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業(?-684年),又稱徐敬業,祖籍曹州離狐縣(今山東省鄄城西南),是唐初將領李勣之孫,李震之子。他是唐睿宗時反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李敬業襲爵英國公,歷官太僕少卿、眉州刺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李顯即位。次年,改元嗣聖,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不久即廢李顯,立豫王李旦為帝,武則天掌握全部權力。這一年,李敬業和他弟弟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薄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獲罪,李敬業被降職為柳州司馬,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職為栝蒼令,駱賓王被降職為臨海丞,杜求仁被降職為黟縣令。魏思溫充當謀主,指使他的黨羽監察御史薛仲璋要求奉命出使江都,然後讓雍州人韋超到薛仲璋處報告,說「揚州長史陳敬之陰謀造反」。薛仲璋逮捕陳敬之入獄。數日後,李敬業乘驛車到達,偽稱自己是揚州司馬前來赴任,說「奉太后密旨,因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要發兵討伐。」於是開府庫,命揚州士曹參軍李宗臣到鑄錢工場,驅趕囚徒、工匠發給他們盔甲。將陳敬之在監獄斬首;錄事參軍孫處行抗拒,也被斬首示眾,揚州官吏再沒有敢反抗的。於是徵發一州的兵馬,又使用李顯的年號嗣聖元年。李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任命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十來日便聚集士兵十餘萬人。李敬業由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傳布檄文到各州縣。楚州司馬李崇福率領屬下三縣響應李敬業。只有盱眙人劉行舉佔據縣城,不肯從命,李敬業派他的將領尉遲昭進攻盱眙。武則天下詔任命劉行舉為遊擊將軍,任命他弟弟劉行實為楚州刺史。同時,武則天任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任命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他的副職,討伐李敬業。魏思溫勸李敬業說:「您以恢復皇帝的權力為口號,應當率領大軍大張旗鼓地前進,直向東都洛陽,那麼天下人知道您以救援天子為志向,四面八方都會響應。」薛仲璋說:「金陵有帝王氣象,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不如先奪取常、潤二州,作為奠定霸業的基礎,然後再向北以圖奪取中原,這樣進可以取勝,退有歸宿,這是最好的策略。」魏思溫說:「崤山以東豪傑因武氏專制,憤怒惋惜,心中不平,聽說您起事,都自動蒸麥飯為乾糧,舉起鋤頭為武器,以等待南軍的到來。不乘這種形勢建立大功,反而退縮,自求建造巢穴,遠近的人聽到了,哪有不人心離散的!」李敬業不肯接受他的主張,派唐之奇守江都,自己領兵渡過長江,攻打潤州。魏思溫對杜求仁說:「兵力合在一起則強大,分散則削弱,李敬業不合力渡過淮河,收集山東的兵眾以奪取洛陽,失敗就在眼前了!」李孝逸進軍至臨淮,偏將雷仁智與李敬業交戰失利,李孝逸因而畏懼,按兵不動。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對李孝逸說:「天下安危,在此一舉。天下太平的日子已久,一旦聽說瘋狂兇暴的人,都全神貫注側著耳朵等待他們的滅亡。現在大軍長久停留不進,遠處和近處的百姓失望,萬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將領取代您,您有什麼理由可以逃避徘徊觀望的罪責呢!」李孝逸這才領軍前進。馬敬臣進擊,斬殺尉遲昭於都梁山。
李敬業統兵憑藉下阿溪固守。後軍總管蘇孝祥夜裡帶領五千人,用小般渡過溪水先發起進攻,結果兵敗身死,士卒涉水時淹死過半。李孝逸等軍相繼到達,數次交戰失利。李孝逸畏懼,準備撤退,魏元忠與行軍管記劉知柔對他說:「現在正是順風,蘆荻乾燥,是火攻的好機會。」他們堅決請求決戰。李敬業布陣已久,士卒多疲倦觀望,戰陣不能整肅;李孝逸進擊,乘風縱火,李敬業大敗,斬首七千級,淹死的不計其數。李敬業等輕裝騎馬逃入江都,帶著妻子兒女投奔潤州,準備從海路逃往高麗;李孝逸進兵屯駐江都,分別派遣各將領追擊李敬業。李敬業等到達海陵地界,被大風所阻止,他的部將王那相砍下李敬業、徐敬猷和駱賓王的首級向官軍投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都被捕獲。斬首後,他們的首級被送往神都。揚、潤、楚三州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