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一 功垂萬世 從《御製平定朔漠碑》看康熙三徵噶爾丹始末

2020-12-24 收藏家雜誌

#康熙王朝#《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是清朝在北京國子監孔廟所立的第一通「告功碑」,碑文內容是康熙皇帝三次御駕親徵擊潰雄踞西北的噶爾丹蒙古政權、維護清政府國家統一的事跡(圖 1)。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皇帝特御書立碑告成於太學(孔廟),詔告天下,歌功頌德以垂萬世。但《清實錄》等官修史書在史料取捨方面存在嚴重的片面性,目的並不在於真實反映歷史,而在於塑造皇帝和清廷的「光輝形象」。筆者擬在借鑑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等資料進行補充,以詳其康熙三次親徵葛爾丹始末。

建於孔廟的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碑亭
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

噶爾丹是準噶爾政權奠基者巴圖爾琿臺吉之子、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溫薩活佛的轉世。他統一漠西蒙古各部,吞併回疆、哈薩克後建立了準噶爾汗國。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月,噶爾丹藉口喀爾喀蒙古宗教領袖哲卜尊丹巴和土謝圖汗在調解喀爾喀兩翼紛爭的庫冷白爾齊爾會盟時,不尊重達賴喇嘛的代表西勒圖,便率精兵三萬,越杭愛山,分三路向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發動突襲,又掠車臣汗部,血洗喀爾喀。哲卜尊丹巴、土謝圖汗南奔,先後進入內蒙,請求清政府的保護與支援。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爾丹又以追擊哲卜尊丹巴、土謝圖汗為藉口率兵南向進入內蒙地區侵掠,嚴重威脅到清朝北部邊疆的安全。

儘管康熙皇帝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勸其罷兵息戰,但噶爾丹依仗著第巴桑結嘉措和沙俄的暗中支持,繼續向東進發。康熙二十九年 (1690) 三月二十日,康熙帝從理藩院侍郎文達的奏報中得知噶爾丹已兵至塔米爾的北勞齊河,立馬調集兵士 6000 人,跟著文達奔赴土喇河;安排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等人到文達駐軍所在地設立沿途驛站;指示都統額赫納、護軍統領馬喇、前鋒統領碩鼎到文達所在地一齊配合帶兵。

五月二十三日,康熙授意內大臣索額圖召見在京的俄羅斯使者,希望俄國不要援助噶爾丹,清廷儘可能阻攔有可能成為噶爾丹同盟軍的潛在勢力。六月十三日,康熙得知噶爾丹沿著克魯倫河下遊進兵,便安排烏來穆沁、蘇克尼特等派兵趕赴阿喇尼處,「催督前軍駐汛界,不時至軍前探聽。我禁軍及火炮,俱速令前往。再發八旗前鋒二百名,每佐領護軍二名,預備以待。」十九日,噶爾丹進至阿爾灘額墨爾地方,康熙帝命科爾沁兵速往,敖漢、餘曼、土墨特兵攜兩月糧前往會合;命京城八旗兵準備啟程。二十一日,康熙帝命令盛京將軍卓克託等人率領開原、興京、東京、遼陽、廣寧、錦州、易州等城的兵力 3000 餘人,下定決心親徵噶爾丹。

清聖祖康熙畫像

1. 第一次親徵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到六月的第一次出徵期間的朝政運轉,康熙皇帝做了如下安排:「此次各部院衙門本章停其馳奏,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之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便藉此機會鍛鍊皇太子。在親徵途中,康熙皇帝給太子胤妠及皇太后寫過幾十封親筆信件,細述他在途中見到的事物,景色以及所處理的事情,從這些信件中可以對相關歷史細節有更多了解,窺見到康熙作為一個父親溫情的一面。這些信件在《親徵平定朔漠方略》中僅收錄了片段且內容和原文有所出入。而這些親筆滿文信件,使康熙第一次親徵期間的情況更加完整。如曾經深愛皇太子,親徵途中向身在北京的皇太子索要舊內衣,以抵思念之情。

七月二日,康熙帝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長子當副手,出古北口;任命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扎為副手,出喜峰口;內大臣佟國綱、索額圖、明珠等為參贊軍務。兩路大軍在六日、八日這二天陸續調發。

福全按照康熙帝的囑託,對噶爾丹行「羈糜」之策,派人向噶爾丹營地送羊百隻、牛 20 頭,並致書問之。二十九日,又致書噶爾丹商談和睦共處的事宜,噶爾丹卻對康熙派來的使者阿南達提出以南北分治為條件,公然挑釁。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一日,福全率軍與噶爾丹在烏蘭布通發生激烈戰鬥,噶爾丹一行已在烏蘭布通駐紮了一段時間,佔據有利地勢,清軍則是倉促應戰,因而此戰失利。康熙帝分析失敗原因道:「因我兵排列極密,所以敵人亂放鳥槍得傷。而進退之際,海螺亦未鳴。此皆戰陣之道未熟故耳。」指出清軍一部分將士作戰中英勇無畏,尤其是火器營官兵,但也有一部分兵士臨陣脫逃,清軍將士在戰鬥中的表現呈現出二個極端。

噶爾丹趁黃昏率部撤走,後改用議和手法,派達賴喇嘛代表濟隆到福全大營,解釋是自己的部下無知,做出搶掠人畜等錯事。康熙知道噶爾丹一向狡猾,不可深信,依然在大同、宣府、古北口、張家口等處增兵防備。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噶爾丹率殘部逃往土謝圖汗部的汗烏拉山,並進一步乞援於沙皇俄國,他多次派人到伊爾庫茨克、尼布楚和莫斯科。意圖在獲得俄國軍事支援之後,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就目前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噶爾丹的上述請求始終未能如願。

康熙三十一年(1692)九月,噶爾丹派卓爾濟向清廷進貢示好,康熙斥責噶爾丹背棄誓言,出爾反爾,同時將信的內容轉寫給了達賴喇嘛,此後康熙多次下諭警告噶爾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三月,昭武將軍郎坦率軍駐紮在甘肅,防備噶爾丹進犯。康熙任命內大臣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防歸化城。五月,噶爾丹上奏狡辯自己殺害清廷使者一事,又舊事重提,提到烏爾會河一戰是清軍首先對自己發起的進攻,於是再次違背烏蘭布通之戰後許下的諾言,堅持索要土謝圖汗和哲卜尊丹巴。九月,昭武將軍郎坦根據抓獲的哈密人供述,得知噶爾丹處境困窘到靠捕魚為生,便提出可以趁此機會清剿敵軍。但由於噶爾丹居無定所且遠離清廷汛界,進行徵剿所需要的兵力糧草尚未準備充分,於是康熙只是讓郎坦、孫思克派人留意偵查噶爾丹的動態,及時匯報。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噶爾丹率 2 萬多人從扎布幹向東出發,六月就到達了塔米爾河,八月二十二日,噶爾丹越過拖諾嶺到達克魯倫河源頭的巴顏烏蘭,在此安頓下來準備過冬。在得勒蘇、俄農巴爾濟、克魯倫河下遊三個地方每處安插了 30 個巡哨。噶爾丹還焚燒草原來延緩清軍的行軍速度,好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來備戰。十一月,大將軍費揚古建議可以由自己帶領右衛兵趁來年青草萌發的時候,突襲噶爾丹所在地巴顏烏蘭。康熙提議:進剿噶爾丹,最好分為三路:東路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帶領盛京、寧古塔及黑龍江兵,加上科爾沁兵從東向西沿著克魯倫河進軍;西路由大將軍費揚古率領歸化城兵士、將軍孫思克帶領寧夏兵和西安兵從寧夏北上斷敵人退路;康熙則親率中路軍直奔克魯倫河。于成龍等人負責軍糧運輸。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三十日康熙帶領中路大軍從德勝門出發,經獨石口北上;另一部分中路軍由內大臣福善率領從古北口出發於揆宿會和。但是西路軍因風雪太大導致行軍受阻,與康熙失去聯絡長達一個多月。康熙皇帝不懼困阻,決心徹底消滅敵人,將士們同仇敵汽,做好了一戰到底的準備。

五月一日,中路軍到了拖陵,將士們嚴陣以待,御營內增設衛兵,周圍則設環營以防噶爾丹突襲。康熙下諭兵部:「今已逼近噶爾丹,若遇敵交戰時,副將以下,至兵眾人等,有退怯違令者,著該總兵正法以聞。」 又命內大臣長泰遵照諭旨所授,繪製作戰陣圖進呈。初六日,康熙命部隊向克魯倫河進發,清軍到距克魯倫河約 40裡駐紮,馬不卸鞍,各處設伏,康熙也身披甲冑準備迎敵。

清康熙 黃色緞繡金龍紋銅釘康熙帝御用棉甲 故宮博物院藏

在昭莫多經過一番血戰,噶爾丹的妻子阿奴戰亡,噶爾丹率四五十騎兵衝出清軍的包圍,殘部四處逃散。清軍在夜幕下向北追擊 30 多裡地,費揚古才傳令收兵。這次清軍消滅敵軍 2000 多人,俘虜和投降的人約有2000,得到了2萬多頭牛、4萬隻羊。殲滅了噶爾丹主力。噶爾丹東山再起再無可能。費揚古派人快馬加鞭向康熙報喜,康熙設香案帶領眾皇子和群臣行大禮。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西徵準噶爾部噶爾丹凱旋,回京時路經歸化城,時逢崇福寺建成,康熙將手中寶刀並一應隨身之物,留下作紀念。

清康熙 康熙皇帝御用戰刀及刀鞘 內蒙古博物院藏

這次親徵加上往返共計耗時99天,行程5000多裡。六月九日,康熙回到北京,從德勝門入城,諸皇子和大臣身著朝服在五裡外跪迎,百姓沿街瞻仰皇帝凱旋隊伍。

2. 第二次親徵

噶爾丹從昭莫多敗逃後收集殘部打算反撲。康熙三十五年(1696)九月九日,康熙與大將軍費揚古討論下一步該如何布署兵力。九月十九日,康熙帝再次帶領大軍前往呼和浩特,開始第二次親徵。

烏雲畢力格在《五色四藩》一書中認為:康熙的第二次親徵是從 1696 年 10 月 14 日至 1697 年 1 月 12日,時至秋末,康熙帝不斷得到噶爾丹處境艱難,難於過冬,必來歸服的消息,判斷噶爾丹一定來投降,故親到呼和浩特,一邊在土默特和鄂爾多斯等地打獵,一邊等待噶爾丹來降。噶爾丹得知康熙帝親臨呼和浩特後,為了在清軍進攻前爭取時間,派使者到康熙處謊稱來降。康熙輕信謊報,與噶爾丹約定 70 天后立即回京。所以,康熙皇帝這次出巡算不上什麼軍事遠徵,實是一次以打獵為主要內容的「休假」。在《親徵平定西北地區方略》中只有 40% 左右的有關第二次親徵的文書不同程度地被引用。未加利用的大部分文書上寫著「不譯」或者「擬不譯」等字樣,可見史官對原始史料進行過精心的選擇。對第二次親徵的敘述意義不大的內容被省略是可以的。但那些在史官們看來有必要隱瞞或改寫的文書,統統地被遺棄了。改寫的手段和技巧是各種各樣的:遺棄整篇文件,副節奏摺文書的某一個重要段落,修改個別關鍵詞,把一份奏摺文件安排在與原來的歷史背景和「環境」相脫離的地方等慣用的手法進行有目的地系統篡改。但是,《親徵平定西北地區方略》把這類言行按前後順序記了下來,抹去了有關打獵的全部文字,給人們造成一種皇帝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為軍事遠徵忙碌著的假象。

親徵平定西北地區方略

3. 第三次親徵

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第三次親臨寧夏指揮搜殲噶爾丹,這時的噶爾丹處境愈發艱難,其部下紛紛投降。曾被康熙恩待的噶爾丹親信烏爾佔扎布的母親齊巴哈察到達噶爾丹駐地後大讚清朝富足強大,歷數康熙對厄魯特俘虜的寬厚優待,說皇上賜給自己佛尊、黃袍、素珠、小刀等禮品。康熙帝把昭莫多之戰中俘獲的厄魯特人曼濟也放回準噶爾部。曼濟給噶爾丹帶來了許多新的消息:康熙帝在呼和浩特一帶行獵;清軍不斷加強沿邊布防;丹巴哈什哈、查幹席達爾哈什哈、沙克珠木等投附清廷的厄魯特貴族均被授為內大臣並住北京;投附清廷後的厄魯特人均被妥善安置,越來越多的寨桑認為投降清廷是一條生路,於是帶領屬下離開噶爾丹歸附了清朝。康熙帝的招降措施頗見成效。

四月,費揚古來報,稱噶爾丹已死於閏三月十三日,其子也被俘,押往京城。康熙下令除部分軍隊繼續進剿噶爾丹殘黨,其他軍兵可班師回京。至此,康熙朝的噶爾丹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

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皇帝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立於京師太學,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製了《敕賜歸化城崇福寺碑記》立石於曾經的崇福寺和參加誦經法會的席力圖召寺。

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碑文拓片(局部)

結語

康熙皇帝三次親徵噶爾丹的時間範圍也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認為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至八月、三十五年(1696)二月至六月和三十六年(1697)二月至五月。這類觀點較早出現在清代魏源所著的《聖武記》中。 而清代官方之所以要淡化康熙二十九年的軍事行動並排除在親徵之外,筆者考據各種資料總結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在康熙二十九年的軍事行動中,清政府處於被動防禦狀態;二是這次康熙帝因病半途折返,未能親臨前線;三是烏蘭布通之戰,清軍並沒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康熙三十五年春至三十六年春期間的親徵才徹底打敗噶爾丹,更能顯示聖祖皇帝的輝煌戰績與英明果敢。(節選編輯)

收藏家202007期封面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07期《欲知大道 必先為史——康熙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補遺》

作者:黃茜茜

責任編輯:秦佳

相關焦點

  • 葛爾丹的實力有多強,為什麼康熙非要三徵準葛爾也要滅掉他?
    在康熙時期,我國西北方向有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帝國,與清朝交惡,曾經一度直逼北京,迫使康熙皇帝三徵準格爾,才將其擊敗。那麼準格爾在歷史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部落呢?一.一徵準格爾。康熙皇帝見葛爾丹如此狂妄,居然敢反叛,而且此時康熙已經平定了三藩之亂,沒有了後顧之憂。於是,康熙決定親徵。七月初,清廷發兵10萬,採取分進合擊的方略,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分別由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出擊;又令盛京(今瀋陽)、吉林將軍出兵西進,協同主力作戰。
  • 康熙王朝:藍齊兒遠嫁噶爾丹,一場康熙「別有用心」的權謀布局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其中的藍齊兒格格並不會陌生,特別是對於這位皇室公主略顯悽慘的命運,更是抱以了深刻的同情。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儘管藍齊兒是康熙最為喜愛的公主,但是她確實被康熙「傷」的最深的,並且是被康熙一連「傷」過三次。
  • 噶爾丹到底有多強?為什麼感覺他很容易就被康熙打敗了?
    噶爾丹並非不強,噶爾丹很強。 噶爾丹之所以敗亡,一是因為他的軍事決策太激進,二是因為康熙發動戰爭的時機簡直太好了。 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領導下,先後徵服哈薩克、葉爾羌,又蕩平喀爾喀蒙古,兵鋒劍指北京。
  • 迫使康熙御駕親徵三次的一代梟雄噶爾丹到底有多厲害?
    而康熙時期三次親徵的噶爾丹正是綽羅斯·也先的嫡系後人,噶爾丹所建立的準葛爾汗國就是在統一了原蒙古瓦剌部也就是衛拉特部的基礎之上。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歷史上的噶爾丹究竟是怎樣的人,能讓千古一帝的康熙三次御駕親徵。
  • 讓康熙御駕親徵三次的來自蒙古草原的梟雄噶爾丹到底有多大能耐?
    而康熙時期三次親徵的噶爾丹正是綽羅斯·也先的嫡系後人,噶爾丹所建立的準葛爾汗國就是在統一了原蒙古瓦剌部也就是衛拉特部的基礎之上。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歷史上的噶爾丹究竟是怎樣的人,能讓千古一帝的康熙三次御駕親徵。
  •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為何還送給了他一把劍
    歷史背景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總結自己自己功績的時候說的是: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噶爾丹,也僅僅是平定噶爾丹而已。住噶爾汗國作為一個地方政權與大清王朝對抗了68年之久。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趁明朝和後金都無暇顧及的時刻,抓緊時間併吞統一衛拉特蒙古。
  •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為何還把佩劍送給他?
    導讀:這個情節發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徵葛爾丹時期,在昭莫多之戰中康熙擊潰葛爾丹並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對方的頭顱。贈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和藍齊兒、阿密達母子祖孫三代戰場見面時發生的場景。作為殺父之仇,阿密達發出要殺康熙為父親報仇這個無可厚非。做為人子,況且在劇中是一國繼承人的阿密達當然也必須有這個底氣來這麼說,否則準噶爾汗國怎麼在激烈的對抗中堅持七十來年。
  • 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平定準噶爾汗國,究竟有什麼歷史意義?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康熙皇帝與準噶爾汗葛爾丹那場驚心動魄的殊死較量。但是,或許大家並不知道,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遠遠不止在康熙年間的那一系列較量,兩國之間的爭鬥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後耗時70餘年,直到準噶爾汗國徹底覆滅為止。
  • 【關注】固安小于成龍:康熙年間任直隸巡撫 !三次出徵噶爾丹負責督運糧餉!
    據《親徵平定朔漠方略》記載:為運糧草造車六千輛,每輛車需牲口四頭,僅拉車的牲口就有兩萬四千頭之多。在北上穿越渾善達克沙地時,不期遇到雨雪,車隊深陷沙漠無法前行,累死的騾子、駱駝和馬匹達數千頭。從康熙皇帝給太子胤礽的上諭中可以看出,牲畜多從中原徵調,不適北方氣候,病死的牲畜很多。身在外蒙古克魯倫河畔前線的康熙皇帝也面臨了斷糧的威險。
  • 花費大清帝國60多年才平定的準噶爾叛亂到底有何重大意義
    大清帝國歷經三代帝王、花費60多年的光陰最終平定準噶爾部落的叛亂,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一次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不僅維護了民族的獨立,更展現了中華民族艱苦抗爭,不讓祖國寸土流失的決心和勇氣,是註定永遠記錄史冊的偉大功績。
  • 梟雄崛起:噶爾丹的起點有多高?欽點的轉世活佛!敵人碰到要磕頭
    引言作為清朝雄主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一部分,噶爾丹以其對手的身份也出現了在歷史書中,算是青史留名,但是卻也只有寥寥數筆,讓人不自覺的就以為他是個小人物,書中對他生平事跡記述的也不甚清楚。清朝和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響,一直打到乾隆二十年(1758年)才宣告結束,整整70年。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打過準噶爾汗國,而且直到乾隆時期才將其完全剿滅平定,大家可以想一想,準噶爾汗國得多強,才能撐得住清朝連續三代「賢主」的打擊!
  • 他是康熙一生最強勁的對手,為徹底消滅他,不惜連續三次御駕親徵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在其61年的在位時間裡,經歷了許多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包括平定「三藩之亂」、打敗鄭氏集團收復臺灣、組織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抗擊沙俄侵略者等。在這幾場戰爭中,康熙都是坐鎮北京指揮,並沒有親臨前線,可唯獨在面對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時候,康熙一連三次都是御駕親徵,直至將其徹底消滅。
  • 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這對300年前的cp,我給滿分!
    他雖年幼,卻年少老成,十六歲便剷除了鰲拜,繼而平定三藩叛亂,穩定了西南邊陲;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收復臺灣,擴大了大清的版圖;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徵蒙古,更加穩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康熙大帝好學上進,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如果說他是我國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 大事記 1:收復臺灣
  • 空前強大的葛爾丹,為什麼迅速被康熙打敗,並滅亡?
    康熙九年(1670年),對於噶爾丹和整個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當時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哥哥僧格被殺,準噶爾部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就是在這樣極度困難且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噶爾丹率領僅存的力量,短時間內就重新將僧格的舊部收服,重新統一了準噶爾部,同時他也成為了僧格的繼任者,成為了新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也以此為起點開啟了他的徵服之路。
  • 讓康熙帝三次御駕親徵的噶爾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到明末清初,黃金家族最後的獨苗林丹汗被清朝徹底幹掉,可瓦剌諸部卻越活越精神,不僅逐漸在漠西地區站穩了腳跟,還滲透到了青藏高原。 為什麼瓦剌蒙古勢力能夠進入藏區呢?這跟藏傳佛教的發展問題有一定關係。
  • 藍齊兒下嫁大汗, 噶爾丹被康熙斬殺, 他的兒子阿米達最後下場如何
    看過《康熙王朝》的都知道,藍齊兒活波可愛,聰明賢惠,康熙視她為掌上明珠,百般寵愛。當時蒙古的噶爾丹勢力大增,他擊敗政敵,奪得準噶爾部統治權。康熙十五年,噶爾丹擊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在康熙十八年獨自稱汗,康熙二十七年,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威逼北京。
  • 別笑,康熙和噶爾丹都被人玩了
    1、噶爾丹是活佛,也是五世達賴的弟子,所以他執行的旨意基本都是師傅五世達賴的,不像其他朝貢部落那麼聽話,而且他的大汗位是五世達賴封的。噶爾丹多次催促康熙認可他的大汗位,但是康熙從未給過書面和口頭的承認。
  • 為康熙立下汗馬功勞的十位將帥,你認識幾個?
    面對嚴峻局勢,對內剷除權臣,對外堅持大規模用兵,實現了國土的完整和統一。 縱觀一生,擒鰲拜、撤三藩、收臺灣、徵剿噶爾丹、痛擊沙俄,為中國大一統做出了卓越貢獻,實乃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