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七王禍亂並根除削藩問題的漢朝皇帝劉啟

2020-12-23 二喵說娛樂

導語:

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麼長時期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總共誕生了數百位皇帝,這些人或賢明或平庸,或仁愛或殘暴,總之什麼樣的君王都有。

每逢明君仁政,社會的生產力都會得到極大地發展,所以人們習慣性地將明君和盛世聯繫在一起,不過盛世確實離不開明君。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有名的盛世之一,這裡的"文"指的是漢文帝,"景"指的是漢景帝,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古代明君漢景帝劉啟

劉啟的登基之路

劉啟於公元前一百八十八年出生於代國都城,也就是現如今的山西一帶,他是漢高祖的孫子,他的父親劉桓是當時的諸侯王,本來按照正常的皇位繼承順序,劉啟沒有任何機會承繼大位。

當時的皇帝是漢惠帝劉盈,朝政大權則被劉盈的生母呂后及其親屬掌控,不過劉盈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子嗣,而他的異母兄弟劉桓因為賢明的名聲和年長的關係被眾多大臣擁立登上皇位,劉啟也因此而獲益。

(圖一:漢景帝畫像)

劉啟並不是劉桓的長子,也不是嫡子。不論是按嫡庶尊卑排序還是按照賢明名聲排序,劉桓的繼承人都不應該是劉啟。不過劉桓的正室妻子早逝了,她生下的四個兒子也相繼離世,命運就是這麼的巧合,劉啟成了最年長的皇子,後來百官請求劉桓立太子,年長的劉啟成為儲君,為了名正言順,他的母親幸運地被立為皇后,這樣劉啟順理成章地又成為嫡子。

劉啟當上太子後發生了一件事,對他登基後的政治生涯產生了極大影響。有一次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來到京城,劉賢是劉濞寵愛的兒子,他在吳國橫行霸道、呼風喚雨,這樣的成長環境讓他養成了目空一切的性格。

劉啟和劉賢一起下棋,棋場上的你爭我奪本來是件小事,但是他們兄弟倆卻格外認真,劉賢甚至惡語相向,劉啟一怒之下拿起棋盤砸向了劉賢,劉賢不幸身亡。吳王得知消息後,表面上不曾表現出怨恨,但是心裏面恨毒了劉啟。

漢朝的七國之亂

公元前一百五十七年,漢文帝逝世,劉啟繼位,後世之人將他成為漢景帝。劉啟登上大位之後,重用他的老師晁錯。晁錯是一個信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一直宣揚諸侯國對朝廷的威脅,漢文帝時他就多次上疏皇帝削藩,漢文帝在權衡利弊後不予採納。漢景帝繼位後,他堅持自己的削藩主張,在他的一再堅持和不停勸說下,劉啟開始實行"削藩"的政策。

(圖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示意圖)

朝廷首先下令收回了一些藩王的封地,從而拉開了削藩的序幕,這一行為觸犯到藩王的利益,他們激烈反抗,不斷上疏皇帝請求收回成命,但是發現沒有效果後,他們開始相互勾結,不惜起兵叛亂來對抗這一政策。其中以吳王劉濞鬧得最兇,他在封地早就做好了造反的準備,漢景帝的削藩政策正好給了他起兵的理由。

這次叛亂總共有七個諸侯國參與,因而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之為"七王之亂"。以吳王為首的諸侯王打著"清君側,殺晁錯"的口號攻擊朝廷軍隊。叛亂的部隊聲勢很大,漢景帝將晁錯殺掉,然後跟他們談判,但是他們依然要造反,因此,漢景帝認定他們是要造反,遂開始全力平定叛亂,由於朝廷實力更加強大,不到三個月,朝廷就大獲全勝,叛亂被鎮壓了。

政權的成功過渡

漢景帝平定七王的叛亂後,勵精圖治,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但是晚期他治下的政權險些陷入動蕩之中,這主要是由於皇位繼承的問題引起的。漢景帝的太子本來是慄姬的兒子劉榮,劉榮雖然並無大才,但是也無大錯,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是帝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圖三:畫作中的漢景帝)

漢景帝的姐姐館陶想要讓自己的女兒成為帝國未來的皇后,於是,他請求皇帝將她的女兒許配給太子劉榮。館陶為了討好漢景帝曾多次進獻美女進宮,慄姬對她厭惡到了極點。皇帝將館陶的意思說與慄姬商議,慄姬因為心懷怨恨堅決拒絕這門婚事。館陶得知後,大發雷霆,於是她開始謀劃廢掉太子劉榮的事情。

(圖四:影視劇中的漢景帝)

被拒絕後的館陶先是請求皇帝將她的女兒許配給劉徹,然後收集慄姬的過失告訴皇帝,讓漢景帝對她漸漸心生怨恨,另一方面,她又經常在皇帝面前誇獎劉徹,時間一長,漢景帝果真動起了換太子的念頭。有一次漢景帝試探慄姬,對她說,希望劉榮繼位後,她要善待其他的皇妃和皇子,慄姬心直口快,不僅不答應,還惡語相向,劉啟對她徹底失望,不久就頒布了立劉徹為太子的詔書。

漢景帝的為政舉措

漢景帝時期,國家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其中"削藩"是他最大的功績。七王之亂得以平定後,漢景帝乘機將封地收歸中央,可以說諸侯割據的問題已經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為什麼這麼說呢?漢高祖時諸侯控制的土地多達四十二個郡,經過漢景帝的努力,這一數據驟降到二十六個郡,可以說,諸侯已經不具備對抗朝廷的實力了

經濟上,漢景帝繼承了漢朝無為而治、輕徭薄賦的政策,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且在他統治的時期,國家的賦稅進一步降低,本來漢朝百姓的賦稅壓力就比較小,但是他要求賦稅要更低。另外他組織農民搬遷到土地肥沃的地方進行開墾,並且打擊侵害農民權益的地主豪強。

(圖五:劉啟半身像)

軍事及外交上,漢景帝也繼承了漢朝皇帝的傳統,實行安撫匈奴,與其交好,軍事上以防禦為主的政策。雖然這一時期漢朝對匈奴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並且湧現出李廣、程不識等名將,他們令匈奴人膽寒,但是出於百姓安居樂業的角度考慮,漢景帝不願擴大戰爭。

結語:

漢景帝是中國歷史少見的真正關心百姓生活的好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天下安定,百姓生活水平能得到提高,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這才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為政者更加要牢記這一句話,因為當政者的行為關係到千千萬萬人的福祉。這既是一種權力,更是一種重擔。

相關焦點

  • 對於漢景帝劉啟,我們到底該如何評價?他真是一位好皇帝嗎?
    漢朝初期的帝王們,其實一直都在想辦法構造君主專制集權政府的朝代,一直都是君主集權構建的一個過程,。而漢景帝劉啟,則是將漢朝發展君主集權制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這樣的諸侯國對漢朝的整個人口都嚴格的分割,但是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卻又獨立於君主,這肯定是皇權所不能允許的。所以,劉啟首先開始了對諸侯們的打壓,比如進行削藩,引發諸侯叛亂,也是就是歷史中有名的七國之亂。雖然此次戰役的代價巨大,但是平定諸侯的結果卻是有益萬年的。
  • 七王之亂你不知道的那點事
    有一次,大漢的太子劉啟和吳國的太子劉賢下棋的時候,因為技不如人,就臉紅耳赤,劉賢取得勝利之後,在劉啟面前沾沾自喜,本來就很不高興的劉啟,居然一氣之下,拿起棋盤砸死了劉賢。劉賢不僅僅是劉濞的兒子,還是吳國的太子。吳國,是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之後,鑑於自己的兒子太過於年幼,不能制服遠離長安的東南之地,於是,就讓劉仲的兒子——劉濞去做了吳王,去震懾這個地方。
  • 極具影響力的漢朝皇帝劉徹究竟是誰的兒子?
    漢朝皇帝劉徹是中國漢朝著名的漢武大帝,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力,從他之後人們開始獨尊儒術,再一次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場面。
  • 推恩令,歷史上第一大陽謀,完全無解,卻造成了漢朝最後的滅亡
    作為開國皇帝的劉邦,還可以震懾住他們。但是劉邦的後代,就未必能震懾住這些諸侯王的後代了。 等到文、景兩帝時,諸侯國過於強大,已經成為漢帝國的首要問題。於是,皇帝開始嘗試削藩。
  • 漢朝二十八帝,若在九泉下共聚一堂,漢高祖劉邦最想抽誰一巴掌?
    在劉恆的治理下,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當然,劉恆雖是明君,但執政過程中同樣有失誤之處,他對同姓諸侯王採取姑息政策,最終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讓西漢蒙受數年的戰亂之苦,經濟、農業等各方面都因此是受到了十分嚴重的影響。漢景帝劉啟。
  • 漢朝皇帝哪幾個有廟號的,為何漢景帝治國有功績,卻沒有廟號
    廟號在西周時期就被廢除,然後到漢朝後開始重新啟動,廟號與諡號不同,諡號是後世子孫對祖先生平的一個評價語,用最簡短的話對祖先做一個評語就諡號,廟號只是用來祭祀的名號,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漢朝既有廟號又有諡號。
  • 又是怎麼被快速平定的?
    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打個比方,劉邦有八個兒子,選一個繼承皇位,其他當諸侯王,皇帝與諸侯王之間是兄弟關係。而傳到文帝是子一輩、傳到景帝就是孫一輩,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關係就沒那麼親近了。而且,大家也就來祭祀朝會的時候見一面,平時能通個書信就不錯了。
  •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朱元璋在臨死前,為了讓皇孫朱允炆坐穩皇位,還留下一道遺囑:「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自幼喜愛讀書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實權藩王,早晚都會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 中山靖王劉勝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有120多個兒子嗎?
    賈夫人為劉啟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排名第七的趙敬肅王劉彭祖和排名第九的中山靖王劉勝。公元前154年,11歲的劉勝被封為中山王,這一年實際上西漢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年,因為著名的七王之亂就是在這一年發生的。漢景帝繼位之初,將晁錯提拔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而晁錯上書《削藩策》,希望漢景帝能夠削藩,防止諸侯勢力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皇權。削藩直指勢力對為強大的吳王劉濞,吳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率先聯合諸侯於公元前54年打著誅殺晁錯、安定國家的「清君側」旗號起兵,好在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了,只是犧牲了晁錯的性命。
  • 康熙能成功削藩,他的制勝法寶有哪些?其實很大原因在於對手
    不過令康熙沒有想到的是形勢一發不可收拾,三藩之亂歷時八年才最終被平定,最危險的時候,把康熙也嚇出了一身冷汗。 威震一方的三藩,到底是怎麼來的? 三藩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位不是別人,都是原來的明朝將領,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投降了滿清。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2》第1集 - 開啟者
    涉及的知識點:西漢初期,因為一些原因,劉邦分封了一批諸侯王。這些諸侯加起來,控制的領土比皇帝本人的還要大,所以西漢的多位皇帝都或明或暗地進行削藩。漢文帝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削,而是在諸侯王死後,把他的幾個兒子全部封王,每個人都分一塊地,不動聲色地削了幾個大國。漢景帝時開始推行「削藩策」,結果引起了七國之亂,叛亂平定後,漢景帝趁勢收回諸侯國的很多權利,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等到漢武帝上位,在文景兩代的基礎上,用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國的問題。以前,諸侯國的領土由嫡長子全部繼承,其他兒子毛都沒有。
  • 簡說西漢王朝12位皇帝
    主席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2、漢惠帝劉盈雖為嫡長子,但因為仁弱不得劉邦喜愛,屢次想要廢掉其太子之位。由於大臣反對,呂后請出商山四皓相助,劉盈最終在16歲順利繼位。在位7年,期間基本維持劉邦的政策,盡力維持勳貴勢力、外戚勢力的平衡,實屬不易。死時年僅23歲。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而本文專門以漢朝列帝的諡號來寫,實則是有一番考究的。因為漢朝諸位皇帝諡號幾乎囊括了整個封建歷史上諡號的類型,無論是諡號當中的「美諡」、「惡諡」、「平諡」、「憫諡」,皆有涉獵。自漢高皇帝劉邦之後,漢朝皇帝的諡號就開始變得五花八門起來了。除卻漢代諸位皇帝諡號中都要加一個「孝」字,以彰顯大漢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另外一個字都以皇帝本身個人功績成就為評定標準。(世人皆知的漢高皇帝劉邦)如漢武帝,其實諡號的全稱應該是「漢孝武皇帝」,餘者皆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