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業是唐太宗的將領李勣的孫子,他從小就很擅長武藝,由於他的父親李震早逝,因此他承襲了他爺爺英國公的爵位。
唐高宗去世後,唐中宗李顯即位了,但是不久就被武則天廢了帝位,立了李旦為帝,但實際上是武則天垂簾聽政,臨朝稱制。
不久,李敬業就在揚州起兵反武了。武則天專權,很多朝中大臣都不滿,為什麼是李敬業發動叛亂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1.被貶
李敬業被貶,是導致他反叛的導火索。李敬業為什麼會被貶呢?因為他不滿武則天臨朝稱制,時常流露出反對武則天專權的情緒,這樣他就被貶到了柳州當司馬去了。
李敬業的爺爺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將,而且李勣之前姓徐,是唐太宗賜他姓李的,所以他們家在唐朝是很有名望的,也是莫大的恩惠。
李敬業繼承了他爺爺的爵位,因此對李唐也是很感激的,可是武則天卻在唐高宗去世後篡權了,這讓李敬業不能接受,而其封建社會,是反對女性掌權的,並且武則天還把他給貶出了朝廷,這與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相比,待遇的落差太大。
這樣的待遇讓李敬業無法承受,那怎麼辦呢?武則天掌權,他改變不了事實,如果想改變當時的狀態,回到唐太宗時期的家族聲望,就得要武則天交權。
如果只是用口頭反對,武則天肯定不會交權,那麼只有付諸武力,才有可能逼她還政李唐,所以李敬業就想到了發動叛亂,用武力推翻武氏的統治。
2.維護李唐統治
那麼要發動叛亂,得有藉口,李敬業用什麼藉口呢?他用了維護李唐統治這個藉口。他與其弟李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人在揚州密謀叛亂,因為這些人也都被貶,與李敬業有相似的遭遇。
他們以恢復李顯的帝位為藉口,發動了叛亂。他們都以恢復和維護李唐的統治為由,策劃了叛亂,其他人是否真的要恢復李唐,暫且不論,李敬業應該不是真的願意恢復李唐。
李敬業只是以此為出師之名,否則他沒有理由發兵討武,更無法說服他人願意與他一同出兵。
只憑藉他一人之力,很難對付朝廷大軍,只有把其他人的力量結合起來,才有可能與武則天抗衡,而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反武的,因此他用恢復李唐的口號號召眾人都來歸附於他,來增強他的軍事實力和規模而已。
所以李敬業用維護李唐統治組織了一支軍隊,這樣他就有了與武則天對抗的資本了。
3.野心
真正導致李敬業反叛的原因是他的野心,李敬業其實是想自己稱王。李敬業叛亂後,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討伐李敬業,這時魏思溫勸李敬業攻打洛陽,而薛仲璋要李敬業攻打常州和潤州,奠定霸業基礎,再向北以圖中原。
魏思溫認為李敬業應該建立大功,不應該自建巢穴,這樣會使人心離散。可是李敬業不聽魏思溫的勸告,親自領兵攻打潤州。
李敬業聽取了薛仲璋的建議就證明了他是想建立他自己的政權,並非是想擁立李顯復位。他稱王的野心這時是昭然若揭,最後果然像魏思溫說的那樣,李敬業被部將王那相所殺。
武則天專權後,讓朝廷上下都對武則天不滿,可是有的人就選擇了隱忍,比如狄仁傑等人,有的人就選擇了反抗,像李敬業,駱賓王等人。
李敬業家族有威望,又是將門之後,也有一定的兵權,因此他可以起兵反叛,可是反叛也有兩種,一種是想幫助唐中宗復位的人,一種是打著勤王的口號,建立自己的霸業,李敬業就屬於後一種。
他覺得武則天一個女性都可以掌權,為什麼他不可以呢?所以他也效仿武則天,想奪權。可是當時,武則天是臨朝稱制,而且皇帝是她兒子,她並沒有自稱皇帝,最後是她兒子讓位給她的。
而李敬業想做皇帝,就沒那麼容易了,他要靠他自己打江山,但是當時大家一心都是向著李唐的,怎麼可能會去支持李敬業做皇帝呢?
即便是駱賓王也是想利用李敬業的兵力助唐中宗復位而已,絕不是想去支持李敬業稱帝。
所以李敬業的算盤打錯了,他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有誤,再加上有私心,所以最後是功虧一簣,也沒留下好名聲。
從李敬業叛亂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人做事的目的要純正,不能有私心,否則是自食惡果。
參考文獻:
《舊唐書·列傳十七》
《新唐書·列傳十八》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
(作者:蕭邦、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