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出去浪」和喜歡「宅在家」的孩子有區別嗎?差距會逐漸拉開

2020-12-25 櫻花媽咪育兒經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存在,他們不論是性格還是氣質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在教育方式上也是各有不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作為家長要善於挖掘孩子的不同之處,懂得改變常規思維,因為很多時候在孩子身上,我們認為「對的」不一定對,我們認為「好的」也不一定好……

喜歡「出去浪」和喜歡「宅在家」的孩子有區別嗎?差距會逐漸拉開

說起孩子的性格,從小時候的表現就能看出一二,一般情況下,家長會覺得聽話乖乖宅家的孩子更懂事,而那種時不時就往外竄,成天在外面瘋玩不著家的孩子,就是「壞孩子」不聽話。

可你知道嗎,這種常規理解其實從本質上就錯了,喜歡「出去浪」和喜歡「宅在家」的孩子的確有區別,但和想像的卻不一樣。

一、喜歡「出去浪」的孩子

對於「出去浪」屬性的好動寶寶會更加外向活潑,膽子也會更大,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更順利,也能夠很好的而表達自己,表現會更加落落大方,內心會很自信。

正因為他好動的一面,在專注力方面就會差一些,也容易半途而廢,但這類孩子更適合在社會上生存,往往有很好的交際能力,善於拿捏分寸,未來學習可能不會有多優秀,但往往最後的成績要比大部分「宅在家」的孩子更出眾。

二、喜歡「宅在家」的孩子

這類孩子的性格屬性屬於安靜型的,往往情感方面很豐富,能夠更加專注,思考會更加的深入,對於後期的學習都是有好處的。

但是,與人交往的時候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一點距離,與人交流會稍微困難一些,因為不善表達,在成長中也就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

這類孩子想要成功,多數要依靠持之以恆的毅力,在各項考試中拔得頭籌,取得最終的好成績,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成功。

無論是「出去浪」還是「宅在家」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如果能夠中和一下,那對於孩子的發展當然再好不過了,所以媽媽們要學會分析孩子的性格合理引導。

「出去浪」和「宅在家」,專家說「動靜結合」的娃更有前途

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沒有認識,就需要家長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成為「動靜結合」的娃。引導孩子自然就成為了家長的必修課。

一、如何引導活潑好動的孩子

我們要去提升他的專注力。比如可以讓孩子進行繪畫,由一開始的五分鐘,延長到八分鐘,再到十分鐘,循序漸進,並在孩子做到後給予鼓勵,讓他覺得專注也可以是一件開心的事。

二、如何引導安靜內斂的孩子

可以帶他經常去一些公眾領域,讓他接觸不同的陌生環境。儘量去讓孩子和小朋友多接觸,當他遇到感興趣的玩具或夥伴的時候,他就能夠更勇敢地表達自己。也可以讓他學習感興趣的樂器、跳舞等,讓他有一些演出的機會。對於孩子,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更容易表達自己。

不要強制孩子成為你心中所想的樣子,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家長要根據孩子本身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向「動靜結合」的方向健康可持續發展。

你因為孩子的性格而煩惱過嗎?你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嘛?

相關焦點

  •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有這些方面的差距,很明顯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有很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性格上的明顯差異有的父母認為經常宅在家的孩子更聽話,但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經常宅在家的孩子性格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沉默、膽小、孤僻;一種是脾氣暴躁、特別叛逆。
  •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顯而易見,不只是性格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顯而易見,不只是性格公司小姜和小麗家的孩子年齡相仿,作為媽媽,倆人時不時就會相互做些比較。「出去浪」的孩子和「宅在家」的孩子,除了性格之外,還有哪些差距?1)學習能力的差異「出去浪」的孩子和「宅在家」的孩子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因此,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
  • 經常宅在家裡,和經常出去玩的孩子,將來長大會有很大區別
    大多數家長現在都會更喜歡讓自己的孩子平常的時候呆在家裡面,因為外面社會上有非常多不好的現象出現,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到任何傷害,但是如果經常讓孩子一直宅在家裡面的話,對孩子的健康發育好像也有著非常多的壞處。
  • 長期「出去玩」和「老在家」的孩子,長大後有哪些區別?不能小看
    在我國傳統育兒中,從來都是採取「放養式」帶娃,即使是女孩也會經常出去玩, 有太多女性都是從假小子時代過來的。現如今,喜歡出去玩的孩子也比比皆是,往往不讓父母省心。相反,他們更喜歡每天宅在家裡,天生就是一個小學霸的孩子,可一直在家的孩子就能聽話懂事了嗎?
  • 女生宅在家VS出去浪的區別,我再也不敢輕易相信女生了……
    眾所周知,在男生的世界裡,往往有三個未解之謎:1.宇宙外面有什麼 ?2.亞索的帥氣連招方式3.女生到底是種什麼生物?因為在大部分男生眼裡,女生的生活日常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就拿出門來說吧,男生普遍都是在家什麼樣,出門就什麼樣,要去重要場合頂多是打盆水洗個頭,可女生不一樣,對於這種要求儀式感的生物,她們宅在家VS出門浪的區別,你永遠想不到我們先來上幾張圖各位品鑑一下你能相信上面這是同一個人在家和出門的區別麼
  • 哪些星座假期不喜歡宅在家,更願意出去浪?
    假期臨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情,有的人選擇居家休息,有的人選擇出去玩,有的人選擇與朋友聚餐……然而,有些人早已蠢蠢欲動了,假期安排得明明白白。射手座熱愛自由的射手座,平時都不願意待在家裡,更何況是黃金假期,一定會利用一次機會出去浪一次。不管是一人的背包旅行,還是和朋友一起聚餐,都能讓你身心放鬆。
  • 孩子喜歡宅在家裡?不愛運動,2個小妙招讓孩子動起來
    文丨趙彩霞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有沒有因為孩子喜歡宅在家裡而感到苦惱?前不久,經常在朋友圈看到有父母抱怨"孩子就是不喜歡到外面運動,天天都喜歡宅在家裡,長時間不運動對身體肯定也是不好的。"現在"宅在家裡"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不僅僅孩子喜歡宅在家裡,大人們也喜歡宅在家裡。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做保障,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有消極作用的。
  • 寧願宅死在家也不願出去的五大星座
    寧願宅死在家也不願出去的五大星座▲你也是一到假日就不想出門,只想在家耍廢的阿宅嗎?在你身邊總是有群一下班或到了假日就變身成為派對動物的朋友嗎?他們熱情、愛交朋友喜歡參加聚會、派對,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 從小就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怎樣了?心理學家:逃不掉這3種結局
    本來孩子就處於天性好動,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及其旺盛的年齡,家長這麼拘著孩子,孩子容易叛逆或者是養成宅在家,不願再出門的習慣。但宅在家很容易對孩子的性格、行為、情商、人際關係等產生影響,有心理學家表示,如果孩子從小宅在家,長大後逃不了這3種結局。
  • 孩子喜歡「窩在家」還是「出去瘋」?差別大有不同,父母要知曉
    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喜歡窩在家,有的喜歡出去瘋,那麼你家孩子喜歡「窩在家」還是「出去瘋」?差別大有不同,父母要知曉!不管什麼性格的孩子,父母都應該慢慢地引導孩子,讓他變得更好,不要去責怪孩子。快看看窩在家和出去瘋的孩子間有什麼不同?
  • 有哪些電影是出去浪,結果浪死在外面的?
    作為一個打算在家宅七天的人,小艾一點都不妒忌哦,因為,出去浪是有危險的,你知道嗎?話說誰叫你們不好好在家呆著的?話說,出去浪真的好危險……3.故事講的是在一個周末, 5 個好朋友決定開車去深山老林的小木屋中度假(話說深山老林怎麼有那麼大魅力你們都愛去)。剛開始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很快就出現了喪屍、殺戮,血漿和人頭滿天飛啊嚇死了...
  • 這個世界平等嗎?平等的世界你喜歡嗎?差距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對不起,別人不想努力,你不能為了自己來和別人拉開工資差距,職位差距,家庭差距等各種差距。換句話說要想要絕對的平等,那就要變為一個相同的人,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那你和批量生產的機器人有什麼區別呢?這就是我為什麼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平等的原因了,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就有各種差距,經濟差距,身體差距,職位差距等等一系列的差距。
  • 活潑的孩子和安靜的孩子,竟有這麼大的差距
    孩子們的性格都各有不同所以興趣愛好也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孩子喜歡安靜的畫畫有些孩子喜歡活潑的打鬧
  • 春節宅在家,網友自娛自樂花樣不斷!「宅」用英語怎麼說?
    雖然全國旅行社團隊遊全部暫停,但其實早有人替我們規劃好了2020年春節最佳旅行路線,循環遊還免費:宅在家裡一天兩天還行,時間久了,總有憋不住的時候。有小夥伴就說,經此一役,自己學會了換位思考:終於明白狗的心態了,我也想出去溜溜。
  • 圈養孩子和放養孩子有什麼不同?這4方面的區別,對娃的影響很大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都在想如何能吃好穿暖,長大後想著該如何教育。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是煞費苦心,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媽媽們逐漸分為了兩大派:放養式教育和圈養式教育。
  • 老了才明白,家有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的區別,差距讓人很無奈
    執筆:檸兒到底是生一個孩子好,還是生兩個孩子好?這一點,獨生家庭和二胎家庭都有話說。但是,人生不笑到最後,誰也不知道誰比誰更強。我們還是聽聽過來人怎麼說吧:我們小區陳大媽,今年63歲了,家有一兒一女。她退休後,給兒子和女兒輪流帶孩子,有時候也會拿錢幫襯子女,晚年忙忙碌碌,但也很充實。而小區尚大媽,今年也是60歲出頭,只有一個獨生子,她也是給兒子帶孩子,所有積蓄也拿來幫襯兒子。等到兒子家的孩子大了,不用她帶,她還跟老伴出去旅旅遊,日子過得相當輕鬆。
  • 喜歡和愛有什麼區別?
    來源丨精彩語錄(jcyulu)關於喜歡和愛的區別,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裡如此說到:「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
  • 2億人在家辦公,1億人偷閒摸魚:會不會宅,決定了一個人的段位
    宅,是一種能力。疫情期間會不會宅,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01.會宅,也是種能力周國平曾說過,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自我」,就看他是否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呢?
  • 疫情之下宅在家,可樓上小孩跑來跑去很吵!找了也沒用,怎麼破?
    沒有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時候,孩子們上午下午都可以到外面去瘋一瘋,鬧一鬧,天氣不太冷的時候,吃完晚飯也能出去玩一陣。孩子本來就精力旺盛,如果天天圈在家裡面,是很難不製造聲響的。但是,每天把孩子帶到外面玩上兩圈,就會把他們過盛的精力散得差不多,再回到家裡,才有可能會保持安靜。
  • 我們和別人的差距,是從什麼時候拉開的?
    也許是找到了階段人生方向,在做著有意義、收入還不錯的事情;也許是年齡增長帶來的新問題:不僅年齡大,還沒有職業前景。作為抓住90後尾巴的人,我也會反思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是什麼時候拉開的?舉個例子: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接觸的事物就是不一樣的,這其中對成長也會有些影響。有個現象:經濟條件好些的孩子通常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樂觀自信些,「能不能放得開」就很能看得出來。當然,出身上的差距也必然包括經濟實力上的。同樣是在一座城市剛畢業的年輕人,有房和無房這中間的差距,從畢業開始就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