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欣賞

2021-02-23 自在樂讀

作品簡介《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是駱賓王的代表作。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藉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句時,驚問是誰寫的,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麃。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鳴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人文價值

《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的巨大人文價值集中體現在其篇首,即歷數武氏罪狀的部分,不僅為歷史提供了一個醜惡的統治樣本,也提示了一些歷史未解之謎。為方便敘述,將這一部分內容分句標識。其文曰:

「1、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2、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3、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4、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

5、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6、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7、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

8、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9、近狎邪僻,殘害忠良。

10、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夠了。

引文至此,已基本體現了該文的巨大價值——其可證實內容已足為世人提供一個道德敗壞的掌權者的標本;而其不可證實部分,則給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

作品鑑賞

作為軍用文書的檄文,本篇確實達到了「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文心雕龍·檄移》)的要求。首段歷數武氏罪惡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臨生死存亡之秋,為興兵討武鋪墊了充足的理由,可謂「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寫敬業舉義之名正言順和兵威強盛之必勝無疑,可謂氣盛京藩,文武響應,示之以大義,動之以刑賞,更是理直氣壯,慷慨果斷。

首段分兩層:先歷數武氏之罪不容誅,緊扣首句一個」偽」字(篡位不合法、非正統)。第二層先以呼籲領起,前兩段感嘆王佐之臣已被殺盡,譏刺現有朝臣中再無霍光、劉章那樣輔佐;以漢成帝後趙飛燕,周幽王褒擬為喻,直斥武后是亡國滅君的禍根,說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為下段寫興兵討武、匡扶唐室刻不容緩,做了有力鋪墊。

次段亦分兩層,先寫起兵之正義,再寫其兵威之壯大。從多方面鋪張揚厲,說明天時、地利、人和均佔優勢,必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整段從道義之正和實力之強兩方面來爭取人心,理直氣壯,慷慨磅礴,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駱賓王提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李敬業。敬業乃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英國公徐世績之後,所以駱賓王說:「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寥寥數語就表明李敬業為國盡忠的決心,其言語使人信服,富有號召力。之後文章由痛訴武則天的暴行轉而號召宗室功勳、人民大眾團結起來反對武氏之暴行、拯救大唐江山水火之中。「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末段針對各方先示之以大義:前四句呼籲在朝諸君,皆厚蒙國恩重託,不論宗室異姓,討逆義不容辭;接以「一抔之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詰問,激發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動之以深情。再以「凡諸爵賞,同指山河」正面餌之以賞賜:以不察徵兆,「後至之誅」懷之以刑罰。末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氣勢磅礴,充滿必勝信心,成為後世經常引用的警句。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第一句話就表明了,武則天的偽善。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中少有的毒婦,其任用酷吏、奢靡淫亂、興佛傷民,陷大唐錦繡山河於水深火熱之中,屠殺皇室宗親、功勳權貴,是一個雙手粘滿皇室和人民鮮血的屠夫、一個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暴君。駱賓王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乃反武之至文。文章從開頭就直指武則天的種種惡性,精明簡潔、鞭撻入理,將一個醜陋猥褻的毒婦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使讀者憤恨、聽者泣涕,皆哀大唐之不幸、怒武賊之淫虐。文章寫武則天淫亂的「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等,將其靡亂不堪的私生活及為達目的兜弄色相、出賣肉體的事實交代的一清二楚,在我們的眼中出現了一個可比妓女的形象。如果僅僅如此,也不過是商紂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惑主之狐姬耳。但事實並非如此,武則天還有很大的野心,「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自掌權以來殘暴不仁,「近狎邪僻,殘害忠良」。駱賓王如實的記錄了其惡績,「殺姊屠兄,弒君鴆母」,對於其罄竹難書的罪行駱只用了一句話形容:「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雖然僅止一句卻概括了宇宙的一切,充分的說明武則天罪惡之深以為世人所不容。武則天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她的淫亂、她的殘暴都是為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包藏禍心,窺竊神器」。為了這樣的終極野心武則天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大肆排除異己、任用親信、屠殺宗室、罷黜功勳,致使大唐江山風雨飄搖,「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一時之間先代君王所打下來的大唐帝國幾欲崩潰。

以振奮人心之語、發人深省之言,刺武氏之痛處、壯義軍之聲望。並近一步形容反武的可能性必然性,「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誇張的形容義軍的強大威猛,既振奮己方的士氣、爭取民眾的支持,又威懾敵軍、打擊武氏的氣焰。提出「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文章達到高潮,使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激情澎湃,讀到此處尚感心動,可見當時之人。這是這篇檄文最鼓動人心之出,我們可以想像當年一個個熱血男兒讀及此處,投筆從戎、捨身報國的情景,可以說此處是文章的精華,是今古檄文的典範。在體會激情之後,話鋒一轉又循循善誘說服意志不堅定的親貴,動只以情曉之以裡,以無法迴避和駁斥的話語再次強調討武的必要,提出「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並指出「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與李室江山共存亡的必要,最後提出蒼涼的提問,「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再次將文章帶入小高潮,以發人深省的方式結局。

《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筆力雄健,行文流暢,其名垂千古的文學價值向為學人所尊奉。或許其歷數武氏罪狀極具文獻價值,在最終將武氏釘於歷史的恥辱柱上功不可沒。如果將此文印證於其創作時代,又會從其文裡文外,體味出它隱涵深刻的歷史文化命題。其中尤以社會權力的形成與維繫、知識分子與當權者的關係,最為令人警醒。這方面的嚴酷,不僅構成了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的困惑,同時也與幾千年來知識階層沉重而扭曲著的命運糾纏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難解。

本篇通體駢四儷六,不僅句式整飭而略顯錯綜(四四四四、四四六六、六四六四、四六四六參差成趣;每句中的音步變化如四字句有二二結構,有一三結構;六字句有三三、三一二、二二二、二四、四二等結構),平仄相對而低昂有致(如「入門見嫉」四句,一三兩句,二四兩句平仄完全相反對應),對仗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連百越」對「北盡三河」,「海陵紅粟」對「江浦黃旗」,不僅詞性、句法結構相對,而且方位、地名、顏色等事類也相對),用典貼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澀(如用霍子孟、朱虛侯、趙飛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詞採華豔贍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難得的是,無論敘事、說理、抒情,都能運筆如神,揮灑自如,有如神工巧鑄,鬼斧默運,雖經鍛鍊而成,卻似率然信口。音節美與文情美達到了高度統一,堪稱聲文並茂的佳作;與六朝某些堆砌典故藻飾、晦澀板滯、略無生氣的駢體文,自有霄壤之別;而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駢文的雙璧。

全篇雄文勁採,足以鼓舞鬥志;事彰理辯,足以折服人心。李敬業的舉義,終被武則天的三十萬大軍徹底打垮了,駱賓王從此也「亡命不知所之」(《新唐書》本傳),然而他的這篇檄文卻傳頌千古,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相關焦點

  •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一周一篇古文觀止》】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又名《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是駱賓王的代表作。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
  • 李敬業討伐武則天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李敬業襲爵英國公,歷官太僕少卿、眉州刺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李顯即位。次年,改元嗣聖,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不久即廢李顯,立豫王李旦為帝,武則天掌握全部權力。
  • 千古第一雄文: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徐濤朗誦白話版《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六代武則天爭霸天下主題曲《一代女皇》
  • 《古文觀止》第一百一十二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  點擊上方按鈕⊙收聽 ♪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音頻講解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作者:王勃【唐】  偽臨朝武氏者《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譯文作者:左丘明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係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選入宮裡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象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
  • 駱賓王埋骨南通濠河濱,桂花島將打造主題景觀公園
    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所寫《疇昔篇》《豔情代郭氏贈盧照鄰》等都具有時代意義。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關於駱賓王造反後的生死,歷來存在爭議。
  • 為川普檄拜登文
    一直很喜歡古詩古文,覺得特別有韻味,歷史上最出名的三篇檄文分別是: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陳琳幫袁紹罵曹操,罵的曹操一身冷汗
  • 《詠鵝》駱賓王魂歸何處,出家為僧,還是沒落得全屍?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自幼有神通之稱,七歲做《詠鵝》一詩,廣為流傳。現存有《駱賓王文集》於世,是唐代著名詩人,儒客(儒家儒生儒士儒雅)大家。或許天妒英才,宦海浮沉,駱賓王一生坎坷不如意,後在唐英國公徐敬業手下做幕僚。在徐敬業兵變討伐武則天時,《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又叫《討武曌檄》就是駱賓王所撰寫。
  • 駱賓王變形記:詠鵝少年長大後,寫文討伐武則天
    等仲永長大,「泯然眾人矣」。駱賓王,字臨海,浙江義烏人,存世時間:公元619年-687年。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初唐四傑」對中華詩壇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唐朝以前的很多所謂「詩人」,寫出的作品,題材狹隘,以豔詩為主。這麼說吧,如果沒有駱賓王、王勃等人,後來有可能不會出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星璀璨、競相爭輝的大場面。 駱賓王的名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 駱賓王為了大唐江山,寫下檄文起兵反叛,武則天反而對他讚賞有加
    說到駱賓王,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想到他創作的《詠鵝》,雖然詩句簡單,卻完全可以想像到鵝的模樣,不過除了常常背到的唐·駱賓王《詠鵝》,我們對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 四大檄(xí)文 《劉備傳》第58集
    寫在前面的話        芝麻君今天繼續奉上我們的【芝麻評書】《劉備傳》,四大檄(xí)文,拼音給標出來了喲!別說不會讀了啊!什麼叫「檄」,「檄」字就是那個激將法的「激」字。三點水換成木字旁,這字念「檄」。檄文就是戰鬥動員令的意思啊。比如有人入侵國家了,那咱肯定不答應啊,要號召全體老百姓一起出門拿上武器號召軍隊打擊侵略者。這個就是這篇通告,這篇布告性質的寫給所有人的這篇文章就叫做檄文。
  • 駱賓王的詩有哪些?駱賓王的詩詞全集29首
    唐代詩人駱賓王,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
  • 明明是一首送別詩,卻被駱賓王寫成叛逆者之歌,寓意深遠!
    說起駱賓王,很多人就算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一定知道他的一首詩——《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小佛讀小學那個年代,這是二年級語文課的一首詩。駱賓王的出名其實不僅僅因為年少時寫出了《詠鵝》,更是因為武則天臨朝稱制後,駱賓王與徐敬業等人起兵討伐武則天,轟動一時的《討武曌檄》就是駱賓王的作品,這篇檄文,寫得極好,就連武則天自己讀後產生了惜才之情,「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今天咱們來讀一讀駱賓王的另一首古詩《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武則天專權,很多大臣都不滿意,但為什麼是李敬業發動叛亂呢
    他們以恢復李顯的帝位為藉口,發動了叛亂。他們都以恢復和維護李唐的統治為由,策劃了叛亂,其他人是否真的要恢復李唐,暫且不論,李敬業應該不是真的願意恢復李唐。 李敬業只是以此為出師之名,否則他沒有理由發兵討武,更無法說服他人願意與他一同出兵。
  • 六一節|同樣才思敏捷,七歲作詩,駱賓王、黃庭堅和她,你更愛誰
    都是兒童,同樣七歲所作,駱賓王、黃庭堅、姜二嫚誰更驚豔?一、駱賓王詠鵝中國古代文人頗有一些天才,特別是一些少年天才,往往有神童之譽。比如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除了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外,他可能是最著名的神童了。作為響噹噹的初唐文人,他的經歷也極其跌宕。特別是參加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陳營,可見其不甘於只做一個文人,有政治抱負。不過讓人迷惑的是,徐敬業兵敗被殺後,他的結局與行蹤都成了撲朔迷離的未知。各種版本,流傳眾多。有的說兵敗被殺。有的說出家隱居,後來還被宋之問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