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176期 美術副刊
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統治期間,發生過一樁重要的中法文化交流事件,讓銅版畫這種西方傳統載體,在中國得到了一次大規模的傳播。
1757年,清帝國武力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這次勝利被乾隆皇帝認為是自己的重大武功。為了給自己和參戰將士留名後世,具象存形榮播天下,乾隆決定將這次平叛戰爭的實景,請他非常欣賞的宮廷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領導一個由他和法國畫家王致誠、波希米亞耶穌會士艾啟蒙和羅馬耶穌會士安德義(Andre)等人組成的創作團隊,繪製成16幅凱旋圖組畫。
郎世寧 平定西域戰圖之一 紙本銅版 55.4cm×90.8cm
但是乾隆皇帝希望這組戰功宣傳可以在天下刊行,又保證這些西方畫家繪製的原稿中的寫實比例細節、景深層次感和透視法特徵,能夠得到儘可能的保留,這在照相製版法不存在的18世紀,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雕刻成銅版畫。乾隆早就見識過西方人通過「廣州十三行」官辦貿易公司轉呈而來的精美銅版畫作品,可是當時天朝無人識得這門技巧。在比較斟酌當時歐洲各國的銅版畫製作水平後,決定將畫稿送往法國製作,此事交由兩廣總督李侍堯負責,李接旨後責成廣州十三行商完成。
1765年,倍感責任重大的廣州同文行總商潘啟,聯合其他十位行商,共同與法國東印度公司籤訂合同,委託法國製作《平定西域戰圖》組畫。宮廷畫師製作的原稿,分四次經過法國官辦東印度貿易公司運往歐洲。
首批畫作在1765年送達巴黎,一時成為轟動法國的國家事件,當時歐洲各國都想打開和中國的貿易大門,這種皇家委託的文化項目,自然受到了法國官方重視,一個由當年法國最優秀的銅版畫家柯升主持的項目小組立即展開工作,並由巴黎著名工匠勒拔負責雕刻,按照法國傳統,他把自己的名字也刻印在了畫面下方的石塊上。歷時五年,這塊名為《格登山斫營圖》的銅雕版,由法國東印度公司在1770年運抵中國。
由於雕版匠人一直在對畫稿進行完善,而蝕刻的線稿完成後,需要用刻刀添加更多細節和對比度,到1774年,法方才將所制《平定西域戰圖》十六塊銅版全部完工,並各印製了兩百張銅版畫,配上印製工具和專用紙張墨汁,經廣州呈遞皇家,前後共歷時十二年。
送達中國的兩百套銅版畫,每套16張銅版畫,配上每幅另行在華刊印的乾隆注釋畫面御製詩十六首,乾隆親筆題序一頁,軍機大臣傅恆撰寫的跋文一頁,做成三十四頁的冊子,共兩百套,分送有功將士和各州道府衙門展示宣達。這套寶貴的銅雕版,一直保存在皇宮大內西苑紫光閣中,但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帶來的紛亂中不幸流散,現存的銅雕原版,有三塊在德國柏林的民族學博物館,其餘不知所蹤,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