤道」,進入雲南,折向東入貴州,借道夜郎國,沿北盤江直去廣東,進入交趾。
一部向西發展,遠足緬甸,今緬甸有「仁安羌」地名;向南發展,到了柬埔寨,故今柬埔寨有20萬青羌遺裔;越南史籍記載,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成都平原的青羌。
「古成都人」與古蜀文明,一次有去無回的出訪。
作者簡介
易旭東,男,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曾在多家報紙任副總編,中央級報刊任部門負責人。發表近400多萬字的紀實作品,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2012年辭職,從新聞「回歸」到文學,閉門讀史,跨文體、非虛構「紀實」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南波萬
圖文校對:汪洋
技術支持:毛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