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或被改寫!64億公裡外的太空,出現遠超人類想像的景象

2020-12-23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的天文學家團隊通過大量的觀測研究後發現,在距離太陽64.4億公裡之外的外太空中,那裡有一些比想像中更明亮的東西存在,這也讓宇宙並不如此前認為的那麼黑暗,這項研究也發表在美國的《紐約時報》上。

新視野號探測器,發現未知物質

在200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了一臺冥王星探測器,它的名字就是我們上文中提到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一些報導中,也被稱作「新地平線號」探測器。

新視野號探測器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探測冥王星,以及冥王星的衛星「卡戎」,之後,它將繼續朝著太陽系邊緣飛去,一直到進入到柯伊伯帶之中。

2015年,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飛掠考察了冥王星和冥衛一「卡戎」,如今已經進入到柯伊伯帶之中,並且未來也將和旅行者系列探測器一樣,朝著更遙遠的地方飛去。

這次發現了外太空變得更明亮,就是新視野號探測器的功勞。研究者表示,通過新視野號探測器上攜帶的攝像機,他們第一次準確測量了星際空間的黑暗程度。

結果讓人震驚,星際空間竟然並不完全是黑暗的,那裡似乎存在著一些未知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存在,讓宇宙的背景變得沒有那麼黯淡,而且也與此前的建模分析結果完全不同。

來自美國國家天文實驗室的研究員表示,新視野號探測器傳回的是數據顯示,外太空的明亮程度,是此前計算機建模的2倍左右,目前來看,最有可能讓外太空變得明亮的神秘物質,或許是一些未知的星系或者是星系團,當然,也可能與星系中心黑洞有關。

此外,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是:研究者認為,宇宙中之所以變得明亮起來了,或許是因為暗物質的作用結果。

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宇宙中除了可見的明物質之外,還存在著暗物質,暗物質是看不見的,也很難捕捉到,不過它們卻佔據了宇宙的重要構成。

研究認為,暗物質或許是由奇異的亞原子粒子等組成的雲團,這些雲團在活動的過程中,會釋放很多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讓外太空變得明亮起來。

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也是過去人類探測外太空的時候,一直忽略的一件事。科研人員認為,這就好像是人類躺在床上,卻可以看到幾公裡外發出的光芒一樣,這些光芒讓原本黑漆漆的世界,變得非比尋常。

暗物質究竟是什麼?

一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也是比較片面的,當然,這也與人類出現的時間太晚,科學發展時間較短有關。

人類一直都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徹底揭曉宇宙的所有謎團,而這些謎團的關鍵之一,或許就與宇宙中的暗物質有關。

什麼是暗物質呢?上文中我們已經簡單提到過,人類看不到,也探測不到,但是卻認為宇宙中85%以上都是由暗物質組成的,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存在一個暗物質世界,或許暗物質世界才是真實的宇宙。

雖然進入到21世紀以來,暗物質才逐漸被人們熟知,但事實上,早在19世紀,龐加萊就曾經猜想過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神秘的「黑體」,後來當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後,也再次確認了「黑體」的存在,這種「黑體」就是神秘的暗物質。

雖然暗物質看不到探不著,但是研究者也也找到了發現它的好辦法,比方說星系自轉問題和引力透鏡效應,特別是後者,進入到21世紀之後,更是讓研究者通過引力透鏡效應,在宇宙中發現了很多暗物質。

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人搞得清楚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以及暗物質世界中會不會也有一個「宇宙」存在。

有觀點認為,暗物質世界中也是存在生命的,或許宇宙中的超級文明就是生活在暗物質世界之中,由於暗物質對於我們完全「隱身」,所以,我們根本就無法追蹤到他們的下落,這也才讓他們可以在宇宙中「神出鬼沒」。

比方說地球上那些UFO和一些未解之謎,或許都與暗物質世界有關。當然,人類想要徹底搞清楚暗物質世界也並不容易,因為目前我們所在的明物質世界,只佔到宇宙的4.9%左右,可是我們卻仍然充滿未知。

只能寄希望於未來,伴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和科學進步,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也才有機會揭曉答案。

相關焦點

  • 14億公裡外,飛船從太空傳回一張新照片,專家看後為何失去笑容
    《太空將來時》一書中寫道,阿瑟·克拉克「曾預測美蘇航天員會在2010年聯合探測木星系統。」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一直到現在,人類也從未踏足月球之外的其他星球。01直至如今,有許多宇宙探測器被陸續送進太空,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已經踏上了脫離太陽系的路途,它還需要再花費3萬年才能離開太陽系。
  • 中國天眼看見137億光年外景象,人類無法理解,科學家擔憂
    眾所周知,地球上有兩隻用於探測深空的眼睛,也是人類科學技術的結晶,一隻是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一隻是我們中國的FAST射電望遠鏡,可惜美國的望遠鏡塌了,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全人類的重大損失。如今只有我們的FAST望遠鏡還在運轉,地球探測太空深處的眼睛就這麼一隻,可以說全世界科學家都眼巴巴地望著。當然,我們中國何等肚量,在阿雷西博崩塌不久就立即宣布FAST望遠鏡將對世界開放,近日更是確定了對世界科學團隊的開放時間,2021年4月1號後,望遠鏡將開始接收來自全世界的觀測申請。中國天眼看見137億光年外景象,人類無法理解,科學家擔憂。
  • 178億公裡外,探測器遭遇3萬度「火牆」,人類被困在太陽系中?
    人類長時間在太空中飛行面臨諸多挑戰,所以人類親自到過的最遠星球只是地球的近鄰它會阻礙旅行者2號乃至未來人類飛出太陽系嗎? 在2018年,旅行者2號開始進入太陽風層頂,那時它位於178億公裡之外。由於太陽的強烈電磁活動,它會向外釋放出高能粒子流,形成太陽風。這些太陽風會不斷向外擴散,直至遇到來自星際空間的介質,由此產生一個包裹太陽系的巨大太陽圈,其邊界被稱為太陽風層頂。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太空旅客》,休眠是人類太空旅行的關鍵技術
    《太空旅客》是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愛情片,上映於2017年,由於本片過於強調愛情,探討人類的孤獨,對本該加分的宇宙和太空飛船等表述的過於平淡,使得影片表現平平。《太空旅客》劇照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艘飛往人類殖民星球的飛船上,由於距離過於遙遠,以0.5倍光速前進的飛船也需要120年才能到達目的地,而男主的休眠倉出現故障,提前90年從休眠中醒了過來,過了一年多的孤獨生活後,男主破壞了女主的休眠倉
  • 太空的「犧牲品」:50年前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結局怎麼樣了?
    大約在二十世紀中葉人類才真正的開始太空探索,人類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前蘇聯的斯普特尼克一號,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在太空繞地球1400多圈,持續了將近三個月,最後入大氣層直接墜毀。因此美國開始了載人登月計劃,在1969年7月21號阿波羅11號成功著陸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阿姆斯特丹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文明的第一個腳印,「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
  • 哈勃下一任繼承者: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啟人類首次觀測宇宙邊界
    你是否想知道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初期時,到底是什麼模樣,宇宙的盡頭在哪裡。也許這些謎題將在2021年逐一解開,屆時人類將第一次觸達宇宙的時間起點。
  • 新視野號不再飛掠73.6億公裡外的小天體,計劃改變,等待軟體升級
    有人說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是探索宇宙,不知道你對此怎麼看,反正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因為神奇外太空時常讓我們不由得產生無限幻想,腦海時常蹦出這些終極疑問:「我們究竟在什麼位置?」,「外星文明距離我們有多遠?」,「宇宙究竟有多大?」。
  • 已經飛行兩百億公裡,離地球最遠一張照片,為什麼令人深思?
    不去管其它的行星,我們可以特別關注一下地球,地球這顆承載數百萬個物種有46億年歷史,38億年生命史的天體,在這張照片中僅僅是一個小藍點,只有0.12像素。就是這顆小藍點,承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從始至終,給人很深的印象。
  • 南極海岸出現「綠雪」從太空中可以看到大規模「綠雪」壯觀景象
    南極海岸出現「綠雪」從太空中可以看到大規模「綠雪」壯觀景象 2020-05-22 14:21:14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佚名【南極海岸出現「綠雪」】報導稱,儘管每一個單細胞微生物都很微小,但是當藻類密集地存在於雪中時,它使雪層變成了鮮綠色,而且規模很大,從太空都能看到。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VR航天體驗館《火星救援》探險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VR航天體驗館《火星救援》探險國家航天局公布消息表示,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目前狀態也是非常良好的。
  •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不會飛行的人類是沒有希望的
    災難一直都在,人類如何前行?但是恐龍的滅絕,卻帶來了一絲好的消息,那就是恐龍的滅絕,讓地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物種。哺乳動物在恐龍之後,又逐漸地興盛起來。相比較其他的物種,人類誕生的時間要晚很多。我們知道在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時間大約是40億年,但是最早的人類出現在500萬年之前,而最早的現代智人,出現在大約30萬年前,而近代文明的出現又是更晚。
  • 哈勃望遠鏡能拍攝134億光年的星系,為什麼看不清冥王星?
    與地面望遠鏡不同,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人類送入太空中口徑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口徑為2.4米,它以每秒將近8公裡的速度繞地球旋轉。2019年,哈勃就公布了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上面是哈勃16年內拍攝到的7500張星空照片,包含了265000個星系,有些星系已達133億歲「高齡」。然而,儘管哈勃太空望遠鏡強大的觀測力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突破性發現,但它卻無法觀測到近在太陽系內的冥王星。這就是冥王星最詳細的圖嗎?
  • 前往火星太空要多久?要去外星旅行 人工冬眠技術是必要條件?
    它跟地球的距離有時近、有時遠,不過距離最近的時候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離地球的時候也有約4億公裡之遙。 月球跟地球的距離是38萬公裡,所以火星比月球遠150倍到1,000倍以上。
  • 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人類的希望在4光年外?
    雖然地球核心的溫度高至5500 ℃,不斷向外釋放熱量,但單靠這種熱量,無法溫暖地表。另一方面,24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藍藻細菌開始,它們能夠吸收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並釋放出氧氣。自那之後,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都需要氧氣,所以間接依賴於太陽。只有極少數生活在海底熱泉附近的嗜極微生物不需要太陽能,它們依賴於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過去46億年來,太陽一直滋養著地球萬物。
  • 楊利偉當年進太空,為何一定要隨身攜帶手槍?情況遠比想像更危險
    進入太空後,全國人民幾乎都為楊利偉捏了一把汗,一方面全國人民都為自己國家第一次有太空人進入太空而感到自豪和激動;另一方面太空人的安全問題讓人們感到擔憂。儘管我們對遙遠的太空有無限的想像,但是,在我們的華夏大地上,還沒有人進入過太空,太空到底是什麼樣子,這次楊利偉升入太空是否安全?人的心靈裡有太多太多的疑問。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伊戈爾 切卡林/格蒂圖片早在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之際,就有人預測,到21世紀初期,太空旅行會成為人類的日常,屆時我們可以去參觀太陽系的行星,還有可能參加星際大冒險。可惜,這一設想尚未實現。事實上,已經有人提出質疑:我們還有必要去太空旅行嗎?登月還不滿足嗎?
  • 又一個龐然大物,體積遠超「盾牌座UY」,相當於100億個太陽
    直到天文學家發現了又一個龐然大物,這樣的情況才出現了改變,這顆恆星就是「史蒂芬森2-18」(Stephenson 2-18)。 (「史蒂文森2-18」的想像圖) 觀測數據顯示,「史蒂文森2-18」的直徑高達太陽的2150倍,如此龐大的體積相當於100億個太陽。
  • 以目前人類最高的航天科技水平,飛往一光年外的星球需要多久?
    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4光年之外的比鄰星,在那裡人類已經發現了行星。一光年的距離從宇宙的尺度來講這只是一段非常小的距離,但是對於人類來講這是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到目前為止,人類的製造的太空探測器還沒有飛出一光年的距離。就目前而言,人類航天能夠實施的推進、加速方案主要有:光輻射、等離子、化學燃料、引力彈弓四種。
  • 旅行者1號在227億公裡外發現,一大團物質從太陽系衝出,是什麼?
    上個世紀70年代,當美國發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的時候,人們就在思考,太陽系外的星際介質中到底有什麼,是否和我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場景一樣呢?耗資十幾億美金的姐妹飛船能否給我們帶來新發現?很多人很是期待。
  • 想像承載人類對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假如受到 來自太陽的「攻擊」……  陳 丹  「對太陽之災的想像,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生態和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準備於2018年發射一個前往太陽系中心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