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看鑑君 看鑑
作為中國正史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一直是後世津津樂道的對象,同時也導致與其相關的人物備受世人的關注。
這不,今日廣西靈山縣宣布成立了一個歷史文化研究組,名叫《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沒多久就把武則天她媽頂上了熱搜。
也不管人家武則天她媽認可不。
01
先說武則天她爸
提到武則天她媽,咱們要先說她爸,因為武則天她爸是妥妥的二婚。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yuē),原本只是山西太原的一個木材商人。
「士農工商」,古代商人排在最末,地位最低。從日後駱賓王在《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攻擊武則天「地實寒微」可知,武士彠的商人身份在當時著實低賤,很為人所看不起。
只是,戰國時期大商人呂不韋的事跡給後世無數商人樹立了光榮的榜樣:不想投機的商人,不是好商人。
在這種信條的驅使下,武士彠一直利用經商的機會和手中的財富,往來奔走,積極結交各路大人物。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他還真結交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大人物,那個人叫李淵。
後來,李淵建立了唐朝。
儘管武士彠在李淵心中的地位不咋樣,也沒啥拿得出手的實際功勞,但作為首義功臣,武士彠的投資也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雖然不如呂不韋「奇貨可居」那樣豐厚,但由一個身份微賤的商人到「拜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武士彠也算是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在古代,很多男人把「升官發財死老婆」當做人生的三大幸事,而武士彠恰好都經歷了。還沒從升官發財的喜悅中回過神來,他便有幸趕上了第三件幸福的事——死老婆。
死就死了,武士彠又不是什麼痴情漢,也沒有為老婆守節的打算,自然是準備再娶一個咯。
武士彠的原配妻子相裡氏,家族累世不見有人出仕,她本人又是丈夫還是商人時所娶,當然不可能是什麼高門貴女。
此時已經飛黃騰達的武士彠,當然要娶一個身份配得上自己的老婆。
在李淵之女桂陽公主牽線下,年近五十的老鰥夫武士彠娶了一位姓楊的女子。
這位楊氏,就是武則天她媽。
如果說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那麼,她媽楊氏則是不同於她的另一個傳奇。
不過,很可惜,史書並沒有記載武則天她媽身份信息,只知武士彠在相裡氏死後「又娶楊氏」,連個名字都沒有。
02
冒牌的高門出身
根據武則天稱帝後,授意大才子李嶠為其父貼金的《攀龍臺碑》記載,這位楊氏出身很是不凡,其父是隋朝納言遂寧公楊達。
與高熲、楊素、韓擒虎等人相比,無論是聲望還是功績,楊達都遠遠不及。但是,楊達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哥哥——觀王楊雄。
據《隋書》記載,楊雄是隋高祖楊堅的族子,而楊堅自認弘農楊氏。
親伯父楊雄是隋朝開國皇帝的族侄,武則天她媽當然算得上隋朝的皇室宗親了。
如此看來,作為前朝的皇室宗親,又是名門世族弘農楊氏的後人,武則天她媽嫁給商人出身的暴發戶武士彠,實在有點「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感覺。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麼?
首先,無論是楊堅,還是楊雄,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弘農楊氏,而是西貝貨。他們的先祖都是來自武川鎮,恰逢「六鎮之亂」,最後在關中飛黃騰達,成為政治上的暴發戶。
其次,楊雄的確跟隋朝皇室有關係,不過這種關係可有可無,因此楊氏的皇室宗親身份是要打折扣的。
西魏時期,為了凝聚人心,宇文泰給很多漢人將領都賜予了鮮卑姓氏。
其中,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而楊雄的父親楊紹得到的鮮卑姓氏是「叱利氏」。
因此,雖然同樣姓楊,但此楊非彼楊,楊雄與楊堅並不是一家人。
《隋書》之所以記載楊雄「高祖族子也」,極有可能是因為在北周末年,楊雄為楊堅篡位立下了大功。後者認他為侄,不過是一種拉攏手段而已。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楊堅既然已經認了楊雄做族侄,兩家就算是親戚了。
從宗族關係上看,武則天她媽楊氏要喚楊廣一聲「叔父」,這是沒有毛病的。
當然,能不能這麼稱呼,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能這麼稱呼也沒用,楊廣連自己的親生兒女都不怎麼關心,又怎能指望他會照顧一個都沒有血緣關係的遠房侄女,估計都不知道有武則天她媽楊氏這號人物的存在。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楊氏並不是楊達之女,而是武則天為自己老媽臉上貼金而捏造的。
畢竟,在《攀龍臺碑》中,武則天也不顧歷史事實,為其父武士彠臉上貼了不少金。既然如此,武則天給她媽捏造一個貴重的身份也很正常了。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靠譜。
武則天為其父立那道碑時,已經登基稱帝了,沒必要為了身份去冒認一個早已過世多年的外公。
就算真要找一個身份顯赫的外祖父,觀王楊雄不是更合適麼?
此外,據《舊唐書》記載,楊雄有個曾孫叫楊執柔,在武則天時期官居地官尚書(戶部尚書),武則天還因為對方是自己老媽楊氏娘家的近親,「甚優寵之」。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發話,「我今當宗及外家,常一人為宰相」,然後任命楊執柔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
由此可見,武則天她媽楊氏的身份並沒有作假,是隋朝宰相楊達的女兒無疑。
照這樣的推理來看,楊達先世來自武川鎮,武則天她媽是內蒙古人。若以出生地來看,楊氏大概率是陝西人,絕不可能是欽州人。
僅存的一種可能就是楊達可能到廣西任職,帶了自己的女兒,但是史料中並無記載。
關於「武則天她媽在欽州」,來源於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的兩處傳聞:
其一,廣西靈山縣有個叫「武利場」的地方,「俗傳唐則天母氏故裡也」。在離「武利場」不遠處,有一座陟屺寺遺址,曾是武則天為紀念母親楊氏而修建的寺廟。根據該處殘碑上的文字可知,原碑文是盧肇奉武則天的敕令撰寫的。
其二,「廣右人言,武后母本欽州人,今皆祀武后也」。
撰寫這份材料的周去非都覺得這事非常不靠譜,認為盧肇「奮跡武宗朝,去則天固遠,將奉何敕作記耶?」。
活躍於唐武宗時期的盧肇,去武則天時代已經一百多年了,要怎麼奉女皇陛下的敕令撰寫這則碑文?穿越嗎?
連信息源頭周去非都覺得不靠譜,因此,所謂的「武則天她媽在欽州」,壓根就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而已。
03
武則天的媽有比女兒還勁爆的緋聞
高齡「剩女」楊氏結婚後,還連生了三個女兒,這三個女兒也沒啥缺陷,還遺傳了她的優良基因——身體好,次女武則天更是一口氣活到了八十二歲。
楊氏的傳奇還不僅僅於此,在女兒武則天成為中宮後,她不但利用女兒的權勢狠狠報復了早些年對自己無禮的繼子元慶和武元爽,夫家的侄子武惟良與武惟運外,還享盡尊榮,一口氣活到了九十二歲,壽終正寢。
在她死後沒多久,武則天便自曝家醜,狀告外甥賀蘭敏之「烝於榮國」,讓這個勁爆的消息瞬間傳遍了大唐。
小鮮肉賀蘭敏之與年長自己六十多歲的姥姥楊氏淫亂?這口味真不是一般的重。
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不管這事真假,武則天此舉都算是把她媽楊氏的名聲毀得一乾二淨了。
楊氏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氣得從棺材裡跳出來,掐死武則天這個不孝女。
從這兒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做皇帝非比尋常,做別人的閨女也是讓人驚掉大牙,不管武則天功過如何,反正這種狠起來連自己老媽都黑的氣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04
地方爭相「傍名人」暴露了什麼?
透過這次武則天母親的事情,折射出我們如今的一個很大眾的事情——「傍名人」。
比如南陽與襄陽為爭奪諸葛亮的鬧劇,更奇葩的是,2019年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高調宣布成立諸葛亮文化研究會,強調諸葛亮出生於臨猗縣天興村。
對於西門慶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小說人物,山東省陽穀縣、臨清縣和安徽的黃山市也展開對決,哄搶「西門慶故裡」這樣一個稱號。
之所以要鑼鼓喧天地宣傳他們,還要以他們為主題建設公園、旅遊城,背後無非是想帶動地方經濟。
有了這個出發點,所以但凡有些久遠的古代名人,都會陷入各地的「故裡之爭」。
挖掘本土名人資源是有必要的,這是創造地方文化認同,讓本地人更自豪、更驕傲的一種手段,也是延續文脈、塑造文化之舉。
但目前的問題是,很多地方熱衷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真正目的僅僅是利益,做任何事過猶不及,一旦失去了基本面,失去了初心,就容易鬧笑話。
再說了,實體經濟才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石。
但是,一些地方原有的產能相對落後,苦於沒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的良方,「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似乎成了「捷徑」。
問題是,如果沒有紮實的功底、硬核的支撐,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嗎?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不能指望「吃老本」。
對個人是如此,對地方也是同理。
原標題:《1000多年後的今天,武則天他媽火過了武則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