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西皮的各種板式及特色.

2021-02-19 盛世梨園

西皮娃娃調:
    京劇腔調之一。小生、老生、老旦都有娃娃調的唱腔。小生西皮娃娃調是一種慢三眼形式的腔調,是從老生西皮原板、慢板發展出來的,其板式結構及各分句落音和老生西皮原板大致相同,唯唱腔曲調高昂、華麗一些。例如《轅門射戟》中呂布唱的「只為講和免爭強」的西皮慢板的唱段,《四郎探母》中楊宗保唱的「扯四門」的唱段,都是娃娃調。老生戲《轅門斬子》中楊延昭見到佘太君時唱的西皮快三眼的唱段「楊延昭下位去迎接娘來。見老娘施一禮躬身下拜……」,也是西皮娃娃調。老旦戲《打龍袍》中李後唱的西皮快三眼「眼不明觀不見花花美景」的唱段,用以表現內心的激動情緒,也是娃娃調的唱調。
西皮回龍: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回龍與二黃回龍不太相同,西皮回龍是附屬在散板或哭頭、二六、快板等句子後面的拖腔,是一種表達委婉、意猶未盡情緒的腔格,字數最多不過四、五個字。由導板、哭頭接回龍的老生戲,如《連營寨》中劉備唱西皮導板「白盔白甲白旗號」,隨接哭頭「二弟呀,三弟呀」,然後接唱西皮回龍「孤的好兄弟」。旦角戲如《玉堂春》中蘇三唱導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隨接哭頭「啊??」然後接唱西皮回龍「大人哪」都是同一結構。另有由快板接回龍,如《擊鼓罵曹》中禰衡唱快板:「元旦節與賊個不祥兆,假裝瘋魔罵奸曹。我把藍衫來脫掉??」,其中「來脫掉」即是回龍腔。還有由二六接回龍者,如《人面桃花》中杜宜春的二六唱段,最後兩句為:「案頭相伴長供養,免得它墜泥溷無下場。」其中「無下場」三字即是西皮回龍腔。西皮導板: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導板是個散板上句的變化形式,因為導板多用在一個大唱段開始的地方,感情多較激越奔放,故這個上句要比一般散板上句複雜、開擴、悠揚、充沛。老生導板句尾的落音多為2或3、5。旦角導板句尾的落音為1或6等。老生戲如《擊鼓罵曹》中禰衡唱的「讒臣當道謀漢朝」,《珠簾寨》中李克用唱的「昔日有個三大賢」等;旦角戲《女起解》中蘇三唱的「玉堂春含悲淚忙往前進」等;老旦戲《赤桑鎮》中吳妙貞唱的「見包拯怒火滿胸膛」等;淨角戲《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小生戲《轅門射戟》中呂布唱的「某家今日設瓊漿」等,都是西皮導板。
西皮滾板:
   京劇西皮散板的另一種格式。多用在最沉痛悲哀的時候。滾板的特點是一個字追著一個字唱(唱詞一般是字數參差不齊的句子),纏綿悱惻,如泣如訴,因此滾板亦稱為「哭板」。如《英臺抗婚》中祝英臺唱的「平日裡爹爹愛兒甚,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紈跨之人」的唱段,就是西皮滾板。
西皮散板: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西皮散板是節奏伸縮自由的板式,胡琴過門和唱腔均為散板的節拍形式,亦稱為慢打上慢唱。散板上下句各個分句的落音完全同於原板,只是在結構上散板化了。散板歌唱起來,演員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處理各個分句和某字某腔的長短高下。一般說,散板的行腔比搖板更為舒展,表現的情緒也比搖板更為深沉一些。散板表達的情緒內容相當寬泛,可以用在一般的敘述、對話,也可以用在感情異常激動時,表現喜悅或悲傷都可以。老生戲《擊鼓罵曹》中禰衡唱的「狗奸賊出此言故意問道」的唱段;旦角戲《玉堂春》中蘇三唱的「來在都察院,舉目往上觀」的唱段等,都是西皮散板。

西皮搖板: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西皮搖板和散板都是節奏比較自由,可根據唱詞的情緒自由發揮的板式。搖板和散板的區別,主要在於伴奏。搖板唱腔是散板的節拍的形式,但胡琴過門很緊,比唱腔的緊一倍,故搖板也稱為緊拉慢唱(或緊打慢唱)。搖板上下句各個分句的落音完全同於原板,只是在結構上散板化了。搖板歌唱起來,演員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處理各個分句和某字某腔的長短高下,搖板適合表達的感情很廣泛,可以用在一般的敘述、對話,也可以用在感情異常的激動時,表現喜悅、悲傷的情緒都可以。老生戲如《四進士》中宋士傑唱的「宋士傑當堂上了刑」的唱段(馬連良的唱法),《浣紗記》中伍子胥唱的「多蒙娘行周濟我」的唱段等;旦角戲《宇宙鋒》中趙豔容唱的「低著頭下了這龍車鳳輦」的唱段,《春秋配》中姜秋蓮唱的「勸母親且息怒容兒細講」的唱段等,都是西皮搖板。
西皮快板: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快板和流水板幾乎完全一樣,就是速度上更快一些。快板在戲裡常常用於矛盾異常尖銳的時候,或是人物異常激動,急於表態,急於辯理的時候。  老生戲如《定軍山》中典忠唱的「我主爺攻打葭萌關」的唱段,《戰太平》中花雲唱的「懷中抱定小姣生」的唱段,《斬馬謖》中諸葛亮唱的「見馬謖跪在寶帳下」的唱段,《穆桂英掛帥》中穆桂英唱的「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的唱段等;淨角戲《鎖五龍》中單雄信唱的「一口怒氣衝天外」的唱段,《鍘美案》中包拯唱的「駙馬不必巧言講」的唱段等,都是西皮快板。
西皮流水: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流水板是一拍子(四分之一)形式,是由二六板進一步緊縮而成。其結構是第一句從板上開口,最後一處亦落板上,隨後的句子無論上下句均從板後(即板的後半拍)開始,最後一字落板上。流水板的唱句節奏比較緊,故在每個分句之間的停頓不太明顯,各分句的落音變化亦較多。流水板是敘述性較強的一種板式,適合表現輕快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情緒。  老生戲如《定軍山》中黃忠唱的「這一封書信來得巧」的唱段。《桑園會》中秋胡唱的「秋胡打馬奔家鄉」的唱段,《擊鼓罵曹》中禰衡唱的「相府門前殺氣高」的唱段等;旦角戲《鎖麟囊》中薛湘靈唱的「耳聽得悲聲慘心中如搗」的唱段,《鳳還巢》中程雪娥唱的「母親不可心太偏」的唱段等,都是西皮流水。
西皮二六: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二六是一板一眼四分之二的形式,是從原板發展出來的。節奏比原板緊湊,是一種字多腔少的變化形式。二六的第一名常常是從板上起唱,很象二黃碰板的第一句。再下面的句子,無論是上句或下句則都是從眼上開始,在板上落句(偶有例外)。二六的句子中間一般沒有大過門,最多不過有一兩折小墊頭,上下句多是連著一唱到底。因此,聽起來板頭緊湊,強弱緩急的對比也很明顯。快速度的二六,近似流水,是一板四分之一的形式,表達語言甚為平滑通暢。二六在京劇唱腔中是一種最靈活的板式,在戲中使用率很高,長於表現說理,描寫景物,抒發比較快慰、得意的感情及匆忙急切的情緒等。
   二六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說是指它在開唱前有時用一個大過門共十二板,二六十二,故稱為二六板。也有人說二六即是二流,就是寬慢的流水板,因為二六和流水非常近似,二六再進一步緊縮就是流水板。二說可以並存。二六的用途廣泛,老生戲如《定軍山》中黃忠唱的「師爺說話言太差」和「在黃羅寶帳領將令」的唱段,《捉放曹》中陳宮唱的「休道我言語多必有奸詐」的唱段,《斬黃袍》中趙匡胤唱的「孤王酒醉桃王宮」的唱段,《空城計》中諸葛亮唱的「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的唱段等;
旦角戲如《霸王別姬》中虞姬唱的「勸君王飲酒聽虞歌」的唱段,《鎖麟囊》中薛湘靈唱的「春秋亭外風雨暴」的唱段,《武家坡》中王寶釧唱的「手指著西涼高聲罵」的唱段等;小生戲《轅門射戟》中呂布唱的「看過了花箋紙二張」的唱段,《白門樓》中呂布唱的「我一見豹嬋女性如烈火」的唱段等,都是西皮二六。
西皮慢板: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亦名西皮慢三眼。西皮慢三板是一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由原板伸長放慢、加花的一種板式,曲調抒情、優美,常用做戲中重點唱段。西皮慢板的字句結構大體是西皮原板的擴大一倍,至於上下句的落音以及變化落音則與西皮原板完全相同。老生戲《空城計》中諸葛亮唱的「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的唱段,旦角戲《三擊掌》中王寶釧唱的「老爹爹請息怒容兒細講」的唱段等,都是西皮慢板。
西皮原板:
  京劇西皮板式之一。原板是各種板式的基礎。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四分之二的形式,上句和下字句節奏位置一樣,只是上下句的最後落音不同。西皮原板用途較廣,常用於敘述事物、表達心情、描寫景物。
老生戲如《失街亭》中諸葛亮唱的「兩國交鋒龍虎鬥」的唱段,《魚腸劍》中伍員唱的「一事無成兩鬃斑」的唱段;旦角戲《汾河灣》中柳迎春唱的「你的父去投軍」的唱段,《鳳還巢》中程雪娥唱的「本應當隨母親鎬京避難」的唱段;老旦戲《嶽母刺字》中嶽母唱的「提羊毫撫兒背細看端詳」的唱段;淨角戲《鎖王龍》中單雄信唱的「不由得豪傑笑開懷」的唱段;小生戲《白門樓》中呂布唱的「似猛虎離山崗摔落平陽」的唱段等,都是西皮原板。老生唱腔板式中還有一種速度、節奏介乎慢板與原板之間,其板身與旦角的原板相似的板式,名為西皮快三眼。如《狀元譜》中陳伯愚唱的「張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的唱段,即是西皮快三眼。

來源:京劇連載

·END·

相關焦點

  • 京劇 二黃 西皮之區別
    西皮起源於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了西皮;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西皮即黃陂調。戲曲腔調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剛勁挺拔,適於表達歡樂、激越、奔放的感情。 明 清 之際,秦腔由西東傳,結合 湖北 民間曲調演變而成西皮。 湖北 方言稱唱為「皮」,西皮即由西傳東的唱腔;或謂西皮脫胎於秦腔的「皮子」,故名。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 何為京劇唱腔中的「西皮」和「二黃」
    西皮、二黃為戲曲腔調。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
  • 西皮二黃怎麼會有怎麼多特點
    關於這兩大聲腔的由來、形成與發展,在此不作考證和論述,僅就傳統京劇唱腔的特點及作用做一介紹。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黃」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結構、旋律模式和調性特徵。那麼,它們的主要特點和作用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以老生唱腔為例,將「西皮」和「二黃」的主要特徵簡單作一描述和比較。
  • 【國樂空間】西皮二黃藝術路|京劇
    尚音愛樂微信帳號:shangyinaiyue周子按:京劇,是以徽劇、漢劇作為基礎的一種「皮黃戲」。顯然,這些具有一定鬥爭性的歷史劇目比原來在北京盛行的崑曲、秦腔等戲曲的傳統劇目,要更接近人民的生活和更符合於時代的要求。而且,京劇的唱詞比較通俗易懂,唱腔比較樸實、高亢、爽朗,這些也易於為城市一般民眾所接受。
  • 京劇唱腔介紹
    唱腔(京劇)京劇音樂屬皮黃系統而又吸收並融合崑曲、梆子等聲腔的音樂因素。由唱腔、打擊樂、曲牌三個部分組成。    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為主。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長於抒情、敘事、說理、狀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回龍、散板、搖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劇傳統唱腔中出現較晚(據傳是譚鑫培所創)的唱腔,板式僅二六、散板、搖板。
  • 當京劇舞臺響起西皮圓舞曲
    小劇場京劇《鑑證》劇照攝影/劉昂 ◎水滿則溢當光緒和夢中的珍妃跳起華爾茲,舞臺上響起圓舞曲,只不過這是一首用胡琴伴奏的圓舞曲。字幕一出,觀眾哈哈大笑,隨即一陣掌聲,「西皮圓舞曲」。這是11月14日北京繁星戲劇村上演小劇場京劇《鑑證》時的一幕,臺下坐的大部分是年輕觀眾。演出結束,很多觀眾離場時說「這戲不錯」「這戲還成」,在今天的京劇演出市場,特別是對新編京劇來說,實屬不易。《鑑證》講的是戊戌變法十年後,光緒帝臨死前發生的故事。
  • 怎樣區分「西皮」與「二黃」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 中國傳統音樂經典文獻薦覽【第十七期】:《西皮二黃音樂概論》(章節選編) 劉國傑
    以京劇的西皮快板為例,漢劇、滇劇稱「快一字」,湘劇、徽劇稱「快流水」,常德漢劇稱「飛二流」,贛劇、桂劇都稱「快板」。徽劇形象地稱西皮慢板為「花西皮」,稱流水為「緊都子」。川劇稱搖板為「扣扣板」,也十分形象而真切。有的板式名稱,暗示它與其他板式的關係,如贛劇稱原板為「正板」,取正宗之意,即認為原板是其他板式的宗本,很有道理。
  • 是西皮還是二黃?/【社區大舞臺】聊聊「太真外傳」
    再比方說,我以為她們學了好些唱段,各種板式也都會唱一些了,但是,問她們知不知道怎麼區分西皮、二黃?有人說不知道,有人說只有自己會唱的那些明白,要是聽其他戲就聽不出來了。。。。。    而我在最後一次參與北廣【社區大舞臺】節目錄製的時候,因為這天是介紹【太真外傳】的一段二黃原板,談到了相關的話題~之前參與該節目介紹的多半都是西皮的板式,二黃少,趁這次機會就聊了聊二黃和西皮的區別,畢竟那個節目是向廣大的聽眾介紹京劇,聽眾裡很可能多半都是不怎麼理解京劇的。準備節目的時候我就在想,要怎麼表述比較容易讓人懂呢?
  • 京劇的形成
    然而,這樣說卻不等於「京劇」這一專有稱謂也是在1840年時出現的。「京劇」這個專有名詞正式出現,要比京劇實際形成的大致時間晚上三十多年。「京劇」最早出現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上海《申報》上,所以稱其為京劇,是因為徽班演出的這個匯集徽戲、漢調、崑曲、梆子等劇種風格特色的新劇種的形成地在北京。
  • 西皮二黃的由來
    漢調的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有學者認為,西皮來自於陝西、甘肅一帶的秦腔,流傳到湖北襄陽一帶,經湖北藝人改造而成,所以西皮最初也叫「襄陽調」。       弋陽腔: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她源於南戲,產生於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
  • 京劇表演藝術複習資料
    第一講 京劇的形成與發展一、京劇的形成三次合流:1、京秦合流:京腔與秦腔。3、徽漢合流:二黃與西皮。★通常認為徽秦合流、徽漢合流、京劇形成三次。京劇形成:京腔、崑腔、秦腔、皮黃腔二、京劇的發展1、老生前三傑:余三勝(漢派)、張二奎(京派)、程長庚(徽派)2、老生後三傑:汪桂芬、孫菊仙、譚鑫培三、京劇的成熟和鼎盛1、三大賢:餘叔巖(老生)、梅蘭芳(花衫)、楊小樓(武生)2、前「四大鬚生
  • 西皮二黃韻味足,唱念做打見真功
    那麼,如何既簡便又清楚地區分出「西皮」與「二黃」呢?簡而言之,不妨從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爾後逐漸深入,再從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樣,你就會感到辨別它是如此的輕而易舉。「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gol~re)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gol」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不同的定弦是由於兩種聲腔的來源屬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時,這種不同也形成了兩種聲腔各自的音樂特點和風格。
  • 京劇唱腔的基本知識
    京劇音樂屬皮黃系統而又吸收並融合崑曲、梆子等聲腔的音樂因素。由唱腔、打擊樂、曲牌三個部分組成。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為主。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長於抒情、敘事、說理、狀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回龍、散板、搖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劇傳統唱腔中出現較晚(據傳是譚鑫培所創)的唱腔,板式僅二六、散板、搖板。
  • 歷史上京劇是怎麼形成的?京劇形成的標誌是什麼?
    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 其標誌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
  • 楊一輝:漫談京劇與歌曲的區別
    西皮、二黃兩大系列統貫全局,其旋律雖可以有無窮變化,也可摻入其它劇種及民族音樂的成份,但基調不變,必須遵循固有的板、眼起落規律。而歌曲的旋律的設計卻無所謂框框,比京劇「自由」得多,因而「空間」也大得多。二、字韻不同。京劇語言的特定性、專用性很強,它是多種方言的提煉、融合。
  • 【唱念做打】京劇唱腔知識(經典35條,留著看看)
    京劇音樂屬皮黃系統而又吸收並融合崑曲、梆子等聲腔的音樂因素。由唱腔、打擊樂、曲牌三個部分組成。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為主。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長於抒情、敘事、說理、狀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回龍、散板、搖板、二六、流水、快板。
  • 西皮娃娃調究竟是怎麼回事
    西皮娃娃調是京劇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當的專用唱腔。旦角女扮男裝的劇中人,為表現男性化的特徵,常常使用娃娃調唱腔。老生與老旦也間或使用。
  • 【粵劇小百科】(26)小曲、過場曲、廣東音樂、生聖人、西皮、戀檀、梵音
    這些外省音樂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受本地語言和風俗習慣的影響,並和本地民歌民謠相結合,約於18世紀中期,開始形成特有的風格特色,湧現出嚴老烈、丘鶴儔、何博眾等一批多才多藝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的代表性人物,也湧現出《旱天雷》、《連環扣》、《娛樂昇平》、《雨打芭蕉》等一批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創作曲目,標誌著廣東音樂作為一個樂種,已經形成。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它所起的主要作用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作為皮黃腔的京劇,西皮和二黃兩種曲調相對來說是有不同情調範圍的。儘管屬玩笑戲的《遊龍戲鳳》一劇中用了不少四平調的唱腔,可是四平調旋律平和、簡單,具有詼諧色彩,與大多數的二黃板式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