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筆記 | 魔法少女發展史:從少女到戰鬥英雄

2021-02-16 後生價值

魔法少女類型動畫作為日本ACG(Anime, Comics and Games,動畫、漫畫與遊戲的總稱,一般可理解為「二次元」)作品中的代表流派,典型劇情為:9-14歲女孩作為主角,平時表現為普通少女,有與魔法相關的吉祥物陪伴,通常在變身後可以使用魔法來解決危機事件等。


▲ 動畫《魔卡少女櫻》中的魔法少女小櫻及其吉祥物。小櫻本身並沒有使用魔法變身的設定,但收集卡片時會穿上其好友大道寺知世設計的不同服飾,符合魔法少女動畫的變身慣例。

關於魔法少女動畫,學界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方面是:「魔法少女動畫的性別觀念是不穩定的」,有些人覺得,魔法少女動畫有利於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也有觀點認為,這一類動畫反而加強了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魔法少女動畫含有對年輕女性身體的「視覺戀物癖」。

👉 魔法少女動畫的性別觀念並不穩定


起初,魔法少女動畫是主要面向4~9歲女孩的子供番,以銷售玩具為主要利潤點。研究這個時期的魔法少女動畫,重點是研究兒童如何學習動畫裡的性別角色。

媒介中的女性角色通常被視為現實女性的反映或者理想型,而魔法少女所代表的「戰鬥的女英雄」之形象,則讓一些學者認為魔法少女動畫展現出對傳統女性形象的逆轉,即對「無力反抗」、「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女性形象的顛覆。

▲ 《魔法公主明琪桃子》中主角明琪桃子是12歲的少女,從夢想之國來到地球上,帶著讓地球上的人們重新充滿夢想,從而拯救夢想之國的任務。明琪桃子主要的魔法能力是變身為18歲的成年女性。

也有學者認為,魔法少女的「變身」更多是改頭換面而不是成長。有不少魔法少女動畫似乎仍然更推崇傳統的女性氣質。在這些動畫中,反派通常是追求濃妝、沉浸於工作、還未成為賢妻良母的成年女性。這似乎是在教育少女要以婚姻和家庭生活作為成年後的人生目標,在婚前追求時尚、浪漫和消費,在婚後則回歸家庭,待在家裡當賢妻良母。

1980年代初期,御宅族——一種新型的粉絲消費者出現在社會大眾之間,他們積極接觸ACG作品,並常對作品投注自己的性幻想。但有學者認為,動漫中的性元素,不一定是動漫消費者或生產者現實欲望的反映,而是在一個虛擬世界中產生並消費的性象徵,這種性消費反而可能會降低消費者的現實性慾。(不知道這些學者會如何看待JM的帝國漫畫?)至於對虛擬少女的消費將如何改變觀看者在現實次元裡凝視女性的姿態,論文作者並未展開敘述。文獻選定了三個時期——1960-70年代(昭和40年代),1980年代(昭和50年代至末期)和1990年代到現在(平成時代),通過分析各個時期的作品特點,來討論以上兩方面的學術觀點,並試圖找出不同時期作品所反映出的性別觀念。實際上,上述兩方面(「教育兒童」和「視覺戀物癖」)可以分別追溯回1960年代和1980年代,而到後來則並駕齊驅。在今天,聞名日本的動畫製作公司東映株式會社的魔法少女動畫主要服務於兩類觀眾群體:4-9歲女孩,以及19-30歲男性(東映官方並沒有如此明確表態,但他們會分別舉行未成年向和成年向的粉絲活動)

▲ 1960-1970年代東映的魔法少女系列。中間兩個,右邊是莎莉,左邊是亞子,而其他四個是1970年代作品的主角。可以看出,整體畫風是面向於少女/女童的,是少女漫畫風。

在魔法少女動畫經歷了3個階段後,兒童向和成年男性向作品並存的狀況業已形成,其中既有為成年男性粉絲設計的、更偏向傳統性彆氣質的女性角色,也有考慮到女性受眾而專門設置的「反傳統」性別元素。

魔法少女動畫的不同發展階段


1.女孩的榜樣:1960-70年代的東映作品

1962年,日本開始出現TV動畫。1966年,東映製作了第一部女性主角的動畫,也是第一部魔法少女動畫:《魔法使莎莉》(1966-1968),之後緊接著便製作了《甜蜜小天使》(1969–1970)。

少女是介於成年和兒童的年齡段。第一階段的魔法少女動畫,建立在對「少女」和「妻子/母親」的嚴格區分之上(比如成年後就失去魔力)

《魔法使莎莉》,《甜蜜小天使》等作品描繪了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主角與父母的關係是典型的父權制家庭模式。此時的女主角形象,有著苗條的四肢,大大的圓眼睛像圖片裡的洋娃娃。

《魔法使莎莉》的劇情,大致是魔法王國的公主莎莉來到普通人社會,希望能保密身份,更長時間地留在普通人社會。《甜蜜小天使》中,主人公亞子具有變為任何人或任何物品的超人能力。這對於當時正在經歷馬克思主義學運的日本而言,是會計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片中的設定富含「女性解放」的潛力。但亞子的這種超人能力從未用於改變舊社會性別文化的禁錮,而是用於服務他人,並最後以失去超人能力為代價拯救了她的父親。她一直夢想成為公主、新娘、女老師,而沒有考慮其他更豐富的可能性。動畫所體現的賦予女性以超人能力的激進想法,和它對女性自我犧牲精神的固執強調,並不匹配

▲ 《甜蜜小天使》中的亞子可以通過鏡子變身為任何模樣。

魔法少女的概念為少女們帶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但這似乎只是在成年之前的暫時歡樂。很多動畫會著重強調婚前的「少女」 過渡期,這一過渡期使女孩可以暫時免於承擔婦女的義務。動畫中的女主角沒有體現對愛情的嚴肅追求,沒有對性的自我意識,這些也增強了魔法少女作為一個性別真空的臨時階段的屬性。動畫將對女性氣質的討論(甚至會有革命性的想法)局限於少女階段,維護了婚姻、成年女性的傳統含義。

2.少女文化和動畫美學:1980年代御宅族的興起

1970年代,魔法少女題材作品中的成功作品《神奇糖》、《甜心戰士》,和《小仙女》,都著力描繪了女主角身體和變身的瞬間,也強調了動畫中魔法的力量如何增強女主角的性魅力這一細節。此時,東映在上述第一階段的動畫風格開始逐漸衰落。慢慢地,魔法少女動畫似乎變為了男性和年齡較大女性的「色情圖片」,這不僅是因為傳統風格的衰落,還因為少女漫畫的發展刺激到了動畫業界,催動了人們「如何獲利」的想像。

▲ 《甜心戰士》的原作漫畫,圖中即為「色情圖片」畫風。

此外,東映以外的動畫工作室進入了魔法少女題材的創作領域,一方面使魔法少女動畫從主要面向兒童、以推廣周邊玩具為盈利點的廣告片,發展成為具有內在價值的視覺商品(這與VCR等錄製技術興起的時代背景也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男性觀眾也進入這個傳統的女性向動畫領域。

動漫商品化和男性凝視——這兩個粉絲文化因素促進了新的動畫美學的引入。魔法少女動畫開始從傳統的男性向動畫,即以機器人、戰鬥、殺必死(fan service,通常被稱為「福利」,即為了服務某些讀者而出現讓人可意淫的場面)為中心的動畫中,借鑑畫面。


1980年代,對可愛(即後來的「萌」)的消費偏好也興起。如《甜甜仙子》(又譯為《魔法公主明琪桃子》)的主角明琪桃子(Minky Momo),新時代的魔法少女形象是可愛畫風的。可愛(萌)風的流行,一方面可能是對社會所期望的女性角色的推遲與拒絕;另一方面,則還是與男性對女性的凝視有關。

在這些文化背景下,「變身」依然是魔法少女動畫的關鍵。變身時的性變化,對蘿莉控傾向的男性觀眾具有格外的吸引力。

▲ 1986年《阿美阿美(魔法のアイドルパステルユーミ)》針對較高年齡的觀眾群,在作品中不時地出現主角裸體、泡澡的畫面。上文明琪桃子的變身,則體現了對成年女性身體的裸露。每集重複變身畫面,開始成為魔法少女動畫的慣用套路。觀眾們擁有視覺方面的享受的同時,這一畫面也符合魔法少女「介於女孩與成年之間」的主題——魔法少女會不斷地在未成熟和性成熟之間切換。這也能促進商品消費,減小製作成本。3.「性別混同」和「力量」的新含義:1990-2000年代的女性戰鬥英雄
1980年代後期,泡沫經濟達到頂峰後破裂。可能是由於男性信心崩潰,女性戰鬥英雄的形象開始廣受歡迎,如《泡泡糖危機》 (1987–1991), 《機動警察》(1988),《飛躍巔峰》 (1988),和《攻殼機動隊》(1989–2001)。同時,變身題材作品《亂馬 1/2》 (1989–1992)入駐周五晚黃金檔,作品主角經常從少男變為少女,又從少女變為少男。在此背景下,第三波魔法少女題材的浪潮興起,跨越了多種動畫流派和性別符號。東映的《美少女假面》 (特攝作品,1989–90),以及之後的《美少女戰士》動畫,都是女戰鬥英雄題材。CLAMP(一個日本漫畫家組合,將女性目光投向了許多傳統上被男性凝視支配的漫畫流派)在《魔卡少女櫻》中展現了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的多元性向,在《魔法騎士》中則創造了女英雄駕駛巨大機器人來拯救公主的劇情。

▲ 《我,要成為雙馬尾》中,男主角變身為蘿莉,成為戰鬥英雄。同時,專門針對成年男性觀眾的魔法少女動漫也變得越來越多,如《魔法少女砂沙美》 (1996)、《魔法少女奈葉》(2004)。這些作品主要作為深夜動畫播放,因此與兒童向市場的觀眾相分離。這一類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是後宮題材。在這一時期的魔法少女動畫中,少女藉助於魔力來變身從而實現成長、成熟(性與社會)的視覺語言慣例已經失效了。魔法少女的變身不再是從女孩到成年(>16),很少涉及實際的身體成長,這可能是為了規避對動畫戀童癖傾向的指責。這一階段的作品中,成年女性作為反派,而少女作為具有正面形象的主角,這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在成年觀眾中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魔法少女小圓》 (2011)中,少女的真正任務是對抗自己的成年形態——魔女。同時,男性變身為魔法少女的作品不再罕見。由於成年男性的性別榜樣越來越難尋索,當下也逐漸出現了「男孩變身為魔法少女」的動畫題材。「可愛價值觀」對男性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背後可能暗藏著男性對性別責任的抗拒。Saito  K. Magic, Shōjo, and metamorphosis: Magical girl anime and the challenges of changing gender identities in Japanese society[J].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14, 73(1): 143-164.如需獲取文獻原文,請關注公眾號「後生價值」,並在後臺回復「魔法少女」,我們已準備好PDF文件等你~

相關焦點

  • 《魔法少女小圓》魔法少女動畫的裡程碑
    作為一個極端特化的動畫類型經過二十多年的歷史魔法少女動畫漸漸的喪失了創作活力。魔法少女動畫其實是超級英雄片的一個特化的子類型,而且在劇作上遵循一些普遍通用的邏輯。要拿電影來對比的話可能最像的反而是怪獸片,因為怪獸的存在是怪獸電影立身之本,而魔法少女的存在也是魔法少女動畫的根基所在,至於形式那都好說。
  • 《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本地化筆記 第三期
    諸位締結者:       第三期的本地化筆記來咯,《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全平臺公測也正式定檔於10月13日,目前App Store先行預定已經開啟,打開App Store搜索「魔法紀錄」,點擊「獲取」按鈕,即可完成iOS版先行預定,公測時遊戲會在第一時間自動下載哦~       本期繼續向大家透露魔法紀錄簡中版本地優化的最新內容
  • 《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本地化筆記 第四期
    本期將繼續為各位帶來簡中版魔法紀錄本地優化的相關內容,悄(大)悄(聲)地先透露一下,╰( ̄▽ ̄)╭本期會展示簡中版專屬的全新遊戲內容哦~那麼事不宜遲,馬上為您奉上本期的本地化筆記!請締結者查閱!角色互動語音文本對話框提前實裝        眾所周知,在主界面與看板娘互動也是遊戲重要的一環~但是在沒有翻譯文本顯示的情況下,還是會影響到簡中版玩家的互動體驗,為了在保證遊戲語音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玩家對與魔法少女之間的互動感,我們提前實裝了角色語音文本對話框的顯示~玩家可以通過主界面,關卡選擇等界面所顯示的角色語音文本對話框更深入的了解魔法少女背後的故事哦
  • 現場直擊丨舞臺劇《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震撼上演!
    除此之外,每一位魔法少女在使用各自的魔法武器戰鬥時,兒玉老師也用一種嶄新、耀眼的舞美技術還原了戰鬥特效,給觀眾們帶來了驚喜!具體是怎樣的驚喜,小奈就不在這裡劇透啦,請大家到現場去親眼見證!此次舞臺劇在劇情上也十分貼近原作遊戲。
  • 《魔法少女小圓》:魔法少女的命運並非想像中的那樣美好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漫傳遞,我是小南相信大家都看過魔法少女動漫吧,劇中的蘿莉少女在面對敵人的時候,會變身為保護世界和平的魔法少女。並且最終和自己喜歡男主相戀,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魔法少女小圓》的出現卻打破了我們對傳統馬猴燒酒的認知。
  • 魔法少女厄加特真的來了!
    就在剛剛,英雄聯盟官方宣布,魔法少女厄加特來了!眾所周知,英雄聯盟有一個系列皮膚——魔法少女,後來改名為星之守護者。而關於這個系列皮膚的惡搞也不少,畢竟聯盟裡的肌肉兄貴們,穿上戰鬥魔法少女的制服,滿滿的違和感,提供了充足的笑點,因此,聯盟猛男們也成了網友和玩家們惡搞的對象。
  • 什麼是「魔法少女」? – 萌娘百科
    簡介魔法少女,按字面意思解釋就是會使用魔法的年齡從7歲到18歲之間的人類女性。但一般作品中將其界定為——在極低(魔法/超能力)普及度的現實世界中出現的可以使用特殊能力的少女。近年來的魔法少女,已經從兼用卡大絕派,慢慢轉型成了以拳交心或者是以炮會友的強硬戰鬥派。甚至還有更加軍武化的,直接使用霰彈槍、榴彈發射器等熱兵器的魔法(物理)少女出現。除此之外還有把以上內容混合在一塊的,還存在將女性魔法師、魔女和魔法少女混為一談、或是將魔法少女作為一個添頭的情況出現。
  • 來看蘿莉打拳啦,《魔法少女奈葉》系列出新企劃,魔法少女復興
    近日,《魔法少女奈葉》系列官推公開了宣布要弄個新企劃,至於具體是遊戲還會動畫暫時還沒說明,不過參考到《魔法少女小圓》手遊都能夠改變成動畫,那麼《魔法少女奈葉》的動畫怎麼想都不遠了。當然了,《魔法少女奈葉》跟《魔法少女小圓》一樣都不算是「正統魔法少女」,後者主要是劇情方面比較黑暗,根本就是反魔法少女題材作品;而前者跟小圓一樣,前期看上去似乎是非常王道的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然而到了後面變成了各種科技槍滿天飛,最後還打起了拳來,不少網友都調侃稱之為「崇尚武力格鬥的米德切爾達社會的蘿莉拳擊勵志劇」至於這次奈葉是做回魔法少女呢
  • LOL設計師爆料 更多英雄將有魔法少女皮膚
    魔法少女拉克絲皮膚大受歡迎,設計師表示他們一定會在未來製作更多的魔法少女系列皮膚(具體時間未定)。
  • 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
    《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日語:マギアレコード 魔法少女まどか☆マギカ外伝)是由f4samurai開發、Aniplex運營的改編自電視動畫
  • 《魔法紀錄魔法少女小圓外傳》x《魔法少女奈葉》合作今日開跑
    由Aniplex發行、f4samurai開發製作、臺灣小萌科技代理的人氣動畫外傳RPG《魔法紀錄魔法少女小圓外傳》今(24)日推出與劇場版動畫《魔法少女奈葉Detonation(魔法少女リリカルなのはDetonation) 》的合作活動,同步展開「期間限定轉蛋Magia Clash!~魔法少女奈葉Detonation~」。
  • 魔法少女,伊莉雅!?
    魔法少女伊莉雅,魔法題材的番劇,裡番?其實並沒有,只是不h你們就不看。
  • 魔法少女養成記,和我籤訂契約吧——揭秘魔法少女的成功之路
    第二條,萌翻天下的專屬服裝來自:《魔卡少女櫻》、《魔法少女大戰》說到魔法少女少不了的自然是那華麗的變身口訣和漂亮的服裝。雖然大多數的魔法少女們都有系統自帶的魔法服裝,但是也有一些特例啦,蝴蝶結和蕾絲是必不可少的,決定自己屬性的主色調也是必需的。
  • 眾所周知魔法少女是高危行業,虛淵玄的《魔法少女小圓》就是萬惡之源
    真正意義上的恐怖,不是指沒有變化的靜態而是變化著的動態,那種從希望到絕望的轉變,那一瞬間的恐怖,才是真正的死亡美學。一個精彩的故事,大起大落必不可少。很多半年番都難以做出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觀感,《魔法少女小圓》在短短12集裡足足大起大落了四次。這樣短小精悍、環環相扣的劇本,簡直只能用「藝術品」來形容。
  • 【盤點】性感與誘惑並存的少女!盤點動漫十大魔法少女
    而在這時,自己所渴望的學校學生會會長,守護者的King,邊裡唯世向亞夢提出了讓其加入守護者的邀請。這時候亞夢才明白,在聖夜學院,擁有甜心的孩子被稱作守護者。他們是和一同戰鬥的魔法少年少女,與破壞孩子的理想與心靈之蛋的復活社鬥爭。不坦率幾次後的她最終接受了邀請。在擔當守護者幫助別人尋找丟失的自我的同時,亞夢也在不斷的收穫友誼。當獲得以前從未擁有過的真正的友誼的同時,更是逐漸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 官方慶祝《魔法少女小圓》10周年!小圓出現後魔法少女變得不簡單
    #魔法少女小圓十周年#以往的魔法少女形象在這裡完全不適用,這部動畫以魔法少女全新的角度描述了魔法少女所面臨的危險和選擇,動畫完結後普遍觀眾都對魔法少女的傳統觀念產生新的認知從而被世人「封神」這部動畫到底神在哪裡呢?下面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動畫的核心內容,沒有看過這部劇的朋友請一定要去看看!作為一部魔法少女動畫,這部作品為什麼會引發大家的關注呢?
  • 【經典回顧】魔法少女編年史(01)
    但以當時來說,動漫作品歸根結底是做給少年兒童們看的,如果主角是個孩子的話就完全沒有問題了,況且是面向少女們的作品,讓與讀者年齡相仿的少女擔當主角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所以才有了從魔法熟女到魔法少女一夜之間的大躍進。但以『新日美安保條約』作為一個分水嶺,60年代前後出生的兩代日本人與他們的祖輩相比在意識形態上就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 【動畫】魔法少女的前世今生
    魔法少女題材作品的起源一說為橫山光輝的《魔法使莎莉》,另一說為永井豪的《甜心戰士》(1973年)。《甜心戰士》20世紀90年代,影響力巨大的《美少女戰士》奠定了正統魔法少女的劇情公式,使「魔法少女」正式成為一支獨立的屬性。後來廣為人知的《魔卡少女櫻》也是非常標準的魔法少女。
  • 《魔法紀錄:魔法少女小圓外傳》magius到底是什麼?
    建立一個對應(映射)的關係首先:1.剝削➡️QB2.作出犧牲的➡️魔法少女3.人類社會➡️人類社會4.努力獲得回報➡️魔法少女戰鬥拿悲嘆之種以下主要談談德三和瑪吉斯的不同。鬥爭對象:De三:反對外國,yalian至上,其實就是徵服其他民族,滿足統治世界的欲望,否則也不會結盟。
  • 《魔法紀錄:魔法少女小圓外傳》魔法紀錄裡的左派與右派。
    魔法少女小圓這部動漫一直映射著現實,這被許多人解讀過。在我看來本篇是一個小圓奉獻自己,從而救贖全部魔法少女這樣耶穌式的故事,而到了外傳則似乎產生了魔法少女世界中的左右派。極右派QB。阿麗娜(綠瘋子)並不在乎其他人的死活,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私心,統治。All lives dont matter.