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大清帝國60多年才平定的準噶爾叛亂到底有何重大意義

2021-01-17 信息一條

大清帝國歷經三代帝王、花費60多年的光陰最終平定準噶爾部落的叛亂,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一次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不僅維護了民族的獨立,更展現了中華民族艱苦抗爭,不讓祖國寸土流失的決心和勇氣,是註定永遠記錄史冊的偉大功績。

曾經在熱播劇《康熙王朝》中看過大清國對噶爾丹用兵的講述,在當時被尊稱為「兜率天」的噶爾丹成為準噶爾汗國可汗,並攻擊科爾沁大草原的蒙古部落,科爾沁汗的女兒寶日龍梅逃往北京覲見康熙皇帝請求出兵。康熙皇帝並沒有答應出兵噶爾丹,而是將自己的女兒藍齊格格嫁給噶爾丹。後來,康熙皇帝不能忍受噶爾丹的擴張,派兵攻打噶爾丹。噶爾丹大敗在逃往烏蘭木通的路上被康熙的大阿哥胤褆砍下了人頭"。電視劇上事件是真事件,但有些情節都有虛構的部分,什麼藍齊兒、阿密達都是虛構的,為了節目效果,也無可厚非,其實在康熙時代,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部落並沒有被消滅掉,而是由噶爾丹的侄子繼任汗位,噶爾丹的侄子繼位後,仍然與大清抗爭,勾結外部勢力積極與清朝對抗,為了鞏固統一和 民族團結,直到乾隆時期,才徹底消滅準葛爾部落,還中國邊疆太平。

噶爾汗國,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準噶爾部建立的一個汗國,準噶爾部是中國厄魯特蒙古族的一支。明末清初,準噶爾部貴族兼併了厄魯特蒙古各部,逐步控制了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中國西部邊疆地區,建立了準噶爾貴族的封建統治。準噶爾貴族統治厄魯特蒙古各部後,與清政府仍保持著地方與中央的隸屬關係。但直到1670年準葛爾首領僧格死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殺害了他的子嗣,奪得了準噶爾的統治權。噶爾丹是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和賣國賊,在他自任為準噶爾汗以後,1677年用計襲殺了和清政府關係最密切的厄魯特首領車臣汗鄂齊爾圖,強佔了河套和碩特部,並在該部強徵兵丁,準備侵犯青海地區。1678年,噶爾丹出兵南疆,佔領天山南北廣大地區,把廣大維吾爾族人民置於其統治之下。噶爾丹取得準噶爾的統治權後,一反其父兄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主權的立場,而逐漸走上與沙俄相勾結的道路。噶爾丹在沙俄的挑唆和指使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把矛頭指向喀爾喀蒙古地區。

準噶爾部落人數極少,全盛時期也不過60來萬,但是準噶爾部落民風彪悍,勇於戰鬥,短短幾十年就四處徵戰,從一個小小的部落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和清朝對抗的漢國,當時清朝處於康熙時期,整體經濟發達,社會比較安定,民風也比較淳樸,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清朝的軍隊戰鬥力也不比以往,因此在康熙決定平定準噶爾部落後,屢屢失敗,但是蚍蜉撼樹終究會功虧一簣,準噶爾部落有勇有謀,英勇善戰,但是總歸太過貪婪和自大,像曾將的夜郎國一樣,終究會被歷史所淹沒,準噶爾部落的反叛與勾結外部勢力讓天朝上國的清朝難以忍受,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終於平定準噶爾部落,給中國邊疆帶來了和平安定,正因為平定準噶爾部落,所以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不能不說也算一段佳話。

歷時68年的平叛準噶爾部落戰爭不但平定了準噶爾貴族的叛亂,也極大地消除了西部邊疆的分裂割據狀況,加強了中央對西部邊疆地區的管轄與治理,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統一,極大地促進了西部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清政府對準噶爾貴族叛亂的平定,對外部勢力侵略中國領土、幹涉中國內政的言行也是一個沉重打擊,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準噶爾巔峰時期也只有7萬軍隊,拿什麼與3億人的大清打了60年的仗
    而等到大清王朝將三藩徹底平定下來之後,往西南方向望去,忽然發現準噶爾已經發展成一支清朝不可不管的力量了。而作為準噶爾部族來說,對於清朝也確實虎視眈眈。總是希望以自己的實力沉重的打擊大清王朝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更加擴大一些。在這種形勢之下,康熙中期的時候,開始發動了對準噶爾部族的進攻。
  •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歷史上的噶爾丹以及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康熙皇帝以及當時的大清王朝最為危險的敵人,以至於康熙要連續三次御駕親徵直至噶爾丹敗亡。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覆亡,大清王朝也來到了其疆域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
  • 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平定準噶爾汗國,究竟有什麼歷史意義?
    二、從誕生開始,準噶爾汗國與大清便是不死不休之局對於準噶爾汗國絕不能以單純的草原部落來看待,它幾乎是與大清同等量級的強國,那麼這樣兩個國家又是如何變成不死不休的對手的呢?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準噶爾汗國的目標是重新統一蒙古!
  • 因為他才是清朝真正意義上一統全中國的皇帝
    據說當年康熙皇帝就是因為對他的喜愛,打算把大清江山交給他,所以才把皇位傳給了他的老爸胤禛。而且要求胤禛百年之後,要把皇位傳給弘曆。雍正元年,胤禛就把立弘曆為儲君的詔書寫好了,並放到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寶親王的爵位是雍正十一年才封的。雍正十三年八月底,胤禛去世了,九月初三,弘曆奉遺旨登基為帝,年號乾隆。乾隆在其他行政方面的政績就不多說,今天就來說一說,乾隆為什麼那麼驕傲?
  • 乾隆為了不給子孫留後患,徵服準噶爾部後,將其滅族
    康雍乾三朝時期,準噶爾部始終是大清北部的邊患,十分的野性難馴。雖然康熙和雍正持續被西北用兵,但是準噶爾對其的威脅仍然存在,最終在乾隆的精心準備下,清軍打敗了準噶爾,在乾隆給前線將領的秘旨中,下令滅族準噶爾部。
  • 內有鰲拜、外有三藩和葛爾丹,那麼如何評價清聖祖康熙呢?
    這些敵人分批出現才讓康熙得到磨礪和成長,當然後期三藩、沙俄、鄭經、準噶爾也是康熙有意識地或打或和才構成了各個擊破的局面。所以說即便不考慮康熙在經濟和政治上「康乾盛世」的因素,僅在軍事上對外敵的手段是也堪稱是戰略大師。
  • 每周一寶|平定新疆戰圖
    乾隆年間清廷平定準噶爾部貴族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亂,統一新疆後,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重大事件,乾隆皇帝命令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等御用中外畫家,於乾隆二十九年繪製了十六幅《平定西域戰圖》,生動的記錄了當時平定西域的歷史過程。  新疆古稱西域,西漢曾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將該地納入漢朝版圖,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 《平定西域戰圖》製作始末
    1757年,清帝國武力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這次勝利被乾隆皇帝認為是自己的重大武功。為了給自己和參戰將士留名後世,具象存形榮播天下,乾隆決定將這次平叛戰爭的實景,請他非常欣賞的宮廷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領導一個由他和法國畫家王致誠、波希米亞耶穌會士艾啟蒙和羅馬耶穌會士安德義(Andre)等人組成的創作團隊,繪製成16幅凱旋圖組畫。
  • 外交制衡,控制蒙古:大清是如何理解自由貿易的
    此後籤訂的《恰克圖條約》儘管是《尼布楚條約》的繼續,但對俄羅斯人來說,它的意義卻超過前一條約。《恰克圖條約》以及乾隆五十七年(1792)新訂的《恰克圖互市條約》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俄羅斯的對華外交目標。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俄中關係中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認為它宣告兩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表達了兩個國家在相互遵守和尊重對方的法律和習俗的基礎上和睦相處的願望。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1674年2月18日,廣西定南王女婿孫延齡順應吳三桂,派兵進攻廣東、江西;緊接著3月15日,靖南王耿精忠反叛,派將領耿繼善、曾養性、白顯忠率軍進江西、浙江,大清帝國南方全面危急
  • 《最後的可汗——蒙古帝國的餘輝》(遊牧民族的終極亮劍——準噶爾汗國)(一)
    待走到十七、八世紀的時候,遊牧民族馳騁於天地之間的日子走到了盡頭,一個個近代化國家的崛起,使他們再沒有了亮劍的機會。大多數,安於作為陪襯,滿足於弱勢的安樂。  但總有例外,總會有「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的劍客,為了尊嚴,寧可倒下。  準噶爾汗國,便是這個例外。身處與俄羅斯和清兩大帝國之間,雖明知對手強大,卻頻頻亮劍,不甘心自認弱小,直至國亡種滅。
  • 清廷統一新疆中的重大失誤:斬草未除根,大小和卓家族不斷作亂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在擊敗薩珊波斯和拜佔庭帝國後,疆域不斷擴張。伊斯蘭教也跟隨著阿拉伯統治者的腳步來到了中亞。  經過:清廷統一新疆卻浪費了四次徹底解決大小和卓的機會  1745年,準噶爾汗國統治者噶爾丹策零死去,貴族們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互相徵伐,準噶爾汗國陷入全面內亂,乾隆皇帝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平定新疆。1755年,清軍揮師西進,大小和卓擺脫準噶爾汗國控制,向定北將軍班第表示願意歸順清廷,協助平定天山南路,乾隆皇帝大喜過望。
  • 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前言: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
  • 一起狗血的家庭醜聞,一個女子發動叛亂,大明十萬軍隊三年才平定
    普安州當地有一個苗族土司叫隆暢,他的妻子米魯貌美如花,他還有一個前妻生的兒子叫隆禮,但隆暢和隆禮關係不好。有一次,米魯回娘家居住,居然和另外一個土司阿保通姦。隆暢派隆禮去接回米魯,隆禮也和米魯通姦了。米魯、隆禮、阿保三人也就這樣保持著極度微妙的關係。隆暢知道後大怒,率本寨的士兵攻打阿保的寨子,還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隆禮。米魯聞訊之後,與阿保合力攻打隆暢的寨子,殺死隆暢。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其中一個劇情印象特別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為康熙出謀劃策,平定了三藩之亂,為平亂治國做出了貢獻,但仍免不了發配邊疆、客死異鄉的結果,但周培公死後,一代皇帝康熙竟又為其守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周培公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為了不給子孫留後患,乾隆徵服準噶爾部後,將其滅族
    清朝又花了八年時間平息叛亂。然而,在西北地區,一個強大的蒙古部落悄然崛起。那是準噶爾·汗·加爾丹。加爾丹是準噶爾領導人巴圖爾·亨泰吉的第六個兒子。早年與達賴喇嘛在西藏學習佛教,並與桑傑嘉措交上了好朋友。當時,準噶爾部落名義上隸屬於清朝。1671年,加爾丹被提升為準噶爾部落的首領。1672年,嘉丹到清政府要求照常派使者進貢,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
  • 準噶爾的葛爾丹實力究竟有多強?如果康熙沒有大炮,清朝就滅亡了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平定葛爾丹看似非常容易,其實不然。葛爾丹這個曾經的西北霸主,差點就打到了紫禁城下,他的能力絕對在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之上。明朝時候的瓦剌準噶爾在四個衛拉特之中是實力最強的,明朝末年的時候,準噶爾逼迫土爾扈特部遷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在乾隆年間又遷了回來,被安置在伊犁的珠克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