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類型動畫作為日本ACG(Anime, Comics and Games,動畫、漫畫與遊戲的總稱,一般可理解為「二次元」)作品中的代表流派,典型劇情為:9-14歲女孩作為主角,平時表現為普通少女,有與魔法相關的吉祥物陪伴,通常在變身後可以使用魔法來解決危機事件等。
▲ 動畫《魔卡少女櫻》中的魔法少女小櫻及其吉祥物。小櫻本身並沒有使用魔法變身的設定,但收集卡片時會穿上其好友大道寺知世設計的不同服飾,符合魔法少女動畫的變身慣例。
關於魔法少女動畫,學界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方面是:「魔法少女動畫的性別觀念是不穩定的」,有些人覺得,魔法少女動畫有利於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也有觀點認為,這一類動畫反而加強了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魔法少女動畫含有對年輕女性身體的「視覺戀物癖」。👉 魔法少女動畫的性別觀念並不穩定
起初,魔法少女動畫是主要面向4~9歲女孩的子供番,以銷售玩具為主要利潤點。研究這個時期的魔法少女動畫,重點是研究兒童如何學習動畫裡的性別角色。
媒介中的女性角色通常被視為現實女性的反映或者理想型,而魔法少女所代表的「戰鬥的女英雄」之形象,則讓一些學者認為魔法少女動畫展現出對傳統女性形象的逆轉,即對「無力反抗」、「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女性形象的顛覆。
▲ 《魔法公主明琪桃子》中主角明琪桃子是12歲的少女,從夢想之國來到地球上,帶著讓地球上的人們重新充滿夢想,從而拯救夢想之國的任務。明琪桃子主要的魔法能力是變身為18歲的成年女性。也有學者認為,魔法少女的「變身」更多是改頭換面而不是成長。有不少魔法少女動畫似乎仍然更推崇傳統的女性氣質。在這些動畫中,反派通常是追求濃妝、沉浸於工作、還未成為賢妻良母的成年女性。這似乎是在教育少女要以婚姻和家庭生活作為成年後的人生目標,在婚前追求時尚、浪漫和消費,在婚後則回歸家庭,待在家裡當賢妻良母。
1980年代初期,御宅族——一種新型的粉絲消費者出現在社會大眾之間,他們積極接觸ACG作品,並常對作品投注自己的性幻想。但有學者認為,動漫中的性元素,不一定是動漫消費者或生產者現實欲望的反映,而是在一個虛擬世界中產生並消費的性象徵,這種性消費反而可能會降低消費者的現實性慾。(不知道這些學者會如何看待JM的帝國漫畫?)至於對虛擬少女的消費將如何改變觀看者在現實次元裡凝視女性的姿態,論文作者並未展開敘述。文獻選定了三個時期——1960-70年代(昭和40年代),1980年代(昭和50年代至末期)和1990年代到現在(平成時代),通過分析各個時期的作品特點,來討論以上兩方面的學術觀點,並試圖找出不同時期作品所反映出的性別觀念。實際上,上述兩方面(「教育兒童」和「視覺戀物癖」)可以分別追溯回1960年代和1980年代,而到後來則並駕齊驅。在今天,聞名日本的動畫製作公司東映株式會社的魔法少女動畫主要服務於兩類觀眾群體:4-9歲女孩,以及19-30歲男性(東映官方並沒有如此明確表態,但他們會分別舉行未成年向和成年向的粉絲活動)▲ 1960-1970年代東映的魔法少女系列。中間兩個,右邊是莎莉,左邊是亞子,而其他四個是1970年代作品的主角。可以看出,整體畫風是面向於少女/女童的,是少女漫畫風。
在魔法少女動畫經歷了3個階段後,兒童向和成年男性向作品並存的狀況業已形成,其中既有為成年男性粉絲設計的、更偏向傳統性彆氣質的女性角色,也有考慮到女性受眾而專門設置的「反傳統」性別元素。
魔法少女動畫的不同發展階段
1.女孩的榜樣:1960-70年代的東映作品
1962年,日本開始出現TV動畫。1966年,東映製作了第一部女性主角的動畫,也是第一部魔法少女動畫:《魔法使莎莉》(1966-1968),之後緊接著便製作了《甜蜜小天使》(1969–1970)。
少女是介於成年和兒童的年齡段。第一階段的魔法少女動畫,建立在對「少女」和「妻子/母親」的嚴格區分之上(比如成年後就失去魔力)。
《魔法使莎莉》,《甜蜜小天使》等作品描繪了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主角與父母的關係是典型的父權制家庭模式。此時的女主角形象,有著苗條的四肢,大大的圓眼睛像圖片裡的洋娃娃。
魔法少女的概念為少女們帶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但這似乎只是在成年之前的暫時歡樂。很多動畫會著重強調婚前的「少女」 過渡期,這一過渡期使女孩可以暫時免於承擔婦女的義務。動畫中的女主角沒有體現對愛情的嚴肅追求,沒有對性的自我意識,這些也增強了魔法少女作為一個性別真空的臨時階段的屬性。動畫將對女性氣質的討論(甚至會有革命性的想法)局限於少女階段,維護了婚姻、成年女性的傳統含義。
2.少女文化和動畫美學:1980年代御宅族的興起
此外,東映以外的動畫工作室進入了魔法少女題材的創作領域,一方面使魔法少女動畫從主要面向兒童、以推廣周邊玩具為盈利點的廣告片,發展成為具有內在價值的視覺商品(這與VCR等錄製技術興起的時代背景也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男性觀眾也進入這個傳統的女性向動畫領域。
動漫商品化和男性凝視——這兩個粉絲文化因素促進了新的動畫美學的引入。魔法少女動畫開始從傳統的男性向動畫,即以機器人、戰鬥、殺必死(fan service,通常被稱為「福利」,即為了服務某些讀者而出現讓人可意淫的場面)為中心的動畫中,借鑑畫面。
1980年代,對可愛(即後來的「萌」)的消費偏好也興起。如《甜甜仙子》(又譯為《魔法公主明琪桃子》)的主角明琪桃子(Minky Momo),新時代的魔法少女形象是可愛畫風的。而可愛(萌)風的流行,一方面可能是對社會所期望的女性角色的推遲與拒絕;另一方面,則還是與男性對女性的凝視有關。
在這些文化背景下,「變身」依然是魔法少女動畫的關鍵。變身時的性變化,對蘿莉控傾向的男性觀眾具有格外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