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狗血的家庭醜聞,一個女子發動叛亂,大明十萬軍隊三年才平定

2020-12-25 老四劇說歷史

弘治年間,明朝在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的治理之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然而在明朝統治較為薄弱的一些地區,其內部矛盾激烈。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場邊陲叛亂讓明孝宗頭痛不已。

朱祐樘

這些叛亂發生在貴州普安州,起源於一起家族醜聞。普安州當地有一個苗族土司叫隆暢,他的妻子米魯貌美如花,他還有一個前妻生的兒子叫隆禮,但隆暢和隆禮關係不好。有一次,米魯回娘家居住,居然和另外一個土司阿保通姦。隆暢派隆禮去接回米魯,隆禮也和米魯通姦了。米魯、隆禮、阿保三人也就這樣保持著極度微妙的關係。隆暢知道後大怒,率本寨的士兵攻打阿保的寨子,還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隆禮。米魯聞訊之後,與阿保合力攻打隆暢的寨子,殺死隆暢。後來兩個土司之間的鬥爭越來越大,見事情鬧大了,米魯乾脆扯旗造反,對抗大明朝廷,並逐漸演變成一場震懾西南的大叛亂,史稱「米魯之亂」。

朱祐樘

明朝對雲貴地區的統治延續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即土官治土民,朝廷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地方政權,任命當地的土司為世襲的政權領袖。朝廷又制訂相應的制度,加強土司的管理,包括土官的職類、承襲、貢賦和徵發等。明朝推行這種土司制度有其無奈的一面,這些地區距離朝廷中央很遠,當地土司勢力強大。朝廷如要強力佔領這些地區,面臨的困難是:1.勞師以遠,軍隊駐紮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2.當地土司反抗,紛爭不止。這樣一來,朝廷就陷入泥潭而無法自拔。正因為朝廷無法佔據這些地區,才會採取土司制度,由朝廷和當地土司共同統治這些地區,實際上是朝廷對當地土司的妥協。造成的結果是,這些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是土司,朝廷只是在名義上佔據這些地區而已。

米魯之亂剛開始時只不過是米魯、阿保、隆暢之間幾個土司的紛爭,規模並不算大。扯旗造反之後,米魯聯繫了很多土司共同起兵,其聲勢越來越大。朝廷希望土司之間相互制衡,卻不希望發生動亂。米魯殺死隆暢後,又率軍圍攻隆暢的妾適烏生的兩個兒子。面對米魯之亂,時任貴州巡撫並總督軍務的錢鉞一開始想當和事佬,代表朝廷出面,安撫各個參戰的土司,希望各土司罷兵停戰,但收效不大。

朱祐樘

無奈之下,錢鉞、貴州總兵官曹愷、貴州鎮守太監楊友率軍數萬徵討米魯。雙方交戰一年多,本來互有勝負。到了弘治十四年(1502年)七月,米魯率軍攻打平夷衛,貴州都司發兵增援,都指揮使劉福卻接受了米魯的賄賂,故意延緩出兵。結果貴州的援軍在阿馬坡時,中了米魯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

而後米魯率軍攻打普安州和安南衛,並使用詐降之計引誘楊友,楊友貪功冒進,中了米魯之計,米魯襲擊了盤江大營,楊友戰敗被擒。至此,明軍數萬軍隊在兩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少量兵馬固守普安州,保普安州不失。史料記載明朝戰死的將領包括貴州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人。明朝在貴州一帶的文臣武將,幾乎被一網打盡,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損失是非常慘重。

朱祐樘

《明史》:時鎮守中官楊友、總兵官曹愷、巡撫錢鉞共發兵討魯,大敗於阿馬坡。都指揮吳遠被執,普安幾陷。友等請濟師,乃以命軾。軾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賊。賊揚言欲降,益擁眾攻圍普安、安南衛城,斷盤江道,勢愈熾。又乘間劫執友。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死焉。

貴州巡撫錢鉞徵討米魯失敗後,明孝宗才發現事情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明孝宗決定換帥,由左副都御史王軾督貴州軍務,出徵米魯。王軾調集廣西、湖廣、雲南、四川等附近的兵力共八萬人,並起用了已經致仕的大將王通統兵。大軍分分八路進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強攻米魯,先在盤江攻破米魯的營寨。米魯竄逃後,明軍一路追擊,解除叛軍對安南衛的圍困。米魯逃回馬尾籠寨,又遭到明軍的圍剿,被明軍所破,米魯被殺。王軾平定米魯之亂總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攻破米魯的土司營寨千餘座,斬首四千八百餘級,俘獲一千二百餘人。米魯之亂歷經三年時間,最終得以平定。

朱祐樘

米魯不過是個女人,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居然能夠帶頭發動叛亂,給明朝帶來這麼大的麻煩。這場叛亂的發生表面上是因為一起狗血的家庭醜聞,實際上反映的是明朝邊陲對少數民族統治的失敗。朝廷為了避免個別土司過於強大,影響到朝廷,一般會採取兩個措施:1.利用土司之間的矛盾,扶持不同的土司,以形成制衡;2.在當地建立衛所,屯軍屯田,派世襲軍官坐守邊陲,並推行漢化政策。這種政策實際上是以世襲軍官對抗土司,以達到同時削弱世襲軍官和土司的目的。然而明朝的土司制度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米魯之亂也能說明這點。

起初兩個土寨發生紛爭之時,明朝當地的官員只是坐視不理。米魯起兵叛亂時是聯繫當地諸多土司共同起兵的,這足以表明朝廷在貴州普安州的權威比較有限,不足以震懾當地土司。或者說,當地土司根本就沒有把明朝朝廷放在眼裡。當米魯叛亂聲勢越來越浩大之時,本來一些傾向於明朝,不隨米魯叛亂的土司也逐漸背叛明朝。各種史料雖沒有記載米魯究竟有多少兵力,但米魯兩次擊敗明朝大軍,並曾圍攻普安州和安南衛等衛所,足以表明米魯有數萬人。

軍隊行軍

貴州巡撫錢鉞書生氣十足,在叛亂初始階段的處理方式過於迂腐,使得明朝錯失平定叛亂的最佳時機,導致米魯勢大。錢鉞一開始並不想出兵徵討,而是希望安撫米魯,他堅信只要朝廷出面,就能讓米魯罷兵。米魯假意接受錢鉞的安撫,卻暗中聯絡其他土司。當錢鉞意識到米魯不會罷兵之時,米魯已經形成大勢。

邊境軍官的腐敗,也是讓米魯坐大的主要原因。明朝在全國實施的是衛所制度,即在全國共分16個都司,下轄200多個衛所,每個衛所約5600兵力,由五軍都督府管轄。衛所兵力戰時為兵,非戰時為民,進行屯田。到了明朝中後期,五軍都督府管轄的權力逐漸被剝奪,衛所由兵部管轄。進行以文治武,武官地位低下,前程有限。由於管理不善,衛所逐漸糜爛,腐敗現象嚴重,士兵缺乏訓練,軍官卻極力貪腐,衛所也沒有戰鬥力。米魯在起兵之時,曾賄賂貴州都司的將領劉福,劉福故意緩慢進軍,以至於錯失增援良機,使明軍戰敗,最終劉福也作繭自縛,在戰場上被殺死。

朝廷大臣

明朝成立以來,對邊陲少數民族的治理一向很頭痛,土司的叛亂此起彼伏,從沒有中斷過。到了明朝中後期,朝廷也意識到土司制度的缺陷,開始派遣官員參與治理地區,這就是改土歸流制度。但明朝的步伐邁得太小,不必真正意義上廢除土司制度,導致廢除土司制度也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康熙年間,吳三桂發動了「三藩叛亂」。1673年11月21日,吳三桂叛於昆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四川,巡撫羅森率眾投降。1679年1月,吳三桂軍抵湖廣辰州,分派將領向常德、體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為數不少。
  • 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花費大清帝國60多年才平定的準噶爾叛亂到底有何重大意義
    大清帝國歷經三代帝王、花費60多年的光陰最終平定準噶爾部落的叛亂,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一次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不僅維護了民族的獨立,更展現了中華民族艱苦抗爭,不讓祖國寸土流失的決心和勇氣,是註定永遠記錄史冊的偉大功績。
  • 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
    眾所周知,劉備在拿下漢中,奠定蜀漢之國本後宣布稱帝。之後,為了奪回荊州而發動了伐吳之戰。除此之外,雍闓先後煽動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嶲的夷人首領高定以及在夷人、漢人中聲望頗高的孟獲同時發動叛亂。如此一來,蜀漢一下子就喪失了一半的領土。南中大亂,對於剛主政的諸葛亮來說便是頭等難題。夷陵大敗導致了損兵折將;劉備去世則使得政局不穩!此時外有敵對的東吳,曹魏;內又有南中大亂。
  • 康楚原的叛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已經拉開了唐將叛亂的序幕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478字,閱讀約3分鐘天寶十四年(755年),一場震驚唐朝乃至中國歷史的叛亂——安史之亂開始了。在平定叛亂之前,發生了一場非常莫名其妙的叛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卻拉開了將軍們叛亂的序幕。這次叛亂是康楚源的叛亂。當時唐朝正在與已經被史思明取代為燕帝的安史叛軍作戰,這是叛軍對唐朝防禦的一個階段,雙方的主要戰場在洛陽以西和江淮地區,唐軍的領軍將領是僕固懷恩和李光弼。
  • 朱元璋稱他為兄,為建立大明立下不朽功勳,卻因兒子荒唐導致被殺
    可以說他是歷代開國皇帝中最為艱難的一個。 他的成功離不開一群支持他的武將,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淮西二十四將。周德興就是這二十四位將領中的一個。 也就是在這一年,朱元璋帶領的軍隊對滁州以及和州發動了進攻,而周德興在這次的戰爭中就表現的相當的不俗。
  • 嫪毐究竟有多大權力,居然敢發動大規模叛亂?他可不是簡單的丑角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後世認知中的嫪毐是被刻意扭曲,醜化了的,外戚專政一直是秦朝的一個傳統,真實的嫪毐不是面首這麼簡單,他作為趙太后的權力代言人,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政治人物;二、注意嫪毐是長信侯,侯爵是秦國最高爵位,非有戰功者不授,嫪毐因為平定成蟜叛亂有功,助嬴政穩固了王權,助趙太后擴展了勢力,所以他才會享有那麼高的地位,那麼高的權勢。
  • 歐陸風雲4——大明風雲(二)
    公元1444年,大明在「仁宣之治」影響下,帝國呈現繁榮景象。也許在紫禁城裡的朱祁鎮,晚上被城外科爾沁的牛羊吵得睡不好覺,公元1445年8月,皇帝朱祁鎮突然下詔在京畿集結全國軍隊,並與儲君朱祁鈺跨上戰馬,準備對科爾沁部落御駕親徵。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一,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那大明不僅解決了努爾哈赤的後金繼續在東北關外做大並威脅大明王朝國家安全的問題,還順帶重新對白山黑水的女真各部加強了控制,女真各部也重新對大明宣誓效忠,這樣大明就可以在國內別的地區有戰事時,效法西漢、東漢從邊疆徵調忠於自己的少數民族部隊去打仗的舊例,去從效忠自己的女真各部徵調部隊,為自己平定其他民族的叛亂效力
  • 此人善於以少勝多,防守比常遇春和徐達還厲害,大明第一守護神!
    因此,在中國古代,你若是在北方暗中積聚力量,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等到時機成熟時,兵出函谷關,就可以勢如破竹,輕易平定江南,取得天下。可是,我們朱元璋同志卻走不尋常路,先是打下應天(南京),然後再以此為根據地,平定江南,然後再派出大明第一名將徐達和大明第一猛人常遇春等人,不斷領兵北伐,最終統一中國。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最近,一部以明朝初年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該劇故事情節、臺詞和服裝造型讓人耳目一新,但在歷史史實方面存在硬傷,有失考據。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
  • 她和女兒被施暴,一怒之下發動起義斬殺10萬人洩憤!
    這個女子叫做布狄卡,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女將軍,現在倫敦還有其雕像。布狄卡出生於凱撒時期,當時的英國還是蠻荒一片,而布狄卡是英國一個叫做艾西尼部落的王后,可以說也是一個貴族。接下來的三周裡,布狄卡的軍隊——據歷史學家估計在約在十萬人左右——發動了另外兩場對羅馬要塞的攻擊。第二次勝利來自朗蒂尼亞姆,即今天的倫敦。蘇維託尼烏斯來不及將羅馬公民悉數撤離該城(彼時不列顛的最大城市),不列顛人於是殘忍地將他們屠殺殆盡。
  • 歷史上,嫪毐造反後,秦始皇派兩個楚國人平定叛亂!
    至此,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嫪毐叛亂終於被平定,這成為秦王嬴政親政的重要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大秦賦》作為一部電視劇,不可避免地會對歷史進行改編和演繹。在歷史上,嫪毐造反並沒有這麼詳細的記載。更為關鍵的是,平定嫪毐之亂的主要功臣,還是兩位楚國人。
  • 武則天專權,很多大臣都不滿意,但為什麼是李敬業發動叛亂呢
    武則天專權,很多朝中大臣都不滿,為什麼是李敬業發動叛亂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1.被貶李敬業被貶,是導致他反叛的導火索。李敬業為什麼會被貶呢?因為他不滿武則天臨朝稱制,時常流露出反對武則天專權的情緒,這樣他就被貶到了柳州當司馬去了。
  • 激蕩四百年:東吳舊臣之後平定叛亂,司馬穎如願以償成為皇太弟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28篇 張昌被陶侃擊敗後,被迫逃往下俊山,荊州的叛亂就此平息,但他派出的石冰還在揚州四處流竄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三月,陳敏和周玘分別率領徐州和揚州的軍隊合擊石冰。 一場大戰後,石冰再次大敗,被迫投奔另一個叛軍首領封雲,封雲的司馬張統見大勢已去,斬殺石冰和封雲向陳敏投降。 至此,歷經三個月的徵討,徐州和揚州的叛賊掃蕩一清,恢復了安定,而且是在沒有得到朝廷任何幫助的前提下。
  • 為什麼司馬懿在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得知真相之後令人驚嘆
    在曹睿時期,司馬懿就已經有了十萬兵權,有跟曹家一戰之力,但司馬懿一直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的兵變,這是為何呢?曹睿是曹丕的長子,23歲時登基,曹丕死時擔心曹睿年少會受欺負,給曹睿配上了智囊團。其實曹睿非常擅長帝王之術,不是等閒之輩。
  • 縱觀大明王朝的276年與南明史
    麓川之役麓川之役,為發生在明朝正統年間的四次明朝朝廷徵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戰爭。四次徵討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明朝經過連年徵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 《大明風華》于謙大結局:是孫若微朱瞻基心腹,卻被他們的兒子冤殺
    《大明風華》于謙大結局:是孫若微朱瞻基心腹,卻被他們的兒子冤殺 文/聽歌打娛 在《大明風華》最新的劇情裡,明軍連連打了敗仗,朱棣病重了。朱瞻基恐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控制軍隊謀反,所以只能將這個消息掩蓋下來。
  •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大漢名將,為何慘遭漢景帝打壓,被迫絕食而亡
    像駐紮在霸上、棘門的軍隊,真是如同兒戲,將軍很容易就會被敵人俘虜。至於周亞夫,怎麼會有敵人敢去冒犯他呢。」不久匈奴撤軍,文帝因此撤走三地的軍隊,封周亞夫為中尉。三,平定七國之亂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個諸侯國發動叛亂,七國之亂爆發。景帝封周亞夫為太尉,命他率軍討伐吳楚叛軍。周亞夫對漢景帝說:「楚兵彪悍迅捷,難以與他們正面交鋒。不如讓梁王劉武牽制叛軍,然後我率軍切斷叛軍的糧道,才能打敗他們。」景帝聽從。
  • 中國最可能滅掉日本的一次機會,卻給日本十萬武器,從此中國衰落
    後來日本又爆發了薩摩叛亂,這對於中國而言是制約日本最好的時機,日本向清朝發動求援,清朝在日本的動亂中都做了什麼清朝當時自己都沒錢購置艦炮,卻慷慨地送了日本很多武器,十萬支槍和子彈,又送了很多錢,幫助日本平定戰爭。 中國是熱愛和平,熱愛鄰國的,從古至今只要藩屬國有需求,大國就一定什麼都給。 中國忘了,日本在明朝期間就屢屢犯邊,後來染指琉球,日本對中國和中國藩屬國的侵犯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清朝卻毫無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