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478字,閱讀約3分鐘
天寶十四年(755年),一場震驚唐朝乃至中國歷史的叛亂——安史之亂開始了。在平定叛亂之前,發生了一場非常莫名其妙的叛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卻拉開了將軍們叛亂的序幕。這次叛亂是康楚源的叛亂。
當時唐朝正在與已經被史思明取代為燕帝的安史叛軍作戰,這是叛軍對唐朝防禦的一個階段,雙方的主要戰場在洛陽以西和江淮地區,唐軍的領軍將領是僕固懷恩和李光弼。
亢處元曾任襄州(今湖北襄陽)守將,具體職事史書記載略有不同,《舊唐書》三處提到亢處元,一處說他是偏將,另一處說是將軍,第三處說是將;《新唐書》也是將軍,分將胡說八道。但確定康楚原上面還有州刺史王政,康楚原是最高不過是二把手,最高也就五六個官員。
李恆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八月,康楚元驅逐相州刺史,聚眾萬人,自稱南楚霸王(或稱東楚義王)。肅宗反應相當迅速,處理得當,派人安撫康楚原,將原來的相州刺史降職,另派他人擔任相州刺史,但康楚原拒絕了。
九月,康楚源派人南下攻取荊州(今湖北荊州),荊州是荊南節度使的駐地,影響很大,周邊州縣官員紛紛逃亡。"南荊州都督杜鴻漸棄城而去,李、郎、英、夏、桂等官聞知,紛紛潛入谷中。"
當時唐朝的軍隊主要在北方,荊襄地區比較空虛,又多年無戰事,康楚源之亂純屬意外,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駐守於州(今陝西省商洛市)的刺史叫衛倫,是個好官,後來還做了丞相級的高官,封了州公。魏倫的軍隊是來自西域的安西、北苑的軍隊,是用來對付史思明的士兵,商州離襄州直線距離300公裡,算是比較近的。
威倫行軍圖
十一月,韋倫先到鄧州(今河南南陽),距襄州直線距離不過100公裡。之後並不急於進攻,而是讓康楚源和他的手下投降,等康楚源懈怠了幾天後,乘機進攻,一戰拿下了襄州,活捉了康楚源,截獲了康楚源的租庸二百萬俘虜,平定了荊襄。
十二月,康楚原被送往長安處死,叛亂被平息。
過程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康楚原這個人在史書上只有這些記載,標準不明的一代,如果沒有謀反,史書上估計也不會提到他的名字。叛亂的原因無非是將軍帥不和,再加上當時的叛亂勢力強大,周邊地區的賦稅都聚集在襄州,康楚原的野心之火被這些因素點燃,超出了他們造反的能力。
安史之亂形勢圖
康楚源之亂只是"安史之亂"後期大後方叛亂的開端。不久,乾元三年(760年)四月,襄州太守張惟進、曹率兵叛亂,殺了太守。山南東路節度使來奎平叛,叛軍投降。
一次是偶然,兩次應該不是偶然,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香洲。但唐肅宗並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沒有給其他將領足夠的震懾。上元元年(760年),江淮大將劉湛叛亂,影響範圍很廣,唐朝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平息下來。這一事件的起因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純粹是唐朝官僚體系逼迫劉湛這員在安史之亂中中立的高手,唐肅宗本人和唐肅宗的親信宦官起了很壞的作用。
正如這一時期的《劍橋中國史》(CambridgeHistoryofChina)所描述的那樣,"這些年的記錄充斥著兵變和小起義,幾乎所有這些事件的動機都是出於個人野心和對抗,而不是任何偉大的野心。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偏離了其主要目標,並被這種與主要的反叛運動或反叛政權無關的動亂所阻止。"。
結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情況來看,康楚源之亂是唐朝皇帝權威喪失的開始,每個領軍將領或多或少都有自力更生的想法,只是有的人執行了,有的人沒有執行。
這裡是《穩妥鋼結構》,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